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0001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 ..........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 ..................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 .................. 5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 . (6)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根据卫生部要求,?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
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Ⅰ目的规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科室。
Ⅲ制度一、组织领导与职责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法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对临床各专业科室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进行统计;重点统计每月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药品。
(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点评措施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个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医师处方、医嘱数量不足者按实际数量点评),重点抽查外科、呼吸科、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科室以及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手术治疗病例。
每月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
三、细菌耐药监测监测方法: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分析报告我院细菌耐药情况,重点监测主要病原菌对排名前十位药品的耐药率。
四、全面调查评估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连续三个月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五、预警措施(一)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监测评价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
(二)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采取下列预警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要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要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要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要暂停针对此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 38 号文件”,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对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临床医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按《上饶市立医院抗菌药物分线及分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处方权限应用抗菌药物。
4. 抓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的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5.建立并完善抗菌药物管理组织。
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务科负责。
6.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8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7.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8.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细菌耐药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公布细菌耐药信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9. 按照《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长期不合理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院感科、医务科、检验科及药剂科共同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
院感科每季度向临床科室公布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医务科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临床科室。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医务科应提示临床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医务科应提示临床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我院抗菌药物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决定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二、根据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根据当地和本院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三、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监测数据并就细菌耐药趋势进行汇总,统计本院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菌名称及耐药率,每季度上报院感科。
四、严格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五、临床科室应重视微生物标本送检并达到以下要求: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标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六、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按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若属于医院感染暴发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与控制制度”执行。
七、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我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趋势之间的关系,提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建议,至少每6个月一次,对耐药率超过75%或耐药率明显上升的抗菌药物品种讨论决定是否采取限用、暂停用及轮换等有计划性的保护措施。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生在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细菌室根据临床需要对感染患者的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出具报告并负责对药敏试验结果数据的保管和统计。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汇总,会同药剂科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药物敏感、耐药情况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主管业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报告,并向各临床科室、药剂科反馈。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细菌耐药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品使用数量进行重点监控,感染管理科协同药剂科及有关专家定期检查重点监控的抗菌药品使用管理,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检查结果与科室和个人奖金挂钩。
重点监控的药品若使用数量爆涨或存在明显使用不合理现象,则上报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调整,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方式及处理措施,向全院医务人员警示,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1.目的: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
2.使用范围: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
3.定义:无。
4.内容:4.1 严格监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情况,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监测与管理。
4.2 严格监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包括用药指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分级使用、经验用药、用药分析、方案调整的合理性等情况。
4.3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汇总、评价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进行排名统计,对用量、金额居前十位抗菌药物品种、前十位的科室和处方医师情况通报,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4.4 对每月抗菌药物使用(数量、金额)居前的科室预警,对该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医师、科室。
4.5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个季度通过 OA 平台及时向全院各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
4.6 各部门主要职责:4.6.1 信息科配合药学部、临床微生物室和医院感染监控科等完成各项数据的采集;4.6.2 临床微生物室主要负责分析报告临床送检标本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细菌耐药情况;4.6.3 医院感染监控科主要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对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多重耐药菌控制等进行监测;4.6.4 药学部负责对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和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总结;4.6.5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医务部、质控科督查干预。
4.6.6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讨论并采取不同的预警和干预措施,以保证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6.7 药事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作出处理意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预警细菌耐药性,各国和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类型、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如对于革兰阳性菌,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万古霉素等;对于革兰阴性菌,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2)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科学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高或过低的使用抗菌药物。
2.宣传教育:(1)医生教育:加强对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2)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宣传,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1.监测和报告:建立全国范围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数据分析和评估:对收集到的耐药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识别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3.预警和应对:根据评估结果,建立细菌耐药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和引导医生和患者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南,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和管理。
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
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宣传,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有效预防细菌耐药的产生和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抗菌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但是由于其广泛应用和滥用的问题,抗菌药物的功效正在逐渐减弱,而且出现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
为了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扩散,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首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测系统,监测医院和社区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与疾病感染情况进行关联分析。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抗菌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的问题,例如通过监测药物处方数据,分析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指导意见。
其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需要建立一个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进行评估,确定其耐药性水平和临床应用指导。
这样可以根据药物的疗效和耐药性,科学指导医生和患者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评估体系可以包括对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测试、治疗效果评估和耐药性监测等。
此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和通报系统,及时传递有关抗菌药物的新知识和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医生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认知,促使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提高临床用药的质量。
信息共享和通报系统可以包括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研究报告等方式,将最新的抗菌药物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及时传达给医生和患者。
最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监督。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抗菌药物研发的投入力度,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通过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发展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系统,以及政府的支持和监督,可以促使医生和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扩散,保护人类健康。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及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及预警机制第五章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1、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和咨询,使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60,以下,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送检率达到40%以上。
2、药械科定期统讣各科抗生素使用量及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效果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检验科和药委会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临床科室根据公布的最新药物信息,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选用。
4、临床医师应提高抗菌药物使用询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敬试验结果,结合感染部位,合理选用药物。
5、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感染药物,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和对其的依赖性。
6、严格掌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抗感染药物治疗感染,避免无指征地联合用药。
7、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一般情况不因预防LI的而使用抗菌药物。
8、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疗效,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9、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10、医院感染管理科督促相关科室,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耐药菌的监测。
笫二节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与细菌耐药预警,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依照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01J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的精神,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现就建立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相关工作要求如下,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细菌耐药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问题之一,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背景、重要性、目标、内容和运行流程等方面介绍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
一、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常见且较易治愈的感染病变得难以治疗。
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二、重要性1. 预警意义:细菌耐药性具有快速扩散和传播的特点,通过建立一套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监测细菌耐药的情况,提早做好防控准备。
2. 指导临床用药: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建议,提高抗感染治疗的疗效。
3. 评估感染控制措施: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可以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措施。
4. 全球合作:建立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三、目标建立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的目标是:1. 及时发现和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2. 提供准确的细菌耐药性数据,为临床用药决策、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3. 根据细菌耐药性变化,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内容1. 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络:整合医疗机构、实验室、公共卫生机构等资源,建立全面覆盖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
2. 统一的检测标准与方法:制定统一的细菌耐药检测标准与方法,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3. 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建立细菌耐药性数据的共享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合作。
4. 定期分析和报告:对细菌耐药性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并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
5. 预警和应急响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响应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扩散。
五、运行流程1. 数据采集:各医疗机构和实验室按照统一标准和方法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并上传数据至细菌耐药监测平台。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遏制细菌耐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修订本制度。
一、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定期进行全院细菌耐药数据汇总、分析,每季度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交细菌耐药简报,药学部负责对抗菌药物使用与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管理组负责针对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进行预警和制订干预措施,医院质控办负责向全院通报。
二、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三、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四、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六、医院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评价管理组定期组织对全院抗菌药物
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监测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为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根据每月上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学部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药讯》(院内刊物)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学部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学部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每季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无用药指征;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7.其它不符合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8.其它不符合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六、发现上述第五条相关违规行为,按以下处理:1.科室:违规每例次扣l分,累计在科主任绩效考核“基本指标”中“抗菌药物规范使用”项扣除,扣完为止。
2.当事人:运行病历每例次扣50分,归档病历按乙级病例计扣21分,取消病历评奖资格,另扣50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防止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的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监测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的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和目标:1.科学性和准确性:预警管理机制应基于科学依据,准确分析和判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抗菌耐药性状况。
2.及时性和有效性:预警管理机制应能及时发现和报告抗菌药物滥用或不当使用的情况,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3.安全性和规范性:预警管理机制应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的发生。
二、机制设计:1.数据收集和监测: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性监测网,通过医院、药店、药监部门和疾控中心等渠道收集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性相关数据。
2.数据分析和评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状况。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
3.预警报告和发布:根据设定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对超过阈值的地区或医院进行预警报告,并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决策者。
4.干预和指导:对被预警的地区或医院进行干预和指导,包括提供合理用药指南、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监管等措施,以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5.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对预警管理机制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机制,确保其持续有效。
三、机制的作用和意义:1.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通过预警管理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情况,避免滥用导致的抗菌耐药性问题的发生。
2.保护公众健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防止细菌感染的传播和严重后果的发生,保护公众的健康。
3.降低医疗成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的治疗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成本。
4.促进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作,促进了医疗卫生体系的互动和合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精神,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二、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科室成立由科室第一负责人为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备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
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定期进行分析并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四、医院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简历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长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症、超剂量等使用的抗菌药物,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员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药学、院感、临床检验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级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员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知识。
八、各部门职责(一)医务处1、负责并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会诊指导与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对全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3、组织检查和评价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定期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精选五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精选五篇)第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无用药指征;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控重点下列病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行病原菌检测加药敏试验:1.败血症、菌血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由于过度滥用和误用,导致细菌耐药率的上升。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一、抗菌药物使用计划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计划,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滥用。
该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限制性使用。
2.严格限制抗菌药物的非必要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3.针对特殊情况和病例,制定针对性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二、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负责人、药剂科、药师等人员组成。
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包括: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方案。
4.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提供相关数据分析。
5.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疗效与安全性。
6.负责培训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
三、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于限制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实行审批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药剂科对医生开具的限制性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批。
2.在审批过程中,要评估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史、病情及病原学信息等。
3.对于不符合指南和方案要求的开药行为,应进行督促和指导,并建议修改药品使用方案。
四、抗菌药物使用监督管理机制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医院应制定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记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对于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3.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4.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深入推进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的宣传和教育。
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主要从抗菌药物使用计划、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从而达到保障医疗保健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试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试行)一、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各科室应该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卫生部下发的《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院各科室要重点加强l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科室应该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别管理。
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品种。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毗肟、头孢匹罗等;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3、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伏立康叫(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三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卫生部将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适时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进行调整。
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本辖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开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和指导。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保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落实。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为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的要求,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严格控制氟喳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1.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的教育,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2.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和适应症。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重点加强I 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 类切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l)选择抗菌药物。
3.严格掌握氟喳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指征,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严格控制氟喳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喳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4.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定期(每半年)分析并通报我院细菌耐药情况,完善对强耐药菌MRSA、ESBLs、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绿脓杆菌等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通报和控制。
通过在报告单上注“此检出菌为MRSA、ESBLs",临床及时消毒隔离并在病人床头卡加注“MRSA、ESBLs”等,预防耐药菌的传播,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率5.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感染科及时将预警信息在医院HIS系统以BBS形式通报医务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
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米取以下干预措施:
1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无用药指征;
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
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
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
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
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
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
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控重点
下列病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行病原菌检测加药敏试验:
1败血症、菌血症。
2•成人发热3天及以上,儿童发热5天及以上,原因不明,需做血或骨髓培养。
3•有咳痰(黄绿痰、脓痰)等呼吸系统临床表现需行痰培养;上呼吸道感染行咽试纸培养。
4.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需血培养。
5•肝硬化腹水出现腹膜炎体征应行腹水培养。
6.泌尿系感染需尿培养。
7.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
8.气管切开48h后,每周一次培养。
9.留置导尿管48h及以上病例。
10.各种引流管留置48h及以上病例(胃管、空肠造痿管、肛管、气胸闭式引流管除外)。
11.腹膜炎、胸膜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各部位脓肿等经手术或穿刺可以取。
12.各类非甲级愈合伤口,烧伤(烫伤、电击伤)创面。
13.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超过48小时病例按治疗性应用对待。
八、发现上述第六条、第七条相关违规行为,按以下处理:
1.科室:违规每例次扣I分,累计在科主任绩效考核“基本指标”中“抗生素规范使用”项扣除,扣完为止。
2.当事人:运行病历每例次扣50分,归档病历按乙级病例计扣21分,取消病历评奖资格,另扣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