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原理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分析及地质综合应用

核磁共振分析及地质综合应用

78.3 11.7
69.8 7.7
58.5
2.6
2000
67.7 1.1
69.0 6.9
50.0 -5.9
3000
66.6 69.5 2.9 62.1 61.9 -0.2 55.9 57.6
1.7
4000
68.3 1.7
61.0 -1.1
53.4 -2.5
下,此时水相的核磁信号接近为0。
二、核磁共振录井测量分析方法
锰离子(Mn2+)扩散进入岩样孔隙内的水相 中
纯水岩样MnCl 2 水溶液浸泡前后T 2 谱比较
600
500
浸泡前
浸泡后
400
频率
300
200
100
0
0.1
1
10
100
1000
T 2 弛豫时间(ms)
纯水岩样在Mn2+浓度为10000mg/l的MnCl2水溶
1000
低孔低渗
频率
二、核磁共振录井测量分析方法
泥浆浸泡对岩屑样含油饱和度影响实验结果
含油饱和度(%)
模拟井深(m) 中孔高渗(16.0%,296mD) 中孔中渗(16.5%,68.6mD) 低孔低渗(11.9%,1.24mD)
浸泡前 浸泡后 偏差 浸泡前 浸泡后 偏差 浸泡前 浸泡后 偏差
1000
一、核磁共振录井测量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测量孔隙度的原理(1)
•岩样孔隙度等于孔隙体积除以岩样外观体积 •岩样外观体积用常规方法可以测量获得 •岩样孔隙体积用核磁共振方法可以测量获得
一、核磁共振录井测量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测量孔隙度的原理(2)
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得到岩样孔 隙内的流体量。当岩样孔隙内充满流体时,流 体量就与孔隙体积相等,因此采用核磁共振技 术能够准确检测岩样孔隙体积。

水泥基材料核磁共振和孔径大小的关系

水泥基材料核磁共振和孔径大小的关系

水泥基材料核磁共振和孔径大小的关系
水泥基材料的核磁共振(NMR)技术通常用于研究其孔径大
小及孔隙结构等性质。

具体来说,NMR技术利用了材料内部
原子核(通常为氢核)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特征来推断材料中孔隙的尺寸和分布。

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与孔径大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较大的孔径会导致更强的核磁共振信号。

这是因为在较大的孔径中,水分子与其周围的水泥基材料之间的交换速率较快,从而导致更强的核磁共振信号。

相反,较小的孔径会减弱核磁共振信号。

此外,NMR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核磁共振信号的特征来推断
孔隙结构。

例如,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孔隙会导致不同的核磁共振信号频率和宽度。

因此,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分析,可以得到材料中的孔径分布和孔隙结构信息。

总之,水泥基材料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孔径大小和孔隙结构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对材料的性能和品质进行评估和优化。

核磁共振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的方法及应用

核磁共振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的方法及应用

四、联合应用核磁共振和恒速压 汞方法
虽然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方法都可以测定致密砂岩的孔喉结构,但它们各有 优缺点。核磁共振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孔隙和喉道形状和分布的详细信息,但对于 小尺寸的孔隙和喉道可能不敏感。恒速压汞方法则可以提供关于孔隙和喉道尺寸 分布的直接测量,但对于非均匀性的孔隙和喉道可能存在偏差。
其次,在油气藏开采方面,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开采工艺和采收 率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孔隙结构的类型和连通性,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开采策略。 此外,孔隙结构的模拟分析还可以为优化采收率和提高油气产能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结论与展望
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在提高油气采收率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方面具有 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表征方法,包括物 理实验和数字表征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为深入了解低渗砂岩储层的性质提供了有 力支持。
核磁共振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 构的方法及应用
目录
01 一、引言
三、核磁共振研究致
03 密砂岩孔隙结构的方 法
02
二、核磁共振原理及 应用
四、核磁共振研究致
04 密砂岩孔隙结构的优 势与局限
目录
05 五、核磁共振研究致 密砂岩孔隙结构的应 用前景
07 参考内容
06 六、结论
一、引言
致密砂岩是一种在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储存和开采中具有重要应用的岩石 类型。其复杂的孔隙结构,包括微孔、粒间孔和裂缝等,对储层的渗透性和流体 流动性有显著影响。因此,精确理解和描述致密砂岩的孔隙结构对于优化能源资 源的开采和存储
三、核磁共振研究致密砂岩孔隙 结构的方法
1、样品准备:选择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致密砂岩样品,进行适当处理,以 消除外部干扰因素。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及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及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影响因素及适用性
核磁共振测井对井眼和泥浆有较高的要求,因为高矿化度泥浆和大井眼 都会造成信噪比降低,同时由于核磁探测深度较浅(20cm),泥浆侵入 较深会对核磁共振判别流体性质造成影响。
目录
1.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2. 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介绍 3. 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处理 4. 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及应用
胜利测井公司资料解释研究中心 2011.05
目录
1.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2. 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介绍 3. 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处理 4. 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测量的物理基础
核磁共振(NMR)指的是原子核对磁场的响应。即若在与稳定磁场垂直方 向上加一射频磁场,当交变磁场的频率与氢核的核磁共振频率相同时,处于低 能位的氢核将吸收能量,转变为高能态的核,这一现象即称之为核磁共振。
当射频脉冲作用停止后,磁化矢量通过自由进动向B0方向恢复,使原子核从 高能态的非平衡状态,向低能态的平衡状态恢复。这种高能态的核不经过辐射而 转变为低能态的过程叫弛豫。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2、核磁弛豫
纵向弛豫(T1):磁化矢量在Z方向的纵向分量往初始宏观磁化强度M0的数值恢复 过程。它与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直径的大小、孔隙中流体的性质、以及地层的岩 性等因素有关。 横向弛豫(T2):磁化矢量在X-Y平面的横向分量往数值为零的初始状态恢复的过 程。它与地层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直径的大小、孔隙中流体的性质、岩性、以及 采集参数(如TE和磁场的梯度)等因素有关。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成果图
流体分析(MRIAN)成果图 第一道:自然电位SP,单位mV;
自然伽马GR,单位API; 核磁区间孔隙度T2-Porosity; 井径CAL,单位in。 第二道:核磁渗透率MPERM,单 位mD;。 第三道:标准T2分布; 第四道:流体分析道,包括:烃 体积,自由水体积,毛管束缚水 体积,有效含水饱和度,束缚流 体体积,有效含水孔隙度,核磁 共振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
核磁共振测井(NMR)是一种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利用磁共振现象分析电磁信号来获取地下岩石中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含量信息。

NMR测井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即在强磁场中放置原子核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

在NMR测井中,沿井壁发射一系列短脉冲电磁信号,这些信号会激发旋转相干磁矩,进而引起共振吸收现象,并使得磁共振信号能够被测量。

这些信号可以表征岩石中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含量。

NMR测井技术常见的参数包括自由液体体积(FFV),有效孔隙度、孔隙尺度和流体饱和度。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为FFV,它表征了岩石中的自由水体积。

知道FFV,可以确定孔隙中不同类型液体的含量,如水、油、混合物等。

有效孔隙度和孔隙尺度表征了岩石中的孔隙结构,可用于评估岩石的渗透性和储层质量。

流体饱和度则表征了岩石中所含流体的百分比,用于确定油田储层中可采储量和开发方案。

中子孔隙度、核磁孔隙度、密度孔隙度总孔隙度

中子孔隙度、核磁孔隙度、密度孔隙度总孔隙度

中子孔隙度、核磁孔隙度、密度孔隙度总孔隙度核磁共振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其中孔隙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孔隙度是指岩石或土壤中的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

根据孔隙空间的类型和物理特性的不同,孔隙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中子孔隙度、核磁孔隙度、密度孔隙度等。

这些孔隙度参数对地质勘探和岩石物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子孔隙度是通过中子测井技术获取的参数。

中子测井仪器通过向地下发送中子束,测量中子束与地下物质相互作用后的衰减情况,从而可以得到地层中的中子孔隙度。

中子孔隙度主要反映的是岩石孔隙中的氢原子含量,通常用来评价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分布情况。

中子孔隙度的测定结果对油气资源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判断储集岩的储层性质,从而指导勘探工作的开展。

其次,核磁孔隙度则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得的孔隙度参数。

核磁共振技术是通过分析地下岩石样本中的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取有关孔隙度的信息。

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分布可以反映出岩石孔隙中的流体类型、含量和分布情况,从而得到核磁孔隙度参数。

核磁孔隙度对于评价储层流体性质和孔隙结构非常重要,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关键的地质信息。

另外,密度孔隙度是利用密度测井技术获得的孔隙度参数。

密度测井仪器通过向地下发送γ射线,测量γ射线在地层中的衰减情况,可以推算出地层的密度孔隙度。

密度孔隙度主要反映的是岩石孔隙中的颗粒密度和岩石基质的密度差异,通常用来评价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分布情况。

密度孔隙度参数对油气勘探和地质储层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判断储集岩的物性参数,从而指导勘探工作的开展。

综合考虑中子孔隙度、核磁孔隙度和密度孔隙度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孔隙度参数,可以得到地层的总孔隙度。

总孔隙度是指地层中所有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是反映地层孔隙性质和储集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总孔隙度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对油气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引言核磁共振测井是一种适用于裸眼井的测井新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直接测量任意岩性储集层自由流体(油、气、水)渗流体积特性的测井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本文主要讲解了核磁共振测井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基本应用、若干问题及展望。

发展历史核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最初是由Bloch和Purcell于1946年发现的,从而揭开了核磁共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

1952 年,Varian 发明了测量地磁场强度的核磁共振磁力计,随后他利用磁力计技术进行油井测量。

1956 年,Brown 和Fatt研究发现,当流体处于岩石孔隙中时,其核磁共振弛豫时间比自由状态相比显著减小。

1960年,Brown 和Gamson研制出利用地磁场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样机并开始油田服务。

但是,地磁场核磁测井方案受到三个限制,即:井眼中钻井液信号无法消除,致使地层信号被淹没;“死时间”太长,使小孔隙信号无法观测;无法使用脉冲核磁共振技术。

因此,这种类型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难以推广。

1978 年,Jasper Jackson 突破地磁场,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即“Inside-out”设计,把一个永久磁体放到井眼中(Inside),在井眼之外的地层中(Outside)建立一个远高于地磁场、且在一定区域内均匀的静磁场,从而实现对地层信号的观测。

这个方案后来成为核磁共振测井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基础。

但是由于均匀静磁场确定的观测区域太小,观测信号信噪比很低,该方案很难作为商业测井仪而被接受。

1985 年,ZviTaicher和Schmuel提出一种新的磁体天线结构,使核磁共振测井的信噪比问题得到根本性突破。

1988 年,一种综合了“Inside-out”概念和MRI 技术,以人工梯度磁场和自旋回波方法为基础的全新的核磁共振成像测井(MRIL)问世,使核磁共振测井达到实用化要求。

此后,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不断改进,目前,投入商业应用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世界知名测井服务公司分别为:斯仑贝谢、哈利伯顿和贝克休斯。

nmr 孔隙度

nmr 孔隙度

nmr 孔隙度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地质学等领域。

其中,NMR孔隙度是指用NMR技术测量样品中的孔隙体积百分比。

本文将介绍NMR孔隙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孔隙度的概念。

在材料中,孔隙是指由于结构到缺陷、空隙或空气等原因形成的空间。

孔隙度是指材料中孔隙的数量和大小。

在材料科学中,孔隙度是评价材料孔隙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关系到材料的质量、力学性能、传质性能等。

NMR孔隙度的测量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指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的现象。

当样品中存在孔隙时,孔隙中的液体和固体会与周围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核磁共振谱出现一些特殊的信号。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强度和特征,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孔隙体积百分比。

NMR孔隙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非侵入式测量方法和侵入式测量方法。

非侵入式方法是指通过测量样品所产生的核磁共振谱,从而间接推断出孔隙度。

这种方法优点是不破坏样品,适用于各种材料。

侵入式方法是指将样品浸泡在具有核磁共振活性的液体中,通过测量液体中的核磁共振信号来推断样品的孔隙度。

这种方法优点是测量简便,但只适用于孔隙度较高的样品。

NMR孔隙度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石油勘探领域,可以利用NMR孔隙度测量方法准确地计算原油中的孔隙度,进而确定岩石储层中的含油饱和度,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科学领域,NMR孔隙度可以用来评估材料吸附性能、储能容量等。

在生物化学研究中,NMR孔隙度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折叠、聚集等过程,揭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NMR孔隙度的测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NMR仪器设备昂贵且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其次,样品制备和测量条件对结果影响较大,样品的均匀性、温度等因素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NMR孔隙度测量结果需要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较为繁琐。

nmr 孔隙度

nmr 孔隙度

nmr 孔隙度(最新版)目录1.NMR 简介2.NMR 孔隙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3.NMR 孔隙度的应用4.NMR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5.结论正文1.NMR 简介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实验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

NMR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探测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从而得到分子的结构信息。

2.NMR 孔隙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MR 孔隙度(Pore Size by NMR)是一种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测量孔隙尺寸的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多孔材料、土壤、岩石等孔隙结构。

NMR 孔隙度的定义是指孔隙空间中,能够容纳核磁共振信号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MR 孔隙度的测量方法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是测量样品的 T1 弛豫时间,然后是测量样品的 T2 弛豫时间。

通过这两个弛豫时间,可以计算出NMR 孔隙度。

3.NMR 孔隙度的应用MR 孔隙度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土壤科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催化剂研究等。

在土壤科学中,NMR 孔隙度可以用来研究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分分布;在地质学中,NMR 孔隙度可以用来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分布;在环境科学中,NMR 孔隙度可以用来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传输和分布;在催化剂研究中,NMR 孔隙度可以用来研究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和活性。

4.NMR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MR 孔隙度的测量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样品的物理性质、核磁共振仪器的性能、测量条件等。

为了获得准确的 NMR 孔隙度测量结果,需要在样品制备、仪器校准、测量条件控制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操作。

5.结论MR 孔隙度是一种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测量孔隙尺寸的方法,具有非破坏性、快速、准确等优点。

NMR 孔隙度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土壤科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催化剂研究等。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一种建筑材料,其性能与使用寿命与其孔隙结构密切相关。

传统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主要采用显微镜观察、渗透试验和吸附试验等方法,存在着破坏性较大、操作繁琐、结果不够准确等问题。

而核磁共振技术(NMR)具有无损、非破坏性、高灵敏度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基于NMR技术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包括其原理、方法、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核磁共振技术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原子核的自旋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一种分析技术。

在强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磁矩会产生共振吸收信号,通过对信号的处理可以得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在混凝土中,主要利用的是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即质子。

由于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不同,水分子的分布也不相同,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位置处的水分子进行扫描来获得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信息。

三、核磁共振技术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 孔径分布分析通过对混凝土样品进行NMR扫描,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孔隙中水分子的信号。

通过对信号的处理,可以得到混凝土孔径分布的信息。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得到总的孔径分布,还可以分别得到毛细孔和大孔径孔隙的分布情况,为混凝土的性能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2. 孔隙分布分析通过对NMR信号进行峰形分析,可以得到混凝土孔隙的分布情况。

在混凝土中,不同位置处的孔隙分布不同,因此该方法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孔隙分布信息。

3. 孔隙形态分析通过对NMR信号的处理,可以得到孔隙的形态信息,如孔隙的圆形程度、孔隙的方向等。

这些信息可以为混凝土的性能评价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

4. 含水率分析由于NMR技术对水分子具有高灵敏度,因此可以通过对混凝土样品进行NMR扫描,得到混凝土中水分子的含量信息,从而得到混凝土的含水率信息。

5. 水分运移分析通过对含水混凝土样品进行NMR扫描,可以得到水分子的运移信息。

这对于混凝土的防水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测试孔渗饱原理

核磁测试孔渗饱原理

T1自由 ——在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大道容器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中测到的
孔隙流体的 T1 弛豫时间
T1表面 ——表面弛豫引起的孔隙流体 T1 弛豫时间
三种弛豫机制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孔隙流体的类型(水、油或气) 、孔隙 尺寸、表面弛豫强度以及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通常对于亲水岩石来说: 1. 对于盐水、 T2 主要由 T2表面 决定 2. 对于重油, T2自由 为主要影响因素;
1 T2扩散 D(GTE ) 2 式中 G——场强梯度,Gs/cm。 12
与自由弛豫一样,物理特性(如黏度和分子构成)控制扩散系数。另外,环 境条件、 温度和压力也影响扩散。 室温下水的扩散系数大约是 2 10 3 cm 2 /s 。 气、
油和水的扩散系数由下式给定: 气:Dg≈8.5×10-2(Tk0.9/ρg)× 10-5(cm2/s) 油:Do≈1.3(Tk/298η)× 10-5(cm2/s) 水:Dw≈1.2(Tk/298η)× 10-5(cm2/s) 气、油、水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增加而增大(η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由于气 体密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所以压力增大时气的扩散系数减小。油的扩散系数的 变化范围很大, 因为不同的油的分子构成变化很大, 导致油的黏度变化范围很大。 实际操作中,当介质颗粒和孔隙流体的磁化率存在差别时,磁场梯度增大, 这种梯度称为内部梯度,使弛豫时间进一步减小。对于润湿相流体,由于固液面 张力和流体之间界面张力的影响, 分子运动受限。 因此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岩石孔隙流体和自由流体的扩散系数不同。对于大多数流体来说,当采用短的 TE 时,扩散影响很小,但是天然气是个例外,即使采用很小的 TE,扩散特性也 很明显。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 TE,或凸显或忽略扩散效应。 最终弛豫率的表达式如下: 1/T2=1/T2 自由+ρ2(S/V)孔隙+D(γGTE)2/12 1/T1=1/T1 自由+ρ1(S/V)孔隙 图 1 描述了基本的弛豫机制: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10-14T03:00:31.44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6期作者:闫栋栋[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石油测井种,而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石油测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闫栋栋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省承德市 06706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石油测井种,而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石油测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核磁共振原理为落脚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如何合理地应用在石油测井中。

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石油测井引言: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相较于传统测井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渗透率参数,还可以提供油气水饱和度、原油的黏度等。

本文首先概述核磁共振测井的发展现状,再简要介绍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测量原理,最后进行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分析。

一、核磁共振测井发展概况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是当代测井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

现如今,我国陆地上石油勘探难度与日俱增。

尤其是中国地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后,地势情况愈加复杂,这也对勘探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仍存在许多未探明可采资源量,这些资源多分布在斜坡带、潜山、重力流砂体、滩海以及古生界等有潜力的新领域,已经为勘探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西部地区未探明油气资源高达55%,虽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埋藏深、环境恶劣,勘探难度无疑是难上加难。

常规的测井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也难以适应我国对油气使用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勘探技术,加速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刻不容缓。

而核磁共振测井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它的出现有效地攻克了这一难题,这也将成为未来油气勘探中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测井方法的分辨率较低、直观性较差、解释油气层出现多解性,核磁共振测井最明显优势在于深探测、高分辨率和高精度。

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核磁共振测井的基本原理为“井内磁体——井外磁场测量”,这与传统测井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核磁测井原理与解释

核磁测井原理与解释
RF脉冲及相关的自旋回波就是所谓的Carr-Purcell-Meiboom(CPMG)序列,这是应用最广泛的NMR测井序列。自旋回波信号的包络线随特征时问常数(7"2)以指数规律衰减,称为横向弛豫时间或自旋一自旋弛豫(衰减)时间。外推到零时间(紧跟9O。脉冲)的自旋回波衰减曲线的幅度就等于推导的NMR总孔隙度(假设流体含氢指数等于1)。
反演结果是幅度A(T2),单位为孔隙度单位,对应于每个T2值。A(T2)对T2的半对数图称为分布。T2分布以下的面积等于NMR总孔隙度。
在饱和水的岩石中,T2分布定性地与孔隙大小分布有关。值一般从小于lms到几秒不等,相差几个数量级。在沉积岩中看到的T2值分布很宽,是由孔隙大小分布很宽引起的,T2分布中的每个T2的一阶近似值与孔隙直径大小成正比。因此,T2分布中的小T2值与小孔隙中水的信号有关,反之,大T2值与来自大孔隙中的水的信号相对应。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进展
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测量原理,测井解释,储层评价
1历史回顾
人们第一次认识核磁共振(NMR)的潜在价值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早期研制出核磁测井(NML)仪。NML仪因其许多局限性最终在80年代末停止了服务。尽管它有诸多局限性,但为支持NML测井而进行的实验研究,预见了今天仍在进行的多种地层评价,其中包括估算渗透率、孔隙大小分布、自由流体体积、原油黏度和润湿性。
2.3测前设计的重要性测前设计是进行一次成功的NMR测井的重要部分。测前设计包括服务公司和用户之间的紧密联系。服务公司已开发了施工设计软件,包括仪器配置,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目标来选择最优的NMR信号采集模式、测量参数和测井速度。电缆式NMR测井仪的测速取决于所采用的测井模式。决定测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需要多长的极化时问,这取决于T的大小。含气和低黏度油的地层(值为几秒)需要很长的极化时间,结果会使测速降低(一般测速是76~274m/h)。在许多地层(如油的黏度大于10mPa·S的泥质砂层),测速可达548m/h或更快些。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与应用书pdf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与应用书pdf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与应用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核磁共振(NMR)是物理学中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的磁矩与射频脉冲之间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在测井中的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可以对地层岩石和流体进行无损检测。

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利用了在地磁场中自由氢核(如H)的磁矩进动与射频脉冲的相互作用。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氢核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可以被检测并用于分析地层性质。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可以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两种。

三、岩石孔隙结构分析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提供关于岩石孔隙结构的详细信息。

通过测量地层中氢核的弛豫时间,可以推断出孔隙的大小、分布以及连通性,从而评估储层的渗透率和油气储量。

四、地层流体识别与分类核磁共振测井可以区分油、水、气等不同的流体,这是由于不同流体中氢核的弛豫时间不同。

此外,通过测量束缚流体和自由流体的比率,可以评估油藏的驱替效率和水淹程度。

五、地层参数反演通过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可以反演地层的多种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

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是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

六、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包括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参数反演、解释和后处理等多个环节。

解释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地质和测井知识,以便正确地解释测井数据,提供准确的储层评价结果。

七、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实例核磁共振测井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评估油田的储层质量、监测注水作业效果、确定剩余油分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实例包括评估某油田的储层孔隙结构和含油性、监测某气田的产气能力等。

这些实例证明了核磁共振测井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实用价值。

八、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核磁共振测井在未来将面临一些发展趋势和挑战。

例如,发展更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提高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自动化程度、解决复杂地层和油藏条件下的应用问题等。

二维核磁共振评价孔隙结构

二维核磁共振评价孔隙结构

二维核磁共振评价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材料的吸附性能、传质性能、载气能力等。

传统的孔隙结构表征技术,比如氮气吸附法和孔径分布测量法,主要通过测量孔隙体积和孔径分布来评价孔隙结构。

然而,这些技术往往无法提供孔隙的连通性信息,也无法给出有关孔隙结构的空间分布的信息。

而2DNMR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2D NMR技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中的脉冲序列和多维谱学方法,可以探测样品中不同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供更详细的孔隙结构信息。

其中,最常用的2D NMR实验包括核Overhausser效应(NOE)实验、磁场梯度实验和自旋转动实验等。

核Overhausser效应实验可以提供孔隙的尺寸信息。

该实验通过测量溶液中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变化,来得到孔隙的尺寸分布。

具体地,该实验中,通过对溶液中的气体分子进行极化,使得气体的核自旋和孔壁附近的溶剂分子的核自旋产生耦合。

当溶液经过孔隙时,孔壁会对部分分子发生装配效应,使得气体的核自旋和溶剂分子的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进而导致信号强度的降低。

根据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反推出孔隙的尺寸分布。

磁场梯度实验可以提供孔隙的形状信息。

该实验利用磁场梯度的存在,对样品进行空间编码和分辨,从而得到孔隙的形状和分布信息。

具体地,该实验中,通过对样品施加不同的磁场梯度脉冲,使得不同位置的核自旋在一定时间内呈线性脱相。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核磁信号的相位差,可以得到孔隙的形状和分布信息。

自旋转动实验可以提供孔隙的连通性信息。

该实验通过对样品进行自旋转动脉冲的激发和接收,来确定样品中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具体地,该实验中,通过对样品施加不同的自旋转动脉冲,激发和接收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

通过观察自旋转动信号的形态和强度变化,可以得到孔隙的连通性信息。

综上所述,二维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孔隙结构表征技术。

通过核Overhausser效应实验、磁场梯度实验和自旋转动实验等,可以提供丰富的孔隙结构信息,包括孔隙尺寸、孔隙形状和孔隙连通性等。

nmr 孔隙度

nmr 孔隙度

nmr 孔隙度【原创版】目录1.NMR 孔隙度的定义与原理2.NMR 孔隙度的测量方法3.NMR 孔隙度的应用领域4.NMR 孔隙度的优势与局限性正文1.NMR 孔隙度的定义与原理MR 孔隙度(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ore Size Distribution),即核磁共振孔隙度,是一种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测量材料孔隙结构的方法。

NMR 孔隙度主要用于研究多孔材料,如土壤、陶瓷、催化剂等。

其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量材料中氢原子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信号,从而得到孔隙尺寸的分布情况。

2.NMR 孔隙度的测量方法MR 孔隙度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制备:将待测材料研磨成粉末,并进行干燥处理。

(2)样品装载:将样品放入 NMR 测量管中,并加入适当的溶剂。

(3)NMR 测量:将 NMR 测量管放入核磁共振仪中,进行共振吸收信号的测量。

(4)数据处理:根据测量得到的共振吸收信号,利用专用软件计算出孔隙尺寸的分布情况。

3.NMR 孔隙度的应用领域MR 孔隙度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1)土壤研究:NMR 孔隙度可以用于研究土壤的孔隙结构,从而指导土壤改良和种植管理。

(2)催化剂研究:NMR 孔隙度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3)陶瓷材料:NMR 孔隙度可以用于研究陶瓷材料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4)环境保护:NMR 孔隙度可以用于研究水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传输过程,从而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4.NMR 孔隙度的优势与局限性MR 孔隙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破坏性:NMR 孔隙度测量过程对样品无损,可以多次重复测量。

(2)高分辨率:NMR 孔隙度可以获得孔隙尺寸的高分辨率分布。

(3)快速便捷:NMR 孔隙度测量速度快,数据处理简单。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原理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原理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物理学和化学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原子或分子核自旋的性质,通过应用外加磁场和无线电频率脉冲,测量核磁共振信号并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地质学等领域,并在地球科学中用于测量岩石孔隙度。

岩石的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空隙与总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参数,用于描述岩石中的孔隙结构以及地下水和石油等液体在岩石中的储存和流动性质。

传统的测量孔隙度的方法包括物理测定和化学分析,如气体吸附、水饱和、酸浸、压汞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破坏样品、不能直接测量真实条件下的孔隙度等。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的原理是基于核自旋与岩石中的液体填充孔隙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岩石样品中存在孔隙时,核磁共振信号的弛豫时间将受到影响。

孔隙中的液体围绕核自旋并与其相互作用,导致核自旋弛豫所需的时间增加。

因此,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弛豫时间可以间接地推断岩石中的孔隙度。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核磁共振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

首先,需要将岩石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器中,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干燥或饱和;然后,通过逐渐增加外加磁场的强度,激发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最后,根据信号的衰减速率,计算样品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并进一步推断孔隙度。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的优点在于可以非破坏性地测量样品,并能够在真实条件下进行测量。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孔隙度测量结果。

然而,核磁共振测孔隙度的局限性也包括仪器成本较高、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

总之,核磁共振测孔隙度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非破坏性地测量岩石孔隙度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弛豫时间,间接推断岩石中的孔隙度,并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将成为地下储层评价和勘探工程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核磁共振测混凝土孔隙率

核磁共振测混凝土孔隙率

核磁共振测混凝土孔隙率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可应用于测量混凝土的孔隙率。

核磁共振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回波信号来获取信息的技术。

在混凝土中,水分通常填充在孔隙中。

核磁共振可以测量水分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从而得出混凝土的孔隙率。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样品:从混凝土中取得代表性样品,并将其制备成适合核磁共振测量的形式,例如固体样品或者悬浮液。

2. 设置测量参数:根据具体的仪器和样品情况,设置核磁共振测量参数,如磁场强度、脉冲序列等。

3. 测量信号:通过在样品中施加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发样品的原子核,并记录回波信号。

4. 数据处理:对测量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混凝土孔隙率的相关信息。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拟合曲线、反演算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混凝土的复杂结构和多种成分,核磁共振测量混凝土孔隙率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误差。

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
实验方法和参数,并结合其他测试手段进行验证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原理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orosity,NMR)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测井技术,用于确定岩石孔隙的体积分数,以及描述留存流体类型和分布。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特征参数来推断孔隙度。

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或分子中的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吸收或辐射电磁波的现象。

具有非零核自旋的原子(如水、油等)能够通过核磁共振吸收外加磁场的能量,通过测量吸收的能量大小和特征参数,可以得出岩石中孔隙的体积分数。

核磁共振信号通常使用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信号进行分析。

1.应用恒定的磁场:首先,在测井工具中应用强磁场,使矿物质和流体中的原子核自旋朝向对齐,形成核磁共振。

2.激发核磁共振:向磁场中加入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核自旋的能级,使它们跳到激发态。

3.检测核磁共振信号:原子核自旋从激发态退激时释放出能量,形成核磁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以自由感应衰减(FID)的形式测量,并被记录下来。

4.分析核磁共振信号:通过分析FID信号的强度和特征参数,可以推断孔隙度。

FID信号的强度与孔隙介质中各种流体(如水、油、气等)的体积分数有关。

1.非侵入性:核磁共振测孔隙度技术不需要摧毁岩石样品,可以对井眼进行实时测量,无需取心样进行实验室测试。

2.全面性:核磁共振测孔隙度技术可以获得整个孔隙度(包括大孔与小孔)的信息,对于孔隙度的测量更为准确。

3.灵敏度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流体有较高的辨别能力,可以准确判断孔隙中流体的类型和含量。

4.实时性: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可以实时地获取井眼中的孔隙度数据,为油气勘探和开发决策提供实时支持。

核磁共振测孔隙度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孔隙度的测量,还可以进行饱和度、毛管压力和孔隙连通性等参数的识别和评估。

通过结合其他测井数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层的储油能力和储层性质,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