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胞型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Ascoli试验:是一种环状沉淀反应,通常用已知炭疽抗血清检测已死病畜、腐败脏器、大批肉食及其制品、皮革、皮毛等标本,可作为炭疽病的追溯性诊断Ames试验:是通过检测待检物质能否诱导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发生突变而推测其致癌性的一种试验。
根据his-株在组氨酸缺乏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若发生突变成为his+株则能生长的原理,将待测物质加入无组氨酸的琼脂平板内,再接种鼠伤寒杆菌his-株培养,若平板上有菌落出现,则证明该物质能诱导细菌突变,具有致癌的可能性败血症:病原体在血液内繁殖并产生毒素,称为败血症.半固体培养基:适当减少培养基中的凝固物质如琼脂、明胶等,使培养基呈半固体状,此培养基即为半固体培养基。
可用于细菌的保存以及穿刺接种观察细菌的动力.剥脱性毒素:主要由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能使表皮内连接细胞层裂开,发生烫伤样皮肤综合征.BCG(卡介苗):是牛型结核分校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菌株,主要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及免疫动物.B-内酰胺酶:为细菌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抗生素灭活酶,它能裂解青霉素族和头孢菌素族的基本结构β-内酰胺环,从而使其丧失抗菌活性.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有鞭毛的细菌又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鞭毛: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孢囊: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孢子丝: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半知菌: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孢囊孢子:接合菌产生的无性孢子。
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9.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10.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 型细菌。
1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12.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13.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4.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15.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1165]《微生物免疫》名词解释
1.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2. 病毒: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3.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
4. 呼吸道病毒: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5. 接合:是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转移至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6.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与免疫相关的球蛋白。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亦称为补体系统。
7. 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胞核、胞浆内形成噬酸性或士碱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涵体往往是病毒增殖的部位,由大量未释放的病毒或其他成分组成。
不同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的形态特征、染色性、在细胞内的位置均不同,可通过光镜观察、鉴别。
另外,衣原体也可在感染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8. 真菌(fungus):是一大类有细胞壁,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可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多数对人类有益处。
对人致病的真菌主要可引起各类癣症、过敏、毒素中毒和脏器感染。
9.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发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10. NK细胞(naturalkiller cell, NKC) :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 TD-Ag 。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TD-Ag 活化成熟的 B 细胞,诱导产生 lgG 类抗体,能引起回忆应答。同时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
类酵母型菌:外观似酵母菌落,但可见伸入培养基中的假菌丝,它是由伸长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
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毒素: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毒素血症: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细菌释放大量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或体表的感染称为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称为胞菌(又称兼性胞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微生物名词解释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 菌落:单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2.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3.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侧的基粒,穿过细胞壁而生出于菌体外的纤细、弯曲、能收缩的丝状物。
4.芽孢:有许多细菌发育到某个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5. 质粒:细菌细胞中尚存有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
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
6. 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菌。
7.微荚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很薄(20nm)就称为微荚膜。
8.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10、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无鞭毛、含叶绿素a、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的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 子实体:大型真菌的产孢结构。
2. 同宗接合:接合发生在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3. 异宗接合:接合发生在不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4. 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5. 次生菌丝:性别不同的两条初生菌丝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
6. 有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有横隔膜。
7. 无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无横隔膜、为一个细胞,内有多个核。
8. 假菌丝:有些酵母菌的芽体成熟后并不脱离母体细胞,而是在成熟的芽体上进一步出芽,形成藕节状的细胞连接体,期间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称之为假菌丝。
9. 吸器:有些寄生性真菌的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形成的伸入细胞吸收营养的旁支10. 菌核:高等真菌菌丝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的颗粒休眠体11. 菌索:菌丝平行排列形成的绳索状结构12. 假根:根霉属真菌的匍匐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固着和吸收作用的根状菌丝非细胞型微生物1. 噬菌斑:指在细菌培养平板上接种噬菌体后,出现的透明的溶菌空斑。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病毒。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常考)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 ASO实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是一种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链球菌O抗体中和实验。
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
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
包膜:是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类脂构成的囊膜,包裹在核衣壳外。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
传染性免疫:又称带菌免疫,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英文词汇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英文词汇部分英文词汇应不属名词解释范畴,故未做整理。
微生物学部分:1. 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be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 microbe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 microbe4. 脂多糖LPS :是G-菌的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脂质A为内毒素主要毒性部分。
5. 荚膜capsule6. 菌毛pilus(or fimbria)7. 芽孢spore8. 鞭毛fllagellum9. L型细菌:细菌在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下,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
但在高渗环境中仍能存活。
10.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入、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其功能类似线粒体,故称拟线粒体。
11.质粒plasmid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12.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早在迂回螺菌中被发现,并可用亚甲蓝或甲苯胺蓝等染料染成红紫色。
颗粒大小为0.5—1.0μm,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
有鉴别细菌的作用。
13.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14. 溶原状态、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能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传代。
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15. 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16. 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7. R质粒: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分两类,接合性R质粒和非接合性r质粒。
18. 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的质粒,又称致育因子。
带有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F+)。
19. H-O变异:使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称为H-O变异。
20. S-R变异: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称为S-R变异。
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复习试题
《微生物学基础》题库单元四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一、选择题1.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为()A.DNA+蛋白质B.RNA+蛋白质C.DNA+RNA+蛋白质D.DNA+RNA+蛋白质+包膜E.核酸+蛋白质2.下列关于病毒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是()A.遗传物质B.决定病毒的感染性C.每一病毒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一ssRNA可作为mRNAE.核酸可分节段3.下列关于病毒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A.病毒可表达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B.衣壳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病毒吸附C.蛋白合成均在胞质内进行D.可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E.某些非结构蛋白可有CTL表位4.病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非细胞微生物B.考复制方式增殖C.多对抗生素不敏感D.多对干扰素敏感E.以出芽方式繁殖子代病毒5.病毒复制过程中可产生RNA-DNA杂交体的是()A.+ssRNA病毒B.dsRNA病毒C.dsDNA病毒D.逆转录病毒E.—ssRNA病毒6.病毒在理化因素作用下灭活即丧失()A.抗原性B.红细胞吸附能力C.细胞融合D.逆转录病毒E.感染性7.通过呼吸道感染不构成病毒血症的是()A.流感病毒B. 腮腺炎病毒C.风疹病毒D.轮状病毒E.水痘病毒8.对通过消化道感染的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裸病毒B.病毒由包膜C.可引起中枢系统感染D.可引起表面感染E.可引起病毒血症9.可引发潜伏感染的病毒为()A.流感病毒B.风疹病毒C.轮状病毒D.登革病毒E.水痘-带状病毒血症10.机体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是()A.轮状病毒感染B.流感病毒感染C.鼻病毒感染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E.腮腺炎病毒感染11.关于慢性感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机体内病毒并未完全清除B.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C.患者可表现轻微临床症状D.可表现为无任何临床症状E.潜伏期较长,可出现进行性疾病二、判断题1.测定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超速离心法. ()2.病毒核酸具有多样性,可含DNA或RNA,还有的既含DNA,又含有RNA. ()3.病毒合成的蛋白主要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两大类. ()4.病毒核酸之间通过互换而产生子代病毒的进程,称为重组. ()5.病毒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DNA. ()6.慢性病毒感染患者可作为传染源. ()7.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可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 ()8.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中主要的杀伤细胞为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型粒细胞. ()9.抗病毒感染的中和抗体能用于诊断宫内感染. ()10.干扰素抗病毒机制为杀灭病毒. ()三、名词解释1.核衣壳(nucleocapsid)2.病毒复制周期3.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4.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 sensitive mutant)5.病毒体(virion)6.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8.干扰素(interferon, IFN)四、简答题1.试简述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2.简述细菌与病毒有何主要区别(分类,大小,结构,培养,生长繁殖方式,致病性,对抗生素敏感性).3.试简述干扰素的概念,种类,作用及其抗病度的主要机制.4.简述垂直传播的概念及通过垂直传播的常见病原体种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E2.D3.B4.E5.D6.E7.A8.B9.E 10.E 11.E二、判断改错题1.错,最可靠方法为电子显微镜测定法.2.错,但病毒仅含一种类型核酸.3.对.4.对.5.错,物质基础是核酸.6.对.7.对.8.错,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细胞.9.错,IgM抗体.10.错,抑制病毒复制.三、名词解释1.核衣壳:由病毒的核酸与衣壳组成.对于裸病毒而言,核衣壳就是病毒体.2.病毒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最后释放出来,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它主要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等几个步骤.3.缺陷病毒:病毒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不完整,导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颗粒,这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4.温度敏感突变株:属条件致死性突变株,一般能在容纳性温度(28℃~31℃)条件下增殖,而在较高温度(37℃~40℃)不能增殖的变异株.因为这种突变株常常伴有毒力降低,故可用于制备疫苗.5.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6.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进行的传播,其导致的感染称为水平感染.其常见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输血等.7.潜伏感染:某些病毒经急性活隐形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与一定组织活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8.干扰素: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该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四、简答题1.答: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如下所述.(1)裸露病毒体的结构:①核心.含有RNA或DNA;有些病毒还含有复制酶.核酸在医学上的意义:具有遗传变异性;具有感染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类与鉴定.②衣壳.由多肽组成壳微粒,壳微粒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合成衣壳.衣壳在医学上的意义:保护核酸的作用;介导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病毒的核酸与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为一个完整的病毒体,具有感染性.(2)包装病毒体结构:①在核衣壳外还有类脂组成的包膜.②包膜表面由糖蛋白组成的突起物称为刺突.包膜在医学上的意义:包膜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具有抗原性;具有感染性.有包膜的病毒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病毒体.2.答:细菌与病毒的主要区别如下表:3.答:(1)干扰素概念:干扰素时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体系保产生的一种糖蛋白.(2)干扰素的类型:分为α,β,γ3种干扰素.(3)干扰素的作用:①抗病毒;②抗肿瘤;③免疫调节作用.(4)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机制:干扰素不是直接作用,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的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及蛋白激酶.这些酶通过降解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和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4. 答:(1)垂直传播的概念:指病原体通过母体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2)经垂直传播的常见病毒有4种:HBV,HCmV,HIV,风疹病毒.。
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Ⅰ)
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Ⅰ)1.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了微小生物的总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才能观察到2.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可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的仅有一种核酸或仅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他们必须寄生于活的易感细胞中生长繁殖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为裸露的DNA分子,缺乏完整的细胞器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5.亚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的纯种,如果与典型种之间存在某些特征的差别,而这些特征又是稳定遗传的,则称为典型的亚种6.型:自然界中存在差异较小的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类型,7.菌株:来源不同的同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8.标准菌株:具有某种菌种典型特征的菌株9.正常菌群:在人和动物的体表和腔道中有许多微生物,这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是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10.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如微生物寄生部位改变,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时可引起疾病,成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11.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产物,同时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宿主病理变化的过程12.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感染量(LD50/ID50):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了需要的最少细菌数或毒素量13.侵袭力:病原微生物能突破宿主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4.内化作用:指某些病原体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15.类毒素:外毒素在0.4%的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使其毒性丧失而保留原有抗原性16.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17.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的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18.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19.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20.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21.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我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2.一级屏障: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可实现将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隔离以防止操作者被感染23.二级屏障: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24.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100纳米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25.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6.细菌非典型形态:通常在条件适宜培养8到18小时细菌形态较为典型,但细菌的形态又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27.周浆间隙:革兰阴性菌在磷脂双层与细胞膜间有一空间,含有某些破坏抗生素的酶,与细菌的耐药性、获得营养、解除毒物有关28.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在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均能形成,其子代仍保留亲代的遗传特性但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等生物学性状上均与亲代有明显差异,尤其对β内酰胺类,或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具有抵抗力29.中介体:又称拟线粒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囊状结构可随细胞分裂到子代细胞,多见于革兰阳性菌30.你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胞质所含的异染颗粒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着色较深,经特殊染色后可与菌体成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31.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的表达32.芽孢: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则光性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33.细菌的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在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间隔一定时间取样检测活菌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34.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合成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物质,为脂多糖35.菌群失调症:严重的菌群失调可导致宿主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病症36.转座因子:是一段具有自行转位特性的独立DNA序列,可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之间移动37.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变异可以传给后代。
考试必备!!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的必须时间。
包涵体(inclusion boaies):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
转导(transdution):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是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常见的病变有细胞变圆、胞质颗粒增多、聚集、融合、坏死、溶解和脱落,形成包涵体等。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千、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治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导致疾病。
这类微生物称为~ 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广义:各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细菌分类:球菌:双球、链球、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杆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复杂的多聚体,细菌细胞壁主要组分,原核细胞特有,又称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质(murein)。
6+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一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
磷壁酸(teichoic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结构中少数基团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
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磷壁酸的主要功能是协助肽聚糖加固细胞壁,是G+菌的主要抗原,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同时膜磷壁酸还在细菌的粘附上起重要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
用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G+,紫)和阴性(G-,红)菌。
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外的物质交换、带有抗原表位,诱发免疫应答。
外膜(outer membrane):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约占细胞壁干重80%。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1细胞的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造成不同程度缺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的的L型。
2荚膜: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向其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清除的黏液状物质。
3鞭毛:是某些细菌从细胞向外伸出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体,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特殊的抗原性。
4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叫芽胞。
芽胞对理化因素具有强大抵抗力。
6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是细菌部分细胞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向陷入于细胞质中,它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7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环状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并非细胞生长所必需。
8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分布广泛,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9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复制繁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其增值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10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周期是指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能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传代。
11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12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13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14基因重组:转移的外源性DNA整合于受体菌DNA中称为基因重组。
15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16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畜牧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填空题
1、细菌 : 原核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个体渺小,形态与结构简单。
2、肽聚糖或粘肽:是细菌细胞壁所独有的物质。
溶菌酶能水解肽聚糖,致使细菌裂解。
3、脂多糖 :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膜表面,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构成。
4、细胞膜 : 又称胞浆膜。
位于胞浆外,是一层弹性半透性膜。
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结构近似于真核细胞膜的液态镶嵌结构。
5、质粒 : 是游离在核体之外的小型环状双股DNA分子。
6、荚膜 : 某些细菌可在细胞外周产生一种黏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7、鞭毛 : 某些细菌能在菌体表面形成修长曲折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8、菌毛 : 某些菌体上着生有一种较短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纤毛)。
9、芽胞 :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必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称为芽孢。
10、生长因子 : 拥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11、生长曲线 : 把生长现象再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
12、培育基 :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生殖必要的营养物质。
13、细菌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4、菌落 :在培育基表面出现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公司称为菌落。
15、菌苔 :在培育基表面,多个菌落交融成一片叫菌苔。
16、磷壁酸 :是革兰氏阳性菌独有的成分,是特异的表面抗原。
17、核区 :原核生物其基因组DNA无核膜包围散布在细胞质内的一个地区。
18、原生质体 : 革兰氏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办理后,可完好除掉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称为原生质体。
19、菌胶团 :某些细菌因为其遗传特征决定,细菌之间按必定的摆列方式相互粘集在一同。
20、 LPS: (脂多糖)为革兰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膜的最表面,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构成。
21、真菌( fungus ) :是一类低等真核生物的通称,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细胞型微生物名词解释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指不具备细胞形态和生命活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它们不同于细胞型微生物,因为它们不具备细胞结构、无法进行分裂繁殖。
非细胞型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侵入和复制等方式进行繁殖。
其中,病毒是最小、最简化的微生物,只包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不具有细胞形态和生命活动。
其他非细胞型微生物则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
对于人类而言,非细胞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医学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对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