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副族)金属元素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根据教参安排,“铁及其化合物”需要三个课时。

其中铁的化合物安排两个课时。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化铁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还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运用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钠和氯属于典型的主族元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思路。

而铁属于副族元素,学生既可以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把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

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质,形成证据意识。

2.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 通过学习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 结合应用实例,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性质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优质教案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优质教案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3.3.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本节教学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氮的循环》的第一课时。

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氮元素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氮的各种重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反应现象,不同氮的化合物的用途。

通过研究氮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以使我们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多样性的认识。

本节安排了氮的循环、氮的固定、氮氧化物性质这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将学习并掌握氮的氧化物、氮的循环及相关反应;学习并掌握氮的单质和氮氧化物性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感受氮元素的多种化合物的不同特性和用途以及氮循环与人类活动关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一举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氮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能列举、描述、辨识含有氮元素的典型氧化物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角度说明有关物质的转化路径及氮的循环。

能分别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厂货减方法。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

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

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

重点:氮的氧化物性质难点:不同价态的氮元素转化多媒体一、知识回顾1.常温常压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它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3.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教案1.1铁及其氧化物 ........................................................................................................... - 1 -1.2铁及其化合物 ........................................................................................................... - 3 -2.1合金 ........................................................................................................................... - 5 -2.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7 -1.1铁及其氧化物【教学目标】1.认识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及铁的冶炼历史。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铁与氧化剂反应的产物;认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确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情境]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位居世界首位。

经过技术改革,现代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在高温下焦炭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

[教师活动]请学生写出上述反应。

2.新课讲授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板书]1.铁及铁的氧化物[复习巩固]请学生阅读教材,掌握铁元素及其存在并填空。

铁及其化合物——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教学设计 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铁及其化合物——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教学设计 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铁及其化合物——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的教学内容取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的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价的铁元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即+2价Fe容易被氧化成+3价Fe,这一性质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察的重点。

氢氧化亚铁沉淀转变成氢氧化铁沉淀的实验现象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提体会+2价铁的还原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

由于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经验较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做好知识教学,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又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探究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获益。

三、教学目标1.掌握氢氧化亚铁的最佳制备方法以及物质防氧化的措施2.培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知识迁移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四、教学重点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改进方案五、教学难点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六、教学过程【引入】铁元素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的铁元素。

例举生活中与铁元素有关的事物。

如:铁门、铁锅、燃气管道、人体内也含有铁元素等。

【教师】铁及铁的化合物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性质也很活泼,本节课我们来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学生】按要求完成铁与稀硫酸的反应,并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1)试管内有气泡产生;(2)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灰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提问】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过一段时间后还会生成红褐色物质呢?1.内因——FeSO4溶液中部分Fe2+可能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2.外因——生成的Fe(OH)2沉淀极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OH)3➢溶液中会有一定量的O2溶解于其中➢溶液混合过程中会有一定量的O2带入【思考与讨论】由实验可知,白色的Fe(OH)2会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铁的单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铁的单质》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铁的单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的单质”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的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知识是延续第二章钠元素以及氯元素的主族元素性质探究,展开过渡金属铁元素性质的学习,更是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初中已经学习铁是一种活泼金属的代表。

学生已经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判断铁单质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由于前面钠单质的学习,学生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认识单质铁具有还原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展示铁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总结回顾铁单质的物质性质;2.通过提问人体补铁的途径,引入燕麦中是否含有还原铁粉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单质铁被氧化为+2和+3价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并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化学知识渗透与生活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类比单质钠与水的反应预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1.通过对单质铁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能用价类二维图来总结和概括铁的性质;2.通过单质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改进实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2.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改进实验)2.对比法(类比钠与水的反应,推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比较两者的异同)六、教学设计思路铁单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本节课第一环节,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铁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单质铁的物理性质。

高中常规工作电子资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常规工作电子资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中第一课时的授课内容,是教材第二部分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典型的金属——铁及其化合物。

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简单学习了单质铁的化学性质,知道铁是一种典型的金属,了解铁与氯气、氧气、酸以及硫酸铜的反应,同时与金属钠进行性质的对比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简单的金属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时的学习融合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等知识。

因此,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既可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可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学生也知道了活泼金属钠的化学性质,作为两种金属的性质对比,教材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的金属化学性质的概念,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与本章节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初中学习过相关内容,对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2、高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

3、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本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思考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动脑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铁元素在自然界存在形态、与人体健康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重要意义;从我国古代应用铁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在科技进程中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2、能用氧化还原原理进一步认识铁的化学性质;铁与水蒸气反应可以解释生产中简单问题,培养安全意识。

3、通过氢氧化物制备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形成证据意识。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二节金属材料》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二节金属材料》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二节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金属材料,理解其宏观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与微观结构(如原子排列、电子排布等)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质变化(如合金的形成对原金属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变化中的平衡与调控思想。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实验证据和理论模型,学生能够解释金属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构建金属材料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金属材料的性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尝试设计新型金属材料或改进现有材料的性能。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金属材料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合金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应用金属材料的性质解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

四、教学资源•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教材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金属材料的图片、视频、性质对比表等)。

•实验器材与试剂(如不同种类的金属样品、合金样品、酸溶液等,用于性质探究实验)。

•互联网资源(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新型金属材料介绍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通过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讨论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实验探究法:设计金属材料的性质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不锈钢的防锈原理、铝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等),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性质与用途之间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铝壶、铜导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金属制品为何选择特定金属制成,从而引出金属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的话题。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在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利用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通过一个例题把在第二章里学习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分散了第二章集中学习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在初中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有重要意义。

三、素养目标1.【教学目标】: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及相关物理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2.【评价目标】:通过从简单到复杂,善于把问题分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来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六、教学设计思路物质的量那部分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十分紧密,可以通过对粒子数目、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之间关系公式复习进行导入。

以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为例,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从宏观的物质质量以及微观粒子数目切入,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在此基础下,通过例题“250mL2mol/L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使学生掌握运用物质的量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初步计算。

3.1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1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铁盐和亚铁盐【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金属元素之一。

因此,对于这一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教材单独安排了一节内容。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调铁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学科核心素养。

无论是生活还是理论上,学生对于铁及其化合物都是比较熟悉的,这样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降低了门槛。

教材先通过实验介绍铁离子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讨论了铁离子被还原成亚铁离子及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并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总结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

最后,通过“思考交流”栏目把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系统化和网络化。

【设计理念】坚持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开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节是“铁及其化合物”中的第2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实验介绍离子检验,二是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总结出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三是化学服务与社会——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首先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两个角度给含铁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入手,分析生活中铁盐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引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实验探究的流程。

再从学生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开始分析,总结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最后,和学生一起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能辨别铁盐和亚铁盐溶液的颜色,学会Fe3+、Fe2+的检验方法,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设计并完成Fe2+、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体会理论知识在探究物质性质上的具体作用。

新教材化学3.1.2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2)-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化学3.1.2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2)-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第二课时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本节是教材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在这一章学习的过程中,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铁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铁的有关性质。

从本质上了解铁是一种变价金属。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

学习相关内容时应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些理论的过程。

例如,本节很多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能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以巩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铁以及氧化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1、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主要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检验和转化。

2、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和知识的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核心素养1、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

学会学习和认识新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转化难点:亚铁离子的检验查阅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相关内容,预习课本。

【过渡】根据前面的学习,由铁的氧化物,可以看出,铁在化合物中主要以哪些价态存在?【学生回答】+2、+3【提问】1、铁的氢氧化物有哪些?什么颜色?2、能否直接用氧化亚铁、氧化铁溶于水制备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3、能否用铁与水反应制得?【学生回答】白色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亚铁不能用氧化物直接溶于水得到氢氧化物因为铁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

也不能用铁和水反应制得。

【教师】那该如何制备铁的氧化物?【学生回答】用可溶性铝盐和碱。

用可溶性铁盐、亚铁盐与碱溶液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原子的发现历程;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3. 掌握原子的尺寸大小及电子排布规律;4. 能够解释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发现历程;2. 原子的基本组成及尺寸大小;3. 电子的排布规律;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熟练应用原子结构知识分析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2. 实验器材:示波管、阴极射线管、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显示装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以及一些元素的特性,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思考和疑惑。

二、概念讲解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3. 原子的尺寸大小;4. 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重点概念讲解1. 简要介绍原子核、电子云的组成及作用;2. 电子的排布规律: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门限规则;3. 讲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展示利用示波管、阴极射线管等实验器材,展示原子结构及电子排布的实验结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原子结构。

五、课堂讨论以元素的各种性质和反应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六、板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强调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七、课后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及其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1.3亚铁离子、铁离子的检验与转化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1.3亚铁离子、铁离子的检验与转化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今天就以“色”识铁,一起来学习Fe2+、Fe3+的检验与转化。
观察、思考
蔬菜、肉类
从生活情境缺铁造成缺铁性补铁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探究
下面是某品牌的补铁剂,该补铁剂中铁元素以哪种形式存在,请同学们进行猜想。
如果你是药片质检员,想要检测补铁剂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你会怎么做?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实验框中准确找到FeCl2溶液、FeCl3溶液。请一位同学它的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取适量补铁剂粉末溶解,滴加2-3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
那么猜想一和猜想三都不正确,如果含有Fe2+该如何设计实验呢?
还有其他方法吗?请同学们结合氧化还原知识设计方案,最好利用今天学到的新的方法硫氰化钾。
Fe2+被氧化成Fe3+需要加什么?
哪些物质可以作氧化剂?
请同学们用刚刚滴加硫氰化钾为变红的试管继续滴加过氧化氢,观察现象。
请同学们分别取FeCl2溶液、FeCl3溶液滴加1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
【解释】
这是因为硫氰化钾和Fe3+反应,生成血红色的物质,而不与Fe2+反应。
刚刚稀释过的,滴加一滴硫氰化钾观察
请同学们选出一种检验与鉴别Fe3+最灵敏的方法?
还记得刚开始同学们对补贴剂你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猜想?针对猜想一:含有Fe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预测?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客观记录,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培养证据意识。
3.通过生活补铁,能应用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解决补铁选择的相关问题,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新设计
(本节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过程创造性设计的亮点)
本节课是小组实验,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等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掌握检验Fe2+与Fe3+的方法,并迁移到生活中菠菜补贴情境,设计方案检验铁元素。

第三章 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导学案

第三章 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导学案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教学设计第二节金属材料第一课时铁合金铝和铝合金教学思路问题线活动线任务类型关键能力培养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意图生活中的眼镜介绍,1.你希望你的眼镜架有什么性能?学生思考并回答。

观察体验证据推理。

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证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文献查询)进行推理的能力和意识。

1.眼镜架选什么材料更好?2.合金为什么比纯金属更坚硬?驱动学生思考它们微观结构的差异。

学生结合铁、铝等金属性能思考回答。

观察体验证据推理。

观察微观认知模型。

化学方法和分析能力。

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培养。

从眼镜架材料看人类对材料的认识、改造和使用问题2:你认为哪种材料更适合作为眼镜架?问题1:你希望你的眼镜架有什么性能?问题3:阅读教材,小组讨论选择适宜作眼镜架的材料?问题4:铝合金为何耐腐蚀?能否耐强酸、强碱腐蚀?问题5:了解还有哪些新型合金?问题6:设想未来的眼镜架还可能使用哪些材料?从眼镜架材料看人类对材料的认识、改造和使用第三章第二节金属材料【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中常见合金的认识经验,阅读教材中合金的结构介绍,了解合金的概念,并能联系纯金属和合金的微观结构解释二者性能的差异。

2.以铁合金为例,能从元素组成上对合金进行分类,并认识不同类型金属材料组成、性能与应用的联系,强化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决定用途的观念。

3.了解储氢合金、钛合金等新型合金,感受化学科学对创造更多新材料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活动一:自主学习展示1.合金的概念和特性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熔合而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的物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

性能硬度硬度一般____________它的纯金属成分熔点熔点一般_______________它的成分金属与纯金属材料相比,合金具有优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金的形成条件形成条件合金是金属在_________状态时相互混合形成的,熔化时的温度需达到成分金属中熔点_____________的金属的熔点,但又不能高__________成分金属中沸点__________的金属的沸点。

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铁及其化合物”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本章内容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价态两个重要视角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并且构建学生的“元素观”、“价态观”、“转化观”。

本节课的知识是延续第二章钠元素以及氯元素的主族元素性质探究,展开过渡金属铁元素性质的学习,更是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理论的进-步学习。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经历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了部分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在学第三章内容前,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核心知识,在实验探究能力上,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三、学习目标:1.了解铁在自然界的分布、存在形态、物理性质,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古代应用铁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在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进一步认识铁的化学性质,通过类比单质钠与水的反应预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的可能性及产物,推断掌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现象、原理。

四、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实验的探究五、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铁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过渡】请大家阅读课本P64第一段环节一:铁元素的存在和冶炼1.铁元素的存在【课件展示】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图片以及地壳中的圆盘表。

【拓展】人类最早发现铁是从陨石开始的,陨石中铁的含量是比较高的,有资料鉴定商代的铁刃铜钺就是由陨铁锻制而成。

陨石的来源及其稀少,满足不了农业的发展,于是铁的冶炼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应的铁制品也陆续出现,如打铁炉和战国时期最大的铁器─长方形铁炉。

同时我国的炼钢技术也逐步发展。

2.铁的冶炼【思考】怎样从铁矿中获得铁单质?环节二:铁单质1.物理性质观看图片阅读课本感受我国铁文化发展史的伟大让学生感受到铁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必修一第三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必修一第三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FeO、Fe2O3、Fe3O4的性质和应用2、掌握Fe(OH)2和Fe(OH)3的制备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实验、观察等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2、初步学会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

3、学会预测陌生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通过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五、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价-类”二维图这个工具、提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方法【任务1】以铁化合物的类别为横轴坐标,化合价为纵座标,画出铁的化合物的类别-价态二维图【思考】如何从化学角度去学习和认识这些物质呢?(即怎么学?)补充完善,学生代表评析(1)类别角度:学习物质通性;(2)价态角度:学习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

引导学生从类别、价态角度学习物质,渗透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方法;【环节二】运用方法,自主预测铁的氧化物的性质,渗透价态观、类别观的学习。

【提问】铁的化合物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初三也接触过一些,一起来回顾一些例子:【任务2】从类别,价态角度预测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思考]1、由红砖(含Fe2O3)如何烧制青砖(含Fe3O4),应加入什么物质?2、如果由磁铁矿或赤铁矿冶炼单质铁,该如何实现?【学生回顾】细铁丝燃烧、磁铁成分、外墙涂料、补血口服液、天然赤铁矿、磁铁矿、红砖、青砖等图片情景,列举:Fe3O4、Fe2O3、FeSO4等。

自己预测,分流分享:类别:FeO 碱性氧化物Fe2O3 碱性氧化物Fe3O4复杂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从价态特点预测三种氧化物可能的性质:Fe2O3(+3)仅有氧化性FeO(+2)Fe3O4(+3、+2)氧化性,还原性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归纳整理完善表格引导学生从类别、价态角度认识铁的氧化物,渗透类别观、价态观的学习;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评价、完善性质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hapter 3, compulsory Vol ume 1 of new chemistry textbook for senior o ne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章主要包括三小节: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这三小节主要是介绍了四个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概念的应用(计算和定量实验)。

这四个概念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地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都是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有关计算主要包含了这样的四对换算关系: space prefix =o/> <图1一1>这样通过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就建构了这样一座桥梁:<图1一2>而化学这门学科正是要在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所以学习化学的人都必须在头脑中建构起这样一座桥梁。

同时摩尔计算是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核心,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量实验则是高中化学重要的二个定量实验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意义重大。

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老教材的比较新大纲旧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b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b摩尔质量b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c、d气体摩尔体积b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计算c、d物质的量浓度c物质的量浓度c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d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d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d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d1、大纲的比较2、教材内容的比较新教材从目标上提出了“淡化摩尔、弱化概念、降低难度(计算)”,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在内容上相比就有了这样一些变化:(1)从高中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出发: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4节反应热从本章删去。

反应热的初步知识放在了第一章,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则放在了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

反应热从本章删去,使本章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同时知识点分散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从分散难点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将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分散到了第四章。

充分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原则。

(3)从降低难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时进行了淡化处理,说明概念的文字没有用黑体字呈现,也不再有总结性语句;其次,新教材还略去了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求算,仅对气体分子数与其物质的量的换算有要求;另外,由于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大纲中已不作要求,所以在新教材中已将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个名称略去,但内容有所保留。

(重理解轻死记)(4)从更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变更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同时变更了概念的引入顺序)。

(见表)(5)从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计算中引人了量方程;增加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molˉ1;在定量实验中将量筒改为滴定管;规定物理量及其单位都用符号表示。

(6)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增设了讨论性问题,还增加了课后阅读材料。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较复杂的概念的学习建构在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学习的可接受性原则。

从中可以体现出新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为重来编写教材的先进思想。

新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应该说是更加科学。

4、教材编写的比较新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

更多的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来呈现教材内容。

比较注重启发式的教学:设置了4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同时还配备了10幅插图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化,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

同时还提供了学法指导,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将整个配制过程用图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学法指导。

(文字和图象的相互替换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断使用的一种方法。

)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每一节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5、课时分配的比较新教材(共10课时)旧教材(共15课时)第一节物质的量2第一节摩尔3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2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2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3第三节摩尔浓度3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第四节反应热1本章复习2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2选做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2本章复习2新教材的课时比旧教材少主要是二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容的减少(第四节反应热、选做实验均已删去)这里就少了3个课时。

另外加上难度降低,第一节物质的量减少了一个课时。

又学生实验从2个课时减少为1个课时,这是合理的。

可见尽管课时减少但教学内容也相应减少,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教材,认真备课,不要穿新鞋走老路,这章的教学任务是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的。

6、课后习题的比较新教材课后的习题比旧教材明显增多,说明教材编写者已看到了习题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建议由于本章是高中唯一以物理量为主的一章,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准确把握教学大纲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全面,落实要到位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准确把握2.教学目标要分步推进3.课时内容要合理分配4.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5.要重视新教材的变化6.要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讨论题,课后阅读材料7.教学方法要多样化8.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9.要重视实验的教学四.教学程序(课堂--)1、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3)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4)教学目标的分步推进 [说明](1)过去我们上课总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活动的主角,经常一讲到底。

而把学生看作群众,关心的是他们是否配合,是否回应。

如果现在仍然是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现在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角,而老师则仅是导演。

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

(2)建构主义者倡导合作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学习仅是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论证,则可以使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认识更趋完善。

对此我们都有一定的体会。

其次从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公民而言,我们也应该加强合作学习,因为大家已经有一种共识:未来的公民应该善于合作2、课堂--示例: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摩尔(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技能(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并用本节课的教学用品:电脑、投影仪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本段教学流程图:(二)阅读讨论,了解概念本段教学流程图: [说明]首先摩尔在新教材中已作了淡化处理,有关要领的文字不再以粗体字突出。

对学生的要求仅作了解,不做过高要求。

同时在本节课前面第一部分已经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为什么要引进摩尔这一概念并且粗步地感受了摩尔这一概念是用来干什么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本段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材料,相互讨论,合作学习来解决。

不过需要老师作出引导,因为这一部分知识中仍然有一些陌生名词(如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等)仅靠学生自学,尚有困难。

因此在这里我选择了建构主义观点下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附]:问题与解答:(三)问答结合,应用概念本段教学流程图:[附]一、教师设问如下:填空题1、有一瓶氧气含有na个o2分子,则称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o22、有一块石墨固体含有na个c原子,则该石墨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c3、有一包氯化铜粉末,含有na个cucl2 ,即有na个cu2+,2na个clˉ,则该氯化铜的物质的量为__ mol或称有__mol cucl2 4、1 mol氢气,则表示含有__个h2。

5、1 mol三氯化铁则表示含有__个fecl3,即有__个fe3+和__个clˉ。

计算题有一瓶纯硫酸其物质的量为3mol,则该瓶中大约有多少个h2so4分子?(na≈6.02×1023 molˉ1 )这些硫酸分子中共含有多少个氢原子?其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还含有多少个氧原子?其物质的量又为多少?二、学生自问自答一组设问,一组回答(时间5—8分钟)三、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结论结论1:粒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结论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n)之间的关系为:作业 p48—㈠ 1、3、4 看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国际单位制简介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一些物理量来表示物质及其运动的多少、大小、强度等。

例如,一米布、二千克糖和三十秒等。

有了米、千克、秒等这样的计量单位,就能表达这些东西的数量。

但由于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单位制,如英国的英制、法国的法制等。

而且同一物理量常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如压强有:公斤\平方厘米、磅/平方英寸、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巴、托等多种单位,这对于国际上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商业交往,都很不方便,换算时又容易出差错。

因此,便有实行统一标准的必要。

国际单位制是一九六零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建议并通过的一们单位制。

以米、千克、秒(m、kg、s)公制为基础,逐步加上其它单位,并作了一些规定,制定了国际单位制:(英文为:the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es, si)国际单位制克服了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多种单位制并用的混乱现象,并尽可能地反映出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学、精确、简明和实用的特点。

现有国际单位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单位制,已成为国际上共同的计量语言。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熟悉国际单位制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为我们所用。

si单位包括三种类型的单位,即si基本单位、si辅助单位和si导出单位。

请参阅附录。

附录一:si基本单位附录二:si辅助单位附录三:si导出单位(共有19个,仅取4个示例)补充说明:物理量一一就是用来描述物质的性质或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所用的各种量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