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有专家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文艺性课文比重较大,文艺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十分注重语感的培养,采取自读自悟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1初步阅读---入情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掌握取决于三个因素: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认知准备状态即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情感准备状态,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己对自己看法的复合体,实际上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机。这也就是说学习要能得以正常的实施,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十分关键。“准备状态”如何对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影响极大。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甚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是学生入情的奠基石。例如教学《长征》一课时,让学生交流有关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到长征期间,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爬雪山、过草地,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样的交流,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入情入境,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另外,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情感主线质疑,也是使学生入情入境的方法。如教学伊始,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想一想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怎样经历的。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自悟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既教给学生读书质疑的方法,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自读自悟的积极状态。
2理解阅读---悟情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阅读教学是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使学生自悟自得。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读感悟。在初读课文时,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理解阅读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从而让学生感悟出:小猫从农民种玉米、种花生收获很多而得出“无论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推理想法是错误的。
3感情阅读---动情
俗话说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让你美美地享受一番。但是无休止地教授、讲授再讲授,再好的文章也会变得无味。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语言,真正走进文本,透过语言进入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在对语境的把握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方能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感情阅读这一层次是阅读感悟的高级层次,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表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能为文本动情,才能为作者动情,才能为文中的人物、事物动情。如教《第一场雪》,让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你喜欢雪吗?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你所见到的雪景。因为学生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起来很动情。又如,教学中年级课文《灰雀》,它讲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文中大部分内容是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以及对话时神态、语气的描述。如何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以及小男孩心理上的变化,我引导学生读人物的对话,思考感悟人物心里正想着什么,并且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在和列宁进行交谈后,你会想些什么。讨论交流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通过引导学
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拓展延伸---激情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继续和补充、扩展,课外延伸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例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还要采取恰当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等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把握课文情感纽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悟情,才能使学生动情、有激情,促进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语文课程标准里的阅读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