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架的详解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一、构架制(图二)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图二木制构架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谚语“墙倒屋不塌”也正是这种构架制的真实写照。
二、古建筑的“三分”(图三)是指建筑在立面上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屋顶、屋身、台基(或称阶基)。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图三建筑之三分三、屋顶的制式(图四——图二十)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
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图四屋顶图五一个庑殿重檐顶,四个四角攒尖重檐顶图六歇山重檐呈曲尺形平面,卷棚歇山抱厦图七五个四角攒尖顶图八正脊为三段歇山,屋顶五重,三层歇山图九八角攒尖重檐顶图十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一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图十二三个歇山顶从前至后抬高,前后两个重檐图十三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庑殿形檐顶图十四四个歇山顶屋脊相交、重檐图十五重檐歇山顶图十六重檐盝顶图十七重檐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图十八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九三个歇山卷棚顶相连,形成“勾连搭”形式图二十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呈现万字形四、屋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图二十八)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首先是柱。
古建筑中的柱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主要构件,通常采用石柱、木柱或砖石柱。
木柱具有轻便、加工方便、吸震和保温的特点。
柱体通常用直径较大的木材制成,有的经过削磨处理,表面光滑,有的则经过雕刻,挂着彩绘等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梁是横向支撑结构的主要构件,用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使之传递到柱子上。
梁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有方形、圆形等。
梁的两端通常通过插榫的方式与柱子连接,以增加其承载力。
梁可以根据需要分为水平梁、斜梁、竖梁等,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需要。
桁架是一种由多个木材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和稳定屋顶和天花板等上部结构。
桁架通常采用木制构件,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梁和柱组成。
桁架能够分担梁柱的荷载,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桁架的形式和结构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楹柱是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柱子,通常用于作为门户入口的柱子,具有装饰和象征性的意义。
楹柱一般由巨大的木材制成,形状粗壮,高大。
楹柱上通常雕刻着花鸟、神话故事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楹柱在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象征的作用,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观。
檩椽是古建筑中连接梁和柱的重要构件,用来支撑梁和屋顶等上部结构。
檩椽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扁平,有的经过雕刻处理,具有装饰性。
檩椽的设计和制作需要考虑到梁和柱的承载能力和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多种特点和意义。
首先,木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减少损失。
其次,木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再次,木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调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
最后,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经常通过雕刻、彩绘等装饰工艺进行美化,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的木质构件,包括柱、梁、桁架、楹柱、檩椽等。
这些构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具有吸震、保温、可塑性、可调性等特点和意义。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一、台基(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1、普通台基: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佛教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
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11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
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建方式,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与斗栱连接,形成稳定的建筑体系。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一、斗拱木构架斗拱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以斗栱的连接方式为主,使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在一起。
斗拱木构架常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能够有效地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斗拱木构架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二、踏道木构架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如古代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等。
踏道木构架的特点是其桁架结构,通过在水面上搭建起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架,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踏道木构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营造出独特的景观,增添了园林的美感。
三、桁架木构架桁架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使用了桁架结构,即通过斜杆与直杆的组合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桁架木构架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能够有效地分担建筑的荷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桁架木构架的特点是结构简洁、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总结: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有斗拱木构架、踏道木构架和桁架木构架三种形式。
斗拱木构架以斗栱连接为主,主要应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建筑中。
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园林建筑中,能够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桁架木构架以桁架结构为主,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具有结构简洁、稳定可靠的特点。
这三种形式的木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古建筑的特点及结构
古建筑的特点及结构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一、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建筑的檐柱和金柱之间,放置若干层叠加的梁,梁上再放檩条和椽子等以支撑屋面。
由于梁层层叠加,整个屋架自下而上呈阶梯状抬高,因此被称为抬梁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气势恢宏、空间开敞的特点。
二、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每一根柱子直接承托檩条,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与抬梁式结构不同的是,穿斗式结构的梁柱之间没有叠加,而是各自独立,因此称为穿斗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民居、园林等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
三、井干式结构
井干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利用原木或矩形的木材层层叠加,斜放支撑,形成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由于整个房屋像一个井口一样,因此称为井干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森林地区的民居中较为常见,具有原始、朴素的特点。
四、干栏式结构
干栏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整个房屋的地基抬高,在抬高的地基上建造房屋。
房屋的下层通常用于饲养家禽或堆放杂物,上层则作为居住或工作场所。
这种结构形
式在南方地区的民居中较为常见,具有防潮、通风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首先是柱子,柱子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柱子一般由多根木材垂直堆叠而成,底部大腿形状的柱子称为“大柱”,上面用来支撑大梁;而顶部尖锥形的柱子称为“小柱”,用于支撑小梁。
大柱和小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使得柱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其次是梁,梁是横跨在柱子上的平行木材,承载楼板、屋顶等重量。
梁通常分为大梁和小梁两类,大梁跨度较长,一般用较粗的木材制作,而小梁跨度较短,一般用较细的木材制作。
梁与柱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梁能够稳固地与柱相连。
椽是指平行于梁的木材,在梁上方起到加强梁的作用。
椽与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椽与梁形成有机的整体。
桁是指平行于梁和椽的横向木材,用来支撑梁和椽,增强整个木结构的稳定性。
桁与梁和椽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卯榫结构。
除了木质构件外,砖石也在古建筑的木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木结构中,砖石用于填充梁和柱之间的空隙,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砖石还用于修建墙体,形成建筑的立面和空间分割。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木材构件能够互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木结构体系。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还使得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并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鲜明特色。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木作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 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 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 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中国古代木结构类型
叠梁式(台梁式):梁柱结构体系。
应用很广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 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
木构架的特色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 也。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 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 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 梁、枋、额、斗拱、椽、槫等;小木作制度,说 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 各级各色彩画。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 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
檩木:檐檩、脊檩 构架连接件:枋子、垫板 屋面基层:椽子、望板、飞椽、连檐、瓦口
木构架——悬山式建筑
在硬山式建筑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进而 成。两端山墙的山尖部位,不是与屋面封闭相 交,而是屋盖悬挑出山墙以外,即为“悬山”
式。一般不做成带廊的形式。 柱子构件:只有檐柱和中柱
横梁结构:没有抱头梁和穿插枋。当采用卷棚 式屋顶时,改用月梁直接承托两根脊檩。 檩木:从山尖墙向外悬挑出一个距离。 构架连接件与屋面基层:与硬山相同
在南方使用很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 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 开阔。有时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叠梁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木构架——歇山式建筑
歇山式木构架歇山的山面可以看成是悬山山 面和庑殿山面相结合的一种改良。
踩步金:是梁檩功能互兼的特殊构件,两端与 下金檩搭交,座踩在立于顺梁的交金墩上或带趴
头的梁金枋上。 草架柱及横穿:山面支承檩木的柱子。
踏脚木:承接草架柱的一根横木。 山花板:由草架柱、横穿和踏脚木等所形成的 整个山尖面,用拼接板(山花板)封盖起来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有趴梁法、抹角梁法两种。 攒尖构件:是形成斜坡尖顶的构件。包括角梁、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也可用穿枋出头挑檐构成
三挑出檐
井干式: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
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木构架——硬山式建筑
指双坡屋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 将木构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
柱子构件:檐柱、金柱、瓜柱、山柱 横梁构件:架梁、随梁、抱头梁、穿插枋
22:雷公柱和由戗
23:上老角梁和仔角梁
大木全图
台明的构造
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 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
柱间结构
台边结构
柱下结构
柱顶石
磉墩
(领夯石)
地基
柱间结构:挡土
台边结构
由戗、雷公柱等 屋面基层1:基座来自2:柱子3:檐垫枋
4:角梁头
5:檐垫板
6:檐檩
7:抹角梁
8:交金墩
9:搭角梁
10:抹角梁
11:童柱
12:由戗
13:老角梁
14:仔角梁
15:踩步金和上檐垫枋
16:垫板
18:上檐垫板
17:上角梁头
19:上檐檩
20:上抹角梁
21:上搭角梁
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抬 梁 式
叠梁式的基本构件:
柱:角柱、檐柱、中柱、金柱、山柱、瓜柱 梁:由所支承在上面的檩木根数而命名。承
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 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 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有檐檩、脊檩、 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挑檐檩。
穿斗式(立贴式):檩柱结构体系。
图样焉。
《营造法式》规定了“壕寨、石作、大木作、 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 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十三项制度。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 元1734年)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 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 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 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