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五篇】
【篇一】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
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仅仅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
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能够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
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
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
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
道理:即使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
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
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
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个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
时也要休息娱乐。所以,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
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
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
于以文学家名世。所以,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使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
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
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
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
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
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使用了代称、引言等修
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大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篇二】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
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
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
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
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
当然就很多人了!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
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
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
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
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
题意:陶渊明能够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
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
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
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
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
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
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个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
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
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
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
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
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
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实行了比较和品评:“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
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
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
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
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
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
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实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
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