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4f1920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c.png)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涉及到家族的延续。
本文将以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以及婚姻家庭观念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
传统上,婚姻是由家长和媒婆等媒介人物进行牵线搭桥的。
父母的意愿通常是决定孩子的婚姻对象的首要因素,他们会为子女选择一个合适的婚姻对象,通常以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婚姻条件等为考虑因素。
然后,媒婆或媒人负责去对方家庭做联络,商量婚姻事宜。
最后,在严格的家族制度下,婚姻是由双方父母的最终决定,子女往往没有话语权。
二、婚姻习俗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在婚姻仪式上,有一些常见的习俗。
首先是聘礼,即男方给女方家庭的财物,其目的是显示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其次是婚礼,一般是在官方的洞房酒席上举行,家族亲友聚集在一起,观看新婚夫妇行礼,并祝福他们的美好未来。
最后是迎亲,即男方的家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返回男方家。
迎亲过程庄重而隆重,新娘经过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后,被带回男方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还包括许多民间的传统习俗。
例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一个洞房的仪式,用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新婚夫妇在进入洞房时,要用红布围住,以防止不幸的力量进入。
此外,在丰富多样的婚礼游戏和娱乐中,众多的亲友会参与其中,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三、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忠诚、孝顺和亲密关系的基础上的。
儒家思想强调男女双方应该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维护家族的利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此,男方负责养家糊口以及传宗接代,女方则负责家庭的琐事、照料子女等。
在这种观念下,家庭稳定和家族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妻妾制度
![古代妻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b2b6b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d.png)
古代妻妾制度古代妻妾制度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采用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这种制度下,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正妻,但可以有多位妾室。
以下是对古代妻妾制度的一些主要方面的概述。
一、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多妾为核心。
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即正妻,而可以有多位妾室。
正妻在家庭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是男主人的正式配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而妾室则处于次要地位,是男主人非正式的配偶。
二、三妻四妾比喻古代中国有“三妻四妾”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男人有多个妻子和妾室的情况。
这个说法并不代表每个男人都必须有多个妻子和妾室,而是用来形容那些拥有多个配偶的人。
正妻通常是一个家庭中的主妇,而妾室则是她的辅助者。
三、纳妾规定古代中国对于纳妾的规定非常严格。
首先,只有男子才能纳妾,女子不能有多个丈夫。
其次,纳妾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
例如,只有正妻无子或死亡后,男人才可以纳妾。
此外,纳妾必须经过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同意,并举行正式的仪式。
四、纳妾数量古代中国对于纳妾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来说,纳妾的数量取决于男子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一些富有的男子可以纳很多妾室,而贫穷的男子则可能无法纳妾。
但是,如果一个男子过于沉迷于女色,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五、个别君主多妻情况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个别君主有多个妻子的情况并不罕见。
例如,商纣王有多个妻子,周幽王也有多个妻子。
这些君主的多个妻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争宠和权力斗争的情况,对于朝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代表整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都是一夫多妻制。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多妾为核心,严格规定了纳妾的条件和程序。
虽然个别君主有多个妻子的情况存在,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都是一夫多妻制。
中国法制史 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中国法制史 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ee64e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1.png)
中国法制史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国法制史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1. 婚姻制度的历史背景婚姻制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畴之一便是探讨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文献和历史记录。
通过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法律规范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
2.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1)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最早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嫁娶都是由家族中长辈来安排的。
这种形式的婚姻制度以维护家族利益为核心,强调婚姻关系的稳定和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变迁,婚姻制度逐渐趋于个体化和自主化。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法律开始规定了公民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取消了对于婚姻的家族干涉。
(3)然而,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然存在着种种限制和不平等的现象。
婚姻中男性相对于女性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女性在家庭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贫富不平等也常常导致社会阶层的限制和婚姻选择的不平等。
3. 婚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组织形式,更是社会发展、男女地位与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婚姻制度的变迁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婚姻制度对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婚姻制度的规范与制约,社会中的各个家庭成员可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和社会规范下,维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2)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家族秩序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婚姻的方式和规矩,使得家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系了社会秩序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3)然而,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女性权益的得到不足,女性常常在婚姻中面临诸多不公平待遇。
婚姻制度的束缚也限制了个人选择和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国法制史中的婚姻制度,我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婚姻制度不断地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e8fe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e.png)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a8f7c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8.png)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定,包括婚姻的形式、婚姻的意义、婚姻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婚姻的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形式主要包括嫁与娶两种,其中嫁指女子嫁入男方家庭,娶则是男子娶妻成家。
嫁与娶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周密安排和各种正式的仪式。
以嫁为例,一般来说,女子要通过父母或其他家族成员的协商决定婚事,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最后在举行婚礼后女子嫁入男方家庭。
这一过程注重礼仪的规定和遵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重和礼让。
二、婚姻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手段。
婚姻的意义在于延续家族血脉、繁衍后代、巩固家族地位和维护家族荣誉。
古代中国注重血脉传承,男子需要继承家业并生育后代,女子则承担传宗接代的重任。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婚姻是家族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婚姻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礼仪复杂而庄重,分为订婚和婚礼两个阶段。
订婚是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并签订婚约的过程。
而婚礼则是婚姻正式举行的仪式,通常包括迎亲、祭拜祖先、交换婚礼以及新娘进入新家等环节。
在婚礼中,男方家庭需要准备鞭炮、红布、花轿等水火不容的祥瑞物品,以示对新娘的敬重和欢迎。
而女方家庭则准备嫁妆和其他婚礼必备品,以示对新娘的祝福和送别。
四、古代婚姻的限制与责任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有一些限制,例如同姓者不得通婚,堂兄弟堂姐妹之间也禁止成婚等。
这些限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宗族规模和族谱传承的重视。
此外,古代婚姻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男方需要承担维持家族生计和保护妻子的责任,而女方则需要尊重丈夫的地位和履行母妇之道。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形式、意义、礼仪、限制和责任等方面都具备其独特的特点。
婚姻作为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些古代婚姻的影响和痕迹仍然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中。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家庭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4dfb96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e.png)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家庭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变迁。
一、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母之命、媒人之言为基础。
婚姻通常是由家族或长辈安排,强调家族的口碑和家族地位,而个人的自由选择则相对较少。
常见的婚姻形式包括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和联姻婚姻。
包办婚姻是指父母完全代替子女做决定,根据不同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考虑亲事。
通常,儿女双方的意愿并不被重视,尤其是女方,她们的婚姻决策几乎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安排。
买卖婚姻则是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成立的。
在古代社会,女性通常被视为负担,因此需要家庭支付一定的陪嫁财产给新婚家庭。
这种婚姻形式使得财产成为了婚姻中的核心因素,个人意愿几乎被完全忽略。
联姻婚姻是以两个家族间利益和地位的结合为基础,这种婚姻形式通常是通过联姻来达到两个家族间的关系和谐与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婚姻制度在社会变革的冲击下逐渐发生了变化。
封建时代后期,父母之命的婚姻模式渐渐减弱,个人自由选择的成分逐渐增加,比如诗词中流传着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爱情之声,显示了人们对于婚姻自由的渴望。
二、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族秩序的维护。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道和敬老尊贤的观念在家庭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崇。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甚至包括对祖先的延续。
孝顺父母被视为义理最重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
敬老尊贤的观念追溯到孔子时代,他提出了“尊君、爱幼、敬长、倍亲”的家庭伦理观念。
在古代中国,家族的权威通常由年长者担任,他们享有权力和决策的最终决定权。
然而,尽管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根基,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和家族制度的衰落,个人权利和自我价值观开始得到重视。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b07c51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6.png)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一、古代婚姻制度
1、婚姻和财产的特殊性
古代婚姻制度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特殊制度,其结构极其复杂,其中以家族财产最为重要,拉近家族的关系同时也是维系家族财富的最佳途径。
从财产的角度来看,婚姻关系与财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家将婚姻和财产称之为“两头财”,古代家庭的婚姻制度也与财产利益息息相关,婚姻可以起到关系家族的稳固作用,以婚姻之间的财产换取家族的力量。
2、三缘制惯例
古代婚姻制度大多以“三缘制”为核心,它包括父母的同意、家长的介绍以及本人的看法。
三缘制规定:父母的允许是结婚的前提,家长的介绍是桥梁,本人的意思是根据。
三缘制既可以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安排婚姻,也可以以本人的意思来决定,体现出古代社会家庭内部生活的复杂性。
二、现代婚姻制度
1、法律保护
现代婚姻制度和古代婚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它把两性平等、家庭和睦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双方同意”的原则。
目前,中国的现代婚姻制度讲求合法性,婚姻关系完全是双方自愿的,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2、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是当今社会主流的婚姻观,是一种基于爱情的婚姻观念,是一种以双方彼此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生活方式,思想家们甚至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石,是美满婚姻的开始,是婚姻永恒的动力。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7e2b87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3.png)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婚姻的起源、婚姻的形式、婚姻的三从四德等方面进行浅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一、婚姻的起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们并没有明确的婚姻观念,而是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组成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逐渐形成,并受到宗族制度和礼法制度的影响。
二、婚姻的形式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形式可以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是由家长或其他长辈代为安排的婚姻,多为合亲婚姻,即追求家族利益和地位的结合。
自由婚姻则是由双方自愿选择的婚姻,多为恋爱婚姻,即追求爱情和个人意愿的结合。
在包办婚姻中,双方往往没有见过面,全凭家人之间的安排来决定婚姻对象。
而在自由婚姻中,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并可以通过相亲、约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对方。
不管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婚姻,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婚前准备和仪式,以确保双方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认可。
三、婚姻的三从四德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与伦理道德和社会地位紧密结合,对于妇女来说,婚姻还意味着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
三从即指妇女在婚姻中要依从父亲、丈夫和儿子,不得有违背的举动。
四德则是指妇女在婚姻中要具备德育、言语、容貌和劳动这四个方面的美德。
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
婚后,妇女要安分守己,服从丈夫的安排和要求,维护家庭的和谐。
同时,妇女还要具备相应的德行美德,以维护个人和家族的声誉。
四、婚姻之变尽管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于妇女来说存在一定的束缚和不平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例如,近代以来,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开始追求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和理性婚姻。
同时,许多婚姻法律法规也逐渐完善,保护了妇女和婚姻的合法权益。
总结: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包括婚姻的起源、婚姻的形式、婚姻的三从四德等方面。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27e587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b.png)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一直都非常重要,因此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婚姻家庭法律的历史演变、法律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一、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礼记》和《周礼》等经典文献所规范的。
在战国时期,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开始盛行,家庭伦理观念进一步得到确立。
秦汉时期,封建思想逐渐成型,家族制度得到强化,同时各种家庭法律制度也开始逐渐完善。
隋唐时期,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形态,比如《开元礼》规定了婚姻家庭的结构、礼仪和仪式等。
宋元明清时期,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逐渐趋于系统化,尤其是婚姻法的出现,为家庭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法律内容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登记、婚姻结构、夫妻关系、离婚制度等方面。
在婚姻登记方面,古代法律规定了婚姻登记的程序和条件。
在婚姻结构方面,古代法律规定了婚姻的构成要件,包括男女双方的年龄、健康等条件。
在夫妻关系方面,古代法律规定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责任等。
在离婚制度方面,古代法律也对离婚的条件和程序做出了详细规定。
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婚姻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还包括了对子女、家庭财产以及家庭纠纷等方面的规定。
三、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基础,如父权制、家族制度等。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为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家庭关系得到了相对稳定和和谐。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也为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使得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a61c6f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c.png)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在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结为夫妻并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讲求自由恋爱就可以。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明显存在着阶级性。
因此,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关键问题。
希望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了解。
1、结婚年龄在中国古代结婚年龄并没有明显的限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十七八岁。
当然也有帝王之家十一二岁就让皇帝取妻子的情况出现。
从结婚年龄的偏小,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还是普遍把结婚看做是一张传宗接代的方式,是缺少爱情因素的。
2、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种制度彻底的暴露了封建社会就是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乡绅地主无不一夫多妻。
普通百姓家稍微有点能力的也要娶多个老婆。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结婚绝对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就可以的。
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只要父母不同意,那么婚姻就无从谈起。
另外,结婚还需明媒正娶,没有媒人做媒的婚姻也是不合法的。
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正是封建社会家长制度的具体体现。
4、门当户对古代结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绝对不可能出现贫家女嫁入豪门贵族的事情出现。
也绝对不可能有豪门贵族的千金小姐嫁给寒门子弟的的事情出现。
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对中国现代的男女婚姻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5、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避免近亲结婚的重要手段,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里少有的积极正面的特点之一吧。
我们现代社会虽然不再讲求同姓不婚,但是还是在结婚的时候会禁止近亲结婚的。
6、结婚的程序古代结婚的程序叫做“六礼”,也只有进行完了这六个步骤才能算得上合法夫妻。
具体来说,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2585d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0.png)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它直接与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一直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婚姻的社会功能、婚礼习俗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首先,婚姻制度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婚姻被认为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通常是家长或媒人为其子女做婚姻安排,双方这样的婚姻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婚姻制度强调婚姻的经济和政治目的,追求家族间的利益和联姻通婚,以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也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婚礼通常包括聘问、纳采、过堂、请期、亲迎、冠礼、娶亲、入洞房等流程。
这些仪式在当时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社会仪式,具有象征意义。
通常,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习俗旨在显示家族的荣耀和社会地位,并为新婚夫妇带来祝福和祝愿。
第三,性别角色在古代婚姻制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比如,男性有权力决定婚姻对象,而女性往往没有这样的决定权,她们的婚姻安排通常是由家长或媒人来安排的。
此外,男性在婚姻中通常享有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女性则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孩子抚养的责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制度体系,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密不可分。
它既体现了家族和社会的利益,又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和道德规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婚姻自主、平等、爱情至上等观念的兴起,使得现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与古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ca408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5.png)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办婚姻:古代中国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或亲族代理安排的,候选人的家庭出资提供嫁妆和彩礼。
2. 继承制度:男性继承制度占主导地位,男子继承父亲的家族名籍和家产。
女子通常只能依附于丈夫的家族。
3. 门当户对:古代婚姻非常注重家族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匹配。
通常要求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相当,社会地位相仿,以确保新婚夫妇之间的平衡。
4. 严格的礼节:在古代中国,婚礼程序非常繁琐,包括订婚、纳彩、过门、拜堂等环节。
整个过程严格按照礼仪进行,以确保婚姻的正式性和合法性。
5. 多妻制度:在古代中国,富有和有地位的男子通常可以娶多个妻子。
这种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支持,认为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且多妻制度有助于保证男性的后代。
6. 女性地位低下: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女子在婚姻中通常被视为属于丈夫的财产,需要服从和依附于丈夫和夫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会有所变化,上述内容主要是对大致情况的概述。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e319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6.png)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1、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
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
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
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
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3、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4、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
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
5、中国古代婚姻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
如此玄妙的结合,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男女之间的姻缘,要经过媒人的物色,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以定下姻缘,共度一生。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c2fac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2.png)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引言: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系统,涉及到家庭、社会、经济等方面。
本文将从婚姻的基本概念、婚姻的形式、婚姻的仪式以及婚姻的意义等不同方面来介绍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一、婚姻的基本概念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男女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关系。
婚姻是一种家庭组织形式的基础,旨在确保家族延续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婚姻的核心概念是男女之间的联姻。
二、婚姻的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包办婚姻、自由婚姻以及媒妁之言的婚姻。
包办婚姻是指由父母或其他长辈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对象,双方并未事先相识;自由婚姻则是指两个相爱的人经过相互了解和协商自行决定结婚;媒妁之言则是指通过媒人来撮合男女双方。
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区对婚姻形式有所偏好和差异。
三、婚姻的仪式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讲究繁琐而庄重,注重礼制和家族面子。
在大多数地区,婚姻的仪式通常包括聘礼、纳彩、过门和举办婚礼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礼品,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礼貌;纳彩则是女方家庭举行的仪式,男方家庭需要派代表前去,并将礼物和彩礼赠予女方;过门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由于新娘离开亲生家庭,过门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婚礼则是举行婚宴和庆祝活动。
四、婚姻的意义古代中国的婚姻被赋予了许多意义,既有个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层面的意义。
在个人层面上,婚姻是男女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一种方式,也是子孙承继和繁衍的基础;在社会层面上,婚姻是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地位。
结论: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上非常严谨,涉及到家族、社会、经济等方面。
婚姻的基本概念、形式、仪式和意义都给古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28311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3.png)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自古以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以下简要介
绍了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
1.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家族的利益
至上,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婚姻制度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国家的分裂,个人自由意识
逐渐兴起,土地私有和家族势力衰退,个人选择婚姻的权利逐渐增加。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新婚姻制度,婚姻以男
尊女卑为原则,禁止私娶私妻的行为,实行婚姻制度的法律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婚姻制
度逐渐趋向于平等和尊重个人意愿。
婚姻多由男女自由选择和订约而成。
5. 唐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重视家族和门第,礼教约束
严厉,一夫一妻制开始确立。
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夫妻关系以
男性为中心。
6. 明清时期:在封建社会的制约下,家族的利益至上,家族成
员的婚姻多由长辈或媒妁安排,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婚姻制度依然保
持着封建特色。
7.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婚姻制度开始向西方的
婚姻制度靠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改革,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强调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保护妇女
权益等原则。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在受到家族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有时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延续的父权制思想,有时又受到佛教和道家
等思想的影响,倡导个人自由意识和人性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
会的变迁,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了现代化,重视个人意愿、男女
平等和法律保护妇女权益。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74dff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2.png)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深植于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之中,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的婚姻习俗、婚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婚姻对女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一、婚姻习俗中国古代婚姻习俗博大精深,代代相传。
婚前,双方家庭会进行“过门礼”以表示双方进入婚姻的准备。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红色嫁衣,蒙上红盖头,与新郎完成交杯酒、对拜等仪式。
婚后,新娘被迎入新家,丈夫的家人会向新娘赠送礼物,并向她表示欢迎。
二、婚姻方式古代中国的婚姻方式主要有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形式。
包办婚姻是父母代为筹办婚事,经过相亲、卜算等程序最终决定婚姻的结果。
自由婚姻则是由男女双方自行选择彼此的伴侣,往往是因为彼此有较深的感情或其他各种因素。
三、家庭结构在古代中国,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
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角色,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
四、婚姻对女性的影响婚姻在古代中国对女性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女性在婚姻中要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另一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限制,尤其是贵族阶层中的女性更加受到束缚。
然而,婚姻对女性的影响也因时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在一些地区和时期,女性在婚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例如,南方的一些地方,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她们可以作为家族的中心来传承家业。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从婚姻习俗、婚姻方式到家庭结构和婚姻对女性的影响,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726a3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3.png)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基本单元之一,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也一直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婚姻家庭观念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主要是以部落联姻为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婚姻家庭关系较为松散。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农耕社会,各种家族制度开始逐渐形成,婚姻家庭制度也日益趋于规范化,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封建社会初期。
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婚姻家庭制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封建社会中期。
最后一个阶段是封建社会晚期,这个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总体上依然延续了旧有的制度。
二、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自由、配偶选择、婚姻登记、夫妻权利义务、离婚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婚姻自由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存在着包办婚姻和父母之命的现象,但总体上还是尊重了个人的婚姻自由。
配偶选择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另一重要内容,根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分明和家族观念,婚姻的选择往往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如门当户对、婚姻介绍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例外情况,比如文人墨客的文学爱情故事。
婚姻登记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形式上可能不如现代婚姻登记那样严格,但在古代社会中也存在着形式更加简单的婚姻登记制度。
夫妻权利义务和离婚制度也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之一,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封建家长权威的压制使得婚姻家庭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规定,离婚则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中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820167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d.png)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演变。
从始于旧石器时代,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共和社会等各个历史阶段,直到今天,都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往往与宗法制度和性别观念有关。
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男女双方最终达成婚姻所必须经过族长或家长的调停,并且家族之间婚姻也是核心。
此外,性别观念在古代中国也相当重要,以男尊女卑的思想为主。
在相亲、婚姻环节中,性别对立是不可避免的。
在汉代以前,女子在嫁娶时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尤其是贵族阶层,女子的地位更是十分低下。
然而,到了唐代,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唐代男女平婚,女性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且离婚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明清时期,相亲是中国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亲的目的是为了将两个家庭连在一起,让男女双方有机会认识彼此,并最终达成婚姻。
此外,婚姻形式也日益丰富,除了正常的男女婚姻,还有一些特别的形式,例如旁门左道的“委生”,以及富家子弟和妓女之间的“购春”等。
二、家庭制度古代中国的家庭制度也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
在古代,家族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一般的家族包括祖、宗、族等等,而家庭则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
在家庭里,父亲是权威的代表,母亲则往往起着传递家族文化的作用。
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
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事业代表,而女性仅仅是家庭中的一部分,对于家庭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贡献往往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
不过,在明清时期,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开始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女性,例如李清照、柳如是等等。
这一时期,女性的教育逐渐得到普及,并且一些女性也开始出现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
三、夫妻关系在古代中国,夫妻关系往往被视为一种主仆关系,丈夫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人,而妻子则是夫人。
妻子在婚姻和家庭中往往扮演着屈从、服从、忍让和自我牺牲的角色。
古代婚姻制度
![古代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382b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b.png)
古代婚姻制度引言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它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古代婚姻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婚姻关系的管理和规范的一种制度。
古代婚姻制度受到当时社会、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种形式和特征。
本文将从古代婚姻的类型、婚姻的目的、配偶的选择、婚姻的仪式等方面,对古代婚姻制度进行探讨。
古代婚姻的类型在古代社会中,婚姻的类型可以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形式。
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是一种由家长、长辈或媒人牵头安排的婚姻形式。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的繁衍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一般会根据家族的利益、地位和财富等方面的考虑来安排子女的婚姻。
在包办婚姻中,双方的婚姻对象往往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相互了解。
这种婚姻形式在古代社会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贵族和统治阶级中更为普遍。
自由婚姻自由婚姻是指双方在未受到家庭、长辈和社会压力的情况下,由自己决定结婚的婚姻形式。
在这种婚姻形式中,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伴侣,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了解和相处。
自由婚姻在古代社会中相对较少,主要存在于一些自由氛围较为开放的社会群体中,如商人、农民等。
婚姻的目的古代社会中,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增进家族势力和维系家族血脉的纽带。
婚姻被视为一个家族的事务,而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因此,在婚姻中,家族的利益往往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婚姻的目的也包括了增加家庭财富、扩大社会关系网等方面的考虑。
配偶的选择在古代社会中,配偶的选择受到家族、社会地位、财富和父母意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家族和社会地位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家庭社会地位相当或更高的人结婚。
这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地位,以及确保后代能够继承和延续家族的荣誉。
财富财富在古代婚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嫁女儿时,父亲会给予丰厚的嫁妆,而男方则需要支付聘礼。
这种嫁妆和聘礼往往是由家庭的财力决定的,嫁妆的多少也反映了女方的身份和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婚姻内容丰富,类型繁多。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础的伦理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更能进一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
婚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夫一妻制(多妾制),“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的缔结遵循“六礼”,婚姻解除的方式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
婚姻中的财产拥有者属于男子(丈夫或长子),妇女附属于男子。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女权社会变成了男权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也逐步形成。
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是人类两性关系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礼记》中有: “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见,中国古代把婚姻作为家庭间的事,主要起到调节家族关系,对于嫁娶双方的感情基本忽略。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式及其发展过程
1、原始群婚阶段
最古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
“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原始群婚的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与上下辈之间婚配是毫无限制的。
2、血缘婚阶段
血缘婚即同辈通婚。
恩格斯说:在血缘婚里,婚姻集团是按辈分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
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妻共夫圈子。
血缘婚也叫班辈婚、兄妹婚,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
3、抢亲婚阶段
抢亲婚,这一抢,抢出了优生优育。
女子在古代,很可能是被视作财产的。
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
结果发现内部人生出来的弱智、畸形婴儿,但是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却是白胖孩子,古人终于醒悟:“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族规。
4、族外婚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族外婚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标志。
族外婚就是禁止氏族族内通婚,寻求女子须到其他氏族部落;同时,把本族女子嫁到外族。
5、对偶婚阶段
由于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有所偏好。
偏好,选择的结果,产生了对偶婚,它是族外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形式。
对偶婚分两种方式:第一,望门居制;第二,居妇家制。
6、一夫一妻制阶段
自从一夫一妻制确立之后,父死子继的继承法确立。
婚姻制度就成为一切宗法制度的根源。
一夫一妻制一开始只是针对妇女而不是针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
所谓的一夫一妻,在中国,只能叫一妻一夫,或者一夫多妻。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原则
1、一夫一妻
“一夫一妻”是指嫡妻只有一个,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推崇的“嫡庶之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延续,保证整个宗法等级制。
2、同姓不婚
古代人们早就意识到家族内部男女结婚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所以要异姓通婚,使后代得以长远繁衍,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的联系,以巩固权势,并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事的成立只需男女双方家长同意,经过一定的仪式即可,社会和法律也维护直系亲属的权威,不容许子女反抗,即便子女已经成人。
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1、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其丈夫,从一而终。
一个男人一般只有一个正妻,却有多个妾。
2、婚姻类型繁多
从婚姻缔结的途径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掠夺婚、买卖婚、媒妁婚、自由婚等;从性关系的范围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血缘制、对偶制、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等;从结婚
对象来看,可分为聘娶婚、指腹婚、童养婚、收继婚、入赘婚、典卖婚等。
3、程序繁琐
在中国的古代婚姻中的礼数是绝不可少的。
古代婚姻的“六礼”就是反应这些堂皇的规矩。
四、中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
中国古代的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程序十分繁琐,正式的程序主要包括六礼、七出、义绝、和离。
1、婚姻的缔结
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
问名(女方家长答应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的生辰,名字,身分,卜于宗庙以确定是否适合婚);
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即准备礼物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又称纳币,纳聘财,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正式定婚,婚姻开始受到保护);
请期(男方商请女方家择定婚期);
亲迎(男方亲自到女方家里迎娶)
符合以上这六条形式,婚姻才算完成,也才符合俗话说的“明媒正娶”。
2、婚姻的解除
①七出:妻子如果出现以下七种情形,即不顺父母、无子、
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丈夫有权单方解除与妻子的婚姻关系。
②义绝:如果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若有殴打、谩骂、行凶、伤害、强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断义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
③和离:指按照以和为贵的原则,夫妻双方和议后离婚,而不单纯是丈夫的一纸休妻。
五、中国古代婚姻中的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礼制和法律视夫妻为一体。
夫妻财产不可划分。
但财产的所有者和支配者属于男子(丈夫或长子),妻附属于夫,夫亡附属于长子,无独立人格。
先是以性别为界,将血亲中的女性全部排除在家族继嗣之外,形成以父子为主轴世代相传的世系传承体系。
继之而起的做法是利用母亲的身份,在父系血亲中划分出嫡庶这样具有本质差异的身份。
凡是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庶妻(妾)所生之子则为庶子。
嫡子具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而庶子在嫡子存在的情况下是没有继承权的。
但是在排除庶子之后的嫡子中,仍然还存在纷争的因素,这时长幼之别成为决定继承先后的关键。
五、古代婚姻中的无效婚姻制度
1、同姓为婚
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 各徒二年”, 明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杖六十, 离异。
”从这些规定中也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民刑
不分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婚姻优生优育进步的一面。
2、亲属为婚
中国古代极重视伦常, 所以违背伦常的亲属发生性关
系是绝对不容许的,这种婚姻是无效婚姻。
3、良贱通婚
古代社会有严重的等级之别。
唐律规定,违者要视情节处杖刑至徒刑二年,并强制离婚。
4、监临官娶部属之女
唐代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利用职权强娶民女,同时出于政治安全考虑,防止官员联姻结党为祸,故而规定各官员不得娶自己任职地区的女子为妻或妾。
5、娶逃亡妇女
古代妻子不得擅自离开丈夫, 否则是“去夫亡罪”,秦律规定处以黥刑并罚作舂米的劳役刑。
而且禁止娶“去夫亡者”为婚,唐律规定:“知情而娶之为妻妾者”,与该妇女同罪,婚姻断离。
由此可见,这一规定主要维护古代夫权,女有任何地位可言。
六、与现代婚姻制度的比较
现代婚姻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而不属于父母,婚姻目的由生育发展为爱情。
现代婚姻规范主要有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
古代的婚姻主婚权属于父母,而不属于婚姻主体,婚姻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在古代社会的婚姻活动中,中国人早已形成了“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
等婚姻规范这些规范是传统社会婚姻
活动的确定规则,它规定、约束着人们的婚姻关系和婚姻行为,它使传统婚姻成为男主女从的婚姻、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和顺从婚姻。
综上所述,古代婚姻制度依托于封建道德伦理和礼法,附属于封建体制。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里,婚姻不但没有给男女双方带来幸福,而是成了剥夺他们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枷锁。
婚姻中的女子无独立的人格,“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更是清晰的写出了古代女性的不自由。
五四运动后,随着男女思想的解放和封建体制的倒塌,很多中国青年男女从中解脱出来,特别是中国妇女,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她们有了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已远去,但我们仍能从这一制度中窥探古代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通过历史的反思,可以让我们对现在中国特有的婚姻现象找到历史的痕迹。
乐思秀
生工2012级6班
1206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