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内容,课题2《原子的结构》。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探索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帮助他们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原子结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水、金属、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原子的构成o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o通过动画演示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o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原子的分类o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不同,将原子分为不同种类的元素。
o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意义。
o通过实例,讲解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及其性质。
巩固练习1.判断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A. 正确B. 错误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原子的分类?A. 金属元素原子B. 非金属元素原子C. 氦原子D. 氢原子3.填空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关系?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视频,了解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原子的构成和分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时存在一些困难。
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并尝试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或虚拟仿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完成巩固练习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习题训练,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结语与展望本课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及其分类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高艳艳【说教材、学情】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
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我跟学生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先由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之后指名学生说出原子的体积大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构成》人教版化学说课稿

各位考官好,我是化学组某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3单元第二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又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生活经验。
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综合教材特点和学情,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通过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会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重点: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较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将从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播放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资料;在学生心中产生感叹和好奇时,以大见小,引导学生首先学习原子结构的,并让进行大胆讨论猜想。
这样设计既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交流能力。
2.探究原子结构随后,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意识到理解猜想的误差,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展开第二个新课授予环节。
播放原子的动画模型;学生观看后,就对结构有了基本认识,但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粒子分别是什么呢?这时进行点拨,原子核和电子的发现史及电性,介绍汤姆生和卢瑟福。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的《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后续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电子的排布规律。
(3)学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并能解释一些基本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为: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
教学重点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是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则是因为电子排布规律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和掌握。此外,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反馈评价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实验合作、互相评价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国的化学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它在上册的前两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并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未知。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视频资料展示:播放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子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和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教材用简短的文字和图表描述了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不仅包括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也包括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从结构的角度系统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材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通过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化抽象为直观2、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尊重科学的态度。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和教法指导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阶段学生的微观知识和课外知识都有限,学生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习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和设置活动探究的方式来突破这一点。
让学生在交流与探讨,比较与归纳的过程中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和认识,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活动探究,推进新课;归纳总结,概括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1. 概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物质不断地分割,直到分割到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
现代科学发现,原子虽然很小,但却具有非常丰富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从原子的基本结构开始,一步一步地介绍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2.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主要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核。
电子绕着核旋转,类似于行星绕着恒星旋转。
这个电子“云”可以描述电子在原子内的可能位置。
在上世纪初,雷利、卢瑟福和玻尔等著名的科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以玻尔模型最为经典。
玻尔模型认为电子的能量级别是固定的,并且电子在轨道上绕核旋转时,必定存在一定量的能量差异,这些能量差异对应着不同的光谱线。
3. 原子的性质原子性质包括原子尺寸、原子质量、原子电荷等。
原子尺寸非常小,大约是纳米级的,而原子质量则较大,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为基准,电子的质量则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以质子为正电荷,以电子为负电荷。
另外,原子还具有化学反应的性质。
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是通过电子的传递和共用来实现的。
4. 原子的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光谱性质、原子磁性和原子谐振等。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原子会发生辐射或吸收电磁波,这就是光谱现象。
原子还具有一定的磁性,这种磁性称为原子磁矩。
原子谐振则是指原子在特定的频率下吸收电磁波与物理性质。
5. 结束语总体来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但它并不简单,其丰富的结构和性质使得它成为了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总结了原子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物理性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更好地理解原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新庆初级中学卢周龙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原子的构成是在前面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时包含“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知识,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必备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种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但是,我县位于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很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创设情景,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形使用科学探究方法的习惯。
四、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分组进行学习活动,并进行猜想,然后观看多媒体动画、图片及史实介绍,通过讨论、交流、领悟、相互补充等一系列小组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一)、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教师播放两个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资料;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
学生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惊奇,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教师导入主题:要知道其中原理。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原子的构成教案A原子的构成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点评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积极性,增大学生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的参与面,暴露了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原子的构成》是八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藉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关系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原子更“基本”。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篇一: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之所以放在这里讲述,目的是分散知识难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为离子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情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技能状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2、学法:分组实验与讨论【板书设计】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构成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篇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龙源期刊网.cn《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孔祥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
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它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子、分子的概念后安排的进一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一课,特点是抽象、不直观,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完成学生的认知。
本节教学我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但是他们对未知的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迫切希望对之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展开探究活动的情感基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
所以“原子的构成”成为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提问法、分层次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七、教学过程1、情景导课,激发兴趣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通过回顾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创设情景] 播放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引入新课。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简介《原子的构成》是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的一篇科普文章,主要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以及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理解原子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基本构成:介绍了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电荷、质量和位置等特征。
•原子的结构:讲解了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心和围绕在核心外的电子壳层。
•原子的性质:说明了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在整个原子中保持平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层之间的平衡有关。
•原子的变化规律:以电子为例,阐述了原子的物质结构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结构,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掌握质子、中子、电子的特征。
•理解原子的核心和电子壳层的结构。
•掌握原子的质量和电荷的平衡关系。
•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相关内容,例如:“你们还记得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吗?”“原子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工具或黑板,展示并讲解《原子的构成》这篇文章。
手持板书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重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它是继水分子的运动、水的分解与合成之后对微观世界的再认识。
从内容上看,本节知识比较抽象、晦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
从内涵上看,从认识原子构成的起始实验开始,可以帮助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领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观价值较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导向,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既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借用已有经验,又注重培养学生体验、探究能力,还注重引发学生在探究中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然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说学法、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为学习方法服务,本文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法。
因为课堂讨论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探究目的的方式,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说教学设计】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学论教。
本文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宗旨,以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观为目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积极倡导切实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充分体验本节内容以对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为核心,通过与学生一起感受文本、探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合作提升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价值,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让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素养。
二、教师参与互动由于本机内容的抽象性,决定教师引导的重要性。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三)[新课总结]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3、电量关系
4、质量关系
四、[板书]
质子
原子核(带正电)
(带正电)
原子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
(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3.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______决定,因此原子核带____电,数目跟质子相等(即核电荷数=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表3-1),思考下列问题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请找出原子中三个相等的量。
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
【板书】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讲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说课教师节:陈耀楷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
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
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带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够熟练的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与讨论,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全力以赴,能够利用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2)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三、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
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局部,本单元根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根底,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局部内容,第一局部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局部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局部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比拟、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重点:1。
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媒体】1.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2.学案〔附后〕【教学设计思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1.探究讨论法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心理实验说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泼,接受最快,记忆最好。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拟法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拟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到达以下目的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稳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水分解的动画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用情景教学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回忆旧知提出猜测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板书】课题1原子的构成学生思考,这里不用给出答案,留个悬念利用问题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很快引到本课重点通过科学史实引入问题老师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和卢瑟福做的а-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后提出问题:⑴原子是一个空心,还是一个实心的球体?⑵原子能不能再分?如能,那么由哪些局部构成?⑶原子中有带正负电的粒子,那么原子带电吗?学生听介绍后再阅读P68内容,分组讨论通过两个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设计三个问题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师生互动,得出结论老师板书: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两局部构成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二者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由一小组学习组长陈述结果,其他组给予肯定或补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挂图使学生较直观的看到原子结构【屏幕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教师展示“原子的构成〞挂图让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有关原子弹的知识,争取找到原子弹爆炸的原因学生观看挂图,印证上述结论学生交流后,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制造出来的同时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引用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
教师进一步肯定上面学生的结论用具体实例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生活化再次证明原子可分利用适当的比喻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提出问题:原子核已经这样小了,它还能再分吗?老师讲解:原子核能再分,它由更小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但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板书】1。
原子的构成原子学生思考、讨论1.引导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2.初步给学生建立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
3.很多学生会认为原子核是这样的结构,因此这里必须要提醒学生,更正他们错误的观点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老师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电?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原子核带电是由于质子带电引起,并且在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学生只有弄清楚原子核带电的原因,才能知道核电荷数和质子数的关系通过展示表格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原子其构成是不同的鼓励学生多找出表中的异同点【投影】:P68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学生观察此表,并分组讨论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稳固练习教师归纳并【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醒学生注意: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陈述讨论结果1.不同的原子内质子数不同2.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学生完成学案填空1-3题和填空题学生对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容易混淆不清,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及时反响信息,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教师提问:原子已经很小了,它有质量吗?【投影】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10-27 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 Kg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 Kg学生观看投影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得出公式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好象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因此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它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板书】2。
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学生很难理解相对的意思,可举例说明让学生阅读P69的内容,得出计算公式①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答复: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无单位;实际质量是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老师指定查10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分组比赛查阅P153相对原子质量表,看哪一组差得又快又准。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情景教育老师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学生阅读P69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维稳固练习老师讲解: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因此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让学生通过查表去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板书】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把P153的查阅结果P68的表相比拟,去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学生完成学案选择4-5和三题培养学生分析、比拟的能力教师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劳动给予肯定【小结】本节课你学了什么?所学知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完成)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整理、归纳本课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练习】见学案【板书设计】课题1。
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讨论结果: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两局部构成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二者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提出问题:原子核已经这样小了,它还能再分吗?1.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①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无单位;实际质量是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②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学案】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原子核由〔〕构成A 电子和质子B 质子和中子C 电子和中子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 中子数B 电子数C相对原子质量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粒子是( )A 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4、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那么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26 B56 C82 D86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A质子数和中子数B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二、填空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
②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③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④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三、拓展应用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所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最少?为什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原子、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离子,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根底,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区分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局部〕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1〕了解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原子和离子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