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2 第四单元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教案 人教大纲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人教版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

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
因,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搭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知识框架,
理解人为原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搭建荒
漠化防治的具体识构架,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一些重要的知识构架
荒漠化的概念
分布地区原因表现类型
3、阅读教材,说出下列内容: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3)荒漠化的原则,现阶段以防为主;
(4)荒漠化的重点。

4、课堂探究: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过程中,种植乔木、灌木哪一种比较好?
5、阅读教材,依据课件展示,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必须因地制宜。

6、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中成功措施,生态建设。

【课堂小结】总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后练习】略。

高中地理选修2 第四单元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教案 人教大纲版

高中地理选修2 第四单元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教案 人教大纲版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教师讲述)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方案(一)创设 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荒芜的草场黄沙裸露,羊儿啃着孤零零的枯草,大风吹动着 流沙将道路淹没,流动沙丘正步步向村庄逼近。

师:1.判断画面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2.该环境问题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为突出?(西北地区) 生:学生回答略。

活动:我给同学们出示五个提示,答案三个字。

题目:提示一 土地退化 提示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提示三 气候因素 四人类活动提示五沙漠化师生共同总结: 答案:荒漠化。

各提示与答案的关系。

气候变异和人类活 动分别是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实质,干旱、 半干旱地区是荒漠化的分布地区。

师:请归纳说明什么是荒漠化? 生: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及一些湿润地区的 土地退化, 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运用图表,分析地理背景 师: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哪里?(西北地区) 师: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治理的重点地区,因此本节 课以西北地区为例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做一探讨。

多媒体播放: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风光片。

师:西北地区的植被主要是什么?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用两个字概括是什 么?(干旱) 师:读图回答: 1. 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2. 找出我国主要的沙漠和沙地,说明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参考答案]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古长城一线 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宁、甘和内蒙古的大部;东部是高原,西部 为高大的山系和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主要的沙漠有:腾格里 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七个。

师:你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影响下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吗? (干旱、半干旱) 多媒体显示: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地形图》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原因。

1.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 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尝试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对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关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Biblioteka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
教学内容
知识讲授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2、荒漠化
(1)概念(2)形成(3)主要表现(4)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高中地理 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2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的经验。

一、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节课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二、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防治荒漠化,先要了解其形成过程,才能做到根治。

教材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和“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为案例,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进而在充分认识各地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地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涉及知识面广。

既是教材知识的总结和反馈,也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评估。

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的案例,课后进行专题研究。

</PGN0097B.TXT/PGN>教学思路设计1.教材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思考
讨论,设计简易方 案或者提出建议
提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许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我们看看教材上 的政策和措施与你们的意见有什么区别?会不会你 们的意见更好呢?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既节约了淡水资源用量,又能更好 的防止人为活动(过度取水)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工程措施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得保持干旱地区 的水土,两者所构成的防护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荒 漠化的加剧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农林牧用地关系的调节可以使得干旱地区的草场和 耕地都得到较好的保护,干旱地区不采取过度的农 业活动,使干旱地区牧场承载力的恢复速度跟得上 消耗的速度 4、 采取综合措施 那么有哪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荒漠化?
看一段关于治理荒漠化方面的视频并讨论(尝试归
纳出视频所提及解决荒漠化的措施和对策)
回忆视频并且分
① 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退耕还林③工程防护

其实,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人们还是重视荒漠化的治 理,那么究竟哪些措施才更好效地有利于防治荒漠 化呢? 如果你是一名国家林业部的部长,你会制订哪些政 策和措施来防治我国的荒漠化呢?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年级 课题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高中二年级
学科
地理
任课老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
2 课时
课型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干旱环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 分析荒漠化的原因,探讨理解人为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
人类的经济活动,所以对荒漠化的治理是急切的和
必要的。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回忆和加深对知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西北荒漠化治理的教案

西北荒漠化治理的教案

西北荒漠化治理的教案(高中)一、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了解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及自然地理特征与荒漠化的关系。

5. 了解荒漠化的现状以及如何防治。

二、教学要求:1. 要求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治理的意义。

2. 掌握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自然原因3. 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形成、发展和分布,以及防治三、教学内容:(一)、荒漠化的含义:1. 荒漠化的含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土地退化。

2. 荒漠化包括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的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砍乱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4. 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壤盐碱度升高、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减少、主要植物物种丧失和沙尘暴频繁等(二)、荒漠化主要分布的地区:1. 世界的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撒哈拉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高原沙漠、纳米布沙漠、维多利亚沙漠和阿塔卡玛沙漠。

2. 我国的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

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化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

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三)、西北荒漠化土地类型:原生性荒漠:主要是砂质、砾质,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水资源匮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很大;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次生性荒漠:主要是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其中水分和植被条件相对较好,治理也较容易,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等。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3.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个荒漠化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荒漠化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荒漠化治理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实地考察,加深对荒漠化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开展荒漠化主题的课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荒漠化地区、荒漠化治理成果等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和讨论。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模板1【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地理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而学生正是处于西北地区,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觉及思维迟缓,要转变差生必须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精品源自政治科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读图]"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教师讲述]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本单元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地区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讲授新课][板书]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读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表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3.2水土流失的治理(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3.2水土流失的治理(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3.2水土流失的治理(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2●备课资料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决定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

它们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不断以自己的各种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正常侵蚀的自然过程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和越来越剧烈的影响,使土壤侵蚀现象由自然侵蚀状态转化为加速侵蚀状态。

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

主要有:1.破坏森林:乱砍滥伐、放火烧山,使森林遭到破坏失去蓄水保土作用,并使地面裸露,直接遭受雨滴的击溅、流水冲刷和风力的侵蚀,从而加速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

2.陡坡开荒:陡坡开荒不仅破坏了地面植被,且又翻松了土壤,造成了产生严重土壤侵蚀的条件。

3.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使山坡和草原植被遭到破坏。

4.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使坡面径流也顺坡集中在犁沟里下泄,造成沟蚀。

在坡地广种薄收、撩荒轮垦,会使土壤形状恶化,作物覆盖率降低。

这些均能加速土壤侵蚀。

5.工业交通及其基本建设工程的影响:开矿、建厂、筑路、伐木、挖渠、建库中都有大量煤渣、弃土、尾沙,如不作妥善处理,往往会冲进河道,也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一个人为因素。

目前,世界上土壤侵蚀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并不是自然因素突变的结果,而主要是人为不合理活动所致。

人为不合理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根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又有现代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些自然因素来改变侵蚀力与抗蚀力的大小对比关系,得到使土壤侵蚀加剧或者使水土得到保持截然不同的结果。

人类只有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方面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发展生产、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目的。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备课资料) 大纲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备课资料) 大纲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2荒漠化——可怖的恶魔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

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截至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

与1994年监测结果相比,我国荒漠化仍呈扩展趋势,1995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千米,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千米。

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到1999年为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

与1994年普查同等范围相比,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

除西北、华北和东北的12块沙漠和沙地外,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周围,北回归线一带还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化的土地。

近20年来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展。

中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540亿元。

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由于水土流失,中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多亿吨,使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在我国,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

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教师讲述)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本单元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地区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讲授新课](板书)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表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教师讲述)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任何一个省区的全部。

(板书)§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一、自然特征:干旱为主(承接过渡)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根据大家已有知识,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略(投影)“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图示”,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板书)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过渡)干旱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貎、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出示组合投影)“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先出示上半部——课本图4.1“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学生观察并思考:①根据经纬度判断:化德-满都拉庙-吐鲁番的方位变化;②沿上述方向,三地年降水量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③上述三地分属何类干湿地区?并判断三地所属气候类型。

④根据年降水量状况,判断出本区域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

(学生回答)略再出示上述组合投影的下半部——自然景观演变:思考:受水分条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演变?草原土地生产力相应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本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读出具体载畜量)。

(板书)2.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过渡)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西北地区荒漠广布。

(投影)课本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请同学根据教师所指,一一读出各沙漠和沙地名称。

(出示复合投影)“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先出示空白底图,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作出归纳:(投影)“世界荒漠分布图”,思考讨论:我国荒漠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世界上的荒漠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而我国荒漠主要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荒漠分布区偏北15°~20°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

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及青藏高原的阻挡,使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夏季降水稀少。

冬季因北方地形开阔无阻挡,强大的干冷气流对这里首当其冲,导致气候异常干冷。

从而形成了世界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侵蚀强烈,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过渡)干旱环境形成了原生性荒漠,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本区沙漠和沙地广布,且呈扩大化趋势。

(板书)二、荒漠化的发展(教师自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人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投影)课本图4.3“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学生回答)略(小结并板书)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指导读图)课本图4.4“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提问)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指导读图)课本图4.5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分析讨论: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再到80年代,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状况及其原因。

(学生回答)略(小结)特别是建国以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自然考虑不上将来的生态问题,在牧区将大片草原开垦成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随着草地植被遭破坏,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迅速荒漠化。

总体来说是因人口压力过大,管理失误而造成,并使本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

不合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活动所造成。

鉴于日趋严重的沙漠化问题,我国于1977年开始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更在1994年将荒漠化防治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

(板书)2.荒漠化的防治1977年——开始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1994年——荒漠化防治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过渡)通过20多年来的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效果如何?读课本图 4.6“西北地区不同发展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教师讲述:西北个别地区荒漠化有所逆转,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包括原有良好水源灌溉的土地,荒漠化正在发展或强烈发展,甚至严重荒漠化,也有相当部分土地存在潜在荒漠化。

(板书)发展现状:个别地区有所逆转(如河谷平原灌溉农田地区)总体仍在蔓延(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过渡)目前西北地区各地荒漠化土地在分布上各具特色。

(出示复合投影)“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先出示底图(空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和图4.7、图4.8,完成此表内容。

(课堂小总)学生简述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完善网络式板书。

(课堂讨论)内容:(教材活动题2)西北地区面积大,资源多,但人口少,如何正确认识西北地区地大物博和人口稀疏这一矛盾。

能否采取措施向本地区转移人口,以缓解我国东部人口对耕地和资源的学生压力,为什么?形式:学生按前后4个分成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在叙述说明后,持相同观点的其他小组可以作旁证说明,相异观点的小组可以陈述新观点。

教师最后作归纳,主要明确这样的观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不很高,且按可利用土地计的人口密度并不小,如向本区转移人口,则会进一步加大人口压力,加重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地处北半球亚洲高压的范围之内B.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C.深居内陆,周边又有高大山脉阻隔D.风力很大答案:C2.有关荒漠化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气候因素中,气温的变化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C.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D.植被退化和覆盖率降低是荒漠化的前兆答案:B3.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再,代之予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答案:A读“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4~6题。

4.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商都县的( )①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②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③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④人口密度降低、人均耕地减少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5.商都县的耕地面积增加是( )A.过度农垦沙质草原的结果B.引水灌溉沙地的结果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D.毁林开荒的结果答案:A6.关于商都县的荒漠及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是次生性荒漠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答案:B7.我国目前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是( )①局部逆转,整体扩大②局部扩大,整体逆转③治理速度超过破坏速度④破坏速度超过治理速度⑤维持在平衡状态⑥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⑦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A.①④⑦B.②③⑥C.⑤⑥D.②④答案:A8.常见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的地方是( )A.塔里木河下游绿洲B.呼伦贝尔草原及锡林郭勒草原C.居民点、工矿区及交通线附近D.科尔沁沙地答案:B9.关于西北地区西部荒漠化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B.乌兰布和沙漠是自然因素、地质时期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特征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改造难度大答案:D10.关于我国西北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区及分布特点的说法,搭配正确的是( )分布地区分布特点a.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①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b.半干旱的草原地区②沙丘活化c.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③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答案:B二、综合题11.读“西北地区沿32°N地形及植被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