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用三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用三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用三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中的第5题~7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具准备:例3课件(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下表: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根据学生回答,出示: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导入新课: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师: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2)列式解答.生1:24+24+24÷2生2:24×2+24÷2师板书,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独立解答.(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学生可能提出: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三、练习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203-134÷2 28+120×897-12×6+43 26×4-125÷5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四、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6、7题.。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第一队: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

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

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

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第一队:第二队:可提问: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数呢?(18÷3=6)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设计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设计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设计一、教案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步骤。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概念介绍2.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类型分析3.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讲解4.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步骤。

2. 实例解析法: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和解题技巧。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定义、类型和解题步骤,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布置一些三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4. 巩固练习:提供更多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供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理解程度。

2. 分析学生的解答情况,评估他们的解题能力。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教学反思:1. 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找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后作业:1. 安排一些三步计算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2. 提供一些参考资料,鼓励学生自学和探索。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设计方案,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2.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道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二、新课讲解1.教师出示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阅读题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列出解题步骤,并讲解每一步的计算方法。

例题:小明有20个球,小华比小明多8个球,小刚比小华少4个球。

请问小刚有多少个球?解题步骤:第一步:求小华有多少个球。

小明有20个球,小华比小明多8个球,所以小华有20+8=28个球。

第二步:求小刚比小华少几个球。

小刚比小华少4个球,所以小刚有284=24个球。

第三步:得出小刚有多少个球。

根据前两步的计算,小刚有24个球。

三、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几道三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

练习题:1.小红有30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少5个苹果,小华比小明多7个苹果。

请问小华有多少个苹果?2.小刚有15本书,小华比小刚多4本书,小强比小华少3本书。

请问小强有多少本书?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6篇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6篇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6篇《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素质教育目标: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2、教学例4:出示例题(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讨论题:(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

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

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

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5、板书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研究、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题:(出示口算卡片)56×2+5678×4—78168—17×4100—100÷5×32、复习题: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步计算式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三步计算式求解问题的方法。

3.通过练习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三步计算式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三步计算式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三步计算式求解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1. 教师引入
教师介绍三步计算式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知识讲解
1.介绍三步计算式求解问题的三个步骤:列式、竖式、计算。

2.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演练
1.教师示范列式、竖式与计算的步骤。

2.学生自主练习,并与同伴进行配对检验。

3.大班点评,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法
2.教学讲解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效果评估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步计算式求解问题的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后教师进行作业检查,进行效果评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难易程度合理,教师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计算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步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决多种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同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三步计算方法三步计算方法是一种解决应用题的常用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看懂题目,明确问题;2.把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列出方程式;3.解方程,得出解答。

2. 应用题的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应用题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如:1.比例问题;2.百分数问题;3.整数运算问题;4.速度、时间、距离问题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应用题的讲解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步计算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通过一个实际应用例子来引入该课程,例如:小明喜欢吃薯片,一包薯片每袋5元,小明的零花钱每周10元,他希望每天吃薯片不超过两袋,那么小明最多可以吃几天薯片?(本例子是一个比例问题)2. 讲解三步计算方法介绍三步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并给出其他不同类型的应用例子。

3. 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习的方法,自行完成练习题,可以为组织小组竞赛进行,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强调重点,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课堂练习;2.课后作业;3.课堂小结。

五、教学扩展对于学生掌握三步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实际应用类活动,以加深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计划一次野餐活动的物资清单和预算,或者设计一个小游戏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了教学;同时,我也意识到我需要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适应于不同学生需求,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归总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归总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归总应用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较熟练地应用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

1.看图列式:2.准备题:工人们修一条路。

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

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并与复习题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要知道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路的总长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这两处条件都是是未知的,要求路的总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计划每天修多少米和几天修完)要求现在每天修多少米,又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来每天修多少米与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的米数),这两个条件在题目中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列式解答这道题。

板书:分步列式:〖1〗.这条路长多少米?12某10=120(米)〖2〗.现在每天修多少米?12+3=15(米)〖3〗.现在几天修完?120÷15=8(天)列综合算式:12某10÷(12+3)=8(天)(3)检验与答案。

3·补充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这道题与复习题、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求可以提前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要先求什么,再求考验什么?(4)学生尝试练习。

4、指导看书,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课本第50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二第12、13、14题。

《三步计算式题练习》教案

《三步计算式题练习》教案
3.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和耐心品质:在计算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题目、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运算符优先级: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优先级顺序,能在三步计算式题中正确运用。
-举例:3 + 5 × 2 - 4,解释先进行乘法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五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三步计算式题的学习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运算符优先级和括号的运用,而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总之,今天的课堂教学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加生动、有趣、实用的数学课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步计算式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步计算式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步骤: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解题,包括识别数据、确定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等。
-举例:购物找零问题,如购买一件衣服需要支付88元,顾客给了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学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4页例3,第17页练写四第1--3题。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解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

2.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知。

1.题板出示: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
新镇小学
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2.提问:请根据这一组条件,提出问题,想提什么就提什么。

3.同位两人,一人提问,二人口头解答。

4.当学生提出: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时,将题目板书完整。

即:新镇小学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
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5.学生齐读题目后,指出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应用题。

(板书:应用题)
二、讨论,探索新知。

1.教师启发:大家提出的这个问题,可比刚才的难多了,刚才提出的问题都可以一步解答,这道题怎么解答呢?该分几步?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请大家认真讨论,同位的互相说一说。

2.放手学生,大胆讨论。

3.学生回答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先根据三年级4个班,每班40人,求出三年级人数。

再根据四年级3个班,每班38人,求出四年级人数。

最后算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结合回答板书:
鼓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这种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250+470=750-360=6300300=12400=8127=7080=3、混合运算。

315(75+22525)(185-523)+496二、新课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1,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想一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接着提问: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然后教师再问: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那么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写出第一步的小标题:1、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教师指名让学生列出算式:165=80(个)教师接着提问:下面再算什么?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二步的小标题和算式:2、5个人4天编多少个?804=320(个)教师提问:谁能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指名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集体纠正。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7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二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探求不同解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二、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难点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复习检测,铺路搭桥(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

照这样计算每个人4天可以编多少个筐?(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

照这样计算,5个人每天可以编多少个筐?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

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呢?展开讨论,尝试画线段图来分析解答。

师生反馈:重点提示两种解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列式时都要用16做被乘数,都是用乘法来乘。

不同点:一种解法是先求5个人1天编多少个。

另一种解法是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

3、巩固练习,发展提高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四年级一班有48个同学。

老师每天为每个同学批改12道数学题,一周上5天课,老师要为全班同学一共批改多少道数学题?(2)一台压路机每小时压路2019平方米。

照这样计算,3台压路机8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根据题目写出算式所表答的意义。

6台装订机3小时能装订课本9000册。

90006 90003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教育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育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育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要求:使学生能正确地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练习过程一、基本训练1.练习十三第11题:先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综合算式。

50.680.611.75-+1.29.08-0.43.2(1)学生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指2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是怎样想的。

(2)综合算式:0.4[(5-0.68)1.2[9.08-(0.61+1.75)]3.22.练习十三第12题。

(1)3.6与2.8的差乘以0.3与0.5的和,积是多少?(2)10.5减去5.6与3.2的和,所得的差除以6.8,商是多少?(3)1.32与0.24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6.48,商是多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只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对括号的使用。

指3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l.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练习十三第14题: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

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用两种方法解答)(1)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

(2)一种方法是:先求出再耕13.6公顷棉田要多少天,再加上耕6.8公顷棉田所用的4天。

另一种方法是:先求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再去除一共要耕地的公顷数。

2.指导学生学会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补充问题。

练习十三第17题:新风服装厂用一批布料裁制套装。

按原设计剪裁方法可裁成120套,平均每套用布2.75米。

实际剪裁时多裁出了5套,?(1)生分小组讨论。

(2)老师猜学生的讨论结果①实际裁了多少套?为什么?②这批布一共几米?为什么?③实际每套用布几米?为什么?练习十三第16题:发电厂原来发电1万千瓦时用煤4.5吨。

改进设备后,发电1万千瓦时少用煤0.5吨。

原来发电5.6万千瓦时所用的煤,现在可以发电多少万千瓦时?(1)千瓦时什么意思?(2)要求现在可以发电多少万千瓦时,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来发5.6万千瓦时需用多少煤和实际发电1万千瓦时需用多少煤)(3)该怎么解答?2.生列式解答刚才讲解的几道题。

小学六年级教案《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教案《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教案《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熟练地分析问题,列出算式。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概念和特点。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3.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常见类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列出算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吗?生:……师:很好,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二)新课讲解1.讲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概念和特点(1)问题情境丰富,需要学生自己找出关键信息。

(2)计算步骤较多,需要学生逐步分析问题。

(3)答案具有多样性,需要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正确答案。

2.讲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师:我们来看一下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认真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

(3)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4)检查计算结果,确认答案正确。

3.讲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常见类型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常见类型。

(1)加减混合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给了他3个,然后又拿走了2个,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乘除混合型:如小王有20元钱,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本书?(3)复合型:如小张有10个球,小明有15个球,他们两个一起一共有多少个球?(三)课堂练习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了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1)小红的储蓄罐里有50元钱,她每个月存入10元,过了3个月,她一共有多少钱?(2)一辆公交车上有20个座位,每站上5个人,下3个人,请问过了3站后,车上还有多少人?(3)小华家的花园里有12棵树,每年增加4棵树,过了3年,花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师:很好,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多做一些练习题,熟练掌握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步运算教案

三步运算教案

课题:三步计算目标:1、学会括号里有含有两步计算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学会运算的顺序。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题目,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三步运算式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点:1、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式题。

2、明确运算的顺序。

难点:明确运算顺序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

1、出示图片。

=435元从这张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2、如果给你一种球的单价,你能不能求出另一种球的价格?足球75元一个,篮球能求吗?3、生说老师板演。

分析学生所用方法,可能的方法为:分析方法,研究为什么可以由三个算式变成两个算式,435-75×2这个算式是怎么产生的?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我们能不能将两个算式再变成只用一个算式的算法。

(体现“综合”)75*2=150435-150=285285÷3=95435-75*2 =435-150 =285 285÷3=95(435-75×2)÷3 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要加这个小括号,小括号中的三个数到底先算什么?4、请学生说说,从这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突出“括号里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练习,你能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解决这个应用题吗?(完成练习纸题一)目的:对于三步运算进行初次运用。

6、刚才我们算了篮球的价格,凑巧刚好有另一个老师买了=625元请大家帮忙看看,他花的钱对吗?可能方法:1)75×2+95×5 2)435+95×2(体现代入的思想方法,并为以后的第二层次计算打好基础)7、现在如果我们不知道足球的价格,你能不能求出它们每种球的单价呢?能用综合算式吗?(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利用上面铺垫的第二种方法来解题篮球价格:(625-435)÷(5-3)能用三个分步算式吗?(体现两个括号时同时脱式计算)。

二、揭题。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你看有什么共同点阿?我们来为这堂课起个名字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步骤;•运用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现三步计算式题中的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步骤;•运用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发现三步计算式题中的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教师将计算题#1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自行解答。

2.学生自主解答一定时间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三步计算式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2. 理解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步骤1.教师将计算题#2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该题。

3.学生自行解答一定时间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善解题步骤。

3. 运用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方法1.教师将计算题#3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解题步骤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发现解题中的规律。

4. 拓展应用1.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方法解决。

2.学生小组合作解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将解题思路记录在黑板上。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步骤,通过多个例题的练习,掌握了解题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合作解题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解题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2.思考并写出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方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三步计算式题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步骤,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

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

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

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

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

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

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

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00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

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三年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每班38人共?人(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1)三年级有多少人?(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