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及其调节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最 常 见 的 一 种 反 馈 生态系统某一 成分变化
引 起
其他成分的一系 列相应变化
抑 制 或 减 弱
正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某 一成分变化
引 起 其他成分的一 系列相应变化
加 速
正反馈
湖泊受到了污染
鱼类死亡大量死亡
( )
+
死鱼腐烂
结果: 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 大破坏破坏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概念: 生态系统所内部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保持稳定。 通过自我调节实现。
二、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某 一成分变化 引 起 其他成分的一 系列相应变化 影 响
兔数量增加
兔食物增加
兔数量减少 兔吃植物量增加 兔吃植物量减少
兔因饥饿死亡 植物减少
植物增多
负反馈调节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 些人工马尾松林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害虫能力差 C.营养结构简单 D.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C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物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的结 构 越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 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 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稳态。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选择性必修1 第8单元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选择性必修1 第8单元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 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 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 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 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 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 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 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 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人体注射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 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注射液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失水或吸 水,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 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
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 衡的生命观。(生命观念)
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间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
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
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 思维)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知识点三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归纳串记]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学法指导]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易误提醒]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一、目标导航基本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之美.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认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发展要求说明“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不作分组实验的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展示给学生看。

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态系统的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调节.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主要调节作用).如图A。

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与植物种群数之间的反馈调节,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特点:暴发性的,经历的时间很短结果: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破坏破坏作用。

实例:湖泊生态系统受污染后的反馈调节,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1、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原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一定限度之后,自动调节平衡功能受到损害,生态系统稳态就被破坏。

2、破坏因素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3、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与生态后果,以便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是什么?提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它包括血浆(不是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成分都是水,无机盐和蛋白质,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Na+,Cl-)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和HCO3-,其次还有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二根等。

pH为7.35~7.455.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6.内环境的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7.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8.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都属于传出神经,(迷走神经一般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意义: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9.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元的作用接收传导信息,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0.神经系统的组成11.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所有感觉(痛觉、痒觉、味觉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感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12.脑干是具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13.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1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即是内分泌活动枢纽,又是神经中枢15.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

随着生理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

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

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

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

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 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1.1 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

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

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

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

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

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

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

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

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 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水 圈
水圈中生活的生物
深 海 热 裂 口
深 海 生 物
岩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石 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 ,是一切 圈 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岩石圈
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
生物圈中生活的各种细菌
生物圈的功能和特点
生物圈对于生物的重要意义: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负 反 馈 调 节
狼↓ 狼 饿 死 狼 吃 饱
吃了较 吃了较 少兔子 多兔子
兔↑ 兔 吃 饱 兔 饿 死
兔↓
吃了大 量的草 吃了较 少的草
植物↓
植物↑
兔数量的增加
兔数量下降 兔吃大量 兔因饥饿死亡 的植物 兔吃少量的 兔食物增加 植物 植物减少 植物增加
负反馈调节
2、结果: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3、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森林火灾和火烧后的恢复
例如:草原遭 受蝗虫的采食 后,草原植物 会增强其再生 能力,尽可能 缓冲种群数量 的下降
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呢?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稳定性的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普遍存在,其主要作用
狼↑
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
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 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 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 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
层、热成层等。
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
水 圈
2、将来的你,如果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 飞船飞向太空旅行,那时,你已经脱离了生 物圈这个圈层,但是你必须从生物圈带上足 够维持你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这些物质 最起码应该包括? ( A) A.氧气袋,矿泉水,各种食物 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光盘,电脑 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其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其调节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4.内环境稳态意义分析 (1)血糖和O2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 (2)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4)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提炼方法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题组二稳态的综合分析 3.(2017·山东枣庄二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C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反馈调节 C.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D.体液免疫中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 平衡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体激素含量的 相对稳定,利于体液调节的正常进行,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体 液免疫中的“体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细胞外液。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 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C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解析: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 调引起的;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 境失调引起的;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 境稳态的结果;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
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 A
答案:1.D 2.D 3.D 4.C 5.B 6.D 7.B 8.C 9.B 10.B
考点 5 对稳态和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 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③ 调节激素: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 Na+排 K+,从而使
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④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⑤ 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⑥ 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
(
)
A.血浆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8.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9.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
)
A.细胞外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10.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
)
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7. .某同学感冒发热 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 ATP 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 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专题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明考点·析考情·谈趋势考点1.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2.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5.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6.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

7.免疫调节的功能、类型及应用。

考情1.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呈现。

2.命题趋势:(1)内环境与稳态部分多以基础判断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神经调节多为反射弧各组件异常分析以及反射发生的条件、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机理的分析与探究。

(3)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常结合实例或图表曲线分析其中原理或进行相关实验分析。

1.(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水疱”可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选择性必修1 P11小字)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的稳态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

3.(选择性必修1 P20小字)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4.(选择性必修1 P20拓展应用1)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很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5.(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6.(选择性必修1 P31拓展应用1)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7.(选择性必修1 P34思考·讨论)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且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当机体的内部环境发生变化,相关的感受器会感知到这些变化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神经传递信息来调节身体的功能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温度等变化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当体液中的某种物质浓度发生变化时,相关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变化并传递给控制中枢,中枢会通过调节某种物质的合成、分泌、排泄等过程来保持内环境的平衡。

常见的体液调节机制包括酸碱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

这些调节机制涉及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协同作用,如肾脏、肝脏、胰腺、皮肤等,确保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内容主题为“稳态与调节”。本节课主要介绍稳态的概念、类型、调节机制和生理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稳态的基本知识,理解稳态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答案:稳态调节的神经调节机制包括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当人体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时,通过感觉神经末梢将信息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相应的调节信号,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实现稳态调节。
题型5: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
-题目:请简要描述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
-答案: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包括激素分泌、血液运输、靶器官等。激素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作用于靶细胞,实现稳态调节。例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2.稳态在实际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
1.对于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同时,可以利用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稳态的调节过程。
2.对于稳态在实际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人体在运动、饮食、环境变化等情况下的稳态调节机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学习拓展资源。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认知。

高中生物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六章第25课时

高中生物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六章第25课时

第2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目标导航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关注人类活动对其稳态的影响。

4.概述设计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2.调节方式:________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____________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________________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________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________多样化、________复杂化和________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三、设计制作生态瓶的要求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

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指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及其组织与细胞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人体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细胞、器官和系统三个层面探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一、细胞层面的稳态调节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细胞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和内质网的调控来实现。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之间的屏障,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通过这些通道和运输蛋白,细胞可以调节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浓度差,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一个复杂的膜系统,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和折叠等过程。

内质网还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稳定。

细胞膜和内质网的相互作用,使细胞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并保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器官层面的稳态调节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稳态调节对于整个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以下以肾脏和肺脏为例,介绍器官层面的稳态调节。

肾脏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器官之一。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出,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肾脏能够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浓度,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肺脏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也参与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肺脏通过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调节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肺泡是肺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周围血管紧密联系,通过肺泡膜的通透性和肺泡上皮细胞的活动,肺脏能够调节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三、系统层面的稳态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不仅仅局限于细胞和器官层面,各个系统之间也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持稳态。

以下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为例,介绍系统层面的稳态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contents
目录
• 稳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 稳态的调节机制 • 稳态的失衡与应对 • 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 稳态与环境的关系
01 稳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稳态的定义
稳态是指个体内部环境,如体温、酸 碱度、渗透压、血糖等,保持相对稳 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是维持个体 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存的必要条件。
代谢紊乱
如血糖、血脂等代谢物质可能会紊乱,影响 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理反应
如焦虑、抑郁、易怒等心理反应,影响个体 的情绪和行为。
如何应对稳态失衡
01
适应外部环境
通过调整衣着、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管理心理压力
通过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 管理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03
02
满足生理需求
资源可持续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环境 压力。
提高环境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政策引导
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引导个体 和组织采取环保行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合理安排 体各项生理功能,维护身体稳态。
05 稳态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因素对稳态的影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对个体的生理状态产生影 响,可能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环境污染
空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个体的呼吸和饮水,进而影响体 内环境稳定。
社会压力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导致生理应激反应,影响免疫和内 分泌系统。
详细描述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息,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快速反应,调节机体各 器官、系统的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例如,当人体处于缺水状态时,下丘脑的渗透 压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变化,并通过神经调节促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维持体液平衡。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7 个体稳态与调节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7 个体稳态与调节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七、个体稳态与调节一、知识点总结1.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2)内环境的成分:水、无机盐、营养成分(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尿酸、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

(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及细胞内液的关系(如图所示)(4)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5)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③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6)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异常举例: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

(8)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组成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②有适宜的刺激。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及其调节
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

随着生理学及其
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

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

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

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

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
1.1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

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

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

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

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

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

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

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乃至各个细胞都在进行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理活动。

一方面,它们均通过以内环境为媒介来获得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调节信息,并同时经由内环境来输出活动信息和排除代谢产物;另一方面,它们的各种活动都体现出保持内环境恒定的特点。

因为,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机体能成为统一整体的条件。

由此可见,伯尔纳当时虽只是根据内环境中血糖这种化学物质浓度的稳定现象而提出内环境恒定的概
念,但后来不断证明这种恒定特性具有普遍意义,认识到组成内环
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理化特性均具有保持恒定的特征。

1.2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提出在伯尔纳提出内环境恒定概念之后约50年,美国一位从事内环境研究的生理学家坎农发展并完善了这个概念。

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可动的稳定状态,并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予以概括。

坎农主要从事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系统功能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活动的调节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分泌水平的信息又反馈作用于神经系统。

其结果是,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间构成双向性联系,使得这个系统的输出结果一一激素的浓度维持着动态的稳定。

坎农受到这种生理现象的启发,提出内环境的动态稳定,即稳态,就是由机体各部分生理调节机制对所有生理过程进行精密调节而使之达到协调一致,最终保持内环境的动态稳定。

他进一步认为,内环境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触发机体调节机制的活动,从而得以消除
或减少内环境上发生的这些变化。

因此,稳态的实质是指不断变化的内环境,在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反应作用下所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内环境的组成要素或特性,并非像伯尔纳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产生着一些波动,但这种波动始终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似潮涨潮落般周而复始,使内环境成为一潭“活水”。

1.3稳态的现代概念上述经典的稳态概念源自内环境的研究,专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生命活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所具相对稳定的特性。

有人提出,稳态概念是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

现在生命科学正在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各个层次上阐述生命现象的机理,不断证实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动态稳定,即稳态现象。

在分子水平上,如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酶活性的稳态调节;在器官水平上,如心脏活动的稳态调节(血压、心率)、消化液分泌的稳态调节;在宏观水平上,如种群数量或结构的稳态调节等。

稳态概念亦被生命科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所延用,如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相对稳定的调节问题(情绪的稳态及调节)。

心理平衡调适能力的训练,即是培养维持心理稳态的能力。

由此看来,稳态概念本源自生理学,最初用以描述生理学中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特性,现在它仍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从这个概念的形成、含义等方面分析,稳态应是适用于生命科学乃至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个现代概念,用于描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

2稳态的维持机制
2.1经典的观点伴随稳态现象的提出,生理学家就开始寻求其维持机制。

随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这种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最初,伯尔纳曾推测内环境恒定的机制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活动。

随后,坎农从其研究的领域出发,特别重视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系统这种神经一体液机制在稳态维持中的
作用,由此形成了对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

即在机体调节机制,特别是神经调节和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的。

这种笼统且不完善的解释一直被人们所采
用。

控制论观点为解释稳态机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现在,一般生理学教材中对机制的介绍大多引用控制论或工程学中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与原理,认为维持稳态机制的主要组件可分为探测器(感受器)、控制中心(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调节中枢)、受控部分倣应器或内分泌器官)等三部分。

并认为,控制中枢与受控部分之间的双向联系(反馈联系),以及受控部分对控制中心的反馈调节作用(特别是负反馈调节),是稳态得以维持的最为重要的机制。

恒温水浴的自动调节原理也被用来解释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机制,这显然
具有直观且易于理解的优点,但应特别强调生物生理系统是远非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能比拟的,不看到两者的本质区别,极易得出科学上错误的结
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2.2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观点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现已可从分子水平上用综合的系统观与信息观,更详细地解释稳态现象的机制。

现已证实,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前两个系统是经典的调节系统,其作用一直受到重视。

它们通过各自分布在机体各个地方,位置相对固定的感受器细胞,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再以神经反射或体液途径的方式来发挥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回路上传送的信息是电形式的神经冲动;内分泌调节通过释放激素这类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传递化学调节信息。

这两个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互相协调。

免疫系统一直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系统,通过免疫活性细胞、免疫活性分子起作用。

研究不断发现,免疫系统在机体功能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有人称之为“游动的脑”。

它能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能感知的其它类型刺激(如异物
或外来抗原物质之类的刺激),并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些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就是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间具有共同的语言一一信息分子共享。

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中传递信息的分子除了体液因子外,许多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不断被发现,众多的多肽激素是参与机体稳态调节的信息分子。

这三个系统各自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发挥着调节作用,三者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调节三角”。

它们两两间形成了双向往返联系,使这三个系统的作用相互协调、共同一致,以维持机体的完整统一。

现已证明,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多类激素或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则通
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调节系统间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使机体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稳态)得以保持
综上所述,维持稳态的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问题。

它涉及机体各个调节系统、器官及其相互协调与配合,也涉及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已认识到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机体生理机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免疫系统的机体调节系统地位,提出了神经一免疫一内分泌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的观点。

这些都是人们对稳态机制认识的现代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