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记录,Mauna Loa,夏威夷,美国(Atmospheric carbon monoxide record from Mauna Loa,Hawaii)
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记录,Mauna Loa, 夏威夷,美国(Atmospheric carbon monoxide record from MaunaLoa, Hawaii)数据介绍:Individual measur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flask air samples returned to the CSIRO GASLAB. Typical sample storage times range from days to weeks for some sites (e.g. Cape Grim) to as much as 1 year for Macquarie Island and the Antarctic sites.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to test for changes in sample CO mixing ratio during storage have shown significant drifts in some flask types over test periods of several months to years (Cooper et al., 1999). Corrections deriv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are applied to network data according to flask type. (Data from the"S160" flasks have been rejected due to large and variable drift.)关键词:数据格式:TEXT数据详细介绍:Atmospheric carbon monoxide record from Mauna Loa, HawaiiL.P. Steele, P.B. Krummel and R.L. Langenfelds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Atmospheric Research, Aspendale, Victoria, Australia, 3195Period of RecordJanuary 1992 - December 2001MethodsIndividual measur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flask air samples returned to the CSIRO GASLAB. Typical sample storage times range from days to weeks for some sites (e.g. Cape Grim) to as much as 1 year for Macquarie Island and the Antarctic sites.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to test for changes in sample CO mixing ratio during storage have shown significant drifts in some flask types over test periods of several months to years (Cooper et al., 1999). Corrections deriv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are applied to network data according to flask type. (Data from the "S160" flasks have been rejected due to large and variable drift.)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a mercuric oxide reduction gas detector. CO reduces HgO to Hg vapour which is detected by UV absorption. One Trace Analytical gas chromatograph, labeled "RGA3-1" (R1) was used over the length of the record. Further details of CSIRO's global sampling network, sampling procedure,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 are provided elsewhere (Francey et al., 1996);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is discussed by Langenfelds et al. (2001).Data are linked to the gravimetrically-derived scale of NOAA/CMDL (Novelli et al., 1991) using a single high-pressure cylinder standard with a CO-in-dry-air mole fraction of 196 ppb. This standard is one of five synthetic mixtures of CO2, CH4 and CO in zero air, in the range 30-196 ppb, that were calibrated at NOAA/CMDL between 1992 and 1994. Stability of the CSIRO scale andvariations in instrument response are monitored with ~20 high-pressure cylinder standards, with lifetimes of 4-10+ years, spanning a CO mole fraction range of 20-400 ppb. More detailed calibration information is given by Langenfelds et al. (2001).A number of observed systematic influences complicate the inter-comparability of atmospheric CO measurements made by different laboratories. Comparison of CSIRO and NOAA flask measurements indicates a mean difference of 5.9 ± 1.7 ppb;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frequently exceed 10% of the measured CO concentrations at high lat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here the lowest CO concentrations are typically found). More details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by Masarie et al. (2001).These data represent monthly means, calculated as the mean of daily values from a smooth curve fit to the data using the curve-fitting routines described by Thoning et al. (1989).Manua Loa, Hawaii, USA19°32' N, 155°35' W, 3397m above MSLTrendsAn annual pattern of CO is evident, large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its destruction by the OH radical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dditional influences include spati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source strength associated with varying trajectories of arriving air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year. Annual average CO mixing ratios at Mauna Loa have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typically between 85 and 100 ppb) over the 10-year record, with an anomalously high value (109 ppb) occurring in 1998. Elevated CO mixing ratios were observed on a global scale during 1998 (see Langenfelds et al. 2002).ReferencesCooper, L.N., L.P. Steele, R.L. Langenfelds, D.A. Spencer and M.P. Lucarelli. 1999. Atmospheric methane, carbon dioxide, hydrogen,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us oxide from Cape Grim flask air samples analys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Baseline Atmospheric Program (Australia) 1996, edited by J.L. Gras, N. Derek, N.W. Tindale and A.L. Dick, pp 98 - 102, Bureau of Meteorology and CSIRO Atmospheric Research, Melbourne, Australia.Francey, R.J., L.P. Steele, R.L. Langenfelds, M.P. Lucarelli, C.E. Allison, D.J. Beardsmore, S.A. Coram, N. Derek, F.R. de Silva, D.M. Etheridge, P.J. Fraser, R.J. Henry, B. Turner, E.D. Welch, D.A. Spencer and L.N. Cooper. 1996. Global Atmospheric Sampling Laboratory (GASLAB): supporting and extending the Cape Grim trace gas programs. Baseline Atmospheric Program (Australia) 1993, edited by R.J. Francey, A.L. Dick and N. Derek, pp 8 - 29, Bureau of Meteorology and CSIRO Division of Atmospheric Research, Melbourne, Australia.Langenfelds, R.L., L.P. Steele, C.E. Allison and R.J. Francey. 2001. GASLAB Calibration Information, 2001. Internal Report, CSIRO Atmospheric Research, Aspendale, Australia.Langenfelds, R.L., R.J. Francey, B.C. Pak, L.P. Steele, J. Lloyd, C.M. Trudinger, and C.E. Allison. 2002. Interannual growth rat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O2 and its delta 13C, H2, CH4, and CO between 1992 and 1999linked to biomass burning, Global Biogeochem. Cycles 16(3), pages 21-1 to 21-22.Masarie, K.A., R.L. Langenfelds, C.E. Allison, T.J. Conway, E.J. Dlugokencky, R.J. Francey, P.C. Novelli, L.P. Steele, P.P. Tans, B. Vaughn and J.W.C. White. 2001. NOAA/CSIRO Flask Air Intercomparison Experiment: A strategy for directly assessing consistency among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 made by independent laboratories, J. Geophys. Res., 106, 20445-20464.Novelli, P.C., J.W. Elkins, and L.P. Steele. 1991.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gravimetric reference scale for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carbon monoxide, J. Geophys. Res. 96, 13,109-13,121.Thoning, K.W., P.P. Tans and W.D. Komhyr. 1989.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t Mauna Loa Observatory, 2, Analysis of the NOAA/GMCC data, 1974 - 1985, J. Geophys. Res., 94, 8549-8565.CITE AS: Steele, L. P., P. B. Krummel and R. L. Langenfelds. 2003. Atmospheric CO concentrations from sites in the CSIRO Atmospheric Research GASLAB air sampling network (October 2002 version). In Trends: A Compendium of Data on Global Change,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ak Ridge, TN, U.S.A.数据预览:点此下载完整数据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标准引入室内空气质量概念,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的要求。
其中规定的控制项目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
规定控制的化学性污染物质不仅包括人们熟悉的甲醛、苯、氨、氧等污染物质,还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3项化学性污染物质。
《标准》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建筑中的风量、温湿度以及甲醛、苯等污染物质,同时还根据一些不发达地区使用原煤取暖和烹饪的情况制定了此类地区室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国家标准委以前发布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十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共同构成我国较完整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评价体系。
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公司才能申请成立为室内环境检测公司。
2002年11月19日批准发布,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T11737居住区大气中苯、甲醛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GB/T12372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GB/T14582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668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GB/T1466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离法-GB14677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467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1526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硫酸钠分光光度法-GB/T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T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芘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5516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丙酮分光光度法-GB/T16128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6129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16147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GB/T17095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18204.13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GB/T18204.14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18204.15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GB/T18204.18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GB/T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氮检验方法-GB/T18204.24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方法-GB/T18204.25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GB/T18204.26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7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检验方法3术语、定义、单位3.1室内空气质量参数(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GB188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188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5 室内空气质量检验5.1 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采样和检验方法见附录A 和附录B 。
5.2 室内空气中苯浓度的测定方法见附录C 。
5.3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
5.4 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见附录E 。
5.5 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检验方法见附录F 。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采样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在进行室内空气污染物监测时,对采样点位,采样高度,采样时间和频率,以及采样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等项做出规定。
本导则作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配套的空气采样技术的指导原则,适用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采样。
2 选点要求2.1 采样点的数量:采样点的数量根据监测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以期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水平。
原则上小于50m 2 的房间应设1~3 个点;50~100m 2 设3~5 个点;100m 2 以上至少设 5 个点。
在对角线上或梅花式均匀分布。
2.2 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 。
2.3 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
相对高度0.5m~1.5m 之间。
3 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前至少关闭门窗4 小时。
日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18 小时,8 小时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6 小时,1 小时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45 分钟。
4 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根据污染物在室内空气中存在状态,选用合适的采样方法和仪器,用于室内的采样器的噪声应小于50dB 。
一氧化碳的测定(精)
(三)气相色谱法
• 结果计算 :
• 1、标准曲线法定量
• c=hBg • c-样品中一氧化碳浓度,ppm
• h-样品峰高的平均值,mm
• Bg-计算因子,ppm/mm • 2、用校正因子计算
• c=hf • f-校正因子,ppm/mm
体积浓度和标准浓度的换算:
C(mg/m3)=ppm/B28 B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三)气相色谱法
• 2 绘制标准曲线和测定校正因子 (2)绘制标准曲线 每个浓度的标准气体,分别通过色谱仪的六通进样
阀,量取1ml进样,得到各个浓度的色谱峰和保留时间。 每个浓度作3次,测量色谱峰高的平均值。以峰高作纵 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 斜率,以斜率倒数作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
• 1 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0~62.5mg/ m3。 2 记录仪:0~10mV。 3 流量计:0~1L/min。 4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5 氮气: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 霍加拉特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6 一氧化碳标定气:浓度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 %~80%的范围内。
采样:用铝箔复合薄膜采气袋采样。
校准量程的上限值标度。 测定样气:将采样袋通过干燥管连接在进气
口,则气体被抽入仪器中,由仪器表头直接指 示CO的浓度。
• 计算
• 按下式计算一氧化碳浓度: c=1.25×n 式中: c——样品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mg/m3; n——仪器指示的一氧化碳格数,为 ppm; 1.25——一氧化碳浓度由ppm换算成标准状 态下mg/m3的换算系数。
0C时,B=22.41 25 C时,B=22.46 28为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量
(四)汞置换法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公共场所的空气中存在一氧化碳(CO)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公共场所的空气进行一氧化碳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并提出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室内空气监测仪:室内空气监测仪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它可以实时监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室内空气监测仪通常配备有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并将结果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
而且室内空气监测仪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便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空气采样法:空气采样法是一种常用的一氧化碳检验方法,它通过采集空气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一氧化碳仪器将一定体积的空气吸入,然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吸附剂的吸附或者化学反应,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可以用于分析的化合物,最后通过色谱仪或者红外光谱仪等设备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氧化碳的浓度。
3.环境陶瓷色谱法:环境陶瓷色谱法是一种较为准确的一氧化碳检验方法。
该方法是利用陶瓷柱将一氧化碳分离和测定。
首先,将空气样品通过陶瓷柱进行通气,陶瓷柱上的陶瓷颗粒材料可以选择负载着催化剂或者吸附剂,可以对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分离和浓缩。
然后,将陶瓷柱从仪器上取下来,使其进入烘箱或者其他加热设备中,以释放陶瓷颗粒上吸附的一氧化碳。
最后,通过测定陶瓷柱上的气态或者液态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从而得出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一氧化碳检验方法。
在进行一氧化碳检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样位置选择:选择适当的采样位置非常关键,需要根据具体场所的要求来进行选择。
例如,在办公室中,可以选择靠近打印机、复印机等会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进行采样。
2.采样时间与频率:采样时间和频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不同场所中,采样时间和频率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在高峰期进行采样,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3.合理存储:采样结束后,需要将样品储存在符合要求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湿度太高等因素对样品进行干扰。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一氧化碳分析仪(空气中CO分析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一氧化碳分析仪(空气中CO分析仪)TH-2004型非分散红外吸收一氧化碳分析仪采用气体过滤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主要功能及特点●该仪器采用全中文菜单式操作界面,五键结合操作,对应按键功能提示,简化了操作程序。
●自动报警显示,能迅速判断故障,降低故障率。
●采用积木式设计,便于日常维护和仪器维修。
●数据采集时效、便捷该仪器通过RS-485串行通讯端口,与其它分析仪构成自动监测网络,采集的数据通过RS-485转RS-232传输给子站计算机,然后中心站控制室通过有线、宽带或无线传输方式远程调取子站计算机数据,及时有效的掌握某一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数字滤波精确、无误分析仪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滤波算法,以均方估计误差最小准则对响应时间和信噪比进行最佳优化,从而提高了系统的信噪比。
●采用参比/测量技术,消除光源波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紫外灯发光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测量的结果,为减少光强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该分析仪采用参比/测量技术,即样气通过电磁阀的控制,交替将涤除O3后的参比气和样气分别进入吸收室中,计算出参比气和样气之差,再按照朗伯-比尔定律进行空气中的O3浓度的测量。
防止由于灯长期工作老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自动校准为了确保仪器的精密度和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在一定周期内,需要对仪器进行零点和跨度校准。
工作人员可在子站计算机上设置仪器的自动走零走标时间,完成仪器的自动校准工作。
也可在中心站控制室远程设置子站计算机,完成仪器的自动校准工作。
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无人值守,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远程监控系统采用了现代通讯技术,中心站控制室远程调取子站计算机数据的同时,可同时监控监测仪器的内部参数和报警信息,可随时了解仪器运行和校准状况。
现代通讯技术,构成了庞大的环境监测信息网,充分体现了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为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的分析和监控提供了迅速、可靠的数据保障。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但它具有强大的毒性。
在环境中的高浓度CO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对大气中CO浓度的准确检测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大气中CO检测方法。
1.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大气中CO检测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分析技术来实现。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催化剂将C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然后利用红外光谱仪测量CO2的吸收峰值来确定CO的浓度。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仪器和设备,并且对样品的处理过程比较繁琐。
2.气体传感器检测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气体传感器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CO检测方法。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种类的CO传感器可以选择,包括电化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大气中的CO浓度,并且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
然而,这种传感器需要周期性的校准和维护,否则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激光吸收光谱检测方法:近年来,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在大气中CO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方法利用激光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束,通过检测光束经过样品后的强度变化来确定CO的浓度。
TDLA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它能够实时监测大气中的CO浓度,并且对其他气体的干扰较小。
4.无人机遥感检测方法:无人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CO检测方法。
无人机可以搭载CO传感器,通过飞行在大气中进行CO浓度的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广、数据采集快速、操作灵活等优势。
然而,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操作人员。
综上所述,大气中CO的检测方法有传统化学分析、气体传感器、激光吸收光谱和无人机遥感等方法。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不断出现,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先进、更准确的CO检测方法出现。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它是由不完全燃烧有机物质产生的。
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环境中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对一氧化碳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测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一氧化碳检测的标准,以规范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和要求。
一、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目的。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和要求,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通过制定一氧化碳检测标准,可以提高一氧化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一氧化碳超标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保护人们的健康。
二、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内容。
一般来说,一氧化碳检测标准包括了以下内容:1. 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包括传感器检测、化学检测、红外线检测等。
2. 一氧化碳检测的设备,包括一氧化碳检测仪、一氧化碳报警器等。
3. 一氧化碳检测的要求,包括检测频率、检测范围、检测精度等。
4. 一氧化碳检测的处理措施,包括一氧化碳超标时应采取的措施,如通风换气、停止使用燃气设备等。
三、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执行。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国都对一氧化碳检测标准进行了严格的执行。
相关部门会对一氧化碳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和维护,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相关部门也会对一氧化碳排放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一氧化碳超标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保护人们的健康。
四、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意义。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一氧化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一氧化碳超标情况,保护人们的健康。
同时,它也可以规范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和要求,提高一氧化碳检测的水平,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对一氧化碳检测的重视程度,共同保护人们的健康。
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大气中一氧化碳的研究
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大气中一氧化碳的研究内容简介一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主要研究原子吸收法间接测量大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的方法,以探究一氧化碳的变化趋势并加以分析。
通过与大气媒介接触后松散混合,采用甲烷气体作为一氧化碳的标准样本,并经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甲烷中的一氧化碳浓度。
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跟着改变,随着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地球的温度和气候变化高度相关。
本研究验证了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然气、石油、煤等含碳量高的燃料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其中一氧化碳是目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受温度、湿度、地形、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大气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因此,一氧化碳的监测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思路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采用原子态(吸收或发射光谱)检测物质成分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可测定大气样本中的某些主要物质的浓度。
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量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方法,采用精确的甲烷气体作为一氧化碳标准样本,从而准确测定和分析大气中的一氧化碳的变化情况。
三、实验步骤1. 采用气体色谱仪测定甲烷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
2. 将外界气体混合到甲烷气体中,溶合时间需大于3小时,以外界气体和甲烷气体充分混合。
3.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二次测量,确保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4. 根据一氧化碳的测定结果,结合气温、湿度和排放量,分析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
四、结果与讨论五、总结。
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说明:
i. 关于计算公式中的转换系数0.76。 副反应:
HO3S NH2 + NO2 →HO3S
N≡N+ + H2O + ½O2
∴NO2(气)→NO2–(液)的转换系数是主、副反应的综合。
ii. 氧化方法的选择
气相氧化:O2(高浓度NO)
O3(>0.3ppm),干扰显色
一般有三 液相氧化:KMnO4—H2SO4
汽车尾气中含CO 40~115ppm 烟草的烟雾中含CO 2% CO是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强烈的毒害作用, CO + Hb COHb 比O2大200倍 当[CO]~100ppm时,无自觉症状
~400ppm时,头痛,疲倦,恶心,头晕 ~600ppm时,心悸亢进,伴有虚脱 ~100ppm时,出现昏睡,痉挛而造成死亡
10~100ppm,出现流泪和胸痛等症状
>100ppm,很多动物可致死
400~500ppm,人严重中毒,窒息而死。
另外,SO2具有腐蚀作用。(对一些材料、器物等)
酸雾
SO2
SO3
H2SO4
危害更大
酸雨
9
(二)测定方法 1. 采样 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可采用不 同的采样方法。 2.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West和Gaeke,Scaringelli等人提出。 是测定大气中SO2的国际标准方法。
盐酸副玫瑰苯胺(无色or浅黄色) 又称对品红
HO3S—CH2—NH
C
HO3S—CH2—NH
NCH2—SO3H
紫色
11
测定步骤:
*
含SO2 气体
10mL四氯汞钾采样器
吸收液
吸收管
移入25mL 定容(试液) 容量瓶
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
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一、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1、原理一氧化碳对不分光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
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
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2 、试剂和材料2.1变色硅胶:于120℃下干燥2h。
2.2无水氯钙:分析纯。
2.3高纯氮气:纯度99.99%。
2.4霍加拉特(Hopcalite)氧化剂:10~20目颗粒。
霍加拉特氧化剂主要成份为氧化猛(MnO)和氧化铜(CuO),它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用于仪器调零。
此氧化剂在100℃以下的氧化效率应达到100%。
为保证其氧化效率,在使用存放过程中应保持干燥。
2.5一氧化碳标准气体:贮于铝合金瓶中。
3、仪器和设备3.1一氧化碳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3.1.1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如下:测量范围:0~30ppm;0~100ppm两档重现性:≤0.5%(满刻度)零点漂移:≤±2%满刻度/4h跨度漂移:≤±2%满刻度/4h线性偏差:≤±1.5%满刻度启动时间:30min~1h抽气流量:0.5L/min左右响应时间:指针指示或数字显示到满刻的90%<15S3.2记录仪0~10mV4 、采样用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抽取现场空气冲洗3~4次,采气0.5L或1.0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
也可以将仪器带到现场间歇进样,或连续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5、分析步骤5.1仪器的启动和校准5.1.1启动的零点校准:仪器接通电源稳定30min~1h后,用高纯氮气或空气经霍加拉特氧化管和干燥管进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校准。
5.1.2终点校准:用一氧化碳标准气(如30ppm)进入仪器进样口,进行终点刻度校准。
5.1.3零点与终点校准复复2~3次,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2样品测定将空气样品的聚乙烯薄采气袋接在装有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的过滤器和仪器的进气口相连接,样品被自动抽到气室中,表头指出一氧化碳的浓度(ppm)。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高精度红外线传感器法高精度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一氧化碳传感器。
该传感器基于红外吸收原理,一氧化碳具有很强的红外吸收能力。
当空气中有一氧化碳存在时,该传感器会发出红外光束并测量经过样品气体后光强的变化来计算一氧化碳的浓度。
红外线传感器法具有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
它广泛应用于大气监测、车辆尾气排放检测等领域。
2.气体色谱法气体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气体的方法。
在一氧化碳检测中,使用气体色谱仪将空气中的样品通过柱子进行分离,然后使用检测器检测柱子输出的气体。
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热导检测器(TCD)。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通过在尾气样品上燃烧产生离子流,并通过测量离子流电流的大小来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热导检测器则根据气体热导性的不同来检测一氧化碳。
气体色谱法具有分离度高、灵敏度好、重现性好等优点。
3.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常使用工作电极(阳极)和参比电极(阴极)组成的电化学传感器。
当空气中有一氧化碳存在时,一氧化碳会与工作电极上的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电流或电势信号。
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势信号的大小可以确定一氧化碳的浓度。
电化学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可靠性好等特点。
它广泛应用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工业废气排放等领域。
总之,准确、可靠地监测和检测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是十分重要的。
上述介绍的方法是常用的一氧化碳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一氧化碳检测方法,并进行可靠的监测和管理。
这样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一氧化碳气体检测技术方法解析
一氧化碳气体检测技术方法解析一、微量一氧化碳气体检测技术方法解析目前测量微量一氧化碳气体的主要测量方式分为电化学传感器测量法、检定管测量法、气相色谱法、非分光红外测量法。
第一、电化学传感器测量法现阶段所使用的电化学传感器均来自德国、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和任何型号传感器,最小误差均为≤±5-10%F.S,即量程为300ppm的电化学传感器,误差为15-30ppm,误差大于空气中最大允许15ppm的范围。
电化学传感器通常存在三大问题,这三个问题严重影响了传感器的寿命和精度:1.感应器监测范围:电气化学感应器有一个固定的暴露能力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监测性能可靠。
超过监测范围的使用和感应器负荷超载,影响它的准确性,传感器也相应地时常处于饱和状态;气体浓度低于常规范围,会削弱反映的信号,加上环境噪声干扰,使仪器读数不准确,从而降低了仪器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2.待测气体交叉影响:电化学传感器运用通常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的原理。
这一反应过程对很多气体是很普通的。
待测气体的交叉影响使检测结果不能反映检测气体的实际含量,检测结果失去科学价值和合理性。
例如环境中的H2\CO2\CL2\CH4\NO2等气体干扰值均在30ppm左右。
3. 传感器的寿命问题:电化学传感器均存在寿命因素,例如一氧化碳,最长寿命为空气中2年,基本在6个月后灵敏度就会不断的下降,需要通过反复的调试才能够维持使用。
综上所述,根据传感器本身误差及环境因素影响,电化学传感器对于几个ppm甚至几十个ppm的一氧化碳气体几乎没有有效地测量值,所以在环境气体复杂,微量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
第二、检定管检测法检测管的基本测定原理为线性比色法,即被测气体通过检定管与指示胶发生有色反应,形成变色层(变色柱),变色层的长度与被测气体的浓度成正比。
缺点为:1.需手动进行现场球胆采样分析,不能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
2.需要肉眼观测,存在较大的误差。
一氧化碳标准
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来源:时间:2007-10-23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文章出处:朱敏转载请注明出处空气中一氧化碳测量方法主要有非分散红外法(不分光红外线法)、气相色谱法、电化学法等。
D.1非分散红外法D.1.1 相关标准和依据本方法主要依据GB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和GB/T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
D.1.2 原理一氧化碳对不分光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
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
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D.1.3 测定范围测定范围为0~62.5mg/m3,最低检出浓度为0.125 mg/m3。
D.1.4 试剂和材料D.1.4.1 变色硅胶:于120℃下干燥2h。
D.1.4.2 无水氯化钙:分析纯。
D.1.4.3 高纯氮气:纯度99.99%。
D.1.4.4 霍加拉特(Hopcalite)氧化剂:10~20目颗粒。
霍加拉特氧化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锰(MnO)和氧化铜(CuO),它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用于仪器调零。
此氧化剂在100℃以下的氧化效率应达到100%。
为保证其氧化效率,在使用存放过程中应保持干燥。
D.1.4.5 一氧化碳标准气体:贮于铝合金瓶中。
D.1.5 仪器和设备D.1.5.1 一氧化碳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如下:测量范围:0~30 mL/m3即0~37.5 mg/m3;重现性:≤0.5%(满刻度);零点漂移:≤±2%满刻度/4h;跨度漂移:≤±2%满刻度/4h;线性偏差:≤±1.5%满刻度;启动时间:30min~1h;抽气流量:0.5L/min;响应时间:指针指示或数字显示到满刻度的90%的时间<15s。
D.1.6 采样用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抽取现场空气冲洗3~4次,采气0.5L或1.0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
也可以将仪器带到现场间歇进样,或连续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摘要】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指标的监测方法和意义。
PM2.5和PM10是反映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重要指标,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则是衡量污染程度的关键参数,臭氧的监测则涉及到空气质量的背景环境。
文章强调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本检测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健康监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更加精密的监测技术和更加全面的数据分析,以更好地监测和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监测、重要性、发展趋势1. 引言1.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概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是指通过监测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些污染物包括颗粒物(如PM2.5和PM10)、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空气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改善空气质量、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也可以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引导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背景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应加强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空气质量标准的更加严格执行,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PM2.5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颗粒物的一种,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它是造成雾霾和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PM2.5监测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之一,其监测可以有效评估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
一氧化碳空气中的标准值
一氧化碳空气中的标准值一氧化碳(CO)是空气中常见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需要对其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以下是关于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标准值的相关信息。
1.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主要危害包括:(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易被人体吸入,进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也会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二)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是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等。
它在大气中与二氧化硫等气体结合形成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标准值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各国都制定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标准值。
以下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氧化碳空气质量标准:(一)中国: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一氧化碳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4毫克/立方米(mg/m³),7天平均浓度限值为9毫克/立方米(mg/m³)。
(二)美国: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标准,一氧化碳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9毫克/立方米(mg/m³),7天平均浓度限值为15毫克/立方米(mg/m³)。
(三)欧洲:根据欧洲环境署(EEA)的标准,一氧化碳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5毫克/立方米(mg/m³),7天平均浓度限值为10毫克/立方米(mg/m³)。
这些标准值都是根据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的,旨在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控制一氧化碳的措施为了降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的一氧化碳排放。
(二)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尾气排放中的一氧化碳。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的检测与监测教案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的检测与监测教案一氧化碳的检测与监测教案引言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有毒物质。
它的危害性极大,人体如果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会导致严重的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效地检测和监测一氧化碳的浓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教授初三学生关于一氧化碳的检测与监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有害气体的特性及其检测方法。
第一部分:一氧化碳的概述一氧化碳是一种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O。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与血红蛋白发生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血红蛋白一氧化碳复合物,导致血红蛋白的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
这样,如果人体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就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第二部分:一氧化碳的来源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烟雾:由于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因此长期接触烟雾的人容易受到一氧化碳的危害。
2.家庭煤气:使用煤气做饭、取暖等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如果通风不良,就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3.机动车尾气:机动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长期接触机动车尾气的人也会受到一氧化碳的危害。
4.工业废气: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治理,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三部分: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为了有效地防止一氧化碳的危害,人们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在测量的气体中加入显色试剂,在经过反应后可以对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测量。
2.光谱法:通过分析一氧化碳吸收光线的原理,利用光谱仪等仪器对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测量。
3.电化学法:利用一氧化碳与电极之间的反应原理,通过测量反应电流或反应电位等方式对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测量。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它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一氧化碳检测方法。
1.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电流的方法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技术。
这种方法使用一个包含一对电极的传感器。
一氧化碳在传感器表面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时产生电流。
测量电流的变化可以反映一氧化碳含量。
电化学法的优点是灵敏、快速和可移植。
缺点是传感器容易受到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2.红外吸收法红外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一氧化碳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红外光的特性,一氧化碳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
通过测量光的吸收程度,可以计算出一氧化碳浓度。
红外吸收法的优点是准确、可靠,并且能够检测低浓度的一氧化碳。
缺点是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和测量一氧化碳分子在其中一种特定的色谱柱中的迁移行为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将大气中的样品注入色谱仪,并通过在色谱柱中移动来分离和测量一氧化碳。
气相色谱法的优点是准确、可靠,并且可以检测多种气体,包括一氧化碳。
缺点是设备复杂,需要时间和专业知识进行样品前处理。
4.基于半导体传感器的方法基于半导体传感器的方法是一种简化和廉价的一氧化碳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阻变化来测量一氧化碳的浓度。
一氧化碳会影响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从而改变电阻。
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可以确定一氧化碳浓度。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便携并且成本低廉。
缺点是灵敏度较低,不适用于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检测。
5.激光吸收光谱法激光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激光光谱分析的一氧化碳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激光束传递到大气中,一氧化碳会吸收特定波长的激光。
通过测量激光的吸收程度,可以计算出一氧化碳浓度。
激光吸收光谱法的优点是准确、快速,并且能够检测极低浓度的一氧化碳。
缺点是设备复杂且昂贵。
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
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一氧化碳,简称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
它是由不完全燃烧有机物质时产生的,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家庭燃烧煤气等。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中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各国都制定了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以保护公众健康。
在中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
根据该标准,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不得超过30mg/m³。
这个标准是根据人体对一氧化碳的耐受能力和健康危害程度而制定的,超过这个浓度,人体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除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外,中国还有一氧化碳的排放标准。
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等部门都有相应的排放标准,以保证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不会超过安全范围。
此外,一氧化碳的监测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各地都设立了监测站点,定期对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数据,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也制定了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不得超过10mg/m³,这个标准比中国的标准更为严格。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将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定为5mg/m³,以保证人们能够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
除了室内空气和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标准外,一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相应的含量标准。
一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过高的一氧化碳含量会对生产和工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一氧化碳排放标准,以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和环保。
总的来说,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而制定的。
各国都在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以保证人们能够呼吸到清洁的空气,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全球合作,进一步降低一氧化碳的含量,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非色散红外吸收法的原理和测定一氧化碳的技术。
2、预习第三章第四节关于一氧化碳测定的内容。
二、原理
一氧化碳对以4.5μm为中心波段的红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吸光度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故根据气样的吸光度可确定一氧化碳的浓度。
水蒸气,悬浮颗粒物干扰一氧化碳的测定。
测定时,气样需经硅胶、无水氯化钙过滤管除去水蒸气,经玻璃纤维滤膜除去颗粒物。
三、仪器
1.非色散红外一氧化碳分析仪。
2.记录仪:0—10mV。
3.聚乙烯塑料采气袋、铝箔采气袋或衬铝塑料采气袋。
4.弹簧夹。
5.双联球。
四、试剂
1.高纯氮气:99.99%。
2.变色硅胶。
3.无水氯化钙。
4.霍加拉特管。
5.一氧化碳标准气。
五、采样
用双联球将现场空气抽入采气袋内,洗3—4次,采气500mL,夹紧进气口。
六、测定步骤
1.启动和调零:开启电源开关,稳定1—2h,将高纯氮气连接在仪器进气口,通入氮气校准仪器零点。
也可以用经霍加拉特管(加热至90—100℃)净化后的空气调零。
2.校准仪器:将一氧化碳标准气连接在仪器进气口,使仪表指针指示满刻度的95%。
重复2—3次。
3.样品测定:将采气袋连接在仪器进气口,则样气被抽入仪器中,由指示表直接指示出一氧化碳的浓度(ppm)。
七、计算
式中:c——实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ppm);
1.25——一氧化碳浓度从ppm换算为标准状态下质量浓度(mg/m3)的换算系数。
八、注意事项
1.仪器启动后,必须预热,稳定一定时间再进行测定。
仪器具体操作按仪器说明书规定进行。
2.空气样品应经硅胶干燥,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后再进入仪器,以消除水蒸气和颗粒物的干扰。
3.仪器接上记录仪,将空气连续抽入仪器,可连续监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