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语内偏误( 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 ):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 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际偏误( 语际偏误(interlingral error): ): 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显性( 显性(overt)偏误: )偏误: 指那些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
二、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观点一: 观点一: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 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值可以再定值 。学习的初期往往采用第一语言的参数值,所以 初期体现第一语言规则及偏误。接触到更多的第 二语言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的参数值进行调整 或重建。
观点二: 观点二: 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利用 大脑中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普遍语法),因此儿童 能极其自然地、本能地学会第一语言。但人过了青春 发育期以后,左右脑分工,这时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 能体系有了发展,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不再是先 天的语言功能体系起作用,而是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 能体系在起作用,是一种像学习数学、物理那样的有 意识的学习。
第三节 输入假说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 而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 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 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二、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 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 得。
二、对比分析的内容
这是由拉多(Lado)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假说。他认为 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 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 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 难和学生的错误。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 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 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 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 建立新的习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在现代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基于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寻求更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回顾和分析,希望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习者在词汇掌握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

通过对不同的词汇教学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到最适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果。

研究还旨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词汇教学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总结,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改进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而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学习者掌握汉语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汉语词汇的学习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词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通过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汉语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输入输出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完整资料).doc

输入输出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输入输出理论及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自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输入理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Swain 就是在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学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文拟就语言输入和输出学说展开讨论并就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及应用做初步的探讨。

与输入输出理论相关的概念一、Krashe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学说输入学说旨在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它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习得者理解稍高于他现在水平的语言输入。

如果学习者习得了i 条规则,那么他要习得的下一条规则便叫i+1。

Krashen. 给输入学说定义时说:“人们习得i+1,即自然法顺序中的‘下一条’规则,是通过理解含有其规则的语言输入实现的”。

Krashen 认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

他认为,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

不可理解的输入简直就是噪音。

他还举例说,语言的初学者听外语广播及谈话是浪费时间。

孩子们如不理解电视节目的语言,从中受到“教育”也徒劳无益的。

相反第二语言教室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教室里教师可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

2,趣味性或恰当性。

要想使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用,就需对其内容进行加工,使习得者对之感兴趣。

Krashen 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

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

Krashen 把“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o lanrS r r” fe re’ Er s开始 。0 o 3 多年来 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 量
的研究, 从早期的旨在改进二语教学 的研究, 到后期的探讨 二 语 知识 的大脑表征和语 言习得机制等研究, 的热点在转 研究 换 研 究 的领域在扩展 。现在二语 习得 已经 发展 成为一门诸
号O giic e i u t d) n se o 后对其做 出反应 。如果所做 出的反应适 当,
收 稿 日期 :0 9 0 — 6 20 — 2 0
作者简介 : 杜磊(9 8 — ) 17— ,男, 东省沂水人 , 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 山 青 主要研 究方 向: 第二语言习得及英语教 学
则 强 调语 言输 出对 学 习 的最 终 结 果 所 产 生 的 积 极 影 响
(wi, 9 本文将借 助第 二语 言习得领域 的一些研究成 S a 1 3o n 9
果 以及本人对该 学科 的理解分别对语 言输入和输 出与第 二
外界 的刺激不 断做 出反应的结果 ( 蒋祖 康 ,99 。故此,刺 l9 ) “
言。
( t l g aeOtu)亦是 研究 者们 一 直争 论 的一个 问题 。 ie a ug Up I nr n
K ahn 18 ) 提 出 的 “ 理 解 性 语 言 输 入 ”empee s r e (9 2 所 s 可 ( o rhni —
语言输入与母语 习得之 间关 系的研究在初期 阶段借鉴 了心理学领域行为 主义流派(e airm 的学说 。作为心理 bh v i ) os 学流派, 为主义 的代表人 物包括:al , t n hmdk 行 P v v s 和T o i o Wa o e 等 。在语 言习得研究领域 的行为主义 代表 人物是Bom e l fl oi d

第三章 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

第三章 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

*他买了二本书。
(二)程序
1、经典程序 (1)描写
(2)选择
(3)对比
(4)预测
2、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
(1)发现。即在教学中发现值得进行
对比研究的语言点。 (2)选择。发现的问题,有些跟母语 关系密切,需要进行对比研究。
(3)对比与解释。通过细致的描写、
(五)教育者及相关因素
儿童接受的母语,大多由亲属输入,
语句清楚简单,语速慢,重复多,有 感情,伴随表情和动作,是照顾性语 言。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大多由教师输入, 感情、表情和身势语不那么丰富。
(六)文化
儿童习得母语时,沉浸在和母语息息
相关的文化之中。他们在用母语交际 时很少出现因文化误解造成的交际障 碍。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没有沉浸在 相应的文化之中,缺乏相应的文化知 识,这对学习一种语言会有不利影响。
(1)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习得问 题的。 (2)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 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3)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 的影响。
4、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功能论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
究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习得母语 的过程,应看做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 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 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四、输入假说
(一)习得—学习假说 “自然获得”(也叫“习得”)与“正式学
习”这两个概念是克拉申理论的中心。
(二)自然顺序假说
强调语言习得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
不变的自然顺序。这一假说还坚持语法结构 是按一定顺序而获得的。

汉语语境对英语习得的影响

汉语语境对英语习得的影响

汉语语境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作者:纪丹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3期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二语习得的两个主要研究目标是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发展过程,并解释学习者为什么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英语也是中国学生普遍学习的外语之一。

本文根据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以及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观察,具体分析汉语语境这个外在因素对于英语习得产生的影响。

二、语境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通常来讲,语境包括以下三种要素: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和人品,参与者的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相关的事物以及言语活动的效应。

韩礼德把语境分为两个类别: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前者指的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决定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后者指的是语言运用的具体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的体现。

而本文中所提到的语境主要是指二语习得者所处环境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即分析二语习得者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对于其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

Ellis认为,二语习得者的母语虽然不一定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和唯一的因素但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二语习得者经常会通过母语来进行二语的输入和输出。

熊倪德提到过“我喜欢把英语学习比作一场围攻战,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

你指挥军队攻破一道一道的防线,直到你拿下你头脑中的各个顽强堡垒——母语。

”这充分说明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在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中,母语迁移是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一个主要理论。

迁移原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而负迁移则导致错误和困难的发生。

“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设”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设”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解性输入外 , 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 的语 言 , 学 这样 才
有可能达到流利 、 类似母语者 的水平” 。 2 “ 出假设 ” .输 的主要 功能 . S a ( 93 认 为输 出假设对语 言习得有三 大功能 : w i 19 ) n () 1 注意/ 发功能。“ 触 输出能引起 学习者对语 言 问题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39 H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二 语 习得 理 论 是 语 言学 习理 论 中影 响 深 远 的理 论 之

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 产 出可理 解性输 入。据 此 ,S a wi n提 出 了“ 可理 解 性 输 出 假设 ”
( o rhni eO tu y o ei) 用 i C mpees l uptH pt s , b h s +1公 式 定 义
张 娟
摘 要: 试从 二语 习得 角度 出发 , 分析探讨 K ahn的“ rse 输入假说” S a 和 wi n的“ 出假 设” 输 的理 论意义及 相互 关系, 并提 出这两种假 设研 究对我 国大 学外语教 学的 几点启示 。 关键词 : 输入假说 ; 出假设 ; 输 输入与输 出; 大学外语教 学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 出相辅相成 、 密不 可分 , 以一 定 并 的条件 为依存而相互转化 。语言输出是对语言输 入的补 充, 起着验证和促进 二语 习得有效性 的积极 作用 , 言输 语
入 和输 出都是语言 习得 的必要条件 。 在语言学 习中, 输 入是第一性 的, 出是第二性 的 。输入 是输 出的语 言前 输
重要的作 用 , 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 意义 。

“ 入 假 说 ” 论 概 述 输 理

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第六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主讲人:李老师重点知识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课程规范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和目的1、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1)起点不同(起点)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迁移)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迁移。

充分利用正迁移,预防或排除负迁移,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3)文化冲突(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对象)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

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及实践

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及实践

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及实践摘要:情景教学重点在于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情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使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密切相连,因此学习的过程也变得更加简单、有趣。

本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初级汉语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在输入输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例来解析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上,怎么发挥情景教学的最大优势,设计和制定出合理、高效、实用的情景创设方式与方法。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输入输出理论;情景教学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3-02一、引言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就是指教师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和认识水平,遵循汉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动、形象和具体的语言情景,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为生动具体的、可理解的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语言情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习得汉语,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内化和语言输出的过程,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此之前,笔者已经从事一学期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本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初级汉语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在输入输出理论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这种特殊的教学策略来分析和探讨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和语言输出的最大化,以及在语言信息内化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希望能给以后关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输入输出理论“输入假设”是美国语言学家kre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该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输入是可理解的、输入是有趣的和相关的、输入不应以语法为重点、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其中,可理解用公式表示为i+1。

i表示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1表示稍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学习者通过理解包含i+1阶段的语言就能从i阶段进到i+1阶段,就可以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彭小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彭小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彭小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一、概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汉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不仅是因为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更是因为学习汉语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成为了热门话题。

彭小川作为汉语教学领域的专家,致力于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为汉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彭小川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1. 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彭小川看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始终将学习者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求、背景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习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2.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结合彭小川强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输入和输出应该相互结合,不能片面追求语言输入或输出的数量。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来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实际的语言输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提供真实语言环境彭小川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需要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

教师应该创造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让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汉语的魅力。

4. 注重文化背景的融入彭小川指出,汉语作为一种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融入。

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习汉语的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5. 积极引导学习者彭小川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习者,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三、彭小川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彭小川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Krashen输入假说对二语学习的启示word精品文档4页

Krashen输入假说对二语学习的启示word精品文档4页

Krashen输入假说对二语学习的启示输入理论是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尝试着解释二语学习者如何习得第二语言,在此基础上,Krashe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的概念,并提出了“i+1”理论。

通过这个理论的指导,不仅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程,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二语学习的学生也可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在低焦虑的语境下提供给学习者想要得到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是学习二语最好的方法。

(Krashen,1985)”像Krashen提到的那样,二语学习者通过获得可理解性输入习得语言。

顾名思义,可理解性输入即为可以被学习者理解的输入,一旦此输入对于学习者来说难以理解,那么他们就会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意义转移到语言形式上,这样,外语输入就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

“i+1”理论,Krashen将“i”定义为学习者当前的外语水平,“1”代表比学习者目前的水平略超出一个层次的知识。

学习者所接触的知识水平应略高于其目前语言能力,但在其能力范围内,这样,他们可以理解大部分的内容,但仍需努力掌握剩下的在此之前不理解的内容,以此取得进步(Krashen,1985)。

由此可见,从“i”到“i+1”的进步的必要条件就是可理解性输入。

二、输入假说的问题与应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得到了来自其他语言学家的既有正面的同时也有负面的回应。

一方面,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输入假说将可理解的语言数据放在首位,并将可理解性输入视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和核心,这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学习者通过听、读和理解语言信息来获得语言能力。

这一假设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打破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影响,把有效且有益的意义和交流视为语言学习的核心。

另一方面,输入假说过分强调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关键作用,否认输出也有直接影响。

Michael Long 认为,当学习者与他人互动时,他不仅接收输入,也产生输出。

互动假说认为,习得产生于互动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交谈习得语言。

如何控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输入输出

如何控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输入输出
斯蒂芬·克拉申建议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通过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开始正式课程之前,为了考察学生当时的汉语水平,作者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中,学生涉及了三个语法点:1、”一边…一边…”(“本来想一边工作一边学汉语,结果…”);2、名词+越来越+形容词(”我跟中国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3、在+场所+动作(”我工作在一个国际学校”,此句为一个偏误)。
浅论如何控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输入输出
摘要:本文简要谈论了如何将克拉申的输入输出理论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以汉语综合课为例,重点列举了选择课堂输入内容、控制课堂输入量、鼓励课堂输出等方面的实践和努力。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与输出理论课堂教学实践
克拉申的输入输出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在实践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调整课堂中汉语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学生也会给予及时的反馈。这里以一段时间内为学生上的综合课为例,总结一下作者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控制输入和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回英国过圣诞节。我去过我的父母家。他们住在非常漂亮的村子,他们刚搬家。他们刚生了一个宝宝。所以呢,我们的圣诞节庆祝非常高兴。跟宝宝玩儿,和我的哥哥非常拿手做饭。我们吃很好,和玩很好,和互相过得很开心。先我去父母家,再跟家人过圣诞节,然后,我的朋友来我家过新年。
这段陈述中,学生使用了之前课堂中学习过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如”拿手”这个词,是之前课堂中讲解过并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的词,但她在使用的时候还是产生了一些错误。学生还有意使用了”先…再…然后”这样的句式,虽然她将”先”放在了主语的前面,但总体上,这个较长的复句还是符合汉语的规范的。在学生做完陈述后,作者首先肯定了她在陈述中使用过的已经学习过的语言点,鼓励她以后继续将课堂中所学更频繁地输出。然后,指出了她某些错误使用的语言点,鼓励她先自己纠正,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再由老师进行纠正。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输入假说”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它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真正地掌握和习得第二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输入假说”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1. 介绍“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输入假说”理论,也被称为“输入理论”或“输入假设”,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二语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习得主要依赖于学习者接触到的可理解性输入,即那些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这种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输入,并且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输入信息的意义上,而非语言的形式上,语言习得才会发生。

“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i1”原则,其中“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则表示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种输入既需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使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又不能过于超出其理解能力,以免产生挫败感。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这种可理解性输入并不需要刻意去创造,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且输入的量足够大,就会自动提供这种“i1”的输入。

“输入假说”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克拉申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

他发现,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主要是通过接触大量的、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发现启发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大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大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名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二、课程性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演变与发展,国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以及宏观指导下的汉语基本要素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探讨国内外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其中重在课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阶段有效教学行为的研讨,以此规范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既重视知识讲授和理论阐述,又注重结合教学案例对学习者实际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1)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各主要教学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点;(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法的关系;(3)目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汉语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规律;(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性质、特点、教学原则、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等;(3)汉语语言要素及语言技能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汉语课堂教学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由如下方面的内容组成:1.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评介:包括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基础、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主要特点等。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评介: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等与教学法的关系和国内外主要的汉语教学模式。

3.汉语语言要素与技能教学: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汉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还包括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反馈技能、纠错技能、情境创设技能、课堂组织和管理技能等。

语言_输入_输出_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_孟建国

语言_输入_输出_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_孟建国

2002年第4期(总第72期) 语言与翻译(汉文)La ng uag e and T ra nslatio n(Chinese) N o.4,2002Gener al No.72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孟建国1,朱建2(1.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1;2.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本文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斯蒂芬·克拉申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语言“输入——输出”假说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基础。

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输入——输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简介]孟建国(1961—),男,汉族,新疆艺术学院讲师,西安外国语学院2000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朱建(1967-),男,汉族,新疆职业大学讲师,西安外国语学院2000级在职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输入——输出理论;语言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4-0052-04 目前人们对第二语言使用者的研究是以“习得”和“学习”的区别为中心的。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 en ·Krashen)1985年把“习得”定义为,以潜意识能获得语言知识能力的步骤或过程。

而“学习”只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意识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

“习得”一种语言要比“学习”一种语言更为成功。

“输入——输出”语言理论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关键决定作用的成份和结构。

一、斯蒂芬·克拉申的语言输入论斯蒂芬·克拉申建议学习第二语言应像小孩习得母语一样。

儿童怎样才能成为语言最为有效的使用者呢?他们所听到的语言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他们从未被有意识地“教授”过,从未很正规地学习过语言。

相反,儿童在与父母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听到并感受到的是经过选择的简化语言码。

简化语言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无意识的简化。

成人为了与儿童达到双向交流,必须简化词语或语言结构,这种简化没有教孩子学习语言的意识,它不是教授语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

到了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及结构主义的衰 落、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对比分析理论受到质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偏误 分析理论逐渐兴起,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对比分 析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科德(Corder)将错误分为两类:失误和偏误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没有规律 ,不反映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 水准。 偏误分析——就是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这一类语言错 误(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这种规律性的偏误也是中介语特征的反 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迁移(transfer):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
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 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 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干扰分为两类: 阻碍性干扰(preclusive interference) 介入性干扰 (intrusive interferenc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 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缺少的 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声调 汉字 量 词等)(第一语言中没有,第二语言中有) 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 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 介入。(第一语言中有,第二语言中没有) (复数变化 动词时态 个别语音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教学法有广、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学法(approach):指教学理论体系2.狭义的教学法(method):指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实际上,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图略)一定的教学理论产生一定的教学原则,而一定的教学原则又产生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没有教学理论的武装,中文教师不可能完成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技巧的使用也只能停留在机械模仿和盲目摸索的阶段,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发展创新。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汉语教学的原则是汉语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反映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处理语言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依据。

在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原则。

我们所说的基本教学原则,指的是我们认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教学原则。

1. 精讲多练的原则所谓精讲,就是语言知识、语言规则要讲得精炼、简明、扼要。

所谓多练,就是通过大量有目的的、有层次的、反复的操练、练习,使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讲与练的时间比例一般不低于1:5。

2.动机诱导的原则社会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要学习某种第二语言,决定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语言能力的强弱,而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

所以我们要将良性学习动机的诱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3.交际性原则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不只是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教师应当努力设法把交际引入课堂。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一般可用下图来表示:略课堂上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模拟交际、接近真实的交际和真实的交际4.对比的原则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在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的, 在其学习过程中,第一语言的规则和习惯必然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即所谓语言学习的“迁移”现象。

语音阶段后汉语语音教学的输入与输出

语音阶段后汉语语音教学的输入与输出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79期)Total No .279收稿日期:2011—10—12作者简介:韩蓉(1977—),女,辽宁沈阳人。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语音阶段后汉语语音教学的输入与输出韩蓉(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辽宁大连116002)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在语音阶段重视语音教学,还要将其延伸到语音阶段以后的教学中去。

本文针对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语音教学输入原则与输出方式上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输入;输出中图分类号:H1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77—02一、存在的问题目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主要集中在语音阶段,即指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的阶段。

这一阶段教学时间很短,通常是两三周,可教学内容却很多。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声、韵、调外,还要学习轻声、儿化和变调。

这些对于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来说,要求过高。

大量的语法、词汇、短文教学使教师在这一阶段过后不再有精力去关注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缺乏强化巩固的环节,缺少循环复现的过程,因此不利于学生语音能力的提高。

而传统的教学主要靠耳朵听,然后模仿,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使留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对语音学习没有什么兴趣。

以上问题导致大多数初级阶段的学生存在许多语音偏误,中高级阶段的学生虽然掌握的词语不少,说得也很流利,可发音仍是“洋腔洋调”。

怎样才能使留学生说出一口地道的“字正腔圆”的汉语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语音教学,而不仅仅是在所谓的“语音阶段”,要将语音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语音阶段后,将纠音正音训练贯穿于各阶段的汉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方法上,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语音训练中,使语音练习变得丰富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他们学习语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在 语境中运用语言,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经历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 阶段。
发展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如任务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等。
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身反应法
通过身体动作和手势来教授语言, 强调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学者和儿童学习者,能够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身体语言表达 能力,同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结 合使用。
沉默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默法
教师尽可能少地使用母语,通过 手势、表情和目标语来教授语言。
直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01 直接法
通过目标语直接教授,强调模仿和练习,培养听 说能力。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已经具 备一定听说基础的学习者。
03 注意事项
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提供真实、自 然的语言环境。
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
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通 过反复练习和模仿来培养 口语能力。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目标语学 习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
力。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具备较好的目 标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注意
避免沟通障碍和文化误解。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现代第二语言教学法
交际法
总结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输出理论及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自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输入理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Swain 就是在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学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文拟就语言输入和输出学说展开讨论并就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及应用做初步的探讨。

与输入输出理论相关的概念一、Krashe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学说输入学说旨在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它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习得者理解稍高于他现在水平的语言输入。

如果学习者习得了i 条规则,那么他要习得的下一条规则便叫i+1。

Krashen. 给输入学说定义时说:“人们习得i+1,即自然法顺序中的‘下一条’规则,是通过理解含有其规则的语言输入实现的”。

Krashen 认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

他认为,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

不可理解的输入简直就是噪音。

他还举例说,语言的初学者听外语广播及谈话是浪费时间。

孩子们如不理解电视节目的语言,从中受到“教育”也徒劳无益的。

相反第二语言教室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教室里教师可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

2,趣味性或恰当性。

要想使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用,就需对其内容进行加工,使习得者对之感兴趣。

Krashen 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

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

Krashen 把“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他还强调,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认识”(knowing about) 一门语言,或者说有了该语言的有关知识。

而要让学习者能使用它,则必须由习得过程来完成。

就像儿童学母语一样,外语学习也应该用语言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从而使学习者习得该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

有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i+1 便可自然完成。

如果其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语言,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4,足够的输入量。

该学说认为要习得一个新句型单靠几个练习甚至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数小时的泛读以及许多的讨论才能完成。

初学者还要进行大量的消遣性阅读,每晚至少保证一个小时。

Krashen 对以上特点还做了两项补充:一是要注意使情感过滤(Affection filter) 最弱,而不是处于防御状态。

他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检测,也不是让学生暴露缺点,而是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以进一步习得语言。

二是帮助学生从课外获得更多地输入,他还认为要使学生从非正式的环境中自我提高,仅有课堂内的教学是不够的。

从认知的视角,以上强调的是注意到的输入(apperceived input) 和理解了的输入(comprehended input) 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区别。

我们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输入,可能摄入(intake) 的是注意到的并理解了的那部分输入,也只有这部分输入才对学习者的输出起作用。

二、Swai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学说虽然Krashen 的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该理论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Swain 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创立了“可理解性输出学说”(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她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很重要,但它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出。

语言的输出或产出同样有助于增进语言的习得。

“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对学习者达到更高的语言及应用语言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Swain 指出,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注意”(noticing) 功能。

语言输出能帮助学习者发现他们想要表达的语言与实际能够表达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差距。

对语言差距的注意通常可以通过对话者(如教师、同伴或听话者)的反馈获得,也可以在说话者无法找到合适的目标语表达形式(如词语、语法结构)来表达想说的意思时获得。

不管以何种途径,对语言的注意能经常激活学习者内在的与二语习得有关的认知过程。

2,反思或元语言功能(reflective or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对语言的注意能够帮助学习者积极反思已经掌握的有关目标语的知识,并有意识地解决他们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输出可以使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句法认知处理,而不是仅仅参与理解所需的语义认知处理,从而提高学习者语法或句法上的准确性。

3,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 功能。

语言输出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验证平台。

当他在进行语言产出时遇到困难,就会运用其母语或二语的交际能力和认知机制对目标语不断做出假设并对此假设不断检验和修改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尝试新规则并加以修正的机会。

对于汉语二语习得的启示:基于可理解输入的启示1,分级,分班教学。

二语学习者的基础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因而水平并不是相同的。

要实现足够量的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前了解学生的水平,并进行分级教学,使每个班学习者的水平不会相差太大,这样有利于选择语言输入材料,确定授课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2,全面了解学生。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接手学生前,最先做的事应该是了解学习者,不仅仅是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还包括学习者的动机,性格,学习风格等。

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语言输入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

3,充分准备输入材料。

克拉申指出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非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不可能产生语言习得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所有的授课时间来提供更多的可理解输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准备充分的语言输入材料,教师要抛开教学参考书,甚至可以自己选择或编写教材,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等途径找到最新的适合学习者的输入材料。

教师提供一些适当的真实的听读材料,可以引导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4,合理使用母语和目标语。

研究表明母语的使用并非只起干扰作用(Krashen,1980)。

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水平来调整语言的使用。

在目标语的使用当中,教师常常疏忽学习者的反映,很少顾及学习者是否理解,这就违背了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作用。

创造一个目标语环境是输入假说所要求的,但在目标语无法被很好的理解,辅以母语也是必要的。

5,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策略。

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有多样性。

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6,注重学生情感因素,降低情感过滤。

高情感过滤会阻碍语言的吸收,从而给语言习得造成困难。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友好、舒适的语言环境,帮助学习者树立自信心,克服紧张、焦虑、害羞等消极情感,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使学习者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基于输出理论的启示:1,转换教学模式,重视语言输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英汉语,教授他们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语言输出练习中提高汉语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口语输出,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帮助其改正,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资源加以练习,从而达到流利的语言输出。

2,设计合适的语言输出活动输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持有的假设,但是,受语言学习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假设。

因此,注意到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重要。

在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修正不正确的假设。

(1)小组讨论或对话。

对给定的题目进行讨论或编简短的对话。

学习者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会修改不正确的假设,从谈话对象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且这种形式更加自由,能够引导出更多的输出内容。

(2)复述课文。

这种语言学习形式非常有效。

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3)辩论。

这种活动适合于汉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习者,因为辩论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基础和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

进行辩论之前,学习者要搜集资料,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

而辩论过程本身就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教师要转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角色,启发诱导他们开口说话。

有些学生不喜欢当众发言,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语言输出。

老师的亲近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输出活动,和蔼可亲,愿意随时提供帮助的老师更容易鼓励学生的输出活动。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输出是对输入知识的检验和强化。

在加强听读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说和写的培养。

学生要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首先要牢固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口语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口头练习内化知识,真正掌握其用法,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结语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建构认知结构,学生就是认知结构中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和教学实践,而且要不断吸收新的二语教学理论,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

教师不应该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建构学生对输入信息的认知结构,而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的正确定位,来构建和传输给学生新的信息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同时,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一起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技能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输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是输出的基础。

没有输入的输出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在大量输入的前提下进行的输出操练,能够迅速提高语言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输入质量,充分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输出实践。

有效的语言吸收,不仅依赖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解教材内容,更有赖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

只有进行不断实践和大量的操练,语言输入才能被更多的吸收,才能使语言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输入、摄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的三个过程,而教学活动对输入和输出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