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浙江婺州永康县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少年才子苏轼的父亲叫苏洵,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四岁开始,他就学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六岁时他开始学习诗歌、文章以及各种古代书法,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
十三岁时,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秀的诗篇和文章,并被当地的文学界称为“少年才子”。
科举出身苏轼17岁时,他便通过了进士科的考试,成为了官方文武之一。
在他编写了“草木”、“玉石”和“蔬果”三篇文章,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后,他便官至了监察御史。
这是从科举到进入官场最重要的一步,而苏轼的才华和能力,毫无疑问地让他脱颖而出。
升官途径苏轼步步高升,曾任官历阳、成州、汝州等地的资源官一职。
后又进入教育部门,先后任职于武夷山教育局、江陵教育局,成功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还曾出任诏令史部职务,对政治文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天才苏轼文学造诣精深,对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广泛的文学类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东篱乐府》。
这首词不仅音乐优美,词义深奥,更是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书法巨匠苏轼是古代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极为优美、自然、流畅。
他的书法理念是“法度毕备,笔意自成”,他认为,书法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掌握,而在于心灵的陶冶。
他的作品《黄庭经》、《张翰林帖》、《黄庭内景碑》等,均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政治家苏轼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政治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朝政,提出一系列建议,促进了当时政治文化界的发展。
他认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和谐,推广民族文化,这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
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
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
他喜欢同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
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苏轼被贬是哪三次_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被贬是哪三次_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二十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被贬是哪三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被贬是哪三次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
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
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苏轼生平事迹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生平事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的诗和生平
苏轼的诗和生平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二、苏轼的诗1.《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才多艺的才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如下: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镇江(今属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个文化世家。
1057年:苏轼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1060年:苏轼被任命为江西临川府推官,开始了他的地方官员生涯。
1063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
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079年:苏轼被任命为四川知州,开始了他的地方政治生涯。
1080年:苏轼被贬谪至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流放生涯。
1087年:苏轼被任命为广东知州,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地方政治生涯。
1091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流放生涯。
1092年: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地方政治生涯。
1094年:苏轼被贬谪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开始了他的第四次流放生涯。
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婺州逝世,享年65岁。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官场生涯和贬谪流放,但他始终保持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艺术表达而广受赞誉。
苏轼还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体”,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称。
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在政治方面主张“以民为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国理政的思想。
苏轼资料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肖理嫦整理一.生平事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生平经历,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词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苏轼的主要成就1.文学成就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雕刻家、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河南省商水县);1042年,苏轼六岁时,父亲忧郁而亡,家境一时落寞;1057年,苏轼得中进士,成为状元;1058年,苏轼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担任宝文阁校书郎;1063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070年,苏轼与王安石在“神宗知制诰”中有矛盾,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申论“神京赋”,被贬黄州;1074年,苏轼被贬儋州;1076年,苏轼被贬黄山;1080年,苏轼因曾盗取御油灯的罪名被流放黔州;1086年,苏轼被召回中央,负责协助编撰《新唐书》;1088年,苏轼被越王钱俶充军,任枇杷峰游击营官,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91年,苏轼得到赦免,重回府,任中书舍人;1096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婺源;1100年,苏轼重归南京,尝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隐江南;1101年,苏轼逝世,享年65岁,葬于家族房陵干园中。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小时候就受到父母亲的文化熏陶。
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弟弟苏辙和侄子苏辙琼都是学者,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少时聪颖,精通诗文,18岁时中进士,成为当时唯一的状元。
担任官员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政治主张多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撞。
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并不是最好的政治方案,不同意他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了贬谪和囚禁。
苏轼在流放期间,以写诗、写画、修文艺书法自立于世,先后逗留于黄山、婺源、黔州和扬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著作,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前赤壁赋》、《东篱乐府》等等,时至今日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山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鉴赏家。
他在文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位巨擘。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事迹纷繁复杂,以下将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
苏轼出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家境贫寒。
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得父亲的教诲。
父亲曾是眉州县尉,他对苏轼教育非常重视,使得苏轼在古文、诗词等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
苏轼进入范阳书院学习,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黄庭坚、欧阳修等。
这段时期对于苏轼的人格培养和文学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范阳书院是当时朝廷举办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也为苏轼日后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基础。
苏轼自幼想要做官,但刚开始的几年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他曾两次落榜,但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
最终,苏轼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于1075年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及第进士。
这是苏轼生平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苏轼进入官场后,他在文学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学新秀。
他的诗词文章写得非常出色,经常参与文学论坛的讨论,与其他一些文人诗人交流切磋,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苏轼还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担任了很多重要官职,如考功员外郎、审官东院李员外郎等。
然而,苏轼在政治上却多次遭受挫折和迫害。
他曾因批评当时的名臣而被贬官。
在贬官期间,苏轼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诗词、文章等作品依然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他的政治观点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轼的一生中,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东坡临江仙》,这是他在贬官期间所作,抒发了他对家园、对理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曲婉动,感人至深,成为了苏轼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还以他的书法和画家技艺而闻名。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力求刚柔相济,造型得体,流畅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
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
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经历坎坷,但也许正是因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留下如此多封著作。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扩展资料:苏轼主要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励志名言1、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5、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10、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1、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1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鸣。
14、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1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7、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18、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9、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1、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2、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5、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26、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7、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8、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29、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30、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3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3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34、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35、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36、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3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3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39、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4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4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2、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43、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44、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45、合则留,不合则去。
46、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4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8、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垒先耻。
4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50、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51、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52、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53、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54、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55、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5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5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8、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
59、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60、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6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62、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6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64、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6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6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68、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69、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7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71、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7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7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74、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75、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7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77、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8、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79、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8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8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2、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83、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8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85、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8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8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8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90、薄薄酒,胜茶汤,丑妻恶妾胜空房。
91、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9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93、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
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9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95、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96、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97、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
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98、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99、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0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0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02、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103、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104、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5、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106、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107、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08、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109、人生识字忧患始。
110、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111、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11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13、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114、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115、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116、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1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18、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19、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20、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121、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1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23、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124、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125、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