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概述
肠内营养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
肠内营养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直接给予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方式,即人体在摄取食物后,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经肠道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
肠内营养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注射胰岛素、硫酸可乐定、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以及使用肠外营养液,这些液体包含所有必需的营养成分,可以直接给予体内。
肠内营养护理学是指由护士进行的专业护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地向病人提供肠内营养,以促进病人康复和重建生理功能。
肠内营养护理学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改善营养不良情况,减少看病次数,减少病人在医院停留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还能减少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
肠内营养护理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执行和评估。
诊断是根据对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检验结果,确定病人是否需要肠内营养护理,以及如何选择肠内营养物质和形态。
计划是制定肠内营养护理方案,明确病人肠内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剂量,执行肠内营养护理,包括个人卫生保健、注射药物、给药、营养液添加、监测营养状态等;评估是指护士在病人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检验结果,不断评估病情,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护理方案,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肠内营养护理学的主要策略是“全面照料”,其中包括:护士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个人卫生护理,如清洁皮肤、消毒皮肤等;注意检查肠内营养护理插管的状况,如检查插管是否正确、插管是否正常移动等;针对病人营养状况,定期检查病人的血液指标,监测病人的营养状况;科学使用肠内营养护理药物,确保病人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及做好护士护理记录,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质量。
肠内营养护理学涉及的科学内容较多,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学、肠外营养护理学、药物学、肠内营养护理技术等知识,且要掌握一定的肠内营养护理技能,如插管技术、给药技术、营养液添加技术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传染病学等知识,以及完善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此来更好地支持病人的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ppt
• (一)胃肠道并发症 • 2、恶心、呕吐 • 预防: • 1)若滴速过快、胃内有潴留,则应减慢速度,降
低渗透压 • 2)对症处理
• (二)代谢并发症 • 1、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 1)脱水 • 2)高血钾 • 3)低血钾 • 4)低血钠 • 5)铜、镁、钙等矿物质缺乏
肠内营养定义 肠内营养供给方式 肠内营养制剂分类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录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
•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指对于消 化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正常膳食的病人,经口服或 管饲途径,将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由中 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营养液直接注入胃肠道,提 供营养素的方法。
高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的病人
六、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一)胃肠道并发症 • 1、腹泻 • 1)营养制剂选择不当 • 2)营养液高渗且滴速过快 • 3)营养液温度过低 • 4)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 5)乳糖酶缺乏 • 6)医院内发生菌群失调 • 7)胰腺疾病、胃部手术、肠道梗阻、回肠切除或
顽固性呕吐、严重腹泻或腹膜炎 • 3、小肠广泛切除4~6周内 • 4、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 • 5、完全性肠梗阻及胃肠蠕动严重减慢的病人 • 6、胃大部切除后易产生倾倒综合征的病人
• 慎用肠内营养支持 • 1、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病人 • 2、小肠缺乏足够吸收面积的空肠瘘病人 • 3、休克、昏迷的病人 • 4、症状明显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病人、接受
• 2.长期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及营养酶系的活性 退化,而肠内营养可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结构和功能 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地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肠内营养剂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剂是一种医疗营养补充剂,它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支持,用于改善和恢复患者的营养状态。
这种营养剂通常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以满足人体代谢的需要。
肠内营养剂的成分可以根据不同的配方而有所不同,但它们通常包含以下几类营养素:
1.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如葡萄糖、麦芽糖等。
2.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如氨基酸。
3. 脂肪: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如甘油和脂肪酸。
4. 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如钠、钾、氯等。
5. 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
6. 微量元素:参与人体代谢过程,如铁、锌、铜、硒等。
肠内营养剂的给予方式通常是通过口服或经导管(如鼻饲管、胃管或空肠管)直接送入胃肠道。
这种营养支持方式符合人体生理机制,能够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同时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降低感染风险。
肠内营养剂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如不能从胃肠道正常进食的患者(如高位肠瘘、消化道大手术、短肠综合征、肠道畸形等),严重烧伤和感染患者,消化道需要休息或消化不良的患者,以及特殊病情患者等。
肠内营养的分类与选择
肠内营养,也称为肠内喂养或肠道喂养,是通过将食物或特定的营养制剂直接输送到消化道,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肠内营养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目的进行分类和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内营养分类和选择:1. 全胃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EN):- 适用于无法通过口腔摄食或需要全面补充营养的患者,如严重消化道疾病、肠道功能衰竭等。
- 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等途径进行输送。
- 通常使用多肽、混合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制剂。
2. 部分肠内营养(Partial Enteral Nutrition, PEN):- 适用于患者能够部分通过口腔摄食,但仍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如癌症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等。
- 通过口腔摄食和肠内营养制剂相结合,以满足营养需求。
3. 选择性肠内营养(Selective Enteral Nutrition, SEN):- 适用于需要特定营养支持的患者,如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 通过选择特定的营养制剂,如酪蛋白制剂、肠道免疫营养制剂等,以满足特殊的营养需求。
在选择肠内营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一般来说,肠内营养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营养需求:根据患者的能量需求、蛋白质需求、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等,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
- 消化功能: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吸收能力,选择能够被充分吸收的肠内营养制剂。
- 肠道耐受性:根据患者的肠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和输送方式。
- 配方特点:考虑肠内营养制剂的成分、比例、浓度等特点,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配方。
在使用肠内营养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道耐受性,及时调整和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此外,与医疗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和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导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是指通过口服或通过管饲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以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不仅具备安全性和持久性的优势,还能维持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深入解释肠内营养的定义和原理,探讨其及时、适量和多元化的应用,帮助您全面了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目录】一、什么是肠内营养二、肠内营养的原理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四、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五、结语【正文】一、什么是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即通过口服或经胃管、肠管进行营养补充的方式,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它是一种应用广泛、成熟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肠内营养已经成为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
二、肠内营养的原理1. 肠道动力学:肠道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器官,它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理念,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加能量和营养的摄入,促进康复和治疗过程。
2.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黏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肠内营养通过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菌群平衡,有助于减少感染、促进营养吸收。
3. 肠道激素:肠道产生许多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参与食欲、胃肠蠕动和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激素分泌,提高食欲、增加肠道蠕动,从而改善病情。
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1. 临床应用广泛:肠内营养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康复、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等情况下的营养不足或无法口服进食的患者。
通过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肠内营养可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加快康复和治疗过程。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功能,减少肠道萎缩和黏膜损伤,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还能减少感染、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3. 多元化的应用:肠内营养不仅仅是提供能量和营养,还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调节剂、增加特定营养素的摄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效果。
肠内营养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名词解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是指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并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
它是一种将营养物质通过胃管、鼻胃管或直肠插管等方式输送到消化道内,以补充身体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方法。
肠内营养常用于严重病情患者,如消化道手术后、消化道传输缓慢疾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等,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肠内营养分为两种形式:胃肠道营养(gastrointestinal nutrition)和结肠营养(colonic nutrition)。
胃肠道营养是指将营养物质经过食管、胃和小肠吸收,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胃肠道营养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良好的患者,可由口服进食、胃管、鼻胃管和胃造口等途径进行。
胃肠道营养的优点是可以通过食物和口服药物,促进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一步维持和改善消化道功能。
同时,通过胃肠道输注营养物质,可以稳定人体代谢、维持肠道微生态,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结肠营养是指将营养物质经结肠吸收,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结肠营养适用于胃肠动力明显减低或者完全丧失功能的患者,如严重肠梗阻、胃泌素瘤等。
结肠营养可通过胃肠外管道和直肠插管进行。
结肠营养的优点是可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机体营养吸收,并且可以减少代谢产物的负荷,降低肠道静脉营养引起的并发症。
肠内营养的组成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蛋白质是构建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和氮元素;糖类是机体的主要能源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摄入,如葡萄糖、果糖等;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肠内营养中必须合理供给。
肠内营养的管理和监测非常重要。
对于患者的肠内营养方案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胃肠功能和营养需求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制定。
监测患者的肠内营养效果,可以通过体重、血液生化指标、营养摄入量、身体状况和并发症的观察等进行评估。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概念: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重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等。
结果: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早、营养状况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
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可明显促进肠功能恢复,对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及提高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
适应症:胃肠道有功能,且安全时使用肠内营养(1)吞咽和咀嚼困难(2)意识障碍或昏迷(3)消化造瘘(4)断肠综合征(5)肠道炎性疾病(6)急性胰腺炎(7)高代谢状态(8)慢性消耗性疾病(9纠正和预防手术前后营养不良(10)特殊疾病禁忌症:麻痹性和机械性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及休克均系肠内营养的禁忌症、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和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应当慎用。
管饲并发症及防治:一:机械并发症(原因):其发生往往与饲管本身有关,如管径大小、材料等有关,吸入性肺炎是一种潜在致命性的并发症,他可能是由于大管径饲管损伤管下括约肌、移位或姿势不当所致。
(处理):鼻饲时应将患者头部抬高30度,灌完后一小时可放平,鼻饲时回抽胃残留液,如大于100ml,应暂停鼻饲或放慢鼻饲灌注的速度二:饲管堵塞(原因):鼻饲液浓度过高或5555555没有完全打碎所致。
(处理):鼻饲后,应以水清洗管子,确保管内无食物残留三:胃肠道并发症:腹泻。
(原因):长期未进食,初次鼻饲,灌注速度过快、吸收不良、浓度太高、乳糖不耐症等,(处理):初次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增加浓度,对于乳糖不耐的病人应给予无乳糖配方四:代谢方面的异常:脱水、水肿等。
应注意观察,及时调整配方的组成。
注意事项:(1)了解膳食的组成和配制方法(2)总体积不超过2000ml(3)鼻饲时头颈部抬高(4)鼻饲后温水冲洗管子护理措施:1、保证营养液及输注用具清洁无菌、营养液要在无菌环境下配制,放置于4摄氏度以下的冰箱内,暂时存放并于24h内用完。
肠内营养-教学课件PPT
肠内营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内营养能够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 减轻肠胃负担,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在消化道手术后的患者中,肠内营养有助于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术后感染和并 发症的发生。
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肠道炎症反应,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 量。
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和药物可及性选择
需考虑肠内营养制剂的价格和供应情况,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制剂的摄入方式
口服摄入
适用于有自主进食能力且胃肠道 功能正常的患者。
管饲摄入
通过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胃 造瘘管等管道,将肠内营养制剂 输送到胃肠道中。适用于无法经 口进食或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
肠内营养的适用人群
无法进食或摄入足够食物的患 者,如吞咽困难、口腔疾病、 消化道手术等。
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如短肠 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如 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等。
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肠内营养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 营养素,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结 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
肠内营养在重症疾病中的应用
在重症患者中,由于机体处于高 代谢状态,营养需求增加,肠内 营养能够提供适当的能量和营养 素,满足机体需求,促进康复。
在危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重症 肺炎等的患者中,肠内营养有助 于降低应激反应,减轻器官功能
损害,缩短病程。
对于创伤、烧伤等严重损伤的患 者,肠内营养能够提供适当的营 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
输注泵控制
通过输注泵将肠内营养制剂匀速 输送到胃肠道中,适用于需要精
描述肠内营养
描述肠内营养肠内营养(intestinalnutrition)是指通过肠道实现的以水、糖、油、脂肪、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免疫成分、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有益物质的摄取,从而帮助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肠内营养是改善病人营养状态,促进恢复和代替非肠内给药方式(例如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一种治疗方式。
肠内营养的给予方式包括经过口腔、经肠天窗(nasoenteric tube)或胃管(gastric tube)给予未消化的营养物质、经肠道的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肠道留置的营养物质以及将其通过肠道给予的营养物质。
肠道营养的实施依据可能有几个方面,即治疗性饮食、营养性辅助以及营养补充。
首先,治疗性饮食是指一种没有经过消化的机械性饮食,给予病患者一种可以满足能量和营养的替代饮食,这可以减少肠道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来保护患者的健康。
其次,营养性辅助有时也被称为营养支持,它指的是仅在肠内营养治疗外使用其他营养物质替代品来辅助营养治疗。
比如病人可以暂时停止肠内营养,而是仅通过口服营养物质或静脉给以营养物质来支持其生存、维护其健康。
最后,营养补充指的是在正常营养基础上将某些特定的营养物质的剂量增加以提高某些特定的营养物质的浓度。
这通常包括补充碘、硒、氟、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患者的特殊营养需求,例如高风险新生儿、体重不足老年人等。
以上就是肠内营养的概述,它可以改善病人营养状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常规的肠内营养治疗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这些不利的影响包括体内盐和水的过量增加、恶性肿瘤恶化或者再次发生感染、停止肠内营养带来的营养不良、病毒感染与维生素缺乏、B 维生素的缺乏以及出血等问题,因此,在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时,应对病患进行个体化评估,以确定更好的治疗方法。
肠内营养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而且有助于促进恢复,此外,它还可以替代非肠内给药的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_精品汇编
01
肠内营养制剂的研发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组和营养素代谢的深入了解,针对特定疾病或营养需
求的肠内营养制剂不断涌现。
02
肠内营养输注技术的改进
新型输注系统如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和空肠造瘘术(PEJ)等
,使得肠内营养输注更为方便、安全。
03
肠内营养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肠内营养如何影响免疫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肠内营
03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胃肠道疾病的术后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能够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素,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 发症。
短肠综合征的营养支持
对于因肠道切除或炎症导致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肠内营养能够维持 肠道功能,减少营养流失。
创伤和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创伤和烧伤患者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蛋白质来促进伤口愈合,肠内营 养能够提供这些必要的营养素。
肠内营养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衰弱老人的营养支持
卧床老人的营养支持
衰弱老人常常存在营养不良,肠内营 养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 活质量。
卧床老人常常存在活动减少和消化吸 收不良,肠内营养能够提供均衡的营 养素,预防并发症。
老年痴呆患者的营养支持
老年痴呆患者常常存在吞咽困难和进 食不足,肠内营养能够提供必要的能 量和营养素。
养改善免疫状况。
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个体化肠内营养方案
01
基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未来将开
发出更加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方案。
新型肠内营养制剂的开发
02
针对特定疾病或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开发具
有特殊功效的新型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组的联合干预
描述肠内营养
描述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是指经由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肠道循环,并通过血液回流至全身,参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与代谢平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营养物质。
肠内营养不仅要满足机体所需的能量,还必须能维持机体有机结构的正常运作。
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肠道中进行的,其中大部分营养物质是通过特定的细胞肠腔细胞完成吸收的。
肠腔细胞利用肠壁内在的抗原受体来与外来的营养物质相结合,形成肠壁内的营养物质分子,并将其通过细胞膜逐渐转运至血液中。
另外,肠道内的消化酶也起到解毒的作用,可将摄入的毒素降解成更容易吸收的状态。
肠内营养物质一般分为水溶性营养物质和脂溶性营养物质两大类。
水溶性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甜蜜物质;脂溶性营养物质包括矿物质和脂质,也称为“脂肪类”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的肠内营养物质之一,它们通常由面包、面条等淀粉类食物中摄取,在肠道内发生代谢,并被分解为三糖体,然后被消费者吸收。
此外,碳水化合物的糖分也可以经肠道吸收,最后以血糖的形式返回血液循环。
蛋白质是肠道中营养物质的另一重要来源,包括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
蛋白质在肠道中经过消化分解后,就会被吸收为单个氨基酸,以此作为人体细胞的生长及代谢过程的营养来源。
维生素是另一种重要的肠道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有助于润滑血管,保持细胞健康,生成形态,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消化,也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维生素的摄取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其中水溶性维生素可以在大多数水果和蔬菜中找到,而脂溶性维生素一般可以在动物性食品中获得。
最后,肠内营养物质也包括丰富的矿物质和脂质。
矿物质可分为钠、钙、磷、镁等,它们被细胞使用,参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也可参与各种有机反应。
脂质则是脂肪类营养物质,它们可以帮助机体制造膜质,并维持机体的温度平衡。
肠内营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不仅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还可以保证机体有机结构的正常运作,以及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描述肠内营养
描述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是指从食物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在肠道的摄取、吸收、利用和转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结果,是身体健康和活力的重要部分。
肠内营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是可以控制的。
肠道营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转换过程。
这个过程被称为消化营养,是摄取、吸收、利用和转化营养素的过程,是人体健康的前提。
饮食习惯是影响肠道营养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吃什么、何时吃、怎么吃。
建议人们每天吃蔬菜、水果、豆类、鱼肉、坚果、谷物等健康食物,以获取充足的营养。
此外,人们还应该合理安排饮食,将大块食物分割成小块,以减少消化负担,更好地吸收营养素。
生活方式也是影响肠道营养的重要因素,包括运动、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均衡的营养饮食和大量的运动是促进机体营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有助于调节机体内分泌物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
此外,营养素的摄取也是影响肠道营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人们每日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肪,以及食物中的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素对人体的健康和活动至关重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钙、铁等。
最后,肠道营养还受到微生物的影响。
肠道内的微生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营养素,促进营养物质的合成,以及抵御外来的有害物质,有助于调节机体水盐平衡、酸碱平衡、脂肪代谢等,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营养素的摄入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促进肠道营养,人们应养成均衡食物摄入,多运动、休息充足,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摄取营养素,积极培养有益肠道微生物等习惯。
肠内营养总结
肠内营养总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需要少量消化过程或不需消化过程就能吸收的营养液,通过消化道置管(或造口)或少量多次口服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素。
EN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能够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除为全身和胃肠道本身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并能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
这些作用对维持肠粘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移位,以及预防肝内胆汁淤积均有重要意义. 肠内营养适用疾病:1.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如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和精神失常或不愿经口进食的患者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的患者3.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多发性骨折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感染等患者4.适宜用肠内营养的胃肠道瘘患者5.适宜用肠内营养的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患者6.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如慢性胰腺功能不全及短肠综合征患者7.营养不良(营养不足)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或慢性消耗性疾病8.器官衰竭患者,如心力衰竭、肝衰竭、胃肠功能衰竭、肾衰竭及多器官衰竭等。
对这类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应慎重9.特殊患者营养支持,如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放射病、器官移植等10.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经肠营养不宜应用或慎用于以下情况:1.小肠广泛切除后应先采用PN 4~6 周后,再逐步增量经肠营养制剂,以加速小肠的适应。
2.空肠瘘的病人不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小肠吸收面积,不能贸然管饲,以免加重病情。
3.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或严重腹泻急性期均不宜给予经肠营养。
4.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病人,在经肠营养以前应先给予一段时间的PN,以改善其小肠酶的活动力及粘膜细胞状态5.急性胰腺炎病人在急性期不宜行经肠营养。
6.休克、昏迷的病人不宜应用经肠营养。
7.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重度减慢的病人.8.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接受高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及糖耐量异常的病人,都不能耐受经肠营养的高糖负荷。
肠内营养的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的名词解释肠内营养是利用胃肠道内部的分泌环境,通过肠道直接吸收营养成分,以达到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的目的的一种特殊的非耗能性营养支持技术。
肠内营养的非耗能性特性表现为提供的营养物质能够被肠道细胞立即吸收,从而大大缩减了营养物质的消耗。
因此,肠内营养被认为是正常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之间的一种折衷措施,常被用于治疗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癌症患者的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由肠道内的三种核心成分组成,即流体、氨基酸和脂肪,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和添加剂。
流体是肠内营养的主要成分,一般有水和电解质组成;其次是氨基酸,氨基酸通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最后是脂肪,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肠内营养中可以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α-硫酸钙、铁钙混合物等,以帮助消除体内自由基,预防系统性疾病的发生。
肠内营养的剂量和质量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肠内营养的选择和组成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患者的总摄取量应根据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因素确定,并考虑患者的体内缺乏的特定成分的情况,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肠内营养的比例也是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肠内营养的比例应在8:1:1,指流体:氨基酸:脂肪。
肠内营养有许多临床应用,包括:治疗营养不良症、肠道及胆石症、肠道肿瘤以及完全性梗阻等。
肠内营养也可以在非手术患者中使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营养不良、调节胰岛素抵抗以及改善患者的抗感染能力等。
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前景一直是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在治疗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癌症患者的营养不良是有效的,对肠道炎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同时,其不引起机体的耗能。
通过调节营养平衡,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病情的改善和恢复。
然而,肠内营养也存在一些风险,包括流体和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肠道的炎症反应、肠道的过度刺激和易感微生物的繁殖等,因此,在施行肠内营养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概述
一、肠内营养的历史回顾
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于1860年曾指出:凡细心观察病人的人都能发现,每年有无数病人处在饥饿状态,其原因只是于缺乏有效的使病人摄入食物的方法。
Greenstein(1957-1965年)为开发宇航食品,研制了一种化学组成明确膳,由水溶性及不需消化即可吸收的单体物质组成,后称为要素膳。
1960 年Couch 等首次将要素膳应用于临床。
1977 年美国肠内及肠外营养学会成立并创刊《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1977年欧洲肠外及肠内营养学会成立并创刊《临床营养杂志》,日本也创刊了《输液与营养杂志》。
我国自1985年后,为进一步推广外科营养的临床应用,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外科营养支持学术会议,会议内容以肠外、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为重点。
1990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外科营养支持学组,领导全国医学界推广外科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1993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创刊,1994年《肠外与肠内营养》
创刊,都为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交流的园地。
近30年来,临床营养支持的方法(包括肠内与肠外途径)有了迅速的发展,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亦不再停留在维持机体的氮平衡上,而是要维持细胞的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功能与修复组织,促使病人康复临床营养支持已参与或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
二、肠内营养用膳食的分类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系采用口服或管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要的能量及营养基质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膳食的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要素膳、非要素膳、不完全膳食及特殊应用膳食等四类。
要素膳是单体物质为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混合物,并经胃肠道供给。
要素膳既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热能及营养,又无需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
通过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证明,要素膳能抑制胰腺的外分泌,胰蛋白酶原可下降1 / 3。
其临床适应证接近胃肠外营养,特别是对肠瘘、胰腺炎的病人亦可使用,并显示出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需锁骨下静脉插管而减少败血症发生等优点。
非要素膳以整蛋白或蛋白质游离物为氮源,渗透压接近等渗,口感较好,口服或管饲均可,使用方便,耐受性强。
适于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不完全膳食是仅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的肠内营养膳食。
它可对完全膳食进行补充或强化,以弥补完全膳食在适应个体差异方面欠缺灵活的不足;亦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完全膳食构成配方,以适合病人的特殊需要。
特殊应用膳食是指专为婴儿、创伤患者、肿瘤患者、肺病患者、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症等患者配制的营养配方。
三、肠内营养的优点
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和肠外两大类,当胃肠功能有严重障碍时,肠外营养可以从肠道外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营养,这是其大优点与可取之处。
但肠外营养导致的一些并发症如肝内瘀胆、功能损害;骨病;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以及价格昂贵等是其不足之处。
肠内营养的最大优点是有食物通过肠道时,有助于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腹腔有关器官,特别是肠道的血液灌注与氧的供给;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细胞的生长,改善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四、肠内营养与细菌移位
细菌移位的定义为肠腔内的活菌进入正常无菌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内脏。
细菌移位不仅限于细菌,一些惰性颗粒及大分子化合物也能通过粘膜进入血流。
(一) 肠道免疫肠道粘膜与微生物或毒素之间具有独一的界面(屏障)以防止潜在有害病原菌侵入由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
为此肠道的免疫系统便形成一个复杂器官,称为肠有关的淋巴样组织,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一起构成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许多特异性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与上皮内的淋巴细胞都参与肠道免疫。
所以,正常的肠道免疫功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关键是形成分泌型IgA(SIgA)。
(二) 细菌移位的原因细菌及其毒素的移位常因粘膜损伤或疾病引起,其中损伤是最明显的因素,造成直接损伤包括放射损伤使粘膜脱落、服用细胞增生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或其他化学药品括毒素在内的直接作用。
间接损伤常发生于热应激、肠道血流量减低( 如失血性休克)、烧伤、投给内毒素或血管收缩剂后。
因疾病造成粘膜溃疡有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梗阻等。
与细菌移位有关的易感因素有:应用免疫抑制剂与改变肠道菌群的抗生素。
营养不良本身不能引起细菌移位,只是一个辅助因素。
(三) 细菌移位与喂养途径虽然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对体重增加与氮平衡都有效,但肠外营养在改善免疫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维持肠道结构完整及避免细菌移位方面都不及肠内营养。
肠道微生态改变以B/E比值(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反映肠粘膜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
长期全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使革兰氏阴性需氧菌过度生长,使厌氧菌的定植抗力大为减弱,破坏粘膜结构而使致病菌移位。
(四) 细菌移位与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使粘液产生,不使细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而形成菌落。
膳食纤维对结肠粘膜的完整性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因为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可刺激粘膜细胞的生长与胰液的分泌,增加结肠的血流量。
粘液是肠道防卫功能的主要成分。
故食物、肠道防御机理及菌丛三方面与肠道屏障有密切关系。
为避免发生移位,必须提供特殊的营养素(如谷氨酰胺与膳食纤维)以维持这种关系正常。
(五) 细菌移位与谷氨酰胺本世纪50年代,H. Eagle发现细胞增生必须在含有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中。
体外培养细胞为得到最适的生长与存活,需要从外源加入谷氨酰胺,谷氨酰胺是细胞增生的必需营养素。
在小肠粘膜细胞及其他增生迅速的细胞(如内皮细胞、肾小管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它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底物。
这些细胞十分活跃地摄取谷氨酰胺以改善其功能与结构,这对胃肠道与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创伤及肿瘤病人的治疗均有临床意义。
谷氨酰胺在小肠的代谢主要有三方面:
1) 提供肠道大部分的能量需要,谷氨酰胺经α-酮戊二酸进入三羧酸循环,释放能量
2) 提供肝尿素形成及糖原新生的前体
3) 维持肠粘膜的屏障作用,以防止细菌与毒素的移位
五、肠内营养与管饲技术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它包括:1) 经口肠内营养(即经口摄食或吞咽液体膳);2) 经管肠内营养(即将液体膳于口腔以远处进入胃肠道,或简称管饲)。
常用的管饲技术如下:
(一) 鼻胃(肠)管鼻胃(肠)管喂养可作为全肠外营养向经口摄食的过渡治疗,有利于减少全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鼻胃管喂养的优点在于胃的容量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应用要素膳、匀浆饮食、混合奶的肠内营养支持,但缺点是有返流与吸入气管的危险,因此,对有胃排空异常或严重的食道返流病人,应经鼻将喂养管置入幽门远侧的十二指肠或近端空肠给予喂养。
(二) 胃造口胃造口是将导管置入胃内提供喂养或施行减压,是人类对胃所施行的第一种手术。
由于胃的储存能力,渗透压调节,延长肠道运送以及造口进路便捷和输入营养灵活,因此,胃造口是首选的输注营养途径。
(三) 空肠造口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最普遍应用的是空肠造口喂养途径,其优点是较少发生液体饮食返流而引起的呕吐和误吸,这是肠内营养最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肠内营养支持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可同时进行,对胃十二指肠外瘘及胰腺疾病患者尤为适宜;喂养管可长期肠道放置,适于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四) 内窥镜下经皮胃造口胃造口是为需长期管饲喂养或胃肠减压病人建立胃与体外通道的有效方法,但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其原因是接受胃造口术的病人多为老年、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肿瘤,创伤及神经功能紊乱,全身状况均不利于手术耐受和伤口愈合。
而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操作更简单安全,无需全身麻醉和开腹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因此逐渐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
六、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原则
近30多年来,对临床营养支持的途径人们已逐渐形成共识。
1993年美国肠内、肠外协会专家组总结并颁布的指导方针中,有关营养支持方式选择流程图基本表达了临床营养学界的一致意见,也完全符合我国的情况。
营养支持应遵从的基本原则是:只要胃肠道有一定功能即应采用肠内营养。
七、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当病人因原发性疾病或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无法和不愿经口摄食和摄入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胃肠道消化功能不足而小肠吸收功能尚可且可以耐受时,均可以采用肠内营养。
其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能吸收各类营养素的功能。
肠内营养的主要适应证为:
1) 无法经口进食、摄食不足或禁忌因口腔、咽喉和食道炎症、肿瘤、手术或烧伤等造成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脓毒血症、癌症、AIDS及化疗或放疗时摄入不足脑血管意外和脑外伤所至摄食禁忌
2)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等
3) 胃肠道外疾病肿瘤化疗/ 放疗的辅助,术前/ 术后营养支持,烧伤/创伤,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肠外营养的补充或过渡等
八、肠内营养的主要禁忌证
1)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等
2) 急性胰腺炎病人急性期
3)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严重减慢的病人
4) 严重的腹腔内感染
5) 严重的吸收不良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