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背景: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地私有制和封建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代表不同阶级、 政治: 社会转型: 利益集团的士阶层的崛起——诸子百家。
宽松的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称雄,无力文化专制, 相反还竞相招揽人才,使各学派都有发展机会。 文化: 私学兴起: 讲学之风盛行,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造就了一批思想家。 2、影响: 1、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思想——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③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 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③促进了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7、吐故纳新——新时期对儒学的态度
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 “性恶论”: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子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促进 “治世”局面的出现
②道家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万物的本源。 老 辨证法:事物是矛盾的, 可以互相转化。 子
评价 第一个;否定“天命” 权威
辩证法思想
•约束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常使民无知无欲” •开历史发展的倒车; •是消极思想; “齐物”—万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丧失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消遥” —对事物变化旁观、 庄 •体现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超然的态度 子 •散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 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哲学的完善结合。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02
道家思想
起源与形成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 老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 道家思想的基石。
自然与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顺 应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
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 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 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主要思想观点
01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体修行和涅 槃解脱。
02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杀生,提倡慈悲和 仁爱。
03
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性,倡导看破红尘、放下 执念的智慧。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1
释家思想
源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 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
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家思想的融合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的演变与转型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
主要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遵循自 然法则,不强行干预。
无为而治
主张政府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秩序自 然而然地形成。
柔弱胜刚强
强调柔中带刚,以柔克刚,认为柔弱有时比刚强 更有力量。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2
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如“ 无为而治”的理念被历代王朝所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 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B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秦朝法律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1、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政治:
根本 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 3、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原因: 社会 大变 革
4、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⑤ 学校:——创办私学
(4)伦理观: 性相近 (5)整理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思想核心:“ 仁 ” “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 实现“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包 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六经》 思想地位 举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1、生平: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
2、著作:《春秋繁露》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发挥民本思想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 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 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 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 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 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 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 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 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 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误区警示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
根本上讲, 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其提出“民贵”主张 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 其提出 “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
③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史观解读]
民生史观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全新
视角和理念。本考点可渗透民生史观的考查点主要有:先秦
的仁政、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及墨家的“兼爱”思 想;另外汉代新儒家“天人合一”及伦理道德思想也可用民 生史观进行重新解读。
特别提醒: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2.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有何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提示:(1)可取之处:①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 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 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 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 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义利观:有利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不可取之处: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观念;④轻 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统地位
考点
历史特征 程朱理学与陆王
历史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
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 + 道家学 说 + 法家学 说 + 儒家学 说 新儒学
董仲舒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迷信宣扬,本质上是思想控制,目的为了加 强封建统治 结果: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为传播,儒 学寄售了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入学日益本土化,道家受到 儒学影响,主张“尊道”又“贵儒”。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代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既“尊道、礼佛、崇儒”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本善 人生价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与“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 伦理观念:性本恶(后成为法家理论的基础)
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 毁灭性的打击
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思想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天下 之大害。“天下为 主,君为客”,行 “天下之法”
代表作
《明夷待 访录》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开一代朴实学 风)
唯物主义体系
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众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 道、佛的冲击,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5)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
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①北宋五 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南宋朱熹提出“理 气论”和“心性论”,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集大 成者,同时南宋的陆九渊开创“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学说的特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 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来说 (1)在天道观上,儒家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 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甚至声明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
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
刻的启迪。
(2)不完善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 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 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 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 “显学”,在社会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 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 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如一,从而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 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 家“足兵”,取得“民信”。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4、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
(1)思想上:①思想核心:“仁”和礼;②民本思想:“为政以德”;③伦理观:“性相近”。
④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即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要“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2)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在教学目标上主要以培养“成人”和“君子”为主。
(3)文化上: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统称六经。
注:(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其主要言论和思想编辑的一本书,是孔子思想精华的主要体现;《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编辑的有关孟子言论的书籍。
(2)“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礼”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4)对待孔子思想,我们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5)孔孟思想主要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仁”的含义(内容)和评价(1)含义:①是孔子思想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②仁即爱人,它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③仁反映在政治上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④仁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把父子、兄弟之间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⑤认为要将仁和礼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留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2)评价:积极:①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暴政和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②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使得后来不少仁人志士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仁”与“礼”相结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其思想中体现的等级观念和落后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
6、概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原因。
(1)必要性:北方和南方边境经常不宁;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可能性: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经不适合汉武帝巩固政权和统一需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
7、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来源、主张和影响。
(略)注:(1)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建立了新儒学;(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新”主要体现在神化皇权,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这是其思想的核心);(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8、概括一下汉武帝通过采取哪些措施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9、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后来为什么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春秋时期不受重视是因为:①客观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治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以图自强。
②主观原因: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实行“仁”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要求。
(2)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是:①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等思想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德和礼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的促进人格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及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④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10、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哪些是应当吸取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1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13、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14、独尊儒术的影响(1)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2)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15、概括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和思想主张,并指出朱熹思想的影响。
注意:(1)理学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家、道教、佛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2)“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孔子思想中的“礼”指的是周礼,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3)儒家思想成熟的标志是理学的形成。
(4)“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他们的唯心主义思想,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5)王阳明的心学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16、概括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17、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1)同: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了人们的自然需求;重视主观意志力,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有积极影响。
(2)不同: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王的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8、概括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9、从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概括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异同。
(1)同:背景:①政治因素: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统治强化;②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因素:八股取士,文化专制;④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内容: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异:具体思想主张不同。
20、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特点。
(1)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2)反对封建主义;(3)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4)倡导均田说和“工商皆本”说(这与传统的“农为本,工商皆末”的思想相反)。
21、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象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2、比较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1)条件:①政治条件:当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此时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不稳,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强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明清之际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欧洲的启蒙运动不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而且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明清之际中国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而西欧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4)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启蒙运动为法国的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3、概括一下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注:和谐思想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只属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儒家的“仁政”思想符合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应该“制天命而用之”,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