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926a6f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a.png)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要点:
1. 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采用主谓宾结构,但通常不使用“的”字来连接。
例如,“吾爱学习”(我爱学习)。
2. 动词:
动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通常不需要时态、语态等变化。
例如,“行”(行走)、“食”(吃)。
3. 名词:
名词的单复数通常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专门的量词来区分。
例如,“人”(人)、“众”(人们)。
4.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吾”(我)、“汝”(你)、“之”(他/她/它)。
5. 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例如,“美”(美丽的)、“疾”(快速地)。
6. 连词:
文言文使用一些特定的连词来连接句子,例如,“而”、“乃”、“则”等。
7. 状语从句:
文言文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之”引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
8. 倒装:
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尤其是在表示强调或特殊情况下。
例如,“非常之喜”(非常高兴)。
9.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通常通过“与”、“及”、“或”等连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
请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具体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可能需要参考相应的语法书或注释。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11e5da58fafab069dc02c6.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d71f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f.png)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6ae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7.png)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9c88d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3.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c062f5168884868662d663.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d2a2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a.png)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f0c3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4.png)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6e53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6.png)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ca6efba35a8102d276a22f9d.png)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0cdb78c844769eae009ed9a.png)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a4a6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e.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
![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5081f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9.png)
[今义]泛指河流(2)“股”: [古义]名词,⼤腿。
[今义]①⼤腿。
②事物的⼀部分。
③量词。
2、词义缩⼩如:(1)“狱”: [古义]①名词,监牢。
②名词,官司,案件。
[今义]监牢。
(2)“让”: [古义]①谦让。
②责备[今义]只表谦让3、词义转移如:(1)“窃”: [古义] ①私下,私意。
②“我”的谦词。
[今义]偷窃。
(2)“涕”: [古义]眼泪[今义]⿐涕4、感情⾊彩的变化如:(1)“卑鄙”: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不含贬义。
[今义]品质恶劣,含贬义。
(2)“风流”: [古义] ①杰出、英俊。
②繁华的景象。
[今义]⽣活浪漫放荡;男⼥关系不正当。
5、双⾳词(1)“中间”: [古义] 中,当中;间,夹杂着。
[今义]当中。
(2)“指⽰”: [古义] 指点给…看。
[今义]为指导⼯作⽽发出的⼝头或书⾯意见。
四、偏义复词(⼀)定义: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同或意反的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只有⼀个语素表⽰意义,另⼀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词的意义落在⼀个词素上。
(⼆)举隅:(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①则⼭下皆⽯⽳罅,不知其浅深(《⽯钟⼭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②备他盗之出⼊与⾮常也(《鸿门宴》)——“出⼊”是反义词,此处只取“⼊”的意思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①今有⼀⼈⼊园圃,窃其桃李(《墨⼦·⾮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此处只取“园”之意第⼆节句法⽂⾔特殊句式⼀、判断句1、主语后⽤“者”表⽰停顿,谓语后⽤“也”表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谓语后“者也”连⽤。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谓语后⽤“也”表判断。
例:环滁皆⼭也。
4、⽤“为”表判断。
例:如今⼈⽅为⼑俎,我为鱼⾁。
5、⽤“乃”、“则”、“即”、“⾮”等表⽰判断。
例如:吾翁即汝翁。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知之者。
6、直接⽤名词充当谓语表⽰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https://img.taocdn.com/s3/m/60c500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7.png)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cd15c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5.png)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95a9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4.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其语法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一、名词。
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实词和名物,虚词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单数、复数、格、代词、数词、量词等。
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病。
二、动词。
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包括情态动词、助动词等。
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时态、语态、语气、语态等。
在使用动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代词、数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形容词。
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描述性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虚词包括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级、格、数、代词等。
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四、句法。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前置等。
在使用句法结构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五、语气。
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
在使用语气时,要注意句子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总结。
通过上述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ae201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1.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c7e8c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f.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
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
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
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
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
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
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
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
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
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
四、代词
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
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
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
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
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
畅和连贯。
六、副词
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
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
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这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例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学而》)
综上所述,文言文语法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基础。
通过了解古文的句子结构、动词、名词、代词、连词、副词和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古代文学的内涵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