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09年级病理生理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一、单项选择题1、最符合心力衰竭概念的是A.心脏泵功能不全 B.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C.心脏的舒张功能障碍 D.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E.心输力量绝对下降2、下列哪种疾病一般不会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A.严重贫血 B.妊娠C.甲状腺功能亢进 D.Vit B1缺乏 E.高血压病3、严重贫血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C.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E.心肌肥大导致顺应性下降4、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A.心肌病 B.肺源性心脏病C.甲状腺功能亢进 D.高血压病 E.冠心病5、下列哪项可引起右心室压力负荷过度A.肺动脉瓣狭窄 B.主动脉瓣狭窄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三尖瓣关闭不全 E.高血压6、酸中毒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是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C.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E.心肌肥大导致顺应性下降7、下列哪种疾病不会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A.高血压病 B.甲亢 C.心肌病 D.冠心病 E.肺源性心脏病8、下列哪项是心力衰竭的诱因A.严重贫血 B.心肌炎 C.心肌病 D.高血压 E.呼吸道感染9、高钾血症引起心衰的机制是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C.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E.心肌肥大导致顺应性下降10、下列哪种变化在右心衰竭时不可能出现?A.胃肠淤血 B.肝淤血水肿C.颈静脉怒张 D.机体下垂部水肿明显E.两肺湿罗音并咯咳粉红色泡沫痰11、左心衰竭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A.呼吸中枢发生缺血性抑制 B.肺淤血、肺水肿C.呼吸肌收缩无力 D.平卧后胸腔容积减少 E.肺动脉高压12、目前认为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下降的原因是A.V1型ATP酶↑ B.V2型ATP酶↑ C.V3型ATP酶↑ D.V3型ATP酶↓ E.V2型ATP酶↓13、在心肌兴奋收缩中起耦联作用的电解质是A.Na+ B.K+ C.Mg2+ D.Ca2+ E.Clˉ14、下列哪种情况易引起右心向心性肥大?A.高血压 B.室间隔缺损C.肺源性心脏病 D.冠心病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心力衰竭时下列哪一器官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A.脑 B.肝脏 C.皮肤 D.肾脏 E.骨骼肌16、心肌向心性肥大是指A.心肌细胞数目增多 B.心肌纤维变粗C.心肌纤维增生 D.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E.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17、心肌离心性肥大是指A.心肌细胞数目增多B.心肌纤维变粗C.心肌纤维增生D.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E.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18、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A.心率加快 B.血液重新分配C.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D.心肌肥大 E.神经、体液代偿19、不引起向心性心肌肥大的疾病是:A.高血压病 B.肺源性心脏病C.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D.冠心病 E.肺动脉瓣狭窄20、Ca2+达到何种数值时才能与肌钙蛋白脱离?A.10-4 mol/L B.10-5 mol/L C.10-6mol/L D.10-7mol/L E.10-8mol/L二、多项选择题1、呼吸道感染诱发心力衰竭是由于A.内毒素可直接抑制心肌 B.抑制兴奋-收缩耦联C.心脏负荷加重 D.心率↑、心肌耗氧量↑ E.影响心肌供血供氧2、高动力循环状态可见于A.高血压病 B.严重贫血 C.脚气病 D.妊娠 E.心肌炎3、正常心肌舒缩的基本物质有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调节蛋白 D.钙离子 E.ATP4、左心衰竭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有A.肺顺应性降低 B.气体代谢异常C.肺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 D.呼吸道阻力增加 E.能量代谢异常5、引起心脏收缩期负荷过度的原因是A.室间隔缺损 B.二尖瓣狭窄 C.高血压 D.肺动脉高压 E.主动脉瓣狭窄6、心率>180次/分可引起A.舒张期缩短影响冠状灌流 B.心室充盈不足C.心输出量下降 D.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E.心脏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7、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有: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D.呼吸道阻力增加 E.肺顺应性增加8、酸中毒引起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的机制是A.影响肌钙蛋白与钙结合 B.肌浆网释放Ca2+增多C.肌浆网释放Ca2+减少 D.使钙内流障碍 E.引起低钾血症9、引起心肌舒张功能障碍的机制有A.Ca2+复位延缓 B.Ca2+内流↓C.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D.心室舒张势能减弱E.肌浆网释放Ca2+↓10、治疗心力衰竭的原则是A.控制水肿 B.减轻心脏负荷C.改善心肌舒张功能 D.改善心肌收缩功能E.大量输入胰岛素、葡萄糖液三、名词解释1、heart failure2、端坐呼吸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紧张源性扩张6、劳力性呼吸困难7、心脏前负荷 8、心脏后负荷9、向心性肥大 10、离心性肥大四、填空题1、心力衰竭是指。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四)按心力衰竭发病部位 分类*
1. 1、左心衰竭 2. 2、右心衰竭 3. 3、全心衰竭
1、左心衰竭
主要由于左室受损或负荷过重,导 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使从肺循环 流到左心室的血液不能充分射入主 动脉残留在左心室的血液量增多。 因而心输出量下降的同时,还可出
现肺循环瘀血甚至水肿。
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及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2. 中度心力衰竭:由于代偿不全,心功能三级(体力活 动明显受限,轻体力活动即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体 征,休息后即好转)。
3. 重度心力衰竭:完全失代偿,心功能四级(安静情况下即出 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病情危 重)。
(二)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情发展 分类
1.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发展迅速,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大 幅度下降,此时机体代偿机制常来不及动员。常见于急性心 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 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 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 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 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 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代偿阶段
心功能不全
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各种 临床表现发生 发展的始动环 节:
3)肌浆网 Ca2+释放量下降
1、兰尼碱受体( Rynodin Receptor,RYR)是配
体激活的 Ca2+ 通道,通过RYR释放
Ca2+是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时Ca2+的主 要来源,心衰时RYR蛋白及RYR
mRNA 减少,肌浆网释放Ca2+ 减少。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寄生虫病
第十三章寄生虫病一、名词解释1.阿米巴肿2.阿米巴肝脓肿3.尾蚴性皮炎4.嗜酸性脓肿5.假结核结节6.阿米巴脓肿二、判断题1.阿米巴病是由于食入含有阿米巴滋养体的饮水和食物所致。
2.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的不同点是病变部位不同而病变性质相似。
3.阿米巴病的本质是变质性炎。
4.结肠阿米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果酱样大便。
5.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脑脓肿、肾脓肿均为化脓性炎。
6.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均可引起病变。
7.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均可引起病变,但以成虫引起的病变危害最大。
8.血吸虫病的急性虫卵结节和慢性虫卵结节的形成都与成熟虫卵中毛蚴分泌的可溶性卵抗原有关。
9.血吸虫性肝硬化在镜下可见假小叶、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及门静脉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10.卫氏并殖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在人体内穿行或寄居所致。
三、选择题A 型题1.阿米巴病的主要累及部位是A.结肠B.肝C.肺D.脑E.皮肤2.肠阿米巴病最常发生的部位是A.乙状结肠和直肠B.升结肠和横结肠C.升结肠和盲肠D.升结肠E.乙状结肠3.阿米巴痢疾引起的特征性肠溃疡是A.地图状溃疡B.不规则形溃疡C.横带状溃疡D.烧瓶状溃疡E.溃疡纵轴与肠纵轴平行4.最常见的肠外阿米巴病是A.阿米巴脑脓肿B.阿米巴肝脓肿C.阿米巴肺脓肿D.阴道阿米巴病E.膈下阿米巴脓肿5.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引起组织破坏的机制主要是A.肠毒素作用B.水解酶作用C.吞噬作用D.伪足的作用E.与肠道细菌共同作用6.血吸虫病的最严重病变是由下列哪项引起的A.毛蚴B.尾蚴C.童虫D.成虫E.虫卵7.血吸虫感染人体的是其A.虫卵B.毛蚴C.母胞蚴D.子胞蚴E.尾蚴8.血吸虫卵主要沉着在A.肝脏、回肠B.肝脏、升结肠C.肝脏、横结肠D.肝脏、横结肠、降结肠E.肝脏、乙状结肠、直肠9.血吸虫所引起的肝硬化是A.小结节性肝硬化B.大结节性肝硬化C.混合性肝硬化D.干线型肝硬化E.坏死后性肝硬化10.血吸虫性肝硬化是由下列哪项所引起的A.虫卵B.成虫C.童虫D.尾蚴E.毛蚴11.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的寄生虫病是A.肠蛔虫病B.结肠阿米巴病C.血吸虫病D.丝虫病E.棘球蚴病12.光镜下所见到的血吸虫卵卵壳上的放射状、嗜酸性、均质状物是A.嗜酸粒细胞的嗜酸性颗粒的融合B.抗原抗体复合物C.透明变性的结缔组织D.类上皮细胞的胞质E.以上都不是13.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是A.门脉性肝硬化B.胆汁性肝硬化C.坏死后性肝硬化D.管道型肝硬化E.淤血性肝硬化14.华支睾吸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A.小叶间静脉B.肝外胆管C.肝内胆管D.胆囊E.小叶下静脉15.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途径是A.呼吸道B.消化道C.皮肤接触D.虫媒E.血道16.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哪种疾病有关A.血吸虫病B.阿米巴病C.华支睾吸虫病D.细粒棘球蚴病E.泡状棘球蚴病17.引起卫氏并殖吸虫病病变的主要因素是A.虫体B.虫卵C.毛蚴D.毒素E.过敏反应18.能引起多发性、游走性皮下结节的寄生虫是A.血吸虫B.华支睾吸虫C.肺吸虫D.绦虫E.丝虫19.丝虫病的感染途径是A.消化道B.呼吸道C.接触D.虫媒E.淋巴道20.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的下列哪个部位所致的A.血管系统B.淋巴系统C.肺D.胃肠道E.生殖道21.细粒棘球绦虫之成虫主要寄生在A.人B.牛C.羊D.狗E.猪22.棘球蚴病最常发生的器官是A.脑B.肺C.肝D.肾E.脾23.肉眼观察易误诊为肝癌的寄生虫病是A.肝血吸虫病B.华支睾吸虫病C.阿米巴肝脓肿D.细粒棘球蚴病E.泡状棘状蚴病24.阿米巴痢疾不出现下列哪种病理变化A.烧瓶状溃疡B.地图状溃疡C.组织液化性坏死D.炎反应轻E.病变组织中可见到阿米巴滋养体25.阿米巴肝脓肿病变中一般见不到A.肝大B.脓腔内容物呈果酱样C.脓肿壁呈破絮状D.病变组织中可见阿米巴滋养体E.病变组织中有大量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26.血吸虫不会引起A.尾蚴性皮炎B.静脉内膜炎及静脉周围炎C.窟穴状病灶或窦D.嗜酸性脓肿E.假结核结节27.血吸虫病之假结核结节中看不到A.类上皮细胞B.异物巨细胞C.干酪样坏死D.钙化的虫卵E.淋巴细胞28.下列哪项与肠慢性血吸虫病不相符A.粪便中易查见虫卵B.肠壁增厚、变硬C.肠腔狭窄、肠梗阻D.多发性小息肉E.粪便中不易查见虫卵29.丝虫病无下列哪种病变和临床表现A.肢体象皮肿B.乳糜尿C.血管炎D.淋巴管炎E.淋巴结炎X型题1.阿米巴痢疾有哪些特点A.腹痛、腹泻B.里急后重C.粪中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D.肠黏膜病变为烧瓶状溃疡E.为坏死性肠炎2.阿米巴病可累及的部位有A.结肠B.肝C.肺D.脑E.肛周皮肤3.阿米巴脓肿液的主要成份为A.阿米巴包囊B.阿米巴滋养体C.血液D.中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4.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寄生虫病是A.血吸虫病B.华支睾吸虫病C.棘球蚴病D.丝虫病E.卫氏并殖吸虫病5.肝血吸虫病可引起A.肝细胞功能明显下降B.门静脉高压C.肝纤维化D.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E.假小叶形成及肝血管改建6.急性血吸虫病的特点有A.一次性感染大量尾蚴B.起病急,全身中毒反应重C.主要累及结肠和肝D.病变以变质性炎为主E.有急性虫卵结节形成7.华支睾吸虫寄生的常见部位是A.胆囊B.肝外胆管C.肝内胆管D.肝内门静脉分支E.肝内肝静脉分支8.丝虫病的病变主要有A.微丝蚴肉芽肿B.成虫性淋巴管炎C.成虫性淋巴结炎D.虫卵性淋巴管炎E.闭塞性静脉炎9.血吸虫卵所致的肉芽肿,其诊断依据是A.类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C.成纤维细胞D.多核巨细胞E.以上都不是四、问答题1.一患者以腹痛、腹泻求治,结合所学病理知识,主要应考虑哪两种疾病,其病变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2.简述血吸虫病不同发育阶段所引起的病变和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学》第13章 心功能不全 ppt课件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细肌丝
粗肌丝
肌节
粗肌丝 (肌球蛋白)
调节蛋白
具ATP酶活性
收缩蛋白
细肌丝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向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① ②——称为收缩蛋白 ③ ④——称为调节蛋白
肌丝滑行过程条件: 收缩蛋白、调节蛋白、Ca2+、ATP
肌肉收缩模式
去极化
细胞外Ca2+内流
肌浆网释放 Ca2+
1
概述
2
病因、诱因、分类
3
机体代偿
4
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
6
防治原则
心 脏 基 本 的 功 能 是 什 么?
舒张期充盈 心泵功能
收缩期射血
心 力 衰 竭 ( heart failure )
心脏的收缩和 (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心输出量 绝对或相对下降
3.5 – 5.5L
不能满足 机体代谢需要
充 血 性 心 衰(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
向心性心肌肥大
离心性心肌肥大
心肌肥大
原因 肌节增生形式
形态变化 室壁厚度/心腔半径
意义
向心性肥大 后负荷↑
直径↑,并联复制 心壁明显增厚
心腔无明显增大
增大
克服增加的后负荷
离心性肥大 前负荷↑
长度↑,串联复制 心壁轻度增厚 心腔明显扩大
基本正常
减轻前负荷
心肌肥大
利:
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极为重要的代偿方式。 心脏总体收缩功能↑。
发生速度
急 性 (acute heart failure) 慢 性 (chronic heart failure)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缺血
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A.黄嘌呤氧化酶增加B.线粒体功能障碍C.儿茶酚胺代谢增加D.细胞内酸中毒E.中性粒细胞激活2. 下列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理情况下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B.再灌注损伤时活性氧生成增多C.机体抗氧化能力不足D.自由基与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E.自由基的增多可抑制磷脂酶的活性3. 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存在于A.白细胞内B.肌细胞内C.巨噬细胞内D.内皮细胞内E.结缔组织内4. 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最直接的条件是:A.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激活B.细胞内Ca2+增多C.次黄嘌呤堆积D.ATP含量降低E.以上都不对5. 下列哪一项与细胞内钙超负荷发生无关?A.胞膜外板与糖被分离B.Na+-Ca2+交换异常C.儿茶酚胺减少D.钙泵功能障碍E.线粒体功能障碍6. 下列哪一项在钙超载引起的再灌注损伤中不存在?A.促进氧自由基生成B.促进膜磷脂水解C.激活钙敏蛋白水解酶D.产生线粒体功能障碍E.引起内质网破坏7. 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A.阻塞毛细血管B.增加血管通透性C.黏附分子表达增加D.释放炎症介质E.以上都是8.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血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聚集B.血小板聚集C.白细胞粘附聚集D.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E.内皮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8.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生成氧自由基增多的机制是A.缺血时线粒体内氧减少B.NADPH氧化酶的活性减弱C.NADH氧化酶的活性减弱D.Ca2+进入线粒体增多,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功能失调E.氧化磷酸化反应抑制9. 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氧自由基的体液性因素是A.儿茶酚胺B.血管紧张素C.血栓素D.前列腺素E.内皮素10. 在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发生的直接机制是A.H+-Na+交换异常B.Na+-Ca2+交换异常C.K+-Ca2+交换异常D.Mg2+-Ca2+交换异常E.P3+-Ca2+交换异常11. Na+/Ca2+交换蛋白的活性主要受下列哪一物质的调节A.Ca2+的跨膜浓度梯度B.Na+的跨膜浓度梯度C.H+的跨膜浓度梯度D.PKCE.PLC二、名词解释1.缺血-再灌注损伤2.心肌顿抑3.钙超载4. no-reflow phenomenon5.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三、问答题1.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哪些?2.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是什么?3.简述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试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一、选择题【A型题】1.影响心排血量的基本因素不包括:A.心率B.心室前负荷C.心肌氧含量D.心肌收缩性E.心室后负荷2.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A.每搏心输出量减少B.静脉回心血量超过心输血量C.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D.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E.伴有肺水肿或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的综合征3.能引起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原因是:A.心肌炎B.严重维生素B1缺乏C.严重贫血D.冠状动脉硬化E.以上都是4.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A.心泵功能衰竭B.急性心力衰竭C.慢性心力衰竭D.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力衰竭 E.以血容量增多、组织水肿为主要特征的心力衰竭5.下列哪种疾病常引起急性心衰?A.肥厚型心肌病 B.心肌梗死C.肺动脉高压 D.主动脉瓣狭窄E.高血压病6.血容量增加,体循环静脉压增加,是下列哪种情况的基本特征?A.慢性肾功能不全 B.肝硬化C.慢性右心功能不全 D.特发性水肿 E.营养不良性水肿7.关于心脏前负荷,下面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指心室射血所要克服的张力B.又称压力负荷C.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容量负荷D.指循环血量E.前负荷过度可导致心肌向心性肥大8.关于心脏后负荷,下面哪项叙述不正确?A.又称压力负荷B.决定心肌收缩的初长度C.是心肌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D.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心室后负荷增加 E.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后负荷增加9.反映右心室前负荷的是:A.主动脉压B.中心静脉压C.肺动脉压D.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E.右心室收缩期压力10.下列疾病中哪一种伴有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A.甲状腺功能亢进B.高血压病C.室间隔缺损D.肺动脉高压E.冠心病11.下述疾病中哪一种伴有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心肌梗死C.肺动脉高压D.心肌炎E.肥厚性心肌病12.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产生心力衰竭是由于: A.左心室前负荷过度B.右心室前负荷过度C.左心室后负荷过度D.右心室后负荷过度E.以上都不是13.导致右心室前负荷过度的原因是:A.主动脉瓣狭窄B.高血压病C.室间隔缺损D.肺动脉高压E.冠心病14.导致心肌代谢障碍的常见原因是:A.甲状腺功能亢进B.心肌缺血C.高血压病D.心肌纤维化E.动-静脉瘘15.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A.肋骨骨折B.感染C.高钾血症D.心律失常E.妊娠16.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引起心力衰竭时,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A.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增加,可稍高于正常水平B.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降低,但可高于正常水平C.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增加,但低于正常水平D.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降低,可低于正常水平E.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增加,但等于正常水平17.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是:A.甲状腺功能亢进B.贫血C.维生素B1缺乏D.动静脉瘘E.高血压病18.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疾病是:A.贫血 B.冠心病C.心肌病 D.心脏瓣膜病E.高血压病19.引起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疾病是:A.肥厚型心肌病 B.冠心病C.主动脉瓣狭窄 D.缩窄性心包炎E.高血压伴左室肥厚20.容量负荷过重损害心功能时,下列哪项是不可能的?A.心输出量增加B.心室扩张C.舒张期张力增加D.心肌耗氧量增加E.呼吸困难21.压力负荷过重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B.心室壁活动张力增加C.心室壁收缩不协调D.心肌耗氧量增加E.冠脉血流量减少22.下列哪种疾病不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A.主动脉瓣狭窄B.缩窄性心包炎C.肥厚型心肌病D.高血压伴左室肥厚E.冠心病23.心肌缺血引起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ATP生成减少B.心肌肥大C.酸中毒D.心肌细胞凋亡E.肌浆网钙摄取能力降低24.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表现在:A.心肌顿抑 B.心肌重构C.心肌肥大 D.心脏扩张E.心肌细胞凋亡25.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A.兴奋-收缩耦联障碍B.心肌能量储存障碍C.心肌能量生成障碍D.心肌能量利用障碍E.心肌收缩蛋白大量破坏26.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的主要因素?A.肌钙蛋白活性下降B.肌浆网Ca2+摄取能力下降C.ATP供应不足D.酸中毒E.心室的顺应性降低27.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凋亡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A.线粒体功能异常B.氧化应激C.钙稳态失调D.细胞因子E.蛋白水解酶释放28.老年心脏心肌细胞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心肌细胞坏死B.心肌细胞凋亡C.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D.心肌能量储存障碍E.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29.下列哪项不是因ATP不足而发生的障碍:A.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B.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C.肌浆网ATP酶活性下降D.钙离子复位延缓E.肌膜钙A TP酶活性下降30.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心肌结构破坏B.心肌细胞不平衡生长C.心肌能量储存障碍D.心肌能量利用障碍E.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31.与心衰时心肌舒张功能障碍有关的是:A.心肌细胞凋亡、坏死B.肌浆网钙释放障碍C.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D.钙离子复位延缓E.胞外钙内流障碍32.心肌细胞内钙降低的机制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无关?A.细胞膜钙通道障碍B.肌浆网钙释放障碍C.肌浆网钙摄取增多D.钙泵功能障碍E.酸中毒33.下列哪项与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有关?A.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B.肌浆网钙释放量减少C.肌浆网钙摄取能力减弱D.钠钙交换体钙亲和力下降E.肌膜钙A TP酶活性下降34.下列钙转运、结合、分布的异常哪项可影响心肌舒张功能?CA.肌钙蛋白与钙结合障碍 B.肌浆网钙储存量减少C.肌浆网钙摄取功能减弱D.肌浆网钙释放能力下降E.胞外钙内流障碍35.下列哪项因素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无关?A.主动脉瓣狭窄B.心室僵硬度加大C.心肌顺应性降低D.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E.胞外钙内流障碍36.破坏心脏各部位舒缩活动协调性最常见的原因是:A.兴奋-收缩偶联障碍B.心肌顺应性下降C.心律失常D.心肌能量代谢紊乱E.心肌细胞凋亡、坏死37.心力衰竭时,机体不可能出现哪项变化?A.通过紧张源性扩张加强心肌收缩力B.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容量D.组织摄氧和利用氧能力增强E.动脉压和静脉压可保持正常38.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B.激活蛋白激酶C.促进肌浆网磷酸化作用D.促进细胞外钙内流E.细胞内cAMP减少39.心力衰竭时,有关心率加快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无论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心率都加快 B.心率加快是最容易被迅速动员起来的一种代偿活动C.心率越快其代偿效果就越好D.心率加快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E.代偿作用有限,不太经济40.心肌肥大是一种有效的代偿反应,因为:A.促进了能量利用B.增加了心肌的收缩物质C.支配心肌的交感神经数量增多D.增加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E.改善了心肌血供41.最容易发生心脏向心性肥大的疾病是: A.甲状腺功能亢进B.严重贫血C.维生素B1缺乏D.高血压病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最容易发生心脏离心性肥大的疾病是: A.高血压病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主动脉瓣狭窄D.肺动脉高压E.二尖瓣狭窄43.心脏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A.心肌细胞体积增大B.肌节的并联性增生C.肌节的串联性增生D.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心肌细胞数量增多44.心脏离心性肥大的本质是:A.心肌细胞体积增大B.心肌纤维变粗C.肌节串联性增生D.肌节并联性增生E.心肌细胞数量增多45.心脏向心性肥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心脏收缩力增强B.冠脉血流量增加C.心率加快D.心输出量增加E.长期压力负荷增大46.心脏离心性肥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心肌能量代谢障碍B.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C.心脏前负荷长期过重D.心脏后负荷长期过重E.心肌结构破坏47.下列哪种情况较易出现肌节的过度拉长? A.心腔明显扩大B.心肌细胞变大C.心肌细胞增生D.顺应性降低性心衰E.急性心力衰竭48.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反应已失去代偿意义?A.心肌肥大 B.红细胞增多C.肌源性扩张 D.血液重分布E.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49.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是:A.心率加快B.心肌肥大C.血液重新分配D.心肌收缩力增强E.心脏肌源性扩张50.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反应主要由肾脏引起:A.红细胞增多B.肌红蛋白增多C.心率增快D.紧张源性扩张E.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51.心功能不全时,通过增加血容量起代偿作用的主要器官是:A.心脏 B.肾脏C.肝脏 D.肺脏E.脾脏52.血液重新分配对下列哪种疾病的代偿意义不大?A.重度慢性心力衰竭B.轻度慢性心力衰竭C.急性心力衰竭D.低张性缺氧E.失血性休克53.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无关?A.肌浆网钙储存减少B.肌钙蛋白活性下降C.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D.钙内流障碍E.肌浆网钙释放减少54.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所致的血容量增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肾内血流重分布B.滤过分数增加C.醛固酮增加D.PGE2增加E.ADH增加55.心力衰竭最具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A.肺循环淤血B.心输出量减少C.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D.动脉血压下降E.体循环淤血56.下列哪项提示心输出量不足?A.皮肤苍白B.皮下水肿C.端坐呼吸D.颈静脉怒张E.肝脏肿大57.关于心力衰竭,下面哪项适用于所有心衰病人:A.心力衰竭病人心肌肥大B.心力衰竭病人血容量增加C.心力衰竭病人心输出量低于正常D.心力衰竭病人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E.心力衰竭病人心率加快58.左心衰竭时:A.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指数降低,肺动脉楔压升高B.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指数降低,肺动脉楔压降低C.射血分数升高,心脏指数降低,肺动脉楔压升高D.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指数升高,肺动脉楔压降低E.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指数升高,肺动脉楔压正常59.下列哪项指标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前负荷变化?A.心输出量 B.中心静脉压C.肺动脉楔压 D.平均动脉压E.V max60.下面哪项指标最能反映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减弱?A.心输出量减少 B.心脏指数减少C.射血分数减少 D.肺动脉压增高E.中心静脉压增高61.心力衰竭时不可能出现下述哪些变化?A.心脏指数大于正常B.射血分数大于正常C.心率加快D.动脉压正常E.静脉压增加62.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注量减少最显著的器官是:A.心脏 B.肝脏C.骨骼肌 D.肾脏E.皮肤63.下列哪项不是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A.尿少 B.嗜睡C.皮肤苍白 D.血压下降 E.端坐呼吸64.下列哪项不是左心衰竭的征象?A.呼吸困难B.咳嗽、咳痰C.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D.心性哮喘E.肺水肿65.心肌缺氧的主要代偿方式是:A.提高冠状动静脉氧含量差B.降低心肌耗氧量C.加强心肌糖酵解D.增加冠脉血流量E.增加心肌细胞线粒体数量66.左心功能不全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缺血缺氧B.低血压C.肺淤血、肺水肿D.体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E.神经反射的敏感性增高67.下列哪项属于心力衰竭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A.颈静脉怒张 B.肝肿大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D.下肢水肿E.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68.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平卧时回心血量减少B.平卧时水肿液不易入血C.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D.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E.夜间周围血管紧张性增高69.心性哮喘与端坐呼吸发生机制的不同点在于:A.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时发生B.肺淤血、肺水肿是发病原因C.熟睡时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D.平卧时下半身血液回流较多使肺淤血加重 E.平卧时横膈位置上升,妨碍呼吸运动70.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中,下列哪项不可能发生?A.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B.平卧时水肿液容易入血C.平卧时心脏指数增加D.平卧时胸腔容积变小E.睡眠时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71.明显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检查结果?A.尿内蛋白质(+)B.肝颈静脉返流征(+)C.全身性水肿D.踝部水肿E.肺淤血、肺水肿72.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B.心室残余血量增多C.心肌收缩力减弱D.休息时心率加快E.循环时间延长73.左心衰竭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74.左心衰竭病人新近出现右心衰竭,会表现:A.肺淤血、水肿加重B.肺淤血、水肿减轻C.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均加重D.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均减轻E.肺淤血加重、体循环淤血减轻75.肺动脉楔压是在下列哪个部位测得的压力?A.肺动脉圆椎 B.肺动脉C.肺小动脉 D.肺小动脉末端E.肺毛细血管76.急性心衰不会出现下列哪种变化?A.心肌肥大 B.血压下降C.血液重分布 D.心率加快E.尿量减少77.在同等条件下比较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右心衰竭使心输出量减少更为显著,这是因为:A.肺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B.体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C.左心收缩力较强D.右心射血阻力较小E.右心回心血量较多78.心衰病人使用利尿剂的目的是:A.增强心肌收缩功能B.降低心脏前负荷C.降低心脏后负荷D.控制水肿E.改善心肌舒张功能79.下面哪项指标最能反映心力衰竭时心室舒张功能障碍?A.CO↓ B.CI↓C.+dp/dt max↓ D.-dp/dt max↓E.EF↓80.心力衰竭病人使用静脉扩张剂可以:A.增强心肌收缩功能B.降低心脏后负荷C.降低心脏前负荷D.改善心肌舒张功能E.控制水肿二、名词解释1.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2.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4.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5.心肌收缩性(myocardial contractility)6.紧张源性扩张(tonogenic dilation)7.肌源性扩张(myogenic dilation)8.心室重塑(ventricular remodeling)9.心肌肥大(myocardial hypertrophy)10.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11.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12.心室顺应性(ventricular compliance)13.劳力性呼吸困难(dyspnea on exertion)14.端坐呼吸(orthopnea)15.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三、简答题1.简述脚气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机制。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四、单项选择题(9)
3、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 B心肌抑制因子 C血栓素A2 D内皮素 E血管紧张素Ⅱ 本题正确答案:A
四、单项选择题(9)
二、简述题(7)
7、休克与DI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②感染性休克时,病原体及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 外源性凝血途径及内源性凝血途径;③创伤性休克时,TF 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感染性休克和创伤 性休克容易引起DIC发生。
三、填空题(4)
1、引起休克的原因有 、
、、
。
、、、、
4、休克Ⅱ期为什么会失代偿? (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由于回心血量及有效循环血量进 一步减少,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 当平均动脉血压低于 50mmHg时,心、脑血管对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作用丧失, 导致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液灌流量严重减少。
二、简述题(7)
5、为什么休克晚期治疗比较困难? 答: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又称难治期、DIC期。此期微 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可有微 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DIC形成:①血 液凝固性增高;
四、单项选择题(9)
6、休克早期血液灌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 C.肝 D.肺 E.脾 本题正确答案:A
四、单项选择题(9)
7、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 A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组织液回流增多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本题正确答案:A
二、简述题(7)
3、简述休克早期机体代偿的机制及其意义。 答:休克早期机体代偿的机制: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主要与全身缩血管体液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其中主要有交 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大量释放入血。儿茶酚作用 于α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作用于β受体引起动-静脉短 路开放,使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另外,血管紧张素Ⅱ、血 管升压素、血栓素、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使 血管收缩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考试-- 病理生理学考试--第十三章 临床试验设计概述习题
第十三章临床试验设计概述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双盲试验中,始终处于盲态的是( )
A. 医务人员
B. 患者
C. 医务人员和患者
D. 数据分析人员
E. 以上所有人员
2、在研究药物的有效性时,研究者让对照组服入与研究药物外观、性状完全相同的淀粉片,其主要目的是( )。
A. 比较两种片剂的有效性
B. 研究淀粉片的治疗作用
C. 避免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D. 减少选择性偏倚
E. 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
二、问答题:
1、临床试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2、为确定某种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起始用药剂量,将20例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按就诊
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经一段时间治疗后,通过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后消化性溃疡的面积减少率来判断该药物的剂量。
请根据以上描述回答:
(1)在这项研究中,研究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2)请从统计学角度对此研究进行评价,并对此研究设计提出改进意见。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呼吸衰竭呼吸是吸入外界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呼吸摄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血液气体分压于正常范围内。
气体交换过程分为通气、弥散、灌流和呼吸调控4个功能部分。
通气是指空气从外界进入体内,在气管支气管系统内分布到气体交换单位即肺泡。
弥散包括O2和C O2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在肺泡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运动。
灌流是指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经肺循环分布到肺泡毛细血管,再回到肺静脉的过程。
呼吸调控即通气调节,通常与代谢需要的变化一致。
呼吸衰竭的概念在海平地区静息时吸入空气的条件下,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低于60m m H g(8.0 kPa),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超过50 m m H g(6.7kPa),同时有呼吸困难表现者,称为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我们将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都称为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本章阐述呼吸衰竭的分类、原因、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并专门介绍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例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将呼吸衰竭分成各种类型。
一、急性和慢性根据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数分钟到数日内发生,常出现明显症状。
见于呼吸中枢病变、呼吸道阻塞和肺的急性病变。
慢性呼吸衰竭的发展历时数月到数年,在代偿功能不足时出现呼吸衰竭的各种表现。
最典型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二、通气性和换气性根据发生机理,将呼吸衰竭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两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是因肺的舒缩受限或气道阻力增加所引起;换气性呼吸衰竭多因肺内分流、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气体弥散障碍所引起。
三、低氧血症型和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低氧血症型又称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仅有低氧血症,P a C O2正常或降低。
低氧血症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又称为Ⅱ型呼吸衰竭。
四、中枢性和外周性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第九版课件13 第十三章 休克
第二节
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一、微循环机制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内 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最小功能单位
正常的微循环
病理生理学(第9版)
根据微循环学说,休克病程分为三期:
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淤血期
微循环衰竭期
血管痉挛 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 交感—肾上腺 髓质系统兴奋
病理生理学(第9版)
高动力型休克与低动力型休克特点的比较
血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脉搏 脉压 皮肤色泽 皮肤温度 尿量
高动力型 略降或正常 高 低 缓慢有力 较高(>30mmHg) 淡红或潮红 温暖干燥 减少
低动力型 明显降低 低 高 细速 较低(<30mmHg) 苍白或发绀 湿冷 少尿或无尿
病理生理学(第9版)
定义: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 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又称分布异常性 休克或低阻力性休克 包括: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 休克 cardiogenic shock
定义: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显 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包括:心肌源性休克,非心肌源性休克
三、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又称变应性休克,属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 常伴有荨麻疹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过敏症状 它的发生主要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克的两个始动环节有关: ①过敏反应使血管广泛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大 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使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病理生理学(第9版)
四、心源性休克
1. 低排高阻型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外周阻力增高,与血压下降,减压反射受抑而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 系统兴奋和外周小动脉收缩有关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3章—休克
失血失液 创伤 烧伤
感染
过敏 脊髓麻醉
损伤
心衰
⌒ ⌒
血容量减少
血管床容量增加
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 微循环障碍
休克
心泵功能障碍
微循环
•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循环 系统最基本的结构,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 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它主要受神经、体液的 调节。
膜离子泵功能障碍 水肿,膜电位下降
损伤生物膜 激活激肽释放 促进MDF的生成
功能损害: ATP合成减少
形态改变: 肿胀,嵴消失, 崩解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罹患百分率
MODS发生时各器官罹患几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肺
肝
肾 胃肠道 心
1、急性肾功能衰竭
各种类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 克肾(shock kidney)。临床表现为少尿、同 时伴有氮质血症、高钾及代谢性酸中毒。
血管壁 破损
血小板
2、临床表现
(1)循环衰竭
• 微血管反应性丧失,BP进行性下降;脉搏 细弱而频速,中心静脉塌陷
(2)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即使大量补液,血压回升,有时仍不能 恢复毛细血管血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WBC粘着嵌顿及DIC是毛细血管灌流不易恢 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微循环学说阶段
4.细胞与分子水平阶段
• 概念(Concept): 休克是各 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 的急性循环障碍,其特点是:重 要脏器的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流不 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 伤,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 理过程。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十三至十七章)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十三至十七章)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学习要求】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熟悉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熟悉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熟悉心功能不全时的代谢与功能的变化了解心功能不全的分类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心力衰竭最具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A.肺动脉循环充血B.动脉血压下降C.心输出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E.体循环静脉淤血2.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A.甲状腺功能亢进B.严重贫血C.心肌梗死D.脚气病(VitB1缺乏)E.动-静脉瘘3.下列哪项是心肌向心性肥大的特征()A.肌纤维长度增加B.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C.心腔扩大D.室壁增厚不明显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大于正常4.下列哪个肌节长度收缩力最大()A.1.8μmB.2.0μmC.2.2μmD.2.4μmE.2.6μm5.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ATP供给不足B.心肌细胞坏死C.肌浆网Ca2+摄取能力下降D.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E.肌钙蛋白活性下降6.下列哪项因素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无关()A.甲状腺功能亢进B.心室舒张势能减弱C.心肌顺应性降低D.心室僵硬度加大E.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7.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左心室后负荷增大()A.甲状腺功能亢进B.严重贫血C.心肌炎D.心肌梗死E.高血压病8.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心室前负荷增大()A.肺动脉高压B.肺动脉栓塞C.室间隔缺损D.心肌炎E.肺动脉瓣狭窄9.下列哪项变化在急性心力衰竭不会发生()A.心率加快B.肺水肿C.心肌肥大D.血压下降E.皮肤苍白10.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A.心肌梗死B.主动脉瓣闭锁不全C.脚气病D.高血压病E.严重贫血11.心功能不全时,通过增加血容量起代偿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心B.肝C.脾D.肺E.肾12.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无关()A.肌钙蛋白活性下降B.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C.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D.肌浆网Ca2+储存量下降E.Ca2+内流障碍13.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ATP生成减少B.心肌细胞死亡C.酸中毒D.肌浆网Ca2+摄取能力降低E.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14.下列哪项不是心脏向心性肥大的特点()A.肌纤维变粗B.室壁增厚C.心腔无明显扩大D.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大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小于正常1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不属于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冠心病B.心肌炎C.二尖瓣狭窄D.甲状腺功能亢进E.主动脉瓣狭窄16.下列哪项属于心力衰竭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A.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C.下肢水肿D.肝肿大压痛E.颈静脉怒张17.心功能不全时,下列哪项反应已失去代偿意义()A.心率加快B.心肌肥大C.肌源性扩张D.红细胞增多E.血流重分布18.下列哪项不是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A.皮肤苍白B.脉压变小C.端坐呼吸D.尿少E.嗜睡19.心力衰竭病人使用静脉扩张剂可以()A.增强心肌收缩功能B.改善心肌舒张功能C.降低心脏后负荷D.降低心脏前负荷E.控制水肿20.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反应主要由肾脏引起()A.红细胞增多B.血流重分布C.紧张源性扩张D.肌红蛋白增加E.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二、问答题1.试述心肌梗死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十三章--黄--疸
第二节 黄疸的类型与发病机制
• 黄疸的分类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 梗阻性黄疸,这是临床上常用的分类
•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胆红素生成过多性、滞留性和返流 性黄疸
• 按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则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 性黄疸
• 按照血中增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非结合胆红素性黄 疸、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和混合胆红素性黄疸等
第二节 黄疸的类型与发病机制
引起血中结合型胆红素升高的机制是:
①肝细胞肿胀以及门管区炎细胞浸润,使肝毛细胆管受 压',加上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导致结合型胆红素 在肝细胞内堆集并发生逆向转运而入血。 ②胆汁中的结合型胆红素可经坏死肝细胞的“裂口”或 破裂的毛细胆管返流至淋巴液和血液。
第二节 黄疸的类型与发病机制
• 由于毛细胆管内胆红素浓度很高,故胆红素由肝细胞 内分泌入毛细胆管是一个较复杂的耗能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图13-1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途径 注:UDPGA: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第一节 概 述
(四)胆红素在肠内的转化和肝肠循环
• 结合胆红素经胆道随胆汁排入肠内,被细菌还原为尿 (粪)胆素原。
1.肝内胆汁淤滞性黄疸
• 目前,主张将小叶间胆管以前的淤胆称为肝内胆汁淤 滞。
• 此型黄疸可见于病毒感染、某些药物(如四环素、氯 丙嗪异菸肼、碘胺等)的毒性引起的肝病以及原发性 胆汁性肝硬化和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
• 其病变特征为肝内有广泛性淤胆。
第二节 黄疸的类型与发病机制
2.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来源
• 80%~8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 • 15%左右是由造血过程中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中被破坏(骨
病理学第13章PPT课件
2.风湿性心肌炎
⑴病理变化 ①轻者,病变局限,心肌间质内小血管附近 出现风湿小体,间质胶原纤维变性、肿胀 和淋巴细胞浸润。 ②重者为弥漫性心肌间质水肿,较多淋巴细 胞、嗜酸粒细胞甚至中性粒细胞浸润,风 湿小体较少。心肌细胞水肿及脂肪变,并 有心肌条束状纤维素样坏死。 ③发病1-3月变性坏死的纤维吸收,风湿细胞 转变为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风湿小体纤 维化形成瘢痕。发病到瘢痕形成需3-6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高血压病常有
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与血压 调节相关的基因或相关遗传标 记物异常(如肾素-血管紧张素 系统编码基因的变化)。 2.环境因素①高钠摄人:②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职业比其他职业的高 血压患病率高。③肥胖、吸烟、年龄增长、缺 乏体力活动等可促使血压升高。
二、基本病变
风湿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 缔组织,典型的病变过程大致可 分三期:
(一)变质渗出期
1.病变部位的结缔组织发生黏液样变性和 纤维素样坏死,充血、浆液纤维素渗出及 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此期约持续一个月,之后病变可完全吸 收,或发生纤维化而愈合,或继续发展。
(二)肉芽肿期
1. 风湿病灶多在心 肌间质小血管周 围,除纤维素样 坏死、风湿细胞 外,还可有少量 淋巴细胞、浆细 胞浸润,共同构 成风湿性肉芽肿, 又称风湿小体。 2. 此期约持续2~3 个月左右。
⑵预后
①轻而局限,临床可无症状或较轻,可痊愈。 ②风湿性心肌炎影响心肌收缩力,可发生急 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3.风湿性心外膜炎
⑴病理变化 ①心外膜中可见风湿小体。 ②心包脏层间皮脱落,间皮细胞下间质 充血,炎细胞浸润,浆液及纤维素渗出 ③纤维素渗出覆盖在心外膜形成绒毛心
第十三章 休克
休 克
(shock)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Pathophysiology department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王建礼
什么是休克?
对休克的认识和研究历史
症状描述阶段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变小, 神志淡漠,尿量减少,血压降低。 “休克综合征” 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和动脉扩张引起低血压 交感麻痹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 足,微循环障碍 血流 交感兴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 苏后,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 无病理关联的器官功能损害临床综合征。 其可继发于休克之后,也可在没有发生休克的前 提下发生。
急性循环衰竭
微循环障碍学说
细胞分子水平
细胞损伤,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大量释放
概念 休克(shock)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 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 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 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有效循环血量: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持续严重的低血压及DIC引起血液灌流停止,细胞损伤 加重,器官功能障碍。
N
Ⅰ期
Ⅱ期
Ⅲ期
微循环机制不能解释的问题 1.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早于微循环的改变 2.器官微循环恢复灌流后,器官功能却没有恢复
3.细胞功能的恢复,可促进微循环改善
4.促细胞功能恢复药有抗休克疗效
休克时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既可继发于微循环紊乱之后, 也可由休克的原始病因直接引起或通过释放多种有害因子 引起。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十三章休克。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1)、简述题(7)、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9)。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十三章休克第一节病因和分类第二节发生机制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第四节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第五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难点掌握:1.休克的概念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及分类3.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
熟悉:1.休克常见病因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2.临床常见几种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了解:休克的病因学和发病学防治以及器官支持疗法和代谢支持的原则。
一、名词解释(11)1、休克:是指由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失血和失液性休克:是指急性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各种外伤、溃疡病并发血管破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宫外孕破裂导致的大出血以及宫缩乏力、胎盘滞留等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等。
3、脓毒性休克:指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功能代谢异常的脓毒症,表现为在充分液体复苏的情况下仍需要缩血管药物才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其血清乳酸高于2 mmol/L (18 mg/dL)。
4、过敏性休克: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类毒素)或疫苗等过敏,在受到这些过敏原的刺激时,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休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呼吸衰竭呼吸是吸入外界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呼吸摄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血液气体分压于正常范围内。
气体交换过程分为通气、弥散、灌流和呼吸调控4个功能部分。
通气是指空气从外界进入体内,在气管支气管系统内分布到气体交换单位即肺泡。
弥散包括O2和C O2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在肺泡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运动。
灌流是指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经肺循环分布到肺泡毛细血管,再回到肺静脉的过程。
呼吸调控即通气调节,通常与代谢需要的变化一致。
呼吸衰竭的概念在海平地区静息时吸入空气的条件下,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低于60m m H g(8.0 kPa),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超过50m m H g(6.7kPa),同时有呼吸困难表现者,称为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我们将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都称为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本章阐述呼吸衰竭的分类、原因、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并专门介绍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例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将呼吸衰竭分成各种类型。
一、急性和慢性根据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数分钟到数日内发生,常出现明显症状。
见于呼吸中枢病变、呼吸道阻塞和肺的急性病变。
慢性呼吸衰竭的发展历时数月到数年,在代偿功能不足时出现呼吸衰竭的各种表现。
最典型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二、通气性和换气性根据发生机理,将呼吸衰竭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两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是因肺的舒缩受限或气道阻力增加所引起;换气性呼吸衰竭多因肺内分流、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气体弥散障碍所引起。
三、低氧血症型和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低氧血症型又称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仅有低氧血症,P a C O2正常或降低。
低氧血症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又称为Ⅱ型呼吸衰竭。
四、中枢性和外周性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因颅内炎症、肿瘤或药物、毒物影响中枢,致通气不足。
外周性呼吸衰竭乃因呼吸器官本身如支气管、肺、胸壁或胸膜病变引起。
第二节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外呼吸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基本环节。
各种病因都是通过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而引起呼吸衰竭的。
一、通气障碍通气是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时呼吸肌收缩使胸廓和肺扩张,克服阻力造成负压,使空气从体外图13-1 呼吸衰竭的原因进入肺泡腔。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为4~6升,运动时可高达70L/m i n以上。
通气功能障碍时肺泡通气不足,可引起呼吸衰竭。
通气功能障碍可分两类:(一)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胸廓和肺的扩张和回缩受限制所引起的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其特征为肺容量和肺活量都减少。
正常肺的扩张和回缩有赖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呼吸肌的收缩力、胸廓的完整性以及胸廓和肺的弹性阻力。
这些环节之一受损即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见于:1.呼吸中枢受损或抑制常见的原因有:①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侵犯呼吸中枢;②颅内压升高脑外伤、脑出血、脑水肿或颅内肿瘤压迫脑干呼吸中枢;③镇静药、安眠药或麻醉药过量。
2.呼吸肌功能障碍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严重低钾血症和有机磷中毒等可引起呼吸肌收缩力减弱。
颈部或高位胸部脊髓损伤可因呼吸肌麻痹而立即引起呼吸衰竭。
3.胸廓和胸膜疾患脊柱严重畸形、肋骨骨折、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增厚等,引起胸廓运动受限制或胸膜腔负压消失,使肺的扩张受限制。
4.肺实质病变肺炎、肺水肿、肺淤血、肺纤维化(矽肺、肺结核)等肺实质病变使肺组织变硬,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影响肺泡舒张和回缩。
上述情况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决定于其范围和严重程度。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萎陷,也限制肺泡通气。
正常时肺泡、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表面被复有一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回缩力,防止肺泡萎陷,维持肺泡大小均匀性和稳定性;并阻止肺泡表面张力增加所引起的血管内液体渗出。
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磷脂和蛋白的复合物。
肺的循环障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脂肪栓塞等都可损害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
一些早产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未发育完全,致使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内渗出液和血中的磷脂酶、蛋白水解酶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解;人工呼吸潮气量过大也可使其破坏。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或破坏增多都使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而降低肺顺应性,使肺泡不易扩张甚至萎陷,发生限制性通气不足。
由呼吸中枢抑制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的通气不足是全肺性均匀一致的,是单纯性的通气不足。
由肺病变引起的常是局部性不均匀的,除有通气不足外,还有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和气体弥散障碍。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
气道阻力是气体流动时,气体分子之间、气流与呼吸道内壁之间发生摩擦而形成的阻力。
气道阻力是通气过程中主要的非弹性阻力,正常约为每秒1~3c m H2O/L。
呼气时略高于吸气时。
其中80%以上发生于直径在2m m 以上的气道,直径<2m m的外周小气道的阻力仅占总阻力的20%以下。
影响气道阻力最主要的是气道内径。
气道外的压迫和气道内的堵塞(粘液、渗出物、异物或肿瘤)以及气道本身痉挛、肿胀或纤维化等都可使气道内径狭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气道阻塞分为两类:1.上呼吸道阻塞指声门到气管隆凸间的气道阻塞。
多见于气管异物、喉头水肿、声带麻痹、肿瘤或白喉假膜堵塞。
严重的阻塞可引起窒息。
2.下呼吸道阻塞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患。
管径< 2m m的小气道管壁薄,无软骨支撑,吸气时受周围弹性组织牵拉,使管径变大,管道伸长;呼气时管道缩短变窄。
上述疾病时,小气道常因炎症痉挛、管壁肿胀增厚、分泌物堵塞以及肺泡壁弹力纤维破坏对小气道的弹性牵引力减弱等影响,致管腔狭窄,气道阻力增加。
尤其是在呼气时,胸内压升高大于气道内压,使小气道受压而闭合阻塞,常发生呼气困难。
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是全肺通气不足。
下呼吸道阻塞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均匀,其通气不足不是全肺性的,常同时存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而伴有换气功能障碍。
二、换气功能障碍肺换气是肺泡气和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通气和血流的比例、气体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障碍以及肺内发生动静脉分流都影响肺的换气功能而引起呼吸衰竭。
(一)弥散障碍(impaired diffusion)弥散是指O2和C O2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影响气体弥散的因素可用下式表示:气体分压·溶解度·肺泡呼吸面积弥散速度∞弥散膜厚度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厚度仅1~4μm。
血液与肺泡的总接触时间约0.75秒,而完成气体弥散过程只需0.25秒,因此静息时有足够的时间使气体在血液和肺泡之间达到平衡,虽有弥散障碍但不致引起低氧血症,除非极度严重。
而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通过肺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液与肺泡的接触时间缩短,未能充分完成弥散过程而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不过即使在运动时,单独的弥散障碍也很少引起呼吸衰竭,弥散能力要降低至正常的20%以下才会影响动脉血的氧合。
弥散障碍主要是使其他机制引起的低氧血症加重。
弥散障碍见于下列情况。
1.弥散面积减少是影响弥散能力最主要的因素。
肺叶切除、肺实变、肺不张和肺气肿等都可使弥散面积减少。
2.肺泡膜厚度增加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表面液层、肺泡上皮、基底膜、间质和毛细血管内皮组成,厚1~4μm,易为气体透过。
当发生肺泡和间质的炎症、水肿、纤维化以及肺泡内面形成透明膜时,都可使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距离加大,弥散速度延缓。
由于C O2的弥散速率比O2大20倍,单纯的弥散障碍不致引起P a C O2升高。
(二)肺泡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ventilation-perfusion mismatching)有效地进行换气不仅要求有正常的通气量和肺血流量,而且二者在量上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肺内通气和血流分布不均匀造成通气-血流比例(V / Q)失调,严重影响气体交换,是肺部疾病引起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肺泡通气量约为4L/m i n,肺血流量约5L/m i n,V/Q比值为0.8。
直立时因重力关系,通气和血流自肺底递增,尤以血流量在肺底更大。
V/Q比值在肺尖最高为1.7,肺中部为0.9,肺下部为0.7(13-2)但就整个肺来说,通过彼此补偿,仍可使血气保持在正常范围。
图13-2 正常人直立时通气和血流的比例。
V/Q比值在肺尖高,向肺底递减如果通气和血流任何一方增加或减少,就会引起V/Q比例失调。
其形式有二:1.V/Q比值降低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无相应下降甚至还增多,使V/Q比值< 0.8。
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时,未经充分氧合便进入动脉血。
这种情况类似肺内动-静脉分流,称为功能性分流(shunt-like effect)。
正常时由于肺内通气分布不均形成的功能分流占肺血流量的3%。
达15%时有明显的低氧血症。
在肺炎、肺水肿、通气不足,使V/Q比值降低(图13-3),出现低氧血症。
2.V/Q比值增高肺动脉栓塞、单纯肺气肿肺泡毛细血管床减少、肺血管强烈收缩和循环血量减少等情况,相应部位的肺泡有通气而血流减少,使通气浪费,成为死腔。
因此V/Q 比值增大的情况又称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like ventilation)。
通常以生理死腔(V D)与潮气气量(V T)之比来表示。
正常人生理性死腔约占潮气量的30%(V D/V T=0.3),上述疾病时V D/V T可高达0.6~0.7(图13-3)。
若死腔样通气的区域不大时,对P a O2和P a C O2可无明显影响。
若范围较大,虽流经此处的血液可完全氧合,但因血流太少,致使其他部分的肺泡血流量增加而通气相对不足,也发生功能性分流增加而出现低氧血症。
死腔样通气范围很大时除低氧血症外还可合并高碳酸血症。
(三)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正常有一部分静脉血不经肺泡而由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汇入肺静脉,称为右-左分流或肺内动-静脉分流(shunt)(图13-3)。
此外还有心最小静脉(Thebesian veins)直接流入左心室。
这些都属解剖分流,其量很小,仅占心输出量的2%~3%,不致引起血气的明显改变。
肺内分流增加见于肺小动脉收缩和微循环栓塞,此时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升高,使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