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的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指体内独立于经络系统之外的八条通道。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如下:
1. 督脉:从尾骨起向上循行至头顶,起到了统筹人体阴阳、调节水液代谢、益气固表等多种生理功能。

2. 任脉:从前阴部起,向上至面部、头顶,起到了调节人体生殖、泌尿等生理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 冲脉: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负责调节排泄、生殖、内分泌等功能,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4. 带脉: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周围,起到了调节人体气血、协调五脏六腑等多种生理功能。

5. 阳维脉:从膝盖外侧起,向上沿骨缝而上,协调人体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

6. 阴维脉:从膝盖内侧起,向上顺髌骨、胸骨,控制人体结
缔组织、脏器、骨骼等多种生理功能。

7. 任督俞穴: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等多种生理功能。

8. 丰隆穴:也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

总之,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传统中医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器官组织之间的生物信号传递系统。

其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导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贯通全身各个部位,从而保证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的供应。

2. 联通脏腑:经络将内脏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信息传递,使身体内部各系统协调合作,调节内分泌、免疫、神经等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水平。

3. 抗病预防:通过经络的保持畅通,促进体内能量的平衡,紧张和松弛的平衡,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辅助诊断:中医按经络诊察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确定人体受损程度及其所在的部位。

这一方法已经被证明在诊断疾病时是相当有用的。

尽管经络系统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中不能明确确认,但传统中医认为,它在维持整个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生命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一)经络的基本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

联络组织器官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统一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而这种有机的配合与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属络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脏腑的联系;有的经脉在其循行过程中,还联系到其他多个脏腑。

如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脾经注心中,胆经的经别贯心,肾经出络心等。

(2)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不但与内脏有联系,而且与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也有联系,如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在四肢的部分别出,走入体腔深部以及内脏;十二经筋,则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部分;十二皮部,则是十二经脉分布于皮肤的部分。

因此,通过经别、经筋和皮部,则使内脏与外周肢节之间密切地沟通而联系。

(3)脏腑同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而五官九窍则都是经脉循行经过的部位,故五官九窍与内脏则通过经脉而沟通和联系起来。

(4)经脉与经脉之同的联系十二正经的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问则纵横交错。

奇经八脉之间又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依赖于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气血之所以能运行到全身,发挥其营养组织器官作用,则依赖于经络的沟通和传注,人体气血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运行到各组织器官,以发挥营养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的作用。

当人体的外部受到某种刺激后,这种刺激就会通过经络传导至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

如针刺治疗中的“得气”现象,就是这一功能的表现之一。

反之,脏腑受到某种刺激而功能发生变化时,也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手足阳明经行面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两侧;手太阳经行面颊部;足太 阳经行头顶、枕项部;足厥阴经也循行至头顶部。
• 2. 躯干部 • 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
、腰部;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 • 3. 四肢部 • 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 (1)上肢:内侧面手太阴经在前,手厥阴经在中,手少阴经在后;
验收场地。为了保证先进先出,要单独起垛,不要让后到的货压在先
到货的上面,底下的货成为死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做好进货前的准备
• 5.遮垫准备

准备遮盖用品、托盘、容器等工具,使堆码和遮垫工作同时
完成。
• 6.延迟到货准备

对于未按到货通知时间到货的情况,应及、电活等信息是否有错;是否中
•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 1.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 手三阴经从胸至手;手三阳经从手至头;足三阳经从头至足趾;足三
阴经从足趾至胸腹。 • 2.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在手交接,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交接;足三 阳经与足三阴经在足交接;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 。 •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 (十)手少阳三焦经(见图1-5-1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 、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 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筋的概念

中医筋的概念

中医筋的概念
中医中的筋(jīn)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特殊的解剖结构,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肌腱,但在中医理论中有独特的概念和功能。

以下是关于中医中筋的概念:
1.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经络系统,其中包括经脉、络脉、筋脉和脏腑经络。

筋脉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主要负责连接和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 功能:筋脉的主要功能是连接经脉和络脉,传导气血,协调肌肉的运动,维持身体的稳定性。

筋脉也被认为有助于支撑和维护身体结构,以防止松弛和脱位。

3. 特点:筋脉通常被描述为坚韧的,有弹性,具有抵抗拉伸和保持结构的特性。

它们分布在全身,包括四肢、躯干和头颈部。

4. 疾病和治疗:中医认为筋脉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如果筋脉受到阻塞、损伤或其他问题,可能会导致肌肉疼痛、肌肉弱点、关节问题和其他身体不适。

中医师通常会使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来调理筋脉,以恢复气血流畅和身体的平衡。

总的来说,中医中的筋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起着连接、传导、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帮助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用来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人体内部有12条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它们分布于全身,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和四肢百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些经络通过气血的循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特点,中医师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从而进行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

此外,经络还与穴位密切相关,中医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医学也逐渐对经络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络的作用和机制,这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经络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如下:
1.联系作用:经络可以使人体各个部位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协调各器官的功能,使人体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关功能的协调。

2.濡养作用:经络可以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为这些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使其得到濡润滋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感应作用: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刺激会沿着经络传导到相关脏腑,使脏腑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4.调节作用: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一些疾病进行调理和治疗。

例如,当人体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偏盛或偏衰等证候时,可以通过针灸等治疗方法激发经络,对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

5.传导作用:体表的感受器和内脏的器官可以通过经络进行信息交换。

例如,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信息会通过经络传到内脏;同样地,内脏功能失调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上。

总之,经络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系统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经络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专家或查阅中医相关典籍。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理论,也称为奇经八脉经络,是五脏六腑经络之外的重要经络。

奇经八脉是由12个标准经脉、8个奇经脉组成,分布于全身,起到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上焦之脉:奇经之一,从口鼻循喉咙,经过胃口,连接膈膜,归于肺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和肺部的气血运行,调节气喘、咳嗽等肺部疾病。

通天之脉:奇经之二,从大拇指端循手臂、肩部,经颈项上升至头顶,连接督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头部气血运行、神志、思维和感知能力。

调节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病症。

带脉:奇经之三,从肉背循腰脊走向腹部,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腰部与下肢的气血运行,调节腹部及下肢的疼痛和病症。

冲脉:奇经之四,从会阴循腹股沟、腹部上升至喉咙,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生殖和泌尿系统的气血运行,调节月经不调、阴痒、尿频等病症。

阴维之脉:奇经之五,从腹股沟循腹部、胸部,归于肾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液代谢,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调节心包病等症状。

阳维之脉:奇经之六,从足小趾循腿部、腹股沟、腹部、胸部,接着上行到喉咙。

主要作用是调节阳气,调节心肺功能,调节胸腹胀满、肠鸣等病症。

阴跷脉:奇经之七,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内侧,经膝内侧上行至腹股沟,归于肝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调节肝脏疾病如多梦、妇科病等。

阳跷脉:奇经之八,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外侧,经腰侧上行至颈侧,归于胆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石症、黄疸等病症。

综上所述,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气血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有哪些生理功能

经络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人体内部的一系列联系组织的通道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能够循环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以下是经络的一些具体生理功能:
1. 转运气血:经络贯通全身,起到桥梁的作用,能将气和血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例如,肝经络能够调节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存储,如果肝经络畅通,则能够有助于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2. 调节阴阳:在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应的力量,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能够使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

例如,肺经络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帮助肺部正常工作。

3. 防御疾病:经络系统也能够帮助身体抵御各种疾病。

例如,肝经络能够调节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加强身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4. 发散作用:经络系统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和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例如,肾经络可以排出人体的废物和毒素,帮助
人体保持健康。

总的来说,经络在中医学中的具体生理功能还有很多,经络的调理和保养可以从中防病治病,并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程度。

中医学“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调节功能平衡等作用。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由脏腑、形体、官窍和经络构成。

人体正是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腑、形体、官窍各种功能的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

经络在人体内所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中,手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即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

外周体表的筋肉、皮肤组织及肢节等,通过十二经脉的内属外连而与脏腑相互沟通。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一定脏腑之间存在着内外统一关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在循行分布过程中,又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脉与目的联系:手少阴“系目系”,手太阳“至目内眦”,足厥阴“连目系”,足太阳“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起于目锐眦”。

经脉与舌的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夹舌本”,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

经脉与口的联系:手阳明“夹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

经脉与鼻的联系:手阳明“夹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其支者“抵鼻”。

经脉与耳的联系:手太阳“却入耳中”,手少阳“入耳中”,足少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经脉与二阴的联系:足少阳“绕毛际”,足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

经络与脏腑关系

经络与脏腑关系

经络与脏腑关系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脏腑关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全身,连接着脏腑组织,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

经络与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中的奥秘和治疗意义。

一、经络的概念与作用经络,又称经脉,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流行的通道。

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表层和浅表深度组织中,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等。

经络贯通全身,连接着脏腑组织、四肢百骸,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传导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协调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1. 经络贯穿脏腑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不仅贯通全身,而且通过与穴位相连,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经络的络脉分布在脏腑附近,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保持脏腑的正常运行。

2. 经络反映脏腑病变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反映着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

当脏腑功能失调或出现疾病时,经络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表现为络脉异常、气血不畅、经脉淤滞等情况。

因此,通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经络与脏腑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中医治疗中,经络调理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

比如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都可以通过经络的作用,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身体健康。

2. 脏腑治疗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可以影响经络的活动和状态。

中医治疗中,根据脏腑功能紊乱的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调理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经络的运行状况,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调节。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丰富中医治疗的方法,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传导作用。

经络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经络起到调节气血流通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在人体内部有着广泛的循环。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通,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出,从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其次,经络还起到调节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与身体的脏腑器官相连,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可以调节和影响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例如,通过调节肝经可以调整肝脏的功能,促进肝脏的解毒和排泄功能;通过调节心经可以调整心脏的功能,维持心脏的正常收缩和松弛等。

此外,经络还起到了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息息相关,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通过调节经络,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例如,当一个人情绪波动大、易怒或焦虑时,可以通过调节脾经、肝经等相关经络,达到平衡和调整情绪的效果。

此外,经络还起到了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往往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或阻滞造成的,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可以消除气血运行的堵塞和阻滞,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例如,经络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达到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总结起来,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它起着调节气血流通、调节身体各个器官功能、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等多重作用。

经络的健康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养护和调节经络的健康。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贯穿于全身,并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以及经络养生的相关知识。

一、手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起于小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经过颈部到达头部。

它主要负责眼睛、头部和背部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调节阳气的活动。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前侧,沿上臂走向肩部。

它主要影响鼻、面部、颈部和肩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气血的循环。

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侧面,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涉及耳朵、面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水液代谢。

四、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后侧,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耳朵、面部和头部的功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眶下,向上行经头部,循颈部、背部下行至足底。

它对于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影响阳气的循环。

六、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下,向下行经面颊、喉咙,绕过乳房部,沿着腹部下行至足背部。

它主要调节口腔、消化系统以及乳房的功能,对于脾胃功能的平衡非常重要。

七、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两侧,向上行经脚背,通过膝部绕行胸胁至夹腋下。

它主要调节肝脏和胸胁部位的功能,对于情绪的调节和血液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八、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外侧,向上行经足背,通过膝部连接大腿和腹部,再经腹部上行至胸胁。

它的主要功能涉及头部、颈部和胸腹部,能够调节胆囊和胆汁的分泌。

九、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背部、臀部到达足背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的功能,具有调节阳气的作用。

十、足阳明小肠经足阳明小肠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手臂后侧到达掌心。

它主要影响耳朵、面部的功能,对于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又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2)运行气血作用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气血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流注,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3)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有感觉反应和传递通导的作用。

经络系统在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张信息传导网。

当体表受到刺激时,感应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调整脏腑的功能;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

(4)调节平衡作用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

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脉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