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输血前检验

合集下载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进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

以下是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要求:1. 病史采集和评估:- 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手术史等信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输血。

- 对于既往输血过敏或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实验室检测:- 输血前应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测等。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为输血提供重要的参考。

- 对于特殊病例,如妊娠妇女或患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额外的实验室检测。

3. 核对输血品种和数量:- 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与输血品种和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对,确保与医嘱一致。

- 输血品种和数量核对的过程应由至少两名医务人员独立完成,确保准确性。

4. 患者身份核对:- 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以避免输错血。

- 核对患者身份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核对身份证件、调阅病历、询问患者等。

5. 输血前的安全措施:- 输血前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和无污染。

- 医务人员应洗手、戴手套和口罩,遵守洁净操作要求,保证输血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以上是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要求。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要求,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医务人员应时刻更新相关知识,关注输血技术的最新进展,以便不断提升输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相关法规进行。

输血前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输血前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3
一、重视血液标本 献血者的血标本必须从与血袋相连的塑料
管中获得。
血清和血浆原则上均可用于输血前检验,
但血清更好。原因是血浆中有时可出现细小 纤维蛋白包裹红细胞的凝块,与凝集反应不 易区分。
14
一、重视血液标本 国外认为必须使用不抗凝或者EDTA抗凝
的血标本。如果用血浆标本,必须通过检测 弱抗体来评估其有效性,确保临床有意义的 抗体不被漏检。
自身对照:由患者自身血清和患者自身红细
胞组成(自身对照有助于分析解释交叉配血试 验中出现的阳性结果)。 40
四、严格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的方法有盐水法、酶法、抗球蛋白
法、凝聚胺法等,各有优缺点:
盐水法:简便、快捷、价廉,但有局限性: ※盐水法只能检出 ABO 、 P 、 Lewis 、 MN 等系统
23
二、坚持正反定型
客观因素有: ※因某种疾病(如白血病)导致抗原减弱; ※红细胞发生多凝集现象或产生类 B 物质(如
细菌感染);
※抗体效价低(如婴幼儿、老年人、低免疫球
蛋白血症等);
※血清中有意外抗体,某些药物干扰等。
24
二、坚持正反定型
反定型对ABO亚型的发现特别有帮助。原因是亚型
患者红细胞上 A或 B抗原很弱,通过正反定型易于发 现二者结果不一致,从而引起警惕。
※抗-H用于鉴定亚型及孟买型(亚型细胞上
有较多的H抗原,与抗-H反应较强,而孟买 型红细胞上无H抗原)。
22
二、坚持正反定型
在血型鉴定中有若干因素可导致错误结果:
人为因素有:
※试剂不标准、失效或污染;
※操作中加错样本或试剂;
※离心速度不足或过度;
※细胞与血清比例不当,结果判断错误等;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指南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指南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指南1. 引言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的策略和步骤,以确保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2. 检验和核对项目在进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时,应包括以下项目:- 患者身份确认- 输血申请单核对- 血液样品正确标识- 患者血型和Rh配型- 患者抗体筛查3. 执行步骤按照以下步骤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步骤一:患者身份确认确保与患者进行身份确认,比对患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和病历号。

步骤二:输血申请单核对核对输血申请单上的患者信息与患者本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步骤三:血液样品正确标识确保血液样品正确标识,包括患者的姓名、病历号和日期。

使用合适的标签或贴纸,避免模糊或不完整标识。

步骤四:患者血型和Rh配型进行患者血型和Rh配型的检验,并核对结果与输血申请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确保血型和Rh配型的准确性,以避免不适当的输血。

步骤五:患者抗体筛查进行患者抗体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不适宜的抗体。

核对结果与输血申请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确保抗体筛查的准确性。

4. 注意事项在进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使用适当的标本收集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样品的质量和准确性。

- 遵循血液样本采集和传送的规范和程序,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 使用准确的检验方法和设备,以获得可靠和准确的结果。

-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5. 结论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步骤。

通过遵循本指南中提供的简单易行的策略和步骤,可以保证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依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凡申请输血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指标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查,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检查,内容包括:乙肝五项、艾滋病、梅毒、丙肝、转氨酶。

二、凡输血患者必须做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的检查。

三、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四、交叉配血时除用一套试剂配血外应备用另一套配血试剂进行复查。

五、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的信息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六、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
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七、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临床输血检验案例 地中海贫血

临床输血检验案例 地中海贫血

12.地中海贫血一、简要病史患儿,男性,12岁,因β₂地中海贫血反复输血入院。

查体:T36.1℃,R20次/分,P88次/分,BP110/70mmHg;精神欠佳,发育正常,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

二、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无异常,血型鉴定为O型,Rh表现型为CCDee,血常规检查RBC 1.38×1012/L,Hb 33g/L,PLT 340×109/L,WBC 3.8×109/L。

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阳性,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

根据在盐水、菠萝蛋白酶、抗人球蛋白试剂、聚凝胺试剂中的反应格局结合Rh表现型,确定该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E抗体。

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2U,患者无不良反应。

三、相关知识链接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

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

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β和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本病以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多见,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报道,以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病率较高,在北方较为少见。

长期正规输血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治疗的“基石”,为目前多数患儿选择的主要治疗手段。

输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避免慢性缺氧所致的心功能不全、骨骼畸形、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等并发症,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目前国内地中海贫血移植成功率不高,从输血的角度分析,多数儿童不能维持高量输血,使髓外造血增加,产生移植的高排斥率;此外,由于输血量不足或去铁药不当,铁负荷过重使脏器功能减退,失去了移植的最佳时机。

四、回顾性点评对地中海贫血的治疗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仅限于输血对症治疗,由于输血引起铁过载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最初采用低量输血疗法,使Hb维持在60~70g/L或更低水平,患儿仅能维持一般生活,多数在出生后的第1个10年内死于贫血所致各种并发症。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在医疗领域中,输血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治疗措施。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不同的血液来源和受血者的个体差异,输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预防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被广泛实施和重视。

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包括多个环节,主要目的是确认输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首先,在确认输血需求之前,医生必须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受血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手术史以及其他风险因素。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输血的必要性和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至关重要。

一旦确认患者需要输血,医生就必须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其他相关特征,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

为了确保血型匹配的准确性,实验室人员需进行全面的血型检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的测定。

这种血型匹配可以有效减少输血不相容的风险,防止发生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此外,在选择供血者时,还必须进行输血前的感染标记物检测。

这些标记物可能包括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

感染标记物检测的目的是排除携带传染性疾病的血液,以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一旦选择了合适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核对包括多个步骤,如核对受血者的身份信息、病历号、血型和输血需求;核对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和血袋标签以及匹配的结果;核对输血前后的样本和血袋标签;核对受血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等。

这些核对步骤的实施可以在输血过程中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错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此外,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还包括监测输血后的反应和疗效评估。

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受血者在输血后的生理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对于长期或多次输血的患者,还需进行输血效果的评估,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及相关治疗的调整。

综上所述,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在医疗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标准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标准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标准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是确保血液安全输送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标准:
1. 患者基本信息核对:
- 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病历号码,确保与医疗记录一致。

- 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例如身份证或医疗保险卡,以验证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2. 血型与配型检验:
- 进行血型鉴定,包括血型分类(A、B、O、AB)和Rh阴性或阳性的鉴定。

- 针对受血者,进行配型检验,确保输血时与供血者血液的兼容性。

- 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抗体,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3. 传染性疾病筛查:
- 对血液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 检测血液中的梅毒和疟原虫等传染性病原体。

4. 输血前必要化验:
- 检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确保受血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在可接受范围内。

- 检查血浆中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评估血液凝结的能力。

5. 标本采集和标签核对:
- 采集受血者血液样本时,确保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污染和感染风险。

- 核对标本的标签与受血者身份信息一致,防止混淆和错误输血的发生。

以上是输血前检验及核对的标准,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做好记录和记录的核对工作,以降低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

地中海贫血的输血注意事项

地中海贫血的输血注意事项

地中海贫血的输血注意事项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红细胞的合成和功能,导致贫血症状。

由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寿命较短,需要经常进行输血治疗来维持生命。

而输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系列的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有关地中海贫血的输血注意事项。

1. 整血库存管理:地中海贫血患者长期需要输血,因此及时有效地管理血库存非常重要。

保持合适的血液库存量,及时了解血型、RH因子和抗体情况,并与血库保持密切联系,以确保患者能及时获得适合的血液。

2. 严格输血血液类型配对: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选择与其血型和抗体完全匹配的输血血液非常关键,以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在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血液与受血者血型完全匹配。

3. 定期进行输血:地中海贫血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输血,以维持足够的红细胞数量。

输血的频率和血液量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在两周至四周之间。

输血前后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输血的相关信息,以便进行血液效果评估。

4. 防止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为此,需要在输血前进行充分的预防措施,包括用血前仔细检查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输血前和输血过程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5. 防止感染:输血过程中患者易受到感染的风险较高。

因此,需要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无菌性,并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

对于长时间输血的患者,还需要注意输血固定点的清洁和消毒,以及定期更换输血管道和输血袋。

6. 护理和观察:输血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及定期的病情评估和随访。

7. 铁负荷管理:由于长期输血会导致铁负荷增加,对地中海贫血患者来说铁负荷管理尤为重要。

常规进行铁负荷检测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铁螯合治疗,以避免铁的过度积累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一、输血前检测1、血型鉴定患者在输血前,必须进行 ABO 血型和 RhD 血型的鉴定。

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血型鉴定结果有疑问或不明确的,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

2、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意外抗体。

抗体筛查应使用能够检测出常见不规则抗体的试剂和方法。

若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应进行抗体鉴定,明确抗体的特异性。

3、交叉配血试验完成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主侧是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次侧是患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记录结果。

4、传染病检测对患者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

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检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传染病检测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二、输血前核对1、患者信息核对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基本信息,确保无误。

核对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抗体筛查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输血相关检测报告。

2、血液制品核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发放血液制品时,应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血液制品的血型、血量、有效期、血袋完整性等信息。

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血液制品发放和领取记录上签字确认。

3、输血过程核对输血开始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制品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输血记录1、输血前的检测结果、核对情况以及输血的指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应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流程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流程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流程
1. 概述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步骤。

本文档介绍了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流程,以确保患者接受到符合要求的血液产品。

2. 检验流程
2.1 血型鉴定
- 患者血型鉴定: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ABO和Rh血型
鉴定。

- 红细胞抗体筛查: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红细胞抗体筛查,以
确认是否存在异常抗体。

2.2 血液产品核对
- 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姓名、住院号和输血医嘱,确保与
患者本人身份一致。

- 核对血液产品信息:与输血医嘱一致的血液产品,包括供血
者血型、ABO和Rh血型、血液成分等,确保与患者血型相适应。

- 核对血袋标签:核对血袋上的患者信息、血型、鲜血配型结
果等,防止血袋标签错误。

2.3 核对样本与血液产品
- 核对患者样本和血液产品:将患者样本与血液产品进行核对,确保患者接受的血液产品与其样本相符。

- 核对血袋和转运袋:检查血袋和转运袋的封口是否完好,确
保无泄漏。

3. 问题处理
- 如果发现任何不一致或疑问,应立即中止输血程序,并与相
关医务人员沟通,以解决问题或采取适当的措施。

4. 记录和报告
-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结果应准确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 不论检验结果如何,都应及时报告给相关医务人员,以确保
血液产品的使用符合最新的检验结果。

以上就是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流程,请在每次输血前严格按照
上述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二)、Rh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l Rh定型主要鉴定D抗原,定型时应按抗D 血清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并注意设立 对照试验系统。
l Du型的鉴定及意义 l 只有病人有抗D以外的抗体时才有必要确
定献血者Rh(D)以外的抗原,选择抗 体对应的阴性抗原血液和病人配血,可 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交叉配血的主要作用
(1)大多数情况下能证实献血者的红细胞 与病人的ABO血型是配合的。
(2)能检查出存在于病人血清中的针对献 血者红细胞的大多数抗体。
(3)有无工作上的差错事故(如认错病 人,拿错血袋等)。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交叉配血的作用仍有许多局限性,还不能 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配血试验的内容包括:
(1)病人血清对供者红细胞 检测对供者红细胞 起反应的抗体,一般称为“主侧”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病人红细胞对供者血清 检测对受者红细胞 起反应的抗体,一般称为“次侧”配血。
(3)病人血清对病人红细胞 称为“自身对照” 试验。目的是显示或排除自身抗体,直接抗球 蛋白试验阳性及红细胞串钱状假阳性的存在。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4.患者当前检出或既往曾检出某种血型特异性 抗体,则需选择该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血液配 血,例如:患者检出抗E,则需选择ABO血型 与患者同型或相容且Rh血型E抗原阴性之血液 配血。 又例如:患者既往曾检出有抗Jka抗体,尽 管随着时间的延长该抗体水平下降,当前已不 能检出该抗体,但为患者选择血液时仍需选择 ABO血型与患者同型或相容且Kidd血型Jka抗原 阴性之血液配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回忆反 应产生的抗Jka导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价值及结果

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价值及结果

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9Vol.32收稿日期:2019-05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价值及结果刘宝芹,杜小明(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检验科,天津301500)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且需要输血治疗的患200例作为对象,对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对检验阳性几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00例患者当中检出不规则阳性抗体的有8例。

8例患者当中男性不规则抗体的有3例,女性有5例,女性均为孕妇。

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当中,抗-D的患者有4例,抗-E的患者有3例,抗DC的患者有1例。

结论对临床输血前患者实施不规则抗体检验,有助于保障患者用血的安全性,且具备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的降低输血患者溶血发生几率。

关键词: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应用价值输血属于临床当中较为常见治疗措施,各类治疗措施均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当中,从而降低临床对于血液制品的依赖性。

然而少数疾病的治疗、抢救危重患者之时,输血均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1]。

本次就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且需要输血治疗的患200例作为对象,分析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价值,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且需要输血治疗的患200例作为对象,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0例,女性患者有90例,年龄均在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ʃ8.6)岁。

此次研究患者均符合临床的输血诊断标准,并且此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200例患者使用凝聚胺方式实施检测,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之后实施检测。

针对不规则抗体的患者,需要抽取患者3毫升血液,在经离心处理之后放在37ħ的水浴环境当中进行处理,处理的时间设置为10分钟,之后再离心处理血液标本。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准则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准则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准则
简介
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但在实施输血前,需要进行一系
列的检验和核对,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档介绍了输
血前检验及核对的准则和流程。

检验项目
输血前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ABO血型和Rh血型: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差异,以避免不兼容的输血。

2. 抗体筛查:检测受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以预防
输血反应。

3. 传染性疾病检测:检测供血者血液中是否携带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传染性疾病,以保护受血者的安全。

核对流程
输血前的核对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
1. 受血者身份核对:确保受血者的身份和输血匹配信息无误。

2. 血袋标识核对:核对血袋上的标签和受血者身份是否相符。

3. 血型核对:将受血者的血型与血袋上的供血者血型核对,确保血型的匹配准确。

结论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是确保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准则执行检验和核对流程,以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定期对相关准则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和科学的发展。

以上为《输血前检验及核对准则》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医疗准则和规范文件。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送给患者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过程。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输血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方法及其相关内容。

一、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临床输血前必须进行的重要检查之一。

它可以确定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的血型是否匹配,以避免发生输血不相容反应。

常用的血型分类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通常通过血清试验或基因检测来进行。

血清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它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原理。

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已知血型的抗体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或溶解反应,从而确定受血者的血型。

常用的血型鉴定试剂包括抗A血清、抗B血清和抗Rh血清等。

基因检测是一种更加准确和精确的血型鉴定方法,它可以直接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的基因型。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技术,可以确定受血者的基因型,从而确定其血型。

基因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有效避免血型不匹配的风险。

二、免疫筛查免疫筛查是指通过检测受血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以判断是否存在免疫相关的问题。

在输血前,常常需要进行抗体筛查,以排除受血者体内存在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可能是由于既往的输血、妊娠、移植等原因引起的。

抗体筛查通常使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进行。

该试验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已知抗人球蛋白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确定抗体的种类和特异性。

三、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一种重要的输血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它可以预测输血不相容反应的风险,为选择合适的供血者提供依据。

交叉配血通常包括直接交叉配血和间接交叉配血两种方法。

直接交叉配血是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直接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或溶解反应。

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表示存在输血不相容的风险。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3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3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大d 三项)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2)一、背景和意义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生命所需的血液成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工作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和落实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流程,提高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制度目的1. 确保患者与输血血液之间的匹配准确性。

2. 预防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错误输血。

3.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规范操作的意识。

4. 保证输血的安全有效,减少输血的风险。

三、执行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急诊患者等。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用于补充或替代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输血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二、临床输血检查的方法1. 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输血前的基本步骤,用于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

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包括血凝法、血凝素法和血凝素吸附法。

2. 抗体筛查:抗体筛查是为了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对供血者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常用的抗体筛查方法有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和酶链反应试验(ELISA)。

3. 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是为了检测受血者血清中的抗体是否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反应,以确定是否存在输血不相容的风险。

常用的交叉配血试验方法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4. 传染病筛查:传染病筛查是为了排除供血者携带传染病的风险,常见的传染病筛查项目包括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等。

5.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为了评估受血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凝血异常。

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

6. 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其他检查,如血红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血型抗原检测等。

三、临床输血检查的步骤1. 收集样本:根据需要,收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相应样本,如供血者的全血样本和受血者的血清样本。

2. 样本处理: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清、抗凝处理等。

3. 血型鉴定:使用血型鉴定试剂盒进行血型鉴定,根据凝集反应的结果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

4. 抗体筛查:将受血者的血清与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

5. 交叉配血试验: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以确定是否存在输血不相容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中海贫血输血前检验
【摘要】目的:目的是使地中海贫血患者输入的血液成份有效存活,而且不会引起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发生破坏。

确保血液质量,确保治疗效果等安全用血需要,确保地中海贫血病人的安全并有益于病人。

方法:全血或血液成份发给临床输注之前必须对地中海贫血患者和献血者及血液做多项血型血清学试验,包括:认真做好正反定型和Rh(D)定型,做好抗体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用生理盐水和凝聚胺法。

结果:认真扎实做好输血前检验,未出现因输血发生的医疗事故。

结论:医学检验中,输血前检验实施过程,每一环节均有可能发生差错,稍有疏忽将导致不良后果。

通过细心查对及重视配血液标本,认真做好正反定型和Rh(D)定型,做好抗体筛选和鉴定,高度重视交叉配血这些试验,可防止和避免许多输血反应,达到保证安全输血的目的。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安全输血血液检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病例。

收集从1994~2006年在我院地中海贫血综合征患者输血的所有病人,年龄1~49岁,男99人,女89人。

1.2 试剂和方法。

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东莞市中心血站提供的A、B、O血型红细胞反定型试剂,英国DIAGNOSTICS SCOTLAND公司制造的Rh血型检测试剂,(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凝聚胺介质试剂。

1.3 地中海贫血综合征输血指征。

地中海贫血是由于Hb中珠蛋白肽链合成受到部分或全部抑制,形成红细胞无效性生成的溶血性贫血。

轻度地中海贫血很小需要输血,而重型地中海贫血则依靠输血才能维持生命。

①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患者在有感染或妊娠时贫血显著加重,此时若有代偿不全的贫血症状时,则可适当输注浓缩红细胞。

②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输血治疗。

其理由是这类患者出生6个月后开始出现贫血,此后贫血呈进行性加重。

患者有发育障碍,逐渐出现心脏扩大,肝脾肿大,骨病变等。

骨髓无效性造血促使胃肠道对铁吸收过多,发生继发性血色病。

如能尽早输血,特别是采用“高量”输血,可延缓上述病理改变的发生。

③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有感染、妊娠及手术等应激情意亦需临时输注红细胞。

1.4 输血血液成分选择。

①地中海贫血患者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征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须输全血。

②选择何种红细细胞胞制品应根据病情决定,最好选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如:过滤法制备的红细胞或新型血细胞分离
机单采法获得的红细胞)。

③过去曾提倡输注年轻红细胞以减少输血次数及延长输血间歇期,由于只能降低输血需求量的12~16%,且年轻红细胞制备相当繁琐,费用高,现已较少采用。

1.5 输血前检验。

①细心查对及重视配血液标本:地中海贫血是血液病之一,正确取得配血样本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措施,配血样本必须经鉴定和标记,确定来自地中海贫血患者和供血者,要与血液审请单上的内容核对,必须有正确的标签,表明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况。

安全输血从源头抓起就应重视如何获得正确的配血标本。

一旦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液标本张冠李戴,安全输血的所有防范措施都将化为泡影。

减少这种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每个住院患者的手腕上系上一个写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的标签。

凡资料不全的申请单,尤其是缺乏输血史、妊娠史和医师签名的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补上,不得迁就。

②认真做好正反定型和Rh(D)定型:红细胞血型系统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是ABO和Rh两大系统,因此目前要求对所有的患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常规检测。

其体内含有抗A和抗B,孟买型个体由于红细胞上缺乏A、B和H抗原,所以其体内含有抗-A、-B和-H。

因此在ABO血型检测中,要求同时做正反定型,即采用已知型特异性的抗体试剂检查红细胞的抗原,以及用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抗体,综合两者结果判断血型。

只有反定型结果相符才能正确判定ABO血型。

正反定型不符要查明原因。

因此,单纯正定型或反定型并不能正确地鉴定所有ABO血型。

反定型对ABO亚型的发现特别有帮助。

原因是亚型患者红细胞上A或B抗原很弱,可致血型误定。

通过正反定型易于发现二者结果不一致,从而引起警惕。

③做好
抗体筛选和鉴定:方法是用受检者血清与试剂红细胞起反应,以发现在37 C
临床意义的抗体。

常规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清或血浆作抗体筛选试验,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意外抗体,必要时可作供血者血清的抗体筛选工作,以减少供血者的意外抗体进入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可能性。

一旦检出抗体,应作抗体鉴定试验。

对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清作抗体筛选试验的目的是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避免盲目配血,提高安全输血水平。

④高度重视交叉配血:包括三类,一是“主侧”试验,二是“次侧”试验,三是“自身对照”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是检测受、供者血液之间是否有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

由于抗体包括盐水反应性抗体及非盐水反应性抗体,因此交叉配血试验中要求采用能够检测出这两种类型抗体的方法。

血库交叉配血用盐水法和改良低离子凝聚胺法,目的是为了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反应,是临床输血工作的最后一道实验性检查,也是最关键的输血前检查实验。

2 结果
从1994~2006年我院血库,认真扎实做好输血前检验,未出现因输血发生的医疗事故。

3 讨论
采集血液标本后必须在离开患者床边之前在盛血试管上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及标本采集日期。

贴有标签的血标本连同申请单经核对后由医护人员送血库,双方确认并签名,不得由非医务人员送标本。

血库人员在检验之前必须确认盛血试管上的标签与申请单上的资料一致。

采集配血标本的人员须认真鉴别地中海贫血患者身份,并与输血申请单及患者腕环上的资料比较核对,二者有矛盾时不得采集血液标本,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姓名、床号及床头卡等资料不足为据。

如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身份有疑问必须重新采集血标本,不得经电话询问后就擅自修改错误的标签或申请单。

在血型鉴定过程中有若干因素可导致错误结果,人为因素有:①标本或试剂搞错;②器材不洁;③试剂污染或失效;④离心过度或不足;
⑤阳性反应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⑥漏加试剂;⑦结果记录或判断错误;⑧细胞与血清比例不适当。

客观因素有:①血清异常引起串线状形成;②红细胞致敏,在含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发生凝集;③异常基因型ABO亚型的弱抗原难以检出;④近期输血显示“混合外观凝集”现象;⑤嵌合体血型体内有两群红细胞;⑥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⑦红细胞多凝集现象;⑧异常的血浆蛋白造成假凝现象;
⑨不规则抗体的存在与试剂A、B细胞上的相应抗原起反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年龄因素有未产生自己抗体的婴儿、抗体水平下降的老人,试验时可出现异常结果。

如抗体筛选试验为阳性,应作抗体特异性鉴定,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如抗体筛选试验阳性,缺乏谱细胞鉴定其特异性时,送东莞市血站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常用的方法有盐水法、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Polybrne)法,凝聚胺法对Kell系统之外的大多数血型系统敏感度高且操作简便、快速。

参考文献
1 田俊士.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性疾病.田兆嵩主编.临床输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6~282
2 田兆嵩等.输血前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139
3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输血技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 邓硕曾.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94~298
6 韩永年等.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其防治对策.中国输血杂志,2001;15(5):332~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