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说课稿

合集下载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舟夜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2. 理解舟夜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舟夜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2. 舟夜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舟夜书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 如何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并引出舟夜书这本经典文学作品。

第二步:讲解背景知识1. 舟夜书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所著,全名为《警世通言·舟夜语》。

2.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在《警世通言》中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

3. 舟夜书是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一个晚上发生在船上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第三步:阅读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舟夜书,并根据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总结等)进行阅读理解。

2.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步:文化内涵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舟夜书中的文化内涵,如江南水乡文化、爱情观念、人性探索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探究这些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五步:写作练习1. 学生根据自己对舟夜书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展开思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第六步:课堂展示1.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化内涵分析的能力;2. 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的表现。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渔人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2.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江河夜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出诗歌《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互相检查,确保正确背诵。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 利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例如,可以问学生:“诗中的江上渔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曾经在夜晚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等。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标题: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在舟上夜晚阅读的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分发《舟夜书所见》的文本给学生,要求他们默读一遍。

2. 以小组形式讨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小组提出一个观点,并向全班展示。

3. 整合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孤独和思考的重要性。

4.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解释作者如何通过描写舟夜阅读的情景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批判性思维: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的舟上进行阅读,以及这种环境对阅读体验的影响。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否成功传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们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用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根据对《舟夜书所见》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评价。

2.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组织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互相修改彼此的作文,以提高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1. 回顾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总结学生对《舟夜书所见》的理解和感受。

2. 强调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以及批判性思维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作用。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及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3. 将诗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文的内涵。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舟夜书所见”吗?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舟夜书所见》。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如何将《舟夜书所见》的意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行船忆往——《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行船忆往——《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篇讲述作者在夜航时,所见所闻所想的文章,文字简洁优美,语言深邃饱满,堪称一篇优秀的散文。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这篇文章进行讲授呢?以下是本人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 能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3. 能够深入思考,感受自然之美,领悟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并掌握写作技巧。

2. 感受自然之美,领悟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1. 阅读《舟夜书所见》,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分析《舟夜书所见》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3. 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

4. 独立思考与感悟,写一篇自己的散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教师呈现一张夜航的图片,让同学们先想象自己乘着小船,在水面上漂流,闻着湖泊的气息,听着船变的声音,看着星月交辉。

继续讲述夜晚的水乡,带领学生了解散文。

2. 阅读理解(边读边思考,边写边记忆)整段朗读一遍。

让学生自己分别标出文章的段落和标点,再讲解生词,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看点说出来。

3.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主体结构和基本特征)文章开头情景描写,中间为作者的慨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散文的结构模式。

学生例如自己思考这篇散文为什么这样写,有哪些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4. 写作技巧(明了散文的写作技巧)散文有三要素:心理,对象和语言。

教师讲述散文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何处理对象的结构与情节的关系,如何运用语言来让文章显得有生命力。

5. 体验写作(想象,表达自己)每名学生写一篇散文《我与夜梦船》或其他自选写作,要求情感真,文字美。

可事先教师准备素材,如照片、音乐、影像等等。

六、教学评价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1. 是否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是否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3. 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够感悟自然之美。

4. 作文中文字的使用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连贯。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精选五篇)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精选五篇)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舟夜书所见》的语文说课课件

《舟夜书所见》的语文说课课件
作者介绍:查慎行,清代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江浙诗坛三大家”。
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清代,诗人夜晚乘船时看到渔灯在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舟夜书所见》的诗意解析
诗意拓展:通过拓展相关的诗意和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诗意概括:描述诗人夜晚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诗意概括,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讨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等。通过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添加标题
提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讲解诗意(10分钟)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拓展:介绍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讲解: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分析(1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讨论题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讨论时间:10分钟
讨论过程: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讨论目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一:舟夜书所见教案(主题: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欣赏舟夜书所见的诗歌作品。

2. 能够学会运用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如用诗意互补、形象意象等方法解读诗歌。

3. 能够自我表达,通过创作一首以“舟夜书所见”为题的诗歌来展示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介绍舟夜书所见的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按照时间顺序,从舟夜书所见的第一首诗开始,逐一进行诗歌鉴赏。

3.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并分析其深层意义。

4. 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思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5.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尝试创作一首以“舟夜书所见”为题的诗歌,并在班内进行分享。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展示与舟夜书所见相关的图片或诗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2. 介绍舟夜书所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3. 阅读第一首诗歌,导读、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核心意思和诗意互补的手法。

4.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

5. 整理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帮助他们发现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诗歌的多重含义。

6. 继续阅读下一首诗歌,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诗歌鉴赏,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7.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创作,要求他们结合之前的诗歌鉴赏经验,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并进行班内分享。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风采,同时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能力等。

2. 书面作业评价: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并对其内容、表达、诗意互补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舟夜书所见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诗歌才华和理解能力。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散作满河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诗文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转换。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重点词语。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舟夜书所见》。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意境分析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展示:夜晚的江面,渔船上的灯光。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夜晚江面的印象。

3.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3. 学生跟读,体会诗文节奏。

三、背诵诗文(10分钟)1. 学生自主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

3. 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背诵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意境。

2.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教师总结,点拨诗文意境。

三、欣赏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夜晚江面的古诗。

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舟夜书所见》的原文和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舟夜书所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舟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舟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舟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舟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如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舟夜书所见》2. 生字词:孤、光、寺、殿、楼、钟、鼓、经、卷、香、烟、灯、火、影、声、色、味、触、法、师、众、僧、客、游、人、来、往、座、卧、立、行、走、停、留、寻、见、闻、思、感、叹、赞、美、奇、妙、神、秘、古、今、中、外、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阴、晴、圆、缺、风、花、雪、月、山、水、云、烟、林、木、竹、石、鸟、兽、虫、鱼、龙、凤、鸳、鸯、鹤、猿、鹿、麋、獐、狐、狸、貉、貂、熊、罴、豺、狼、虎、豹、狮、象、马、牛、羊、猴、鸡、狗、猪、猫、鼠、蛇、蛙、龟、鱼、虫、蚁、蜂、蝶、蚕、蛾、蜘、蛛、蚊、蝇、蜂、蜻、蜓、螃、蟹、虾、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鼋、蟹、螺、蚌、蛤、蚝、鱿、墨、鱼、鲸、豚、鲨、鳐、鳄、龟、鳖重点关注的细节: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生字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他们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词《舟夜书所见》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词《舟夜书所见》课程教案

《舟夜书所见》课程教案年级:小学二年级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舟夜书所见》。

2. 通过阅读和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并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朗读、感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1. 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朗读音频。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内容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星空美景和夜晚河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夜晚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有没有写过或者读过关于夜晚的古诗?3. 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清朝诗人查慎行写的古诗《舟夜书所见》,看看他是怎样描述自己在船上的所见所感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跟随音频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3. 教师逐句解释古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深入解读,感受意境1. 解读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引导学生想象夜晚河面上孤灯独明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孤独与寂静。

2. 解读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微风吹拂河面,波光粼粼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动态美。

3. 提问:诗人在夜晚的船上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背诵古诗,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 教师提供几首描写夜晚的古诗,如《静夜思》、《枫桥夜泊》等,让学生欣赏并尝试比较不同诗人对夜晚的不同感受。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夜晚的景色,尝试写一首关于夜晚的小诗或短文。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来理解古诗的意境,而不是简单地解释诗句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夜书所见》说课稿
《舟夜书所见》说课稿
《舟夜书所见》说课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中。

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

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

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

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

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
把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

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利用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其实不然。

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促使同学们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夜景的古诗。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安排孩子们积累一首描写夜景的古诗,既增加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