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老版DOC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规律,对于理解生命现象和指导生物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性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子生物学思维方式,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置1.第一章:绪论- 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解释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术语和概念2.第二章:DNA结构和功能- 讲解D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探讨DNA复制和修复的机制3.第三章:RNA结构和功能- 介绍RNA的类型和功能- 讨论转录和翻译的原理及过程4.第四章:基因调控- 解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探讨基因调控与细胞分化的关系5.第五章: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介绍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6.第六章:基因工程技术- 介绍基因克隆、DNA测序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 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7.第七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介绍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训练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理解DNA、RN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4. 熟悉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5. 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

五、教学要求1. 学生需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2. 学生需完成规定的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3. 学生需按时参加考试,考核其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奠定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愿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生物科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内容学时课程简介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史和知识框架 6DNA和R NA的结构 3DNA复制 6基因组表达1-转录7基因组表达2-RNA剪接与转录后加工 5基因组表达3-翻译与遗传密码 6基因调控1-原核调控 5基因调控2-真核调控 4基因调控3-调控RNAs 4分子生物学技术 6平时小考两次 2总学时54第一章课程简介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史(教材第1至第5章)第一节课程介绍-教学目标和方法第二节课程介绍-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三节分子生物学发展史1-蒙德尔的生物观重点:从名人的研究经历学法则、长智慧第四节分子生物学发展史2-核酸承载遗传信息重点:从重大发现学法则、开思路第五节化学弱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决定大分子的结构第二章核酸结构(教材第6章)第一节 DNA的结构与拓扑异构酶重点:DNA的双螺旋结构与DNA的功能和复制之间的关系,以及DNA拓扑异构酶在解决细胞中DNA拓扑结构中的重要性第二节 RNA的结构与核酶重点:R NA可以折叠成高级结构的机制,不同核酶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 DNA复制(教材第8章)第一节 DNA复制的化学本质和DNA聚合酶的催化机制重点:DNA复制的化学反应,聚合酶的结构与催化第二节 DNA复制的过程-原核重点:不同蛋白因子是如何顺序性在复制过程中起作用的,先导链和滞后链复制的异同,不同DNA聚合酶的作用第三节 DNA复制的过程-真核重点:不同蛋白因子和聚合酶是如何顺序性在复制过程中起作用的,先导链和滞后链复制的异同第四节同一复制叉中先导链和滞后链同时被复制的机制重点:Sli ding cl amps和Cl amp loader的作用,T r ombone复制模型第五节 DNA复制起始的调控-普遍机制和原核机制重点:Replicator-i nitiator互作模型;E. coli的OriC,DnaA-ATP 水平,S eqA蛋白的作用第六节 DNA复制起始的调控-真核重点:Pre-RC (复制前复合物)的形成和调控第七节 DNA复制起始的结束重点:原核-II型拓扑异构酶的作用;真核-染色体复制的末端问题以及端粒酶的作用第四章基因表达1-转录(教材第12章)第一节 RNA聚合酶与转录循环内容:R NA聚合酶的种类和特征,RNA聚合酶催化的转录步骤,转录复合物在转录过程中的结构改变第二节细菌的转录循环1-启动子和因子第三节细菌的转录循环2-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第四节真核转录1-R NA聚合酶II及其介导的前体mRNA转录起始重点:核心启动子的结构,以及普通转录因子组装起始复合物的过程其他内容:因为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原因,体内转录需要Mediat or复合物的作用第五节真核转录2-R NA聚合酶II转录的延伸重点:R NA聚合酶II C TD结构域所结合蛋白因子的顺序置换与前体mR NA的5'加帽,内含子剪接,3'加尾和转录终止第六节真核转录3-R NA聚合酶I和I II转录rR NA和tRNA,小RNA的机制第五章基因组表达2-R NA剪接(教材第13章)第一节不同类型内含子分布和R NA剪接的化学性质第二节 I型和II型内含子核酶的剪接机制重点:结构和催化的化学反应第三节真核生物蛋白编码基因内含子的剪接-剪接体的组装,重排和催化重点:剪接体的组分(snR NPs);剪接体的组装、重派和催化之间的关系第四节可变剪接重点:生物学意义,调控机制第五节其他加工过程内容:选择性剪接体包含不同的snR NPs,R NA编辑,mR NA转运第六章基因组表达3-翻译与遗传密码(教材第14-15章)第一节 mR NA的功能内容:开放阅读框决定多肽序列,原核和真核mRNA上的翻译元件第二节转运R NA的功能,结构,以及氨基酸装载过程重点:氨基酸装载的识别功能第三节核糖内容:核糖体(翻译机器)组装与循环,翻译的化学特性,核糖体的催化功能。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医学、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二、基础知识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DNA、RNA、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

2. 基因组学与遗传学: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遗传变异与表型差异的关系。

3. 基因工程与基因编辑: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4. 分子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分子进化的基本原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技术1.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DNA/RNA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蛋白质分离与鉴定等。

2. 基因组学实验技术: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 基因编辑实验技术:CRISPR-Cas9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基因敲除、基因修饰等实验操作。

4. 分子进化实验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系统发育分析软件的使用等。

四、应用领域1. 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诊断、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等。

2. 农业科技:转基因作物培育、抗病虫害育种等。

3. 环境保护:分子生物学在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4. 科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与解读。

五、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研讨会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设置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

3. 学习评价: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资源与平台1. 实验室设施:配备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和试剂。

2. 图书与期刊:提供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期刊资源。

3. 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实验操作视频和学术交流平台。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48学时)第一章绪论(2.5学时)教学目的与任务: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发展简史,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及生命科学的兴趣。

重点:了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及二十一世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教学活动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互动。

教学内容:1.1 前言(0.5学时)1.2 基本分子生物学(0.5学时)1.2.1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1.2.2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1.3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历程(1.5学时)1.3.1 “创世说”的动摇1.3.2 分子生物学支撑学科的崛起1.3.3 分子生物学史的第一个重要发现1.3.4 奥斯瓦德·埃弗里的历史贡献1.3.5 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1.3.6 遗传密码的破译1.3.7 信使RNA的发现1.3.8 操纵子模型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新天地1.3.9 中心法则的发展1.3.10 科学技术互促共进1.3.11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第二章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12.5学时)教学目的与任务:让学生掌握基因的基本结构,了解基因概念的多样性。

重点:掌握基因的分子结构。

难点:转座子概念及类型。

教学活动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互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基因概念多样性与相关支撑技术发展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2.1 基因的概念、演变与发展(2学时)2.1.1 经典的基因概念2.1.2 基因的位置效应2.1.3 拟等位基因概念的提出2.1.4 顺反子理论2.1.5 等位基因概念的发展2.1.6 操纵子理论2.1.7 基因的类型2.1.8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2基因的分子结构(3.5学时)2.2.1 基因是DNA分子的片段2.2.2 核苷的构象2.2.3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2.2.4 影响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2.2.5 DNA分子变性2.2.6 DNA 分子的复性2.2.7 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2.2.8 左手双螺旋DNA、Z-DNA2.2.9 三股螺旋DNA2.2.10 四股螺旋DNA2.3 基因概念的多样性-重叠基因(0.5学时)2.3.1 基因重叠方式2.3.2 种类2.3.3 重叠基因的生物学意义2.4 基因概念的多样性-重复基因(1学时)2.4.1 重复序列的发现与证实2.4.2 重复序列复性的相对性2.4.3 重复序列分类2.4.4 重复序列形成的理论2.5基因概念的多样性-间隔基因(1学时)2.6基因概念的多样性-跳跃基因(4.5学时)2.6.1 基因转座现象的最初发现2.6.2 基因转座现象的再次发现与证实2.6.3 DNA转座现象的一般遗传特点2.6.4 转座因子的种类及机制2.6.4.1 原核生物转座因子的种类及转座机制2.6.4.2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及转座机制2.6.5 转座的遗传效应2.6.6 转座调控机理2.6.7 真核生物的假基因第三章DNA的复制(4.5学时)教学目的与任务:让学生掌握基因复制的模式和基本过程。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并探讨其在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科学突破;2. 理解基本的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4. 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思维和设计能力;5. 培养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1.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1.1 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1.2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与代谢1.3 基因结构与功能1.4 受体与信号转导1.5 基因调控与表达调控2. 分子遗传学2.1 DNA的复制与修复2.2 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2.3 基因组学及其应用3.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3.1 DNA/RNA的提取和纯化技术3.2 PCR技术及其应用3.3 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3.4 基因克隆技术及其应用4. 分子生物学前沿研究与应用4.1 基因工程与重组蛋白表达技术4.2 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4.3 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4.4 分子生物学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和解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将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的方式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研项目:结合实际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2. 作业和报告: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统一测试。

4. 期末论文: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论文,展示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六、参考教材1. Alberts B, et al. (2014). 《分子生物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生物体中分子层面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课程教学大纲将全面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培养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和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1.2 教学目标-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情1.3 教材和参考书目- 主教材:《分子生物学导论》- 参考书目:《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手册》、《分子生物学前沿研究综述》等2.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 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2.2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DNA/RNA提取与纯化技术- 基因克隆与表达技术-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2.3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2.4 分子生物学前沿研究-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 基因组编辑及其潜在风险与伦理问题- 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理论授课- 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讲解,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实验操作步骤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3.2 实验操作- 安排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课程,如DNA提取、PCR扩增、蛋白质表达等-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3.3 讨论与交流-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安排小组或个人报告,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四、考核方式4.1 平时表现- 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讨论表现等4.2 实验报告- 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撰写详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4.3 期末考试- 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于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4.4 课堂作业- 布置课后习题,旨在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五、教学资源支持5.1 实验室和设备- 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实验室环境和必要的实验设备- 培训学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技能5.2 电子资源- 提供电子课件、学习视频等电子资源,方便师生教学互动和知识传递- 设置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查阅教学资料和提交作业5.3 学术资源-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资源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六、教学评价与反馈6.1 学生评价- 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意见反馈- 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课程改进和优化6.2 教师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总结教学经验和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结语: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全面覆盖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研究领域,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分子生物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脂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DNA的复制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RNA的转录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蛋白质的翻译与遗传信息的表达- 遗传密码的解读第四章:基因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转录调控机制与转录因子- 染色质重塑与基因调控- 表观遗传学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第五章: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 基因克隆与重组DNA技术- 基因测序与基因组学-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应用第六章:分子进化与系统生物学- 分子进化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分子钟假说与物种起源-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第七章:细胞生物学中的分子机制- 胞内信号传导与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调控与细胞分裂- 细胞凋亡与细胞存活信号通路第八章:分子生物学与疾病- 分子诊断与分子标记- 分子靶向治疗与药物研发- 分子生物学在疾病研究与预防中的应用第九章:实验技术与方法- DNA提取与纯化技术- RNA提取与纯化技术- 蛋白质提取与纯化技术- 基因克隆与表达技术结语- 分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与趋势-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研究思维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通过系统有序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学生将能够理解分子生物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具备应用分子生物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课程编号:0622013B学分:3.5学时:61(其中:讲课学时: 48实验学时:13上机学时: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教材:《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赵亚华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4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

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各个传统生物科学领域。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并理解有关基础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使学生的学科知识由广度向纵深延伸。

为今后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另外,将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课程教学内容(1)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回顾(2)分子生物学的概念(3)二十一世纪分子生物学展望2.课程重点、难点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3.课程教学要求(1)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2)掌握分子生物学领域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课程教学内容(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2)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共价结构(3)DNA的二级结构(4)DNA分子的高级结构(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组装(6)RNA的结构和功能(7)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析杂交2.课程重点、难点DNA分子的高级结构、RNA的结构与功能。

1. 掌握DNA的组成和双螺旋结构和DNA的主要特性;2.掌握RNA结构和主要功能3. 熟悉染色体的基本结构,了解染色体的包装。

第三章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1.课程教学内容(1)基因的概念(2)基因的命名(3)基因组(4) 病毒及其基因组(5) 细菌基因组(6) 真核生物基因组2.课程重点、难点基因组的概念、不同基因组的特点。

3.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和C值及其矛盾;(2)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基因的异同。

第四章DNA的复制(1) DNA复制的概述(2) DNA复制的调控2.课程重点、难点DNA复制的特点、不同DNA的复制方式、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DNA的复制3.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DNA的复制过程,了解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2)熟悉DNA复制的调控方式和机制。

第五章DNA损伤修复和基因突变1. 课程教学内容:(1)概述;(2)DNA的修复;(3)基因突变。

2. 课程的重点、难点:DNA损伤的原因;DNA修复的方式和特点;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

3. 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和理解DNA损伤的概念,熟悉DNA损伤的原因;(2)掌握DNA修复的方式和修复的特点;(3)熟悉基因突变的形式和种类。

第六章DNA的重组和转座1.课程教学内容(1) 同源重组(2) 位点特异性重组(3) 转座重组(4) 逆转座子2.课程重点、难点几种重组的机理。

3.课程教学要求(1)理解重组产生的遗传效应;(2)掌握不同重组产生的机理。

第七章RNA的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1.课程教学内容(1) RNA的转录概述(复习遗传学)(2) 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3) 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4) RNA的编辑(5) RNA的反转录2.课程重点、难点各种RNA聚合酶的启动子结构、转录的过程、转录的后的加工、RNA编辑。

3.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特点和功能、启动子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掌握和理解细菌和真核生物转录起始,了解转录的调控;(3)掌握和理解RNA的加工方式和各种RNA的加工机制;(4)了解RNA的修饰和RNA的反转录。

第八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1.课程教学内容(1) 遗传密码(2) 蛋白质的合成(3) 蛋白质合成的调节(4) 蛋白质合成后的运输(5) 蛋白质的折叠2.课程重点、难点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过程、蛋白质合成后的运输、蛋白质的折叠。

3.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和理解细菌和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和成起始及两者之间的异同;(2)了解蛋白质的运输和修饰的机制和特点,分子伴侣的作用。

第九章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1.课程教学内容(1)核酸技术1—基本操作(2)核酸技术2—克隆技术(3)核酸技术3—测序(4)基因表达和表达分析基因定点诱变(5)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6)其他(热点)技术2.课程重点、难点基因克隆技术、杂交技术、测序技术、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检测技术3.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基因克隆技术、杂交技术、测序技术、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检测等各种技术的原理。

第十章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概述(2) 乳糖操纵子(3) 色氨酸操纵子的负调控(4) 阿拉伯糖的操纵子(5) 正调控系统和负调控系统2.课程重点、难点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机制、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的负调控。

3.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特点、方式和意义及相关概念;(2)掌握和理解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的结构和作用机理;(3)了解其它调控方式。

第十一章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1.课程教学内容(1)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2)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不同层次(3) 染色体水平的调控(4) DNA水平的调控(5) 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调控2.课程重点、难点真核生物基因表调控的特点、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真核基因转录水平调控的机理。

3.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和方式;(2)掌握真核生物的多层次对基因的表达调控的机理和特点,理解真核生物与运河生物的基因调控的异同;(3)了解真核生物的其他表达调控方式。

附实验大纲: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实验一动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内容:鸡血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要求和目的:1、对遗传物质DNA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

2、掌握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为后续工作如PCR扩增DNA片段、基因组文库构建、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克隆、分子杂交等提供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模板。

实验二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内容:PCR扩增和产物检测实验要求和目的:1、学习PCR体外扩增DNA的原理和引物设计原则。

2、了解扩增过程中各因素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3、掌握扩增产物的检测和分析。

实验三基因片段的回收、连接内容:目的基因片段回收、鉴定和连接要求和目的:1、掌握目的基因片段回收、鉴定和连接方法;2、为基因克隆、分子杂交等准备高质量的基因片段。

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效率的测定 4 学时内容:CaCl2法制备细菌感受态和重组质粒的转化要求和目的:1、掌握CaCl2法制备细菌感受态和重组质粒的转化原理和基本过程;2、熟悉菌落培养鉴定方法。

实验五质粒DNA的提取内容:碱法小量制备质粒及鉴定要求和目的:1、掌握碱性裂解法抽提质粒的原理和基本过程;2、熟悉质粒的琼脂糖电泳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重组子的鉴定内容:重组子的PCR和双酶切鉴定要求和目的:1、重温PCR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双酶切法鉴定重组质粒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七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选开)内容: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和鉴定要求和目的:1、掌握在大肠杆菌的各种表达体系和诱导表达的原理及基本过程;2、掌握重组蛋白的聚丙烯酰胺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八Southern 杂交(选开)内容:DNA的分子杂交要求和内容:1、学习DNA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了解基因组DNA与探针变性、复性和杂交的分子动力学过程。

3、了解各种因素对杂交速率和杂交分子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九动物组织中总RNA的提取(选开)内容:动物细胞中总RNA的提取要求和目的:1、学习并掌握细胞中提取RNA的原理和方法及其注意点;2、比较与DNA的提取的异同。

实验十Northern Blot(选开)内容:RNA分子的杂交要求和目的:1、学习RNA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比较与DNA杂交的异同。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讲授时间每次以十五至二十分钟为宜,着重从实验角度简述原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于操作步骤与每一器具的运用结合示范动作交待清楚,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学生亲手实践。

作业包括完整、如实地记录实验内容、步骤、结果以及结果计算和分析。

实验课教学法,包括讲授、演示、实践、研讨、练习等。

成绩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考试:书面考试成绩30%;操作考试成绩30%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分子生物学实验》自编三、课程学时分配四、大纲说明1.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2.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3.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赵亚华编著的《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二版)2004,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本课程的实验部分非独立设课。

5. 大纲可根据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等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6. 实验课可根据实际在上述6个实验中选择4个开设。

五、参考书目1、《基因Ⅷ》 Genes (version 8) 本杰明卢因编著余龙江松敏赵寿元主译科学出版社 20052、《基础分子生物学》叶柏林郜金荣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3、《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李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4、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P. C. Turner, A.G. McLennan et al, 科学出版社,19995、《基因工程原理》吴乃虎编著科学出版社 19986、《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沈王羽王非方德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分子生物学基础》扬歧生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8、《分子遗传学》孙乃恩孙东旭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9、《分子细胞生物学》韩贻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0、《基因组学》杨金水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六、制定人:审定人:批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