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敏感粒度揭示的沉积环境变化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陈静生;唐飞;贾振邦;陶澍;邓宝山;王飞越;刘玉机;刘琦;孙勤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学报》
【年(卷),期】1993(13)4
【摘要】报道了鸭绿江河口区悬浮物中汞含量随潮态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鸭绿江下游污染沉积物中汞在海水作用下的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在河口区,高潮时悬浮物中汞含量低于低潮时的含量.其原因除了海水中氯离子对悬浮物中汞的络合作用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交换作用外,还由于悬浮沉积物中汞主要以有机物、腐殖酸结合态存在,碱性海水能溶解腐殖酸,从而导致与腐殖酸结合态汞的释放.【总页数】6页(P385-390)
【关键词】汞;释放;河口;鸭绿江;悬浮沉积物
【作者】陈静生;唐飞;贾振邦;陶澍;邓宝山;王飞越;刘玉机;刘琦;孙勤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辽宁省丹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31
【相关文献】
1.沉积物再悬浮-重金属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J], 俞慎;历红波
2.长江武汉段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PAHs释放的预测模型 [J], 冯精兰;祁巧艳;孙剑辉
3.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期间所释放溶解有机物的荧光特征 [J], 程远月;郭卫东;胡明辉
4.动力和盐度影响下长江口近岸沉积物中汞的再悬浮行为 [J], 赵健;毕春娟;陈振楼;沈军;郑祥民
5.沉积物再悬浮氮磷释放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J], 刘伟; 周斌; 王丕波; 陈庆锋; 马君健; 李青; 张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河口外海域柱状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物源指示
o u t s i d e t h e Ya l u Ri v e r Es t u a r y
YAN J i e r, GAO J i a n — h u a , L I J u n ,B AI F e n g — l o n g 4
( 1 . G u a n g z h o u Ma r i n e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7 6 0 ,C h i n a ;2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a r i n e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Mi n i s t r yo f L a n d a n dR e s o u r c e s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7 6 0 ,C h i n a ;3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3 ,C h i n a ;
S t u d y o f r a r e e a r t h e l e me n t c o mp o s i t i o n s a n d t h e i r i m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ma t e r i a l s o ur c e s i n t he c o r e s e d i me nt s i n t he s e a ar e a
4 . Q i n g d a o I n s t i t u t e o f Ma r i n e G e o l o g y ,Q i n g d a o 2 6 6 0 7 1 ,C h i n a )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_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第31卷 第3期海 洋 学 报Vol 131,No 132009年5月ACTA OCEANOLO GICA SIN ICAMay 2009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高建华1,李军2,3,汪亚平1,白风龙2,3,李家胜1,程岩4(1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2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3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4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收稿日期:2008203214;修订日期:2008212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06022;40506013;40871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 -06-0446)。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3—),男,辽宁省抚顺市人,副教授,从事河口海岸的研究。
E 2mail :jhgao @ 摘要: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2普通角闪石2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
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m 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
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m 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_ _ _ 1T h u ⋅ c⋅ d z0 ⋅ dt = h0 ⋅ u0 ⋅ c0 + ht ⋅ ut ⋅ c0 + ht ⋅ ct ⋅ u0 + ht ⋅ ut ⋅ ct + h0 u'0 ⋅ c' 0 + ht ⋅ u'0 ⋅ c'0 + ht ⋅ u't ⋅ c'0 + ht ⋅ u't ⋅ c' 0 ( 4 ) ∫∫ T0 0 T1
引 言
悬移物质输送是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有关河口物质通量研究已 [1, 2] 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他们通过将河口断面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解为不同的变化 量,从而得到了不同机制影响下的物质输送量。鸭绿江河口是我国北方一条重要河流,但从 目前情况看,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基础研究资料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 是探讨鸭绿江河口在洪水季节和大潮期的悬沙输运机制和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关系,同时结 合 3 个柱状样垂向和纵向粒度参数的变化,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悬沙输送方向、物质来源以 及沿岸的沉积动力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从而为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港口和航道治理、海岸 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鸭绿江位于中国朝 鲜 边 境 ( 图 1) ,发源于长白山麓,全长 790 km ,流程短、比降大, 8 3 是一条沿断裂发育而成的、典型的山溪型河流。鸭绿江的年径流量为 3.02× 10 m /a , 径 流 的年内分配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夏季, 7— 9 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 36 %,其中 8 月份最多,占 15 %;2 月份的径流量最少,仅占年径流总量的 5.9 %。 鸭绿江河口是一个湾顶位于浪头镇附近的喇叭状河口湾,扭岛以上部分因为众多岛屿的 屏障作用,径流作用强烈,在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角洲平原和广阔散乱分布的 草坪,其中扭岛至蚊子沟共长约 24 km 的地区为潮流和径流交互作用地区,形成最大浑浊 [3] 带 ,蚊子沟到大沙河口地区为径流控制区,长约 20 km 。扭岛以下到口门地区则以潮流控 制为主,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控制下形成了大面积的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但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建水库以及两岸大量的人工护岸工程使河口地区除少量地区淤积以 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稳定和侵蚀状态。此外由于上游来沙供应量不足,口外历史上形成的
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李富祥;李雪铭;高建华;程岩;刘月【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12(000)010【摘要】对鸭绿江河口剖面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和重金属含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元素之间和重金属与生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了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除Cu以外,Cr、Ni、Zn、Cd、Pb、As和Hg之间及它们与生源要素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性,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等,Cu与其他环境因子有着不同的来源,人类活动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环境变化贡献极大;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总体上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总页数】6页(P1-5,10)【作者】李富祥;李雪铭;高建华;程岩;刘月【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鸭绿江口近百年来重金属垂向沉积的污染评价 [J], 刘月;程岩;李富祥;张春鹏;刘敬伟;张亮;高建华2.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 [J], 程知欣;刘月;李富祥;张春鹏;张亮;刘敬伟3.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轻矿物沉积记录 [J], 刘月;程岩;张春鹏;李富祥;刘敬伟;张亮4.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重矿物沉积记录 [J], 张春鹏;程岩;刘月;李富祥;刘敬伟;张亮5.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J], 李富祥;李雪铭;高建华;程岩;刘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活动对鸭绿江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鸭绿江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河川径流及河流泥沙的形成与演变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过程复杂具有随机性与波动性,而水沙变化则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区分河流水沙变化的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在时段划分时多以年代来划分,而气象水文要素并没有以年代为周期和阶段性,若把变化很大的年份前后的数值平均,必然会导致阶段性差异的减小,王飞等根据累计距平值进行阶段划分,直观显示径流及泥沙变化的相对持续性,有效体现不同径流和泥沙量的时段持续性特征。
文章利用鸭绿江下游干流的荒沟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 检验方法进行水沙变化的趋势分析,首次用径流量一输沙量双累积曲线法对鸭绿江下游近50年的水沙变化进行阶段性划分,定量地研究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阶段性影响。
此项研究不仅对流域管理及河流整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来源鸭绿江为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从长白山发源,沿中朝边境流向西南,在吉林省的临江和集安与浑江汇合后流入辽宁省,于东港市注入黄海;该河全长795 km,总流域面积6. 45万kmz,中国境内流域面积约为3 . 25万kmz,年平均径流量为289 x108m3,年平均输沙量为1. 13 x 106 t。
鸭绿江的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洪季的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80%以上,而枯水期则流缓水清。
在此研究中,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资料来源于鸭绿江下游的荒沟水文站1958一2008年的实测资料,降水资料是对荒沟站流域范围的各雨量站年降雨量按泰森多边形方法整理得到回。
荒沟站是鸭绿江干流最下游的水文站,其结果可体现鸭绿江下游的水沙变化规律。
2研究方法2. 1 Mann一Kendall法研究采用Mann一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简称M一K法),M一K法在水文研究中经常使用,是对序列趋势变化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水文气象资料趋势成分检验,能很好的描述时间序列趋势上升、下降及变化的程度等特征。
鸭绿江中上游水中菌相调查分析
鸭绿江中上游水中菌相调查分析
鸭绿江是中国最大的边境江河,其流域区域面积达到14.4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朝鲜、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鸭绿江的水质对区域生态和环境影响非常大,因此对其进行水质检
测和水中菌相分析十分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鸭绿江的水中菌相,我们在江池河段、玉林水库河段和长白河段采集了
水样。
然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1个菌系门,36个菌门,78个菌纲,134个菌目,208个菌科,294个菌属和292个菌种。
其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鸭绿江水中菌群的优
势菌门,这三个菌门所占比例分别为22.8%、11.6%和10.9%。
此外,我们还发现水样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占总菌群数量的60.2%。
细菌在水体中的
分解、转化和消耗极为重要,它们对于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与保持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不同河段的水样,我们还发现不同河段的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从菌种数
量来看,玉林水库河段的菌种数量最多,达到了266种;而从菌群组成来看,江池河段和
长白河段的菌群多样性最高。
总的来说,鸭绿江水体中存在丰富的菌群生态系统,这些菌群在水体自净、环境保护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不同河段的水体中菌群的数量和组成都不同,这反映了不
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差异。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鸭绿江水体中的生态
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李红军;程岩;于丽;邵璐璐;黄金凤;刘思文【摘要】对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探讨了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K12钻孔是1954年至2014年的沉积,水动力条件以鸭绿江径流为主,潮流改造作用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强.这里沉积分为2个阶段,总趋势是粒度变细,水动力变弱,响应了近100年来鸭绿江流域径流和输沙日趋减少的态势.【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5页(P251-255)【关键词】粒度特征;沉积环境;鸭绿江;频率曲线;210pb测年【作者】李红军;程岩;于丽;邵璐璐;黄金凤;刘思文【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资源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2河口沉积物是陆地环境变化的天然档案库,保存了丰富的环境演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信息,成为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1]。
粒度是沉积物最基本的物理特征,粒度分析是一种经典的沉积学研究方法。
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各种图解被广泛应用于物质运动方式的判定和沉积环境类型的识别,也成功应用于河口沉积环境变化的研究中[2]。
210Pb是天然存在的,半衰期为22.26 a的放射性核素,测定河口沉积物中210Pb的含量,可以获得近百年来沉积物年龄或沉积速率,对于研究河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界河,每年携带159.1×104t泥沙进入黄海,其中70万t左右的细沙部分 (推移质泥沙和悬疑质泥沙中的较粗组分)快速堆积于河口,形成了巨厚的三角洲沉积,构成了鸭绿江河口三角洲的物质基础[4]。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1 引 言
受人类活 动影响 , 全球 范 围的流域 一海 岸 正发生
研究有 机碳 源 和循 环 最 复杂 的水体 之 一_ 7 ] 。不 同来 源有机质 的组 成 差 异及 碳 、 氮 同位 素 的稳定 性 , 使其
在物 质 示 踪 叫 、 生 态 环 境 评 价[ 】 3 ] 及 古 环 境 反
剧 烈变化 _ 1 ] 。流域水库 建设 、 森林 砍 伐及 土地 类 型 的变更 , 使得 人海物 质的数量及 种类 发生 改变 。陆架
演¨ 1 等方 面得 到较 多应用 。河 流颗 粒有 机质 提供 了
摘要 :河流颗粒有机 质提供 了陆地碳 循 环 的重要 信 息 以及 人 类活 动 的记 录, 通 过 河 口地 区沉积 物有 机 质组成 , 可反映流域 变化及 海陆 间相 互作用 。2 0 1 0 —2 0 1 1年 分 两次于 鸭 绿江 河 口西岸潮 滩采 集柱
样 4根及 表层样 2 3个 。对样 品进 行有机 质碳 氮 总量( T OC 、 T N) 、 碳 氮 同位 素( 。 C、 N) 及 沉 积物粒
变化 , 又能指示 海陆 间相互作用 , 至关重要 。 每 年大约 有 1 O k g有机 碳 由河 口输 向海 洋 ] ,
有 效的海岸扩 散 以及高侵 蚀特性 , 使 得 山地小河
流成 为 海 洋 陆 源 颗 粒 有 机 碳 ( P O C) 的 主 要 贡 献 者[ 1 。 , 约 占全 球河 流 P O C产 量 的 6 4 _ 1 。要 理 解河 流对海洋 碳循 环 的影 响 就不 能 忽视 对 山地 河流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轻矿物沉积记录
J n 2 1 u. 0 1
【 生物科学与环境工程 】
近 年 人活对 绿 口床变 响轻物 积 录 百来 类 动鸭江 河 演影 的矿 沉 记
刘 月 ,程 岩 ,张春 鹏 ,李 富祥 ,刘敬 伟 ,张 亮
( 东学院 城 市建设 学院 ,辽 宁 丹 东 辽
摘
180 ) 10 3
要 :研 究 了鸭绿 江西 汉道 柱状 沉 积 物 中 0 0 3— . 2 m 粒 级 的碎屑 轻 矿 物 组 成 和 垂 向 分布 特 . 6 0 15 m
m 。- ] 7
。
碎 屑矿 物 是河 口沉 积 物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包 括 重矿物 、轻 矿 物 ( 生 物 碎 屑 ) 两 类 ,在 鸭 绿 江 含
鸭 绿江 流域 的基 底 岩层 主要 是 由太 古代 、
口的沉积物中轻矿物的种类虽然只有十几种 , 但含 量却很高 ,一般在 9 .4% ~ 86 21 9.8%之间,其含 量 变化 、组 合 特征 及指 示矿 物真 实记 录 了河 口地 区
征 ,并寻找到 了具有指 “ 相”意义的代表性轻矿 物和其他特征指数。结果表 明,沉积记录 中存在 着明显 的河流沉积与浅海沉积交替 出现的情况,结合 P b测年数据和前期研究成果 ,揭示 了该 区域近百年来人
类 活动 对河床 演 变的深 刻影 响 。其 中,水库 建 设 的影 响 最 大 ,形 成 了难 以逆 转 的 河 势 ;其 次 是 围垦 的影
河 床演 变 的诸 多过 程 。鸭 绿江下 游尤 其是 河 口受各
元古 代 的变质 岩 系构 成 。上游 地貌 属 高 山区 ,河 谷
切割较深 ,山势陡峻 ,岩性上 出露大 面积的第 三
纪 、第 四纪玄 武岩 ,没有 切 到基底 ,形 成 广阔 的熔 岩 台地 。 中游 地貌 以峡 谷 与 盆地 相 间为 主要 特征 , 出露 中生 代沉 积岩 与火 山 喷 出 岩 和部 分 基 底 岩层 。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凤龙;李家胜;程岩【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9(031)003【摘要】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 m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 m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从北黄海东西两个地区的重矿物分布来看,北黄海西部地区的石榴石和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含量要大于东部地区的,而白云石和云母等不稳定矿物的含量要小于东部的.综合对比北黄海西部与北黄海东部、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来看,前者与后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沉积物中没有自生黄铁矿.【总页数】11页(P84-94)【作者】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凤龙;李家胜;程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21【相关文献】1.九龙江口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J], 徐茂泉;李超2.广西典型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及其物源意义 [J], 夏真;林进清;梁开;张顺枝;潘毅;石要红;黄向青;陈太浩;3.印度西南海岸重矿物系列在河流河口沉积物中的意义 [J], Padma.,D;宋宏伟4.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与来源 [J], 王昆山;石学法;蔡善武;乔淑卿;姜晓黎5.河口近岸海域源—汇意义分析——以珠江河口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计算分析为例 [J], 王珊珊;曹志敏;蓝东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大小潮位上溯线间区底质微塑料研究
通常,微塑料定义为粒径小于5mm 的塑料颗粒,又被称为海洋中的PM 2.5[1]。
微塑料在塑料被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时就存在于环境中,直到近期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同材质形成的微塑料具有不同密度;微塑料在水中沉积特性差异明显,受水体动力学因素和密度变化影响较大。
感潮河口海水往复运动,对底质强烈搅拌,水体密度变化频繁。
大小潮位海水上溯带间区水体密度始终在1g/cm 3与海水密度(1.02~1.07)g/cm 3之间变换,沉积与浮选条件更为复杂。
沉积物在各种沉降、密度或联合沉淀等的作用下,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沉淀槽”和污染的第二来源[2]。
国内海域,相关研究区域多集中在长江口、渤海、黄海和东海[3-6]等,丹东地区研究甚少。
丹东海水的悬沙带在浪头与入海口之间,悬沙带在运动时对微塑料造成的影响尚未可知。
丹东潮汐以半月为单位交替,在大小潮间区,小潮时基本为淡水,大潮时混杂有海水,沉积作用复杂。
监测鸭绿江大小潮位海水上溯线间区底质中的微塑料,可以探索特殊条件下微塑料沉积规律。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落潮期间,在大潮位海水上溯带月亮岛(N40°05′38.43″,E124°21′31.79″)潮滩位置设置垂直于鸭绿江的采样垂线,在垂线上潮间带近水、中间、近岸位置分别取样;在小潮位海水上溯带浪头港滩涂设3个取样点,点1(N40°02′36.03″,E124°20′6.03″),点2(N40°02′35.70″,E124°20′6.71″),点3(N40°02′34.64″,E124°20′8.19″)。
取样时涨潮水位与落潮水位间等距选取3点(在1m ×1m 的正方形区域中采用梅型布点法),每点分别取0~5cm 深、5~10cm 深、10~15cm 深的底质,置于不锈钢盘中,自然风干。
1.2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分离提取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关键是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分离和提取。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石勇;刘志帅;高建华;李军;白凤龙;汪小勇【摘要】Riverine particle organic matter (POM)contains key information about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and hu-man activities.The basin changes and interaction,between land and sea,can be refl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 from estuary.Four sediment cores and 23 surfac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idal flat of west bank of Yalu Estuary in twice from 2010 to 2011.The elemental and C-and N-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were determined,together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TOC/TN andδ13 C decrease,as well as correlation betweenδ15 N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from estuary to west,indicating that reconstruction degree of OM get further and the source of OM get complicated.Weuseδ13 C to analysis OM’s source and its transport as the principal line,TOC/TN as auxiliary,and useδ15 N to evalu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variations ofδ13 C in sediment cor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river sediment load.Intercepted by dams,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gradually,causing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idal flat getting slow,and increasing the marine OM content in sediment.Variation ofδ15 N in core sediment indicates the increasing sewage discharge. Otherwise,the rapid deposition rate in West Chanel Estuary reduced theδ13 C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land to sea. And the material,transported from sub-tidal and enriched in inter-tidal,caused theδ13 C increasing in landward di-rection in west tidal flat of Yalu Estuary.%河流颗粒有机质提供了陆地碳循环的重要信息以及人类活动的记录,通过河口地区沉积物有机质组成,可反映流域变化及海陆间相互作用。
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Fu a g 一, Xu mig GAO J a h a。 CH ENG Y h LI Yu ( . o lg f Ur a n vr n n ce c , xin LI e n , in u , a , U e . 1 C le eo b na d En io me t in e S
Un v riy,Da d n a nn 8 0 ; . yLa oa o y o Co s n sa d De eo ie st n o gLi o i g 1 3 3 Ke b r tr f a ta d Il n v lpme t 10 n ,Mi ity o Ed c — n sr f u a
关 键 词 鸭 绿 江 河 口 垂 向沉 积
生源要素
重 金 属 环 境 演 变
LI
Anay i fe vr n e a v l to u ig ls u rd e r cor i o v ria e me t i t l v r e ta y Isso n io m ntle o ui n d rn a t h nd e y a s a c dn t etc lsdi n n he Yau Rie su r g
( x e tCu n ig n ce e n s s a e t e s me p l t n s u c ,t e l d s h r e r m d s ra n g iu t r e c p )a d b o e i lme t h r h a o l i o r e h y a l ic a g d f o i u ti l d a rc l — u o n a u a o l t n l l i ,wh l Cu c me fo d fe e tp l t n s u c . Hu n a t iy h s a g iv u n l e c o t e e v r n p u o i a r m i r n o l i o r e e f u o ma c i t a re o s i fu n e t h n io — v me t o l v r e t a y h n io me t le o u in o l v r e t a y c n b i i e n o t r e s a e ,i n f Ya u Ri e su r ;t e e v r n n a v l t fYa u Ri e su r a e d v d d i t h e tg s n o g n r l h o l t n i l v re t a y b c m e i c e sn l e i u 。 e e a ,t e p l i n Yau Ri e s u r e o n r a i g y s r s u o o Ke wo d : Yau Ri e s u r y r s l v re t a y;v r ia e i n ;b o e i ee n s e v t l ;e v r n n a v l t n e t ls d me t i g n c lme t ;h a y me as n io me t l o u i c e o
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2 7
生产 )上 ,测得 。 。 P b放 射 性 活 度 ,扣 除本 底 值 后得 到过 剩 P b活 度 ,据 此 可 计 算 近 百 年 内范
将铅210测年结果与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变化特征对应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剖面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从底层到表层整体上是上升的总有机碳总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主要是由于丹东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开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退水排放等都增加了陆源物质和营养元素的来源使鸭绿江河口区域初级生产力急剧增加严重地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到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3 . 南 京 大学 海 岸 与海 岛开 发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南京
2 1 0 0 9 3 )
摘
要 :对 鸭绿 江河 口剖 面 沉积 物 中生源 要 素 和 重金 属 含 量 的垂 向变化 进 行 了分
析 ;探 讨 了重金属 元 素之 间和 重金 属 与 生源 要 素之 间 的相 关 性 ; 总结 了近 百年 来 鸭绿 江 河 口地 区的环境 演 变过程 。结果 表 明 :除 C u以外 ,C r 、Ni 、C u 、Z n 、C 海 岸 与 海 岛 开 发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同 位 素。 P b实 验 室 进 行 。 2 1 0 P b的半 衰 期 是 2 2 . 3 a ,
鸭 绿江 河 口地 区开 发 历 史 悠 久 【 3 ] ,近 代 以
来 ,随着河 口地 区人 类 活 动 的加 剧 ,倾 泻 到 河 口地 区的 工 业 和 农 业 污 染 物 以及 生 活 废 水 日益 增 多 ,使 得 当 地 的 生 态 环 境 压 力 日益 增 大『 4 ] 。 研 究鸭 绿 江河 口沉 积 物 中环 境 演 变 的沉 积 记 录 , 对 于正 确 认 识 该 区域 环 境 演 变 过 程 ,保 护 区域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0()1【摘要】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56个站位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常量元素含量在鸭绿江西岸潮滩地区和西部海域波动较小,而在上游地区和河口口门地区变动较大,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内出现两个峰值。
R型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控制效应对鸭绿江河口地区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主要作用,贡献方差达76.55%。
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各站位归为两种类型,揭示出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通过与附近河口对比发现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的常量元素含量同朝鲜半岛的河流、中朝准地台花岗岩以及朝鲜半岛花岗岩比较接近,但与长江和黄河有着较大的差异。
【总页数】7页(P25-31)【关键词】地球化学;常量元素;控制因素;鸭绿江河口【作者】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4【相关文献】1.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对物质运移的指示意义 [J], 石勇;高建华;刘治帅;汪小勇;李明亮2.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高建华;李军;王珍岩;汪亚平;白凤龙;程岩3.鸭绿江河口外海域柱状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物源指示 [J], 严杰;高建华;李军;白凤龙4.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J], 冉隆江;石勇;高建华;刘月;李富祥;白凤龙;李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程知欣;刘月;李富祥;张春鹏;张亮;刘敬伟【摘要】The 210Pb dating,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core sediments with by better continuity collected in West - branch - way of Yalu River estuary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human ac- tivities had good response to grain size. Among them, land reclamation and waterway regulation were the most sen- sitive factors to riverbed evolution. The interception effect of reservoir was also clear. The response of grain size to the other factors in human activities was relatively weak.%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的柱状沉积物为样本,对其210Pb年代、粒度特征和粒度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在沉积记录中有良好的粒度响应。
其中,粒度对围海造地、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河床演变最为敏感,水库拦截作用的粒度响应也比较清楚,对流域内的其它人类活动的粒度响应相对较弱。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19)002【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鸭绿江口;人类活动;粒度响应【作者】程知欣;刘月;李富祥;张春鹏;张亮;刘敬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100;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9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是沉积物的基本性质之一,粒度往往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等。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鸭绿江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WANG Lu, ZHENG C u n d e , ZHANG Ch u n p e n g, ZHANG Li a n g, Lj U Ji n g we i .( S c h o o l o f Ur b a n Co n s t r u c t i o n,
Ea s t e r n Li a o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Da n do n g Li a o n i n g 1 1 8 0 0 3 ) Ab s t r a c t : T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i o g e n i c e l e me n t s a n d h e a v y me t a l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a r e a s o f Ya l u Ri v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b a s e o n wh i c h,t h e c o n t a mi n a t i v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b i o g e n i c e l e me n t s a n d h e a v y me t —
的污 染 情 况 。结 果 表 明 , 鸭 绿 江 河 口地 区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生 源 要 素 污染 情 况 比较 严 重 。相 比之 下 , 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 , 重金属 中 C u
的污染状况相对较重 ; 最 大 混 浊 带 的 细 颗 粒 物对 生 源要 素 和重 金 属 都 有 较强 的 吸 附 作 用 生 源 要 素 和 重 金 属 元 素 的 分 布 特 征 和 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敏感粒度揭示的沉积环境变化赵婷婷;刘月;张亮;张春鹏;刘敬伟;郑存德【摘要】在对鸭绿江中水道K5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规律,提取了K5柱状样的敏感粒度.结果显示,K5柱状样所在区域的基础是河床沉积,1960年以来沉积了69 cm厚的三角洲沉积物.底部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强,向上逐渐减弱.与鸭绿江径流和输沙的逐年递减、最大浑浊带不断上移的河口地貌变化总趋势保持一致.细粒敏感粒度组分来源于鸭绿江径流,粗粒敏感粒度组分来自潮流的“刷粗”效应.【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5页(P246-250)【关键词】敏感粒度;沉积环境;鸭绿江;年代测定;三角洲沉积【作者】赵婷婷;刘月;张亮;张春鹏;刘敬伟;郑存德【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9沉积物粒度记录着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等信息,所以常被用来反演沉积环境、沉积过程、搬运过程和搬运机制[1]。
但是由于物源和沉积动力的复杂性,现代和地质时期的沉积物普遍表现出多成因组分的混合,全样的粒度参数只可以近似作为沉积环境的代用指标,因为并非所有的粒级组分都对环境敏感,所以必须进行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2]。
可以用 Weibull函数拟合法[3],端元模型法[4]、粒径 - 标准偏差法[5]、因子分析法[2]等提取敏感粒级来揭示环境变化的信息。
文章提取河口沉积物中的敏感粒度组分采用的是粒径-标准偏差方法。
鸭绿江口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突出的表现是在流域水库建设上,随着1941年水丰水库的修建,到20世纪60年代,鸭绿江流域共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41座[6],造成大量泥沙被拦截在水库内。
这不仅造成了水库的迅速淤积,也造成了入海泥沙的迅速减少。
鸭绿江三角洲发育对入海径流和泥沙减少的响应问题近几年研究逐渐增多,备受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程岩利用水文地貌资料并参照有关历史文献,首次提出了鸭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在鸭绿江干流一系列水库调流截沙的影响下,西汊道淤积向西并岸,开阔东汊道散乱的浅滩受到控制,河道逐渐成形,河槽不断加深,从斗流浦开始,呈“二级分汊,三口入海”的形势[6]。
绸缎岛将鸭绿江口分隔为西汊道和东汊道,西汊道脱离径流影响成为以潮流为主的“废弃”河道(俗称西水道);东汊道被水下沙洲分隔为中水道和东水道,中水道是目前鸭绿江主要的水沙通道[7]。
2000年以来,又有许多学者利用水文地貌资料、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了鸭绿江口近百年来的河势、水动力的变化,并取得丰硕成果[7-12]。
这些研究多基于西汊道和西岸潮滩的研究,对于东汊道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文章依据鸭绿江东汊道的中水道柱状样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特别是敏感粒度的分析,探讨鸭绿江河口沉积环境变化的信息。
作者使用的柱状样采集于2014年,鸭绿江东汊道的中水道附近,地理坐标为N39°52'35″N;E124°18'16″E,样品编号为 K5。
现场计算压缩比后回到实验室后按2 cm间隔分样用于粒度测定,按4~6 cm间隔分样用于137Cs同位素测年。
采用美国ORTEC公司生产的由高纯锗井型探测器 (Ortec HPGe GWL)与Ortec 919型谱控制器和计算机构成的16K多道分析器所组成的γ谱分析系统进行测定137Cs的比活度,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供137Cs定年标准样品进行结果对比校正。
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采用BT-9300HT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粒度测量 (仪器的测量范围为0.1~2 000 μm,重复测量的误差小于3%)。
测试步骤是:取沉积物样品0.3 g左右)加入蒸馏水100 mL和10 mL浓度为0.05 mol/L的六偏磷酸钾 (分散剂),将振荡后的样品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测试。
粒级标准采用尤登-温德华氏等比制Φ值和μm两种方式表示。
Φ值的换算公式为:Φ=-log2D,D为颗粒直径,单位mm)。
敏感粒度组分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算法提取。
其原理是通过研究激光粒度仪给出的每一粒级所对应含量的标准差变化而获得粒度组分的个数和分布范围[2]。
标准偏差是体现数据离散趋势的常用指标。
标准偏差越大,说明观测值的变异程度愈大,标准偏差越小,说明观测值的变异程度愈小。
用对数粒级为横坐标,用标准偏差为纵坐标作粒级-标准偏差图,就可以了解各粒级所对应的体积百分含量离散程度的大小,某一粒级所对应的标准偏差越大,说明该粒级对环境的变化也就越敏感,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沉积水动力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5]。
137Cs计年是基于该放射性核素在沉积物记录中的层位对比,其出现的峰值分别对应大气核试验的峰值年代1963年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产生137Cs 的散落峰[13]。
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137Cs的垂向分布图上(见图1),在67 cm和34 cm附近各有一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于1963年和1986年,对应沉积速率分别为1.31cm/a和1.21 cm/a,不同层段计算获得的沉积速率几乎一致,表明岩性均匀,取平均沉积速率为1.26 cm/a。
据此给出柱状样不同深度对应的年代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K5柱状样揭示的是1960年以来的三角洲沉积,K5柱状样的下面是PVC管难以插入的坚硬细砂层,推测应该是鸭绿江口三角洲沉积以前,原鸭绿江河道的河床物质。
它与上覆三角洲沉积不连续,代表一个明显的沉积间断。
137Cs的垂向分布图上在近地表的2 cm还有一个137Cs蓄积峰,推测可能是2010年鸭绿江全流域洪水留下的沉积记录。
因为流域的大洪水往往会引起富含137 Cs的表层土壤强烈流失,从而在河口产生137Cs蓄积峰的沉积记录[13]。
K5柱状样粒度参数随深度的垂向变化如图2所示,根据粒度参数剧烈变化的节点(16 cm和54 cm),可以将剖面分为3个段:下段平均粒径为4.92Φ,其中砂占33.9%,粉砂占59.45%,黏土占6.65%。
分选系数为1.74,偏态为0.21,峰态为0.97。
中段平均粒径为5.48Φ,其中砂占18.77%,粉砂占72.87%,黏土占8.36%。
分选系数为1.63,偏态为0.14,峰态为1.00;上段平均粒径为5.76Φ,其中砂占11.16%,粉砂占79.47%,黏土占9.37%。
分选系数为1.53,偏态为0.16,峰态为1.04。
从平均粒径和物质组成上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向上细化”(根据尤登-温德华氏等比制Φ值计算,Φ值越大,粒径越细)的趋势。
分选系数越来越差,峰态越来越宽,偏态也越来越小。
反应出这里的沉积动力逐渐减弱、沉积环境逐渐稳定、物源变化逐渐复杂的趋势,这与鸭绿江径流和输沙的逐年递减、最大浑浊带不断上移的河口变化过程保持了一致。
K5柱状样全样的粒级-标准偏差曲线呈现双峰分布 (见图3),可分为细、粗两个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是21.12 μm和117.1 μm,二者的分界点为44.69 μm。
细组分 (<44.69 μm,组分Ⅰ)和粗组分 (>44.69 μm,组分Ⅱ)表明本区域长期由两种不同的动力条件提供物源沉积而成。
组分Ⅰ代表的细粒组分可能来源于鸭绿江径流,反映的是河流动力的直接影响,其证据是与河流输沙的粒度组成一致,已有研究表明,鸭绿江口悬沙组成的平均粒径也是44.69 μm[12],说明细粒组分应为鸭绿江来源。
组分Ⅱ代表的粗粒组分可能代表着潮流对河流沉积物改造后形成的沉积物。
因为K5柱状样的沉积地点处在鸭绿江水动力交换频繁的最大浑浊带。
鸭绿江喇叭状的河口地形引起潮波变形在这里形成了径流与潮流反复交替的往复流,这种往复流使细粒沉积物很难稳定下来,造成强烈的泥沙再悬浮现象,这是本区域形成最大浑浊带的最主要动力因素。
底层泥沙的强烈再悬浮作用使细颗粒物质被潮流或风浪带走(潮流也可能将浅海粗颗粒泥沙直接带入),从而构成沉积物的粗敏感粒度组分。
两个标准偏差的峰值差异较大,分别是0.74和1.06,说明粗细两个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尽相同,再悬浮作用造成的沉积物粗敏感粒度组分对环境变化更敏感。
根据K5粒度参数垂向的分段变化,结合137Cs测年结果,提取各沉积时段的敏感粒度见图4。
K5柱状样的上段和中段 (1971年以后):粗、细组分敏感粒度都与全样相同,说明1971年以来的沉积环境与柱状样总体的沉积环境相一致,但分界点粒径为40.15 μm,明显比全样偏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弱化趋势。
K5柱状样的下段 (1971年以前):粗、细组分敏感粒度都比中、上段粗 (同样也比全样粗)。
细组分敏感粒度由21.12 μm变粗为23.51 μm,说明1971年以前的鸭绿江输沙相比较而言比今天要粗,分析原因可能是在大跃进期间,受到“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1970年以后政策有所调整,鸭绿江流域的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河流输沙逐渐变细。
粗组分敏感粒度为由117.1 μm变粗为145.1 μm,表明K5柱状样早期的水动力条件明显比今天要强,展示了由河床沉积向三角洲沉积转化过程初期的水动力条件特点。
根据137Cs计年的结果,K5柱状样是1960年以来的沉积。
表层的137Cs蓄积峰可能是2010年大洪水的沉积记录。
柱状样的底部是河床沉积,应该是鸭绿江河口地貌发生巨变前的河道。
粒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显示“向上细化”的趋势,这是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的标志,与鸭绿江径流和输沙的逐年递减、最大浑浊带不断上移的河口地貌变化总趋势保持一致。
全样敏感粒度的细粒组分直接来源于鸭绿江径流,粗粒组分产生于潮流产生的再悬浮作用对三角洲沉积物的“刷粗”效应。
分时段的敏感粒度还展示了由河道沉积向三角洲沉积转化过程中的水动力变化过程。
【相关文献】[1]高抒.海洋细颗粒沉积物能量与循环过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5):545-552. [2]陈桥,刘东艳,陈颖军,等.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粒度敏感因子提取中的对比[J].地球与环境,2013,41(3):319-325.[3]PRINS M A,POSTMA G,WELTJC G.Controls on the terrigenous sediment supply to the Arabian Sea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y:the Makran continental slope [J].Marine Geology,2000,169(3-4):351-371.[4]DING Z L,YU Z W,YANG S L,et al.Coeval changes in grain size and sedimentation rate of eolian loess,the Chi-nese Loss Plateau [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2001,28(10):2097-2100.[5]丁喜桂,叶思源,宫少军,等.黄河三角洲ZK1孔岩心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及沉积环境分析[J].世界地质,2010,29(4):576-581.[6]程岩,张毅.鸭绿江下游河道演变及其对港口的影响[J].泥沙研究,1990,(2):77-84.[7]程岩,刘月,高建华,等.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2,67(5):609-620.[8]程知欣,刘月,李富祥,等.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9(2):89-93.[9]刘月,程岩,张春鹏,等.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轻矿物沉积记录[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2):140-144.[10]张春鹏,程岩,刘月,等.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重矿物沉积记录[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3):189-193.[11]冉隆江,石勇,高建华,等.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2(2):31-41.[12]石勇,高建华,杨旸,等.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特征对流域变化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12,32(6):1221-1233.[13]张信宝,龙翼,文安邦,等.中国湖泊沉积物137Cs和210Pb断代的一些问题[J].第四纪研究,2012,32(3):4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