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太阳篇小结太阳篇小节共44证 46方好好记忆啊,尤其刚刚步入杏林同行,努力掌握经方。
第一节:太阳病证一、太阳经证(一)表虚证桂枝汤 1(二)表实证麻黄汤 2(三)表实兼证1、表实兼吐利证 ---葛根加半夏汤 32、表实兼项背强几几证–葛根汤 43、表实兼有内热证—大青龙汤 54、太阳表实兼有水饮证--小清汤 6(四)表虚兼证1、兼项背强几几证—桂枝加葛根汤 72、兼喘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83、兼营阴不足身痛证--桂枝新加汤 94、表虚兼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105、兼阳虚证—桂枝加附子汤 116、兼胸满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7、兼脾虚水停证--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13二、太阳腑证(一)蓄血证—桃仁承气汤 14(二)蓄水证---五苓散 15三、太阳病变证(一)热邪壅肺证—麻杏石甘汤 16(二)肠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17(三)心阳虚证1、心阳虚惊狂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82、心阳虚烦躁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93、心阳虚心悸证--桂枝甘草汤 20。
4、心阳虚欲作奔豚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15、心阳虚奔豚证--桂枝加桂汤 22四、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23五、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42、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253、脾阳虚心悸兼腹痛证---小建中汤 264、脾阳虚腹胀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7(六)肾阳虚证1.阳虚烦躁证--干姜附子汤 282、阳虚厥逆烦躁证--茯苓四逆汤 29(七)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 (2)芍药甘草汤30、31 (八)结胸证1、大结胸证-- (1)大陷胸汤:(2)大陷胸丸32、332、小结胸证--小陷胸汤 343、寒实结胸证--三物白散 35(九)痞证1、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362、热痞兼阳虚表证----附子泻心汤。
373、脾胃不和致痞 --半夏泻心汤 384、胃虚食滞致痞--生姜泻心汤:395、脾胃虚致痞--甘草泻心汤 40(十)上热下寒--黄连汤 41(十一)胃中不和、肝气上逆证--旋复代赭石汤42四、太阳病类似证(一)风湿留着肌肉证--桂枝附子汤:43(二)风湿留着关节证--甘草附子汤:44(三)水饮证--十枣汤45(四)痰实壅塞胸膈证--瓜蒂散46。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太阳病概说一、成因1、风寒外袭(常见)2、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袪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比较少见)二、病位1、足太阳膀胱经、腑,未涉及手太阳小肠经、腑2、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三、生理1、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是人休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行于头、项、后背,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借督脉和肾阳主一身表阳。
其经别散布于心。
2、腑:膀胱司气化,位于下焦和肾相连。
1)化生阳气,输布体表,“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参与水液代谢:化生津液并输布上承,排出废水。
3、阳气:大阳,巨阳,三阳。
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借助于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宣发于上焦(借助于肺气的宣发),输布于体表。
4、太阳主表:(太阳阳气输布到体表的功能),“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1)肥腠理:温养肌表;2)司开阖: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3)卫外而为固:防御外邪。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1、本证:发生在太阳本经本腑(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的证候1)表证(经证,浅表)A、有汗(中风):桂枝汤B、无汗(伤寒):麻黄汤C、表有小寒不角,营卫之气已有不足,或内有阳郁化热:麻桂合方麻黄桂枝二方的其它适应证、禁忌证及加减应用。
2)腑证:A、气分证:小便不利、口渴、少腹苦里急,脉浮数,身微热,治用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B、血分证:表邪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少腹急结、胀满,如狂或发狂。
治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抵当汤(破血逐瘀),抵当丸(化淤缓消)2、变证: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后,新的证候不能用六经病命名的。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类证:类似太阳表证,作鉴别比较。
伤寒综述二-太阳病
太阳病证候类型太阳病可分经证和府证两大类型。
经证为邪在肤表的病。
太阳病概说太阳主人体的肌表,外邪侵犯,大多从表而入,正气奋起抗邪,于是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太阳病,又称表证。
但太阳病有经证、府证之分,太阳统摄营卫而经脉循行项背;太阳之府,就是膀胱,所以邪犯体表所出现的表证,又称太阳经证。
如经证不解,邪传膀胱,乃成太阳府证。
从“太阳”二字词义上讲,“太”是开初的意思,病属初起,正气尚盛,抵抗力较强,证侯表现多属阳性,故太阳病,亦即意味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
综上所述,可知太阳病的含义,其原因是外邪侵袭,病程为初期阶段,病位在一身之表(指经证而言)。
太阳病的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要脉证。
不问其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其病程有多少长短,但见此脉此证,即可指为太阳病,换句话说,凡称太阳病者,必须具备此脉此证,否则,便不能称为太阳病。
现将其主要脉证讨论如下脉浮:脉搏轻按即得的,谓之浮脉,《难经》形容它:“脉在肉上行。
”因外邪侵袭于肤表,正气抗邪向外,故脉亦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身的背部。
太阳经脉受邪,不能象平常一样的柔和,故头项强痛。
恶寒:亦包括恶风在内,这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郁的缘故一般情况是,太阳病的主证除了上面所述以外,当有发热,在临床上,太阳病的恶寒与发热,总是同时并见。
但在太阳伤寒初起的时候,确有未发热的情况,而恶寒为必具的见证,所以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只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而不言发热,就是这个道理。
然根据卫阳被郁的情况来讲,伤寒初起虽有未发热的,但为时短暂,一定会很快发热,《素问·调经论》:“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根据这一机理,可知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要热型。
且太阳伤寒的未发热而恶寒,与少阴病的无热恶寒,有根本上的不同,两者不容混淆。
未发热,是指暂时不发热,并不是始终不发热,无热是指根本不发热,两者的区别,自很容易。
即以恶寒来辨,太阳病恶寒,必脉浮而有头痛,少阴病的恶寒,脉必沉微细而无头痛。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惠及百姓,为了百姓生命身心健康之显然而日夜谋求、积极探索,从而遗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备受病痛煎熬的人民提示了一条解决之道。
其著作了不起之处不仅是其遗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是创建了辨证的理论体系,缔造吉龙德、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就是师徒据说的经验之谈,而是沦为了一门具有理论的学科,并使中医的各种就医方法都有理无迹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至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去化疗疾病,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化疗就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至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步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关于太阳病及条例归纳总结(纯干货再水拧干)
关于太阳病及条例归纳总结(纯干货再水拧干)对于伤寒一证.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其实都是大病.关于太阳一经之病.其条纹头绪繁多.论治方法就有百条.内容贯穿其他五经.如果我们不以潜心的研究很难在学会六经的辩证的精髓可谓是非常不易.然而要学伤寒如果我们掌握了内容的规律也不是没有可以攀登的阶梯或者打开打开迷宫大门的钥匙.今天我把古人对伤寒的精髓学习之法做了整理和归纳,现在有几个方法展现出来。
正治之法:对于太阳之病.当然指的是纯正的太阳之病.与相配套的正治之法.共计不过二十余条.其他治疗皆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假使治伤寒.审其脉之是缓是急.辨其脉证有汗还无汗.如果是表证则从而汗解.方子如桂枝、麻黄等,运用解表法则邪去病解.当太阳病合了阳明.少阳.或兼三阳齐备了.这个时候要从外一起解之清之.如葛根、黄芩、白虎等法.此为正治之法.权变之法:当人的疾病(太阳病)久久不病愈,出现了很多变证,或者脉象症状出现了虚损,我们用药的时候就要顾及人体有虚实之特殊情况.脏腑有阴阳之差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疮汗衄之类的疾病.或者要关注来自房室金刃产后亡血的特殊隐藏的原因.这些虽同发病伤寒之症候.就不能再麻桂之法了.于是像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及桂枝二麻黄一等这些汤剂就是张仲景的权变之法。
斡旋之法:张仲景用用桂枝、麻黄等法.不能不关注此法的无过与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彻.而邪不外散.这些现象如果发生就会有有传变他经的危险.对于发黄蓄血之病.或因汗出过多.而并伤阳气.则有振振擗地.肉筋惕等证.于是有可更发汗、更药发汗.及真武、四逆等法.此为斡旋之法.救逆之法: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医来说很多没有学到真东西,我们已经被现代医学成功洗脑,造成了经典医学的慌芜.方法生疏.出现了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以及温针、艾灼、水.种种混施.以致结胸痞满.挟热下利.或烦躁不得眠.或内烦饥不欲食.或惊狂不安.或肉上粟起.于是乎有大小陷胸、诸泻心汤、文蛤散等方也.此为救逆之法.类病之法:对于天之邪气.共有六淫.太阳受邪.远非一种情况.因为除伤寒之外.又有风温、温病、风湿、中湿、湿温、中暑、霍乱等证.其形与伤寒相似.其治与伤寒不同.于是就有桂附、术附、麻黄、白术、瓜蒂、人参、白虎等方.此为伤寒类病法也.夫振裘者必挈其领.整纲者必提其纲.不知出此.而盲人瞎马夜闯深池。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一、初起特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二、太阳病分类中风----桂枝汤伤寒----麻黄汤温病中喝----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而渴《金匮要略》湿痹----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金匮要略》*风胜于湿—桂枝附子汤*湿胜于风---去桂加白术汤*风湿留着关节---甘草附子汤三、太阳病兼证变证1——兼里热恶寒发热,不汗出,烦躁——大青龙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兼证变证2---兼水饮兼水饮---饮邪射肺---小青龙汤太阳病兼证变证3----邪入太阳经输-----项背强几几Ⅰ、无汗恶风------葛根汤Ⅱ、有汗恶风------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兼证变证4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兼证变证5-----瘀热互结在里浅-----桃核承气汤深-----抵当汤缓-----抵当丸太阳病兼证变证6兼肺气郁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兼证变证7----表里同病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小柴胡汤肢疼发热恶寒,微呕支结-----柴胡桂枝汤太阳病兼证变证8----里实邪甚壅滞-----大柴胡汤正伤燥结-----柴胡加芒硝汤太阳病兼证变证9水气不化------五苓散太阳病兼证变证10---里虚寒阳不外达身痛----四逆汤心中悸烦,腹中痛----小建中汤太阳病兼证变证11阴阳两虚----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太阳病兼证变证12----里热里热----白虎汤里热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兼证变证13热入血室-----小柴胡汤或刺法四、汗吐下变证汗后虚证汗后实证误下汗吐下变证火逆水潠----文蛤散汗吐下变证1-----汗后虚证①气营两伤Ⅰ、身疼---新加汤Ⅱ、营卫俱虚-----芍药甘草附子汤②阳虚Ⅰ、卫阳虚----桂枝加附子汤Ⅱ、心阳虚a、桂枝甘草汤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Ⅲ、肾阳虚a、真武汤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肾气动)Ⅳ、脾阳虚-----厚朴生姜半夏人参大枣汤汗吐下变证2----汗后实证热邪迫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后里实----调胃承气汤热炽津伤----白虎加人参汤汗吐下变证3---误下A协表热下利Ⅰ、里实热----葛根黄芩黄连汤Ⅱ、里虚寒----桂枝人参汤阳虚胸满Ⅰ、胸满脉促----桂枝去芍药汤Ⅱ、若微恶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神气浮越---胸满烦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水结火郁---小便不利,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汗吐下变证3----误下B①结胸Ⅰ、大结胸(热与水结)大陷胸汤(丸)Ⅱ、小结胸(热与痰结)----小陷胸汤Ⅲ、寒实结胸(寒与水结)----三物白散② 脏结----难治③痞证Ⅰ、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Ⅱ、寒热痞----附子泻心汤Ⅲ、痰气痞----半夏泻心汤Ⅳ、水气痞----生姜泻心汤Ⅴ、胃虚痞----甘草泻心汤Ⅵ、胃虚气逆----旋覆代赭汤汗吐下变证4----汗下吐变证热扰胸腹Ⅰ、栀子豉汤Ⅱ、栀子厚朴汤Ⅲ、栀子干姜汤表里阳虚Ⅰ、干姜附子汤Ⅱ、茯苓四逆汤饮停中焦Ⅰ、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Ⅲ、茯苓甘草汤汗吐下变证5----火逆烧针烦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惊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奔豚----桂枝加桂汤五、合病并病合病①太阳阳明合病a、下利----葛根汤b、不下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c、喘而胸满----麻黄汤②太少合病a、自下利----黄芩汤录自《伤寒论讲解》b、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并病①太阳阳明并病-----阳郁于表、发汗不彻 -----宜发小汗②太阳少阳并病a、头项强痛或眩冒----刺法b、心下硬颈项强-----刺法六、太阳病类似证胸有寒痰----瓜蒂散水结胸胁----十枣汤七、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试针试药ID:hnbfdycx艾御享堂。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docx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
一、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纲: 1、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2、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若发汗已,身灼
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
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太阳病程及传变: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2、伤寒二
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
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太阳病,头痛至七
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5、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6、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四、其他症状: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附:思维导图。
【学伤寒】太阳病篇小结
【学伤寒】太阳病篇小结编者按从条文174条开始的《伤寒论》条文解释将来源于《伤寒论译释》第四版的注释。
太阳病篇小结1、性质 - 正气抗邪于外的表证,有表寒证与表热证之分。
2、主要脉证 -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
3、表证治法 - 表寒治宜辛温,表热治宜辛凉。
3.1)表寒证(1)中风 - 自汗,脉浮缓 - 辛温解肌 - 桂枝汤(2)伤寒 - 无汗,脉浮紧 - 辛温发汗 - 麻黄汤3.2)表热证 - 温病 - 发热口渴,微恶寒 - 辛凉解表误用辛温发汗,致身灼热,身重多眠息鼾言难出等变证- 名风温。
3.3)微邪郁表轻证,治宜轻解外邪(1)如疟,身痒,无汗 - 桂麻各半汤(2)如疟,表闭不甚 - 桂二麻一汤(3)阳郁,热多寒少 - 桂二越一汤4、桂麻二方禁例•桂枝汤三禁 - 脉紧无汗,素蕴湿热,服汤吐者•麻黄汤九禁 - 津亏,血弱,中寒,里虚5、兼证辨治•项背强几几,无汗 - 葛根汤,自汗 - 桂枝加葛根汤•喘家(有汗)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内热烦躁 - 大青龙汤•寒饮咳喘 - 小青龙汤•蓄水小便不利,烦渴水逆 -五苓散•蓄血小便不利,如狂、发狂-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中虚心悸而烦 - 小建中汤•心虚脉结代,心动悸 - 炙甘草汤•脾肾阳虚,脉沉,下利清谷- 四逆汤•水停气滞、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 -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6、变证辨治6.1)误汗变证 - 虚证(1)恶寒 - 营卫俱虚 - 芍甘附汤(2)身疼痛,脉沉迟 - 营血虚 - 桂枝新加汤(3)汗漏恶风,溲难肢急 - 阳虚液脱 - 桂枝加附子汤(4)心下悸,欲得按 - 心阳虚 - 桂枝甘草汤(5)脐下悸欲作奔豚 - 肾气动 - 苓桂甘枣汤(6)腹胀满 - 脾伤气滞 - 朴姜夏草参汤(7)水药不得入口,甚则吐下不止 - 胃气大伤,逆证6.2)误汗变证 - 实证(1)但热 - 阳明燥实 - 调胃承气汤(2)舌燥烦渴,大汗,脉洪大、浮滑 - 热炽津伤 - 白虎加参汤(3)汗出而喘,无大热 - 热邪迫肺 - 麻杏甘石汤6.3)误吐变证(1)关上脉细数,汗出,不恶寒发热 - 胃阳虚躁,真寒假热(2)反不恶寒,不欲近衣 - 内烦之故6.4)误下变证(1)下利脉促 - 表未解 - 仍当解表喘而汗出 - 里热蒸迫 - 葛根芩连汤心下痞硬 - 里寒气滞 - 桂枝人参汤下利清谷 - 虚寒至甚 - 四逆汤(2)胸满脉促 - 胸阳被遏 - 桂枝去芍汤,阳虚恶寒加附子(3)结胸水热相结,证 - 心下痛,按之石硬,下可扩展到少腹,上可见如柔痉状。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总结
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结太阳病分类: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桂枝汤头痛,脉浮缓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芍药:敛阴和营生姜:止呕大枣:补止中,益阴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滋营阴桂枝加葛根汤项背拘急不舒,转动不灵经输不利经脉失养升津舒筋桂枝汤加葛根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升阳发表,解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生津起阴气,缓解经(二)伤寒表实证: 方药比较(三)蓄血证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尤甚,舌红或有瘀斑,脉沉涩血热互结于下焦泻下淤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大黄:清泻热邪,祛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少腹硬满,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淤热互结下焦破血除瘀泻热除实大黄:泻热逐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少腹满,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淤热内结,病势较缓泻热逐瘀峻药缓图在抵当丸的基础上减少水蛭,虻虫的用量,加重桃仁:逐瘀泻热和缓(四)蓄水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五苓散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则引入即吐,苔白滑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证未除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茯苓甘草汤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而苔白滑胃阳不足水停中焦温胃阳散水饮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散胃中水饮炙甘草:和中补虚第三节、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热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栀子豉汤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弄,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热瘀胸膈清宣郁热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香豉:解表宣热,和降胃气于中(病人旧为溏者,,不可与服之)栀子甘草豉汤短气中气不足益气和中栀子,香豉,甘草栀子生姜豉汤呕吐热扰于胃降逆止呕栀子,香豉,生姜栀子厚朴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邪热留扰胸膈,宽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栀子:清热除烦厚朴:行气除满虚证中的心阳虚方药比较虚证中的阳虚兼水气方药比较虚证中的脾虚证方药比较虚证中的肾阳虚证方药比较虚证中的阴阳两虚证方药比较结胸证方药比较痞证方药比较上寒下热证脏结,结胸,痞证的区别。
学习王庆国太阳病笔记
学习王庆国太阳病笔记
1、浮脉主表的缘故,是诊断是否为太阳病的一个主要指标。
2、太阳病的另外二个指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3、太阳病的属性是阳症,说明正气盛,卫气津液充足,与风寒之邪抗争的厉害,想通过发热汗出的形式驱邪外出,这是机体的一种自然抗病的机制。
4、太阳病,对于身体强者,多传少阳或阳明,不强壮的,会耗伤津液与阳气而而入三阴。
5太阳病,有虚寒的人,即使发汗也要轻微,不能过重,也不能重复发汗,更不能再着凉和见风,也不能发汗中途突然中断。
《伤寒论》—太阳病篇核心总结尽在此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核心总结尽在此篇!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入太阴去路∶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表虚而里实,以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入少阴去路∶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太阳坏病结胸痞证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从古至今,《伤寒论》的神话一直在流传,“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正是经方千年不衰的真相。
八种太阳病的分类
八种太阳病的分类
1.热病:由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引起的发热、头痛、头晕、口干、
口渴等症状。
2.风病:由风沙、风寒、风湿等气候条件导致的皮肤干燥、皲裂、搔痒、皮肤炎症等症状。
3.湿病:由湿度较大的环境引起的皮肤潮湿、粘腻、瘙痒等症状。
4.暑病:由暑返凌晨、饮食不节、长时间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头晕、头痛、口干、口渴、出汗等症状。
5.暴晒病:由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引起的皮肤灼烧、晒伤、红疹、水泡等症状。
6.中暑病:由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引起的头晕、头痛、脱水、虚弱、体温过高等症状。
7.夏季眩晕症:由高温、潮湿、空气污浊等环境因素导致的头晕、眩晕、偏头痛、恶心、疲乏等症状。
8.夏季呼吸道疾病:由高温、湿度、沙尘等环境因素导致的喉咙痒、
鼻塞、打喷嚏、哮喘等呼吸道炎症症状。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
太阳病复习整理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分为太阳病的经证和腑证;(2)太阳病兼证、变证。
1、太阳病经证,根据感邪性质和体质的差异,分为:(1)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2)太阳伤寒症——麻黄汤证(3)表郁轻证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主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口不渴,脉浮缓(无力)病机:风寒外袭,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主症:恶风发热,周身疼痛,喘咳,无汗,口不渴,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2、太阳病经证的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成为太阳病腑证。
太阳腑证分为:蓄水证: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五苓散证蓄血证: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五苓散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或水入即吐,苔白润滑,或兼身微热,恶寒,脉浮数。
病机:水蓄下焦,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主方:五苓散药物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被寒邪所伤,⽽发⽣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
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伤⼈体体表的阳⽓,体表的阳⽓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类:⼀类是汗孔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
⼀类是汗孔只关⽽不能开的,⽆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
由于中风本⾝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是祛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举例;谈到了⿇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黄汤的使⽤禁忌证,和⿇黄汤的加减运⽤举例,这⼀⼤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桂枝汤,禁⽤⿇黄汤;太阳病⽆汗的应⽤⿇黄汤,禁⽤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种中间的状态:病⼈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已经不⾜,你说这个时候⽤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黄汤呢,⼜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
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汗⽅:桂⿇各半汤、桂⼆⿇⼀汤、和桂⼆越⼀汤。
别看这三个⽅⼦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个⽅⼦,经⽅和后世的时⽅相混合、两个经⽅或者三个以上经⽅相混⽤,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可以提⾼临床疗效。
伤寒论太阳病篇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姓名:郭杰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时间:2016年6月11日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 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
太阳病篇主要 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 疑似证等。
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
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中罕俺瞰医卒«来荚 伤寒沁■VII n< U -HMa «« V・■<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
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
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
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
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
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
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病学习总结
太阳病学习总结太,是大的意思。
太阳就是指机体气化过程中阳气最盛大的那一类过程。
阳者,卫外而为固,所以太阳之气化最明显的体现是卫护一身肌表。
故前人有云“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肤表而统荣卫”。
这是说太阳之气化过程,主要是卫气在起作用,如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等等。
而卫气要起作用,必然离不开荣气(营气)的支持。
所以后人在解释太阳时多以荣卫论之。
当然这种解释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在实践运用中,还是要直接以“象”来判断阴阳,这样才能整体而直捷。
但这决不是以所谓的“症候群”搞对号入座,而是要“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在动态中把握当前的主证所在。
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再以肺主表、足太阳膀胱经布于肌表最广等来联系脏腑、经络理解。
但这只能说明用“太阳”即可涵摄上述内容,不能颠倒主次地把这种直捷的阴阳辨证再异化为脏腑或经络辨证等,在思维中反倒不能以主证之象直接去辨明阴阳,因而不能真正地掌握三阴三阳辨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这就是“以象之谓”、就是阴阳辨证的指南。
太阳既然主肤表而统荣卫,又涉及肺、膀胱等脏腑,所以外邪中于肤表之后引起太阳气化所主的荣和卫、脏腑和经络的病理反应就叫作太阳病。
譬如外邪侵入,太阳之气为了抗邪,必然会调动气血津液等趋于体表,就会出现脉浮、发热,同时正常的卫外、温煦功能受到影响,就必然恶寒,那么些主要发生在体表的异常表现,也就是太阳病必有的症状了。
脉浮、发热、恶寒,虽然是太阳病必见的症状,但来严格来说,这还只能叫做表证,仅凭这几个症状来确定太阳病是不够的。
因为在其他阴阳失和的类型中,其前驱阶段有的也会出现这样的表证。
因此,要确定太阳病,还必须在表证的基础上还有“头项强痛”这一表现,这就说明病变不但在肤表,而且也在太阳的经络,把太阳气化的领地完全地波及到了,这样才是最典型的太阳病。
当然,不完全具足太阳病的典型表现,只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再结合全身的情况分析,也还是可以确定此时病变是否属于太阳病的。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论》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我在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
太阳病是一种由寒热邪气侵袭人体而引发的疾病,病程复杂多变,临床上有着许多值得总结的心得。
首先,在对待太阳病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准确的诊断为基础。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寒热情况、汗出与否、舌苔变化等,可以初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太阳病。
但是,仅凭表面症状来进行诊断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史和体检结果,以确保准确性。
其次,在治疗太阳病时,我遵循了中医的理论和原则。
太阳病属于寒热病,因此在治疗中要重视寒热的调理。
对于寒邪侵袭的病人,我采用温散寒邪的方法,如使用温热的中药进行药物治疗,或者采用温热的针灸疗法;对于热邪侵袭的病人,我则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或者针灸疗法。
通过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可以有效地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加速病情的好转。
另外,太阳病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加强身体锻炼和提高免疫力可以降低太阳病的患病率。
同时,注重个人卫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太阳病的有效途径。
例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以及避免接触疫区等,都能有效减少太阳病的感染风险。
总之,伤寒论太阳病是一篇富有实用价值的文献,通过对其深入学习和实践,我对太阳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秉持准确诊断、遵循中医原则、注重预防的理念,为患有太阳病的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努力提高太阳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太阳篇小结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风寒外束,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脉症。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以及太阳病类似证三大部分。
太阳病本证可以分为经证与证两大类型,而以经证为主。
太阳病经证之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之异,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及表郁轻证三型。
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潘,经气不利,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
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滑,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见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
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形成太阳病证,因其病位在太阳之賠,故亦称太阳里证。
太阳里证可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
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能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菱散。
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人,与療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污热,根据病变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神不敛
复被痰扰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桂枝去芍药: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利于阳气的恢复和痰浊的消散
痰散邪
龙骨、牡蛎:重镇潜敛以安浮越之心神
桂枝加桂汤
阵发性气从少腹气上冲心胸,心悸
心阳亏虚
下焦阴寒
乘虚上逆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桂枝(重用):通心阳,平冲逆
成因
属性
同
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无形之热和有形的痰水互结
阳(表),实
胸胁脘腹部疼痛拒按
痞证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阴(里),
脏结
脏气虚衰
虚
胸胁脘腹部疼痛拒按
邪热郁肺
清热宣肺
降气平喘
麻黄:辛温宣肺定喘
石膏:直清里热
杏仁:宣肺降气
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葛根黄芪黄连汤
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黏,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清热止利
兼以解表
葛根:轻清升发,升津止利,透邪
黄芩、黄连:清热,厚肠胃,坚阴止利
炙甘草:调和诸药
真武汤
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肾阳虚弱
水邪泛溢
温阳利水
炮附子:温补肾阳,使水有所住
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
生姜:宣发肺气,是水有所散
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
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虚证中的阴阳两虚证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甘草干姜汤
烦躁,肢厥,吐逆
阳气不足
温中浮阳
甘草:补中气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葛根:升阳发表,解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生津起阴气,缓解经脉之拘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恶风,咳喘气逆
肺气上逆
降气平喘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炙厚朴:下气消痰,降逆平喘
杏仁:止咳定喘
桂枝加附子汤
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舒,小便不利
阳气虚弱
阴亦不足
扶阳解表
甘草、生姜、大枣:温通心阳,强壮君火,镇下焦水寒之气而降冲逆
芍药:破阴结,利小便,去水气
虚证中的阳虚兼水气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上焦心阳不足
下焦寒饮欲动
温通心阳
化气利水
茯苓(重用):利小便,伐肾邪而宁心
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利水
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大枣甘草:培土健脾,利水
芍药:利小便
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生姜大枣甘草:和中健脾,助利水
虚证中的脾虚证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腹胀满,午后尤甚,食入则剧,食滞则减,喜温不喜按,舌淡苔白腻
脾虚湿运,气机阻滞
温运健脾消胀除满
厚朴:消胀除满
半夏生姜:辛散和胃,降逆化浊
三者合用:辛开苦降,宣通气机
人参甘草:补益脾胃,助运化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邪热留扰胸膈,宽中消满
清热除烦
宽中消满
栀子:清热除烦
厚朴:行气除满
枳实:破结消痞
栀子干姜汤
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
胸膈有热
中焦有寒
清上热
温中寒
栀子:清热除烦,以彻在上之热
干姜: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
桃仁:活血化瘀
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
抵当丸
少腹满,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
淤热内结,病势较缓
泻热逐瘀
峻药缓图
在抵当丸的基础上减少水蛭,虻虫的用量,加重桃仁:逐瘀泻热和缓
(四)蓄水证
方药比较
汤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五苓散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则引入即吐,苔白滑
水蓄膀胱
气化不利
兼表证未除
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干姜:温中阳
芍药甘草汤
脚挛急或经脉挛急
阴液不足,经脉失养
酸甘化阴
柔筋缓急
芍药:养阴敛营,柔筋止痛
甘草:甘缓补中
芍药甘草附子汤
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阴阳两伤
肌肤失温
经脉失养
复阳益阴
芍药甘草汤加附子
芍药甘草汤:酸甘敛阴,缓急止痛
附子:补火助阳,通经实卫
炙甘草汤
心动悸,脉结代
心阴阳两虚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炙甘草(重用):补中益气
气机痞塞
化气行水
五苓散:化气行水
赤石脂禹余粮汤
久利滑脱
下元不固
滑脱不禁
涩肠固脱止利
赤石脂、禹余粮:收涩固脱
上寒下热证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黄连汤
腹中痛,欲呕吐
上寒下热
清上温下
和胃降逆
黄连:清在上之热
干姜:温在下之寒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吐
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
脏结,结胸,痞证的区别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恶寒汗出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
大黄黄芩黄连:泄热消痞,清泻上部之邪热
附子:温经复阳固表
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滑
寒热错杂
中焦痞塞
和中降逆
消痞散结
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消痞
干姜:温中散寒,消痞结
黄连黄芩:清热和胃,泄其满,人参大枣甘草:调补脾胃
证候分类
热证方药比较
汤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栀子豉汤
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弄,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
热瘀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
香豉:解表宣热,和降胃气于中
(病人旧为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甘草豉汤
短气
中气不足
益气和中
栀子,香豉,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
呕吐
热扰于胃
降逆止呕
栀子,香豉,生姜
栀子厚朴汤
治法
释义
桃核承气汤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尤甚,舌红或有瘀斑,脉沉涩
血热互结于下焦
泻下淤热
桃仁:活血化瘀
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
大黄:清泻热邪,祛瘀生新
芒硝:软坚散结
炙甘草:调和诸药
抵当汤
少腹硬满,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淤热互结下焦
破血除瘀
泻热除实
大黄:泻热逐瘀,推陈致新
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
白术:健脾利湿
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
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而苔白滑
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温胃阳
散水饮
茯苓:淡渗利水
桂枝:通阳化气
生姜:温散胃中水饮
炙甘草:和中补虚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
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脾虚水停
水气冲逆
温阳健脾
利水降冲
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
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
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翕翕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水饮内停
内影响气机升降,外阻遏太阳经气
健脾益阴
利水通阳
去桂枝:恐辛散引水饮外散于太阳经脉
半夏:化痰逐饮,消痞散结
栝楼实:润便导下
白散方
胸胁心下硬满疼痛,无热证,脉沉实
寒水痰实,涤痰破结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巴豆:攻痰逐水,泻下寒积
桔梗:祛痰开结
贝母:化痰开解
痞证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无形邪热
痞塞心下
泻热消痞
大黄:泻热和胃
黄连:泻心胃之火,苦则泻心消痞,寒则清泄邪热
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结
太阳病分类: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方药比较
汤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桂枝汤
头痛,脉浮缓
卫强营弱
营卫不和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
芍药:敛阴和营
生姜:止呕
大枣:补止中,益阴和营
炙甘草:调和诸药,滋营阴
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拘急不舒,转动不灵
经输不利
经脉失养
升津舒筋
桂枝汤加葛根
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汤:调和营卫
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桂枝去芍药汤
胸满,脉促,汗出或汗不出
胸阳不振
宣通阳气
桂枝汤去芍药
桂枝合甘草:温通阳气
生姜合桂枝:辛温发表
大枣佐甘草:补中州,益中气
(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脉微,胸满
胸阳损伤
温经复阳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畅通胸阳,温经复阳
小青龙汤
气喘,呕恶,咳嗽,脉浮紧(或浮滑),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水饮内停
温化水饮
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通阳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