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议
本文探析京津冀一体化及“一带一路”双重视角下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所需的文化理念支撑及路径选择,从而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给予一定的思考。文章提出北京需要文化自觉、文化传承、文化再生产作为北京文化发展的理念;北京在国际国内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的实践和经验;北京需要依靠自身的经营主体、企业行为等实现区域性合作与地域政治、文化、经济的互動,从而巩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标签: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城市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及先进文化之都,其城市文化发展对全国文化的发展有带动和示范作用。早在1954年,中央就确定了北京作为我国文化中心的地位。2016年6月,北京市正式发布实施《“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文化作为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的手段与资源,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京津冀一体化”是以三地合作为主要手段,形成三地之间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接,同时,依托北京作为首都的作用,形成有利的区域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由此,北京在文化中心建设方面需要有文化理念及正确的路径选择,这有助于建设及巩固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便是北京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但是当时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文化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北京调整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得到重视。且在20世纪末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北京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才第一次被市政府提上日程。2000年以后,北京市的文化开始逐步得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传统文化也得到有力保护,并且出台了相关条例,比如2005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出台,致使城市文化的保护得到了有力支撑。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文化建设及发展与北京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关。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经历了历时发展顺序,20世纪50年代北京被提出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城市规划中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全方位的国际城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均要成为最发达的,这给予了北京清晰明确的城市定位。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之时,北京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态势,尤其是作为一线城市、特大城市之后,国务院做了从2004年到2020年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延续1993年制定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对北京定位为中国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建设国家文化中心,无论是宏观的理论分析还是微观的数据剖析,总体来说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建设进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文
化理念指导及合适的路径选择。
一、京津冀一体化及“一带一路”双重视角下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理念
(一)文化自觉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理论基础
文化自觉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他指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虽然说费老的文化自觉是在特定时空下提出的,但是文化自觉在任何国际国内大环境下都是可以运用的,任何的文化形态、任何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尊严,当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趋向,对文化本身的自信、对他者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等都是当代语境下文化自觉的主要内容。
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支撑。要教育民众,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让民众对北京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传承。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推动北京核心文化发展,促进北京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推动北京文化建设发展均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做好北京城区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承,加强文化东城、朝阳区文化产业创新、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丰台区的戏曲文化等文化项目建设。结合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性文化活动,加强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一些人文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民族之间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让民众自觉增强文化意识。
国家文化中心城市需要城市居民对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经济发展时,城市文化也趋同发展,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重要求。北京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需要本地群众对北京本地区的文化有认同感且要传承和发扬,而对外来的文化则要有包容之心,从而形成多元的文化生态。
(二)文化传承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根基
北京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到深层次的文化改造阶段,文化传承在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其文化构成元素有宫殿街衙、皇城文化、庙会文化、建筑文化、胡同文化、饮食文化等。从历史形成看,北京文化主要有官府文化、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等。它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铸造了北京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的传承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主要根基。
传承是架构人类历史文化的桥梁。文化承载着过去,人们可以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脉络。传承有继续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思想内涵的功能,人们只有了解过去,自觉地承继过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北京要更加自
觉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城市文化作为中国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更要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传承在社会大环境下使中华民族文化能够保持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地传承还能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多样的文化资源,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文化只有不断被传承才能使子孙后代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文化才有深远的影响力。(三)文化再生产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有力推手
文化再生产主要是文化通过不断再生产所进行的能够使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文化想要传承和发展,再生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文化再生产涉及文化资本概念。文化资本要么以意识形态存在,如存在于我们的精神或身体记忆中的形态;要么以客观形态存在,如实际物品、图片、文化商品、机器等。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也曾说:“文化在我们探寻如何去理解它时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现出来。”现代商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北京文化。比如原来的北京胡同生活和今天的生活文化相比更讲究创造性、艺术性、文化性,在人类生活服务的功能上,虽然北京胡同文化已非原来样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商品形式繁多,现代文明装饰着、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和价值让我们再次对它重估。今日对北京城市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不仅表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为现代人们继续在北京城市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参照。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新旧传统文化的交织,如何面对文化生态,全新的文化观念带来的一些时代应有的社会问题又要如何面对,有些问题需要用文化再生产理论来面对、解决。
二、京津冀一体化及“一带一路”双重视角下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路径选择
依托“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路径选择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北京参与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文化中心的文化资源分配,要立足首都是核心区域,但是要避免将各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聚集化,要分散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文化建设均衡发展,让远郊地区的民族及新型社区也能享受到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北京各个区域要重点发展其优势,“文化东城”“产业朝阳”“数字石景山”“戏曲丰台”“运河通州”“会展顺义”“冰雪延庆”“影视怀柔”,要让各个区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多元文化建设发展。如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要做到城市保护和更新相互衔接,要让成为遗产的古文物、古文字等活起来,展现北京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独有的特色,要让北京能够有效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且突破一些限制,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目标提供一些条件和机会。
(二)京津冀综合起来,相互扶持,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规则、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拥有最多的还是北京,北京拥有诸多资源,让北京融入“一带一路”,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可以使天津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