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开放分类: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经济贸易编辑词条分享本词条由空间无极限创建,共有6位协作者编辑了6次。

最新协作者:亦韵,陆秋艳,manager,啸然,无忧商务。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

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1 概述2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3 假设前提4 三个发展阶段5 理论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 概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j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 和产出的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 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
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 施、信息、资金、人才等。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2)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
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3)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
1
i 1 n
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表
Xi Mi
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1
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 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指数>0,意味这该国同 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行业内贸易越发达。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 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 溢
4. 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 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20
图6-5
•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7
(4)评价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 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贸易。
22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23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31
三、相互倾销模型
倾销
第七节
新比较优势模型
一、佛莱姆和赫尔普曼模型 二、法尔维和基尔考斯基模型
33
18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 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 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 求偏好的多样性。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
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 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 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 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 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 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 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
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5-1予 以轮廓反映。
4.2.2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 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 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 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 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 的基础。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3.5产业内贸易理论

3.5产业内贸易理论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 同质产品 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 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 产业间贸易(intertrade)的对象,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 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 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 贸易. 贸易.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 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 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 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 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 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 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 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 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贸易是差别 产品的贸易. 产品的贸易.
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 如烟草,化妆品等, 性,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 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 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 )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 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 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 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 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 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 ,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 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 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 的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产生对各种质量 档次的产品的需求, 档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 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成本 C, and 价格, P
CC
AC3
P1
E
P2, AC2
AC1
P3 PP
n1 n2
n3 厂商数量, n
不完全竞争理论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厂商的均衡数量
PP 曲线的向下倾斜,表明厂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制 定的价格就越低。
i
总额中所占比重,显然,产业进出口差额越大,
产业间贸易所占比重越大。
1 Xi Mi则表示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所占比重。
Xi Mi
2.取值的含义 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当等于0时,表示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值越大,表示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当等于1时,表示产业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3.从i产业扩展至一国总体产业 如果衡量一国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其
16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2020/6/30
规模经济为什么会产生贸易?
如果A国将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X产品,而B国将所 有资源生产其他产品(比如有差异的Y产品),则 通过贸易,两国都会比贸易前消费更多的X和Y产 品。
换句话说,即便两国要素资源完全相同,不存在 比较优势,只要产品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两国 也会产生国际贸易。
式中:
IITi
1
Xi Xi
Mi Mi
Xi表示产业i的出口额,Mi为产业i的进口额。
Xi M表i 示产业间贸易,其含义是:产业进口额与出口
额的差额越大,产业间贸易规模越大。
显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就是,该产业进出 口总业内贸易指数
Xi Mi
Xi
M
表示产业的产业间贸易额在其进出口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和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及假设前提
概念: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概念 它指同一产业(或部门、行业)内部的差异产品 及其中间产品的国际交换。 假设前提: 假设前提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q H P G F E D C O yA yB y A B
所需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档。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 级越高。 两者关系可以用图中的OP来表示。 yA: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yB: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FC: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HE:B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 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处于品质等级EC和HF之间 的商品不可能成为贸易品 处于品质等级E和H之间 的商品成为贸易品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限三个阶 段。 1、初始期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 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 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 的诱因。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的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 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 这些国家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正 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这在初始 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要高,要初始 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爱之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 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基本定义
基本定义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 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 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 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 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 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有: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 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生背景
概念
假设前提
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 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 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时间及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主要有凡登、迈克利、巴拉
萨、小岛清。

70年代中期以来有林德、波斯纳、弗农、格鲁贝尔、劳埃德、戴维斯、克鲁格曼、兰卡斯特。

内容: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
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原因: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造成市场需求多样化,使
各国对同种产品的不同类型产生一定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2、为获取规模经济。

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产业部门的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应市场。

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或者生产技术差异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轿车产量
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 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 如此。
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
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 模而使成本下降。
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 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 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 。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 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在1960年 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 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 是同一贸易分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 M.Michaely)在分析36哥国家的贸易数据 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 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 进口额;T代表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中国1997-2001年的19产97业内1贸99易8 状况1999 2000 2001 产业内贸易指数(算术平均) 0.391 0.389 0.404 0.412 0.411 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法) 0.404 0.409 0.428 0.446 0.425
1987 51.4 22.2 65.5 72.3 68.8 55.3 55.7 64.0 66.7 56.4 5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 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四、主要内容这里对于产业内贸易又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解释。

比如,有些国家幅员辽阔,对于一些本身价值低而运费比重大的产品,不必强求在本国生产和非得在本国销售。

例如,中国东北边境生产的某产品可以向俄罗斯东部出口销售,而西部边境有需求时俄罗斯相邻地区有供应,那么就宁愿从俄罗斯进口。

这种情况在中俄之间就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其动机不是价格差而是节省运费。

再比如有些季节性商品,冬夏季需求强度大不一样,而工业制成品是均衡时间分布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将生产规模仅满足旺季或淡季,为了生产与销售的均衡,只能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条件,在本国需求淡季出口一部分产品,到旺季再进口一部分产品,从而形成了产业内贸易。

这种贸易动机同样并非因为价格差,而是为了避免用仓储平衡市场供求的成本。

但这只能解释一些特殊产品和特殊情况下的贸易,并没解释大量存在的普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一)产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两种类型。

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也称差异产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以下几种形式:1.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

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在国内远距离地运输。

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3.大量的转口贸易。

在转口贸易中,进出口的是完全同质的产品。

这些同质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这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内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产品贸易。

为了调剂市场而在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因为同种商品的成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人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三)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

在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

属于同一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在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

在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

因此,在用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有三种情况:1.使用价值完全一样,但生产投入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业内贸易可以用要素票赋论来解释。

这类异质产品的产2.在生产投入方面极为相似,但使用价值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这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可以用要素票赋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相结合来解释。

3.产品的使用价值几乎完全一样、生产投入又极为相似的异质产品贸易只能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

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

烟草、服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在着这类差异。

①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

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

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

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一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2)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

从技术的产品角度看,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与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在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3)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就是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

汽车行业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差异。

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是,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而是因个人收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看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五、产业内贸易的成因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对象的异质产品,主要有水平异质性、垂直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三种情形。

产品的异质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例如,美国和日本都生产小轿车,但日本轿车以轻巧、节能、价廉、质优为特色,而美国轿车则以豪华、耐用为特色。

这样就引起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这种相互需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2.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偏好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制约。

消费者偏好的差别若从需求方面分析,同样可以分为垂直差别与水平差别。

前者指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中不同质量、等级的选择;后者指对同一质量等级的同类产品在其尺寸、款式、品种等方面的不同选择。

因此,可选择的产品品种、规模、款式、等级越多,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

3.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低等收入者,与不发达国家高收入者的需求相互重叠。

这种重叠需求使得两国之间具有差别的产品的相互出口成为可能。

但究竟有多大可能性,还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部分工就越精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国民购买能力也就越强。

在国民购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消费需求便呈现出对异质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消费市场。

在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趋于相等的过程中,两个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最终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4.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

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场。

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

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产品规格型号,在生产上就越专业化。

这种生产上的专业化不仅有助于企业采用更好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有利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从而充分体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