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科普知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

科普知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

科普知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地壳由众多的板块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方式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的发生。

本文将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方面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

一、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它们具有不同的厚度、密度和构成。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较轻的岩石组成;海洋地壳相对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等较重的岩石组成。

二、板块运动地壳板块相对运动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表面分布着七大板块和数十个小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边界推移、边界拉张和边界挤压。

边界推移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和滑移;边界拉张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拉开;边界挤压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和抬升。

三、地震地壳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和应力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震动现象,常常伴随着地壳的破裂和岩石的位移。

地震不仅会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还会引发海啸等其他灾害。

四、火山活动地壳运动也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火山口,由地壳中的熔岩、碎屑和气体组成。

当地壳板块发生边界推移时,岩浆从地球内部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爆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和岩浆,对地球表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总结:地壳运动是地球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大陆的漂移等现象的发生。

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深入了解地壳运动对于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为人类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初中地理地壳运动原理专题解析

初中地理地壳运动原理专题解析

初中地理地壳运动原理专题解析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产生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地壳运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基础。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地壳运动的原理进行专题解析。

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和能量释放引起的。

主要原因包括地球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球板块的运动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块状的板块,它们以不断变化的速度相对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远离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

地震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或释放地壳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当地壳承受不住内部压力时,岩石层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表面上的一个通道,与地球内部的岩浆相连。

当地壳发生变形时,岩浆从地下涌入火山口,形成火山喷发。

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广泛,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地壳运动引起了地球表面的山脉、河谷、海岸线等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两块板块相碰撞,就会形成山脉;板块之间的远离,则会形成海洋。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震不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也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火山喷发火山的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火山喷发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空气质量和气候产生影响。

总结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构造活动的结果,它对地球的地貌、地震、火山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高考地理复习 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复习  地壳运动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 化的基础,因而“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 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考查更多的依赖各 种形式的图像,对地球运动基本图像系统判读技巧的熟练掌握 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一、经纬网图 经纬网图是表达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特征及其运动意义的 基础工具。其基本类型有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利用 经纬度递变规律和经纬线长度特征答题,主要用来定位、定向、 定距。
八、变式图、简化图 变换方式:平移(图 2-T1-21)、旋转(图 2-T1-22)。处 理措施:复原、补全、(俯视图、侧视图)视角转换。
图 2-T1-21 晨昏线,用阴影表示黑夜。
图 2-T1-22
如:试在图 2-T1-21、图 2-T1-22 各自左下部分画出 图 2-T1-21 中,由 T 点经度(160°W)和 O 点经度(20°E) 可知其上部就是下部匹配部分平推 180°所得——O、P、R 位于
直射 23°26′N,全年正午影长最长;太阳直射 23°26′S,全年 正午影长最短。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朝向随季节而变化。 关键是结合影子方向和影长极值判断对应的日期(节气);有 时也要注意影子日(年)变化图与太阳高度日(年)变化图之间的 转换。
七、昼长变化示意图 昼长变化示意图的判读具有如下规律:
解法二:将各金融中心的营业时间换算成统一时间(如 格林尼治时间),三地时间相互衔接则符合题意。
营业时间(格 营业时间(格林 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 林尼治时间) 尼治时间) 8:00-16: 17:00-次日1: 法兰克福 旧金山 00 00 2:00-10: 新加坡 东京 0:00-8:00 00 9:00-17: 14:00-22: 伦敦 纽约 00 00 17:00-次日1: 香港 1:00-9:00 洛杉矶 00

地壳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学说是指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地壳是地球上表面的一层岩石,它是由地幔上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及其上的物质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学说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

地球内部有许多动力推动地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幔的运动。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下层的一层,它由熔融的岩浆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当地幔流动时,会推动地壳进行运动。

地壳运动分为构造运动和流动运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地壳的拉伸和挤压等。

流动运动是指地壳上的物质在表面运动的过程,例如海流的运动、地震的传播等。

地壳运动有规律性。

地壳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在地壳拉伸的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是在地壳挤压的过程中发生的。

地壳运动是慢的。

地壳的运动速度很慢,一般在每年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范围内。

然而,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例如山脉的形成、海岸的侵蚀和地震的发生等。

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壳运动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在地壳运动学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地壳的运动不仅与地幔的运动有关,还与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并且地震会对地壳运动产生影响。

此外,地壳运动学说也与其他科学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地壳运动会影响海洋的形成和变化,海洋的变化又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例如物种的迁移和演化。

总之,地壳运动学说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岩石运动的科学,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分类折叠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水平和垂直运动比较地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折叠按照速度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地壳运动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的分类,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所示:地壳运动分类表序号分类依据地壳运动类型1参照物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3、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演化过程,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地震与板块运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地壳运动现象,是地球板块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层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分为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两种。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构造变形则是指地壳板块内部岩石的变形和位移。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是地壳板块活动的结果,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地震的强度和频率与板块活动的性质和速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板块边界处,如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较为频繁,强度也较高。

而在板块内部,如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中部,地震相对较少。

二、地壳抬升与沉降地壳抬升与沉降是地壳运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地理景观演变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主要与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有关。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岩石层的挤压、伸展、剪切等力学作用导致地壳的抬升与沉降。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挤压,板块边界处的岩石层会向上抬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相反地,当岩石板块发生拉伸或剪切作用时,板块内部的岩石层会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此外,地质作用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河流冲刷等也会引起地壳抬升和沉降。

例如,火山的喷发会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火山锥体,岩浆侵入地壳下部会使地壳发生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质结构,导致地壳抬升和沉降。

三、地壳运动与地理灾害地壳运动是地理灾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地震灾害通常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断裂带上,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

例如,近年来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灾和中国汶川地震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质活动造成的,火山口周围由于岩浆侵入和火山气体的释放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经常伴随着火山灰、火山烟尘和熔岩的喷发,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构造变动、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硬壳,由岩石组成,它分为板块和岩浆圈两部分。

本文将从地壳的构造、板块运动以及地震活动三个方面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一、地壳的构造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变质岩等组成,平均厚度约为35-40千米;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和较少的海相沉积物构成,平均厚度约为7-10千米。

大陆地壳地质年代较老,海洋地壳地质年代较新。

根据地球的构造,地壳可分为板块、岩浆圈等不同结构层级。

地球板块是指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一部分,按照地壳运动的特点,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内部由不同构造的岩石组成,板块之间通过板块边界相互接触,形成了地球上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二、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指地球上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过程。

板块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等现象。

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性板块运动、内陆性板块运动和海底扩张性板块运动。

1. 边界性板块运动边界性板块运动是指两个板块接触形成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边界、板块边界和转换边界。

(1)构造边界: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挤压、牵引或剪切等作用,产生山脉、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2)板块边界:两个板块之间形成了相对运动的边界,可以是处于海底的中洋脊或是陆地上的断裂带。

(3)转换边界:位于板块边界相交处的特殊地带,地震活动频繁,板块相对运动较为复杂。

2. 内陆性板块运动内陆性板块运动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区,形成内陆山脉、盆地和断裂地带等。

3. 海底扩张性板块运动海底扩张性板块运动发生在洋中脊的两侧,新的海洋地壳从洋中脊的远离处不断产生,板块向两侧扩张。

三、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造成的地壳振动,主要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类型。

专题三 地壳物质内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三 地壳物质内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三 地壳物质内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一)·考点回顾: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变质岩:片理构造(重新结晶)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右图)·基础训练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

1.图中b 表示( )A .软流层B .地壳C .地核D .地幔 2.岩石圈位于( )A .a 顶部B .b 顶部C .a 和b 顶部D .b 和c 顶部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读下列甲乙两图(若甲图中C 是变质岩),回答4-5题。

变质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外力作用4.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A .①B .②C .⑤D .⑥5.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

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A .A 类岩石B .B 类岩石C .C 类岩石D .难于判别 ·典型例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1.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读右图,完成2-3题。

2.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3.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 的是(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5.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 A .向斜谷地 B .背斜谷地 C .向斜山岭 D .背斜山岭 ·拓展训练1.下列有关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所属的板块名称是南极洲板块B.②处风力沉积作用明显C.③处的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④处相对于①处表层海域温度低、盐度低2.自②处向北,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反映的是(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专题三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二)·考点回顾一.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1)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岩层上拱的为背斜。

专题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1

专题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1

专题三地球圈层及相互关系第一节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考纲导航】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三大类岩石,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3.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4.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5.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要观点(海洋地理)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一、考点诵读1.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大板块(熟悉板块的分布、不同性质的边界)。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其内部地壳运动比较、边界地壳运动比较(解释地震、火山、地热、矿藏的形成、分布)。

③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解释山脉、海沟、海洋、岛屿等地形的成因、分布)。

二、考点突破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右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岩⽯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壤的物质基础,是⽣命赖以⽣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圈≠地壳1、基本概念、分类及成因A.⼏个概念: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英、长⽯、云母、⽅解⽯。

矿产:岩⽯形成过程中有⽤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农业利⽤的要求。

矿⽯:含矿产的岩⽯,优劣常⽤品位表⽰,有些岩⽯本⾝就是矿产如:⽯灰岩、煤、花岗岩、⼤理岩。

矿床:在⼀定的地质作⽤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有内⽣矿床、外⽣矿床、变质矿床。

岩⽯:⼀种或⼏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英、云母等组成,⼤理岩由⽅解⽯组成。

B.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称⽕⼭岩如⽞武岩等。

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成⽰意图”。

⽞武岩:密度⼤,有许多⽓孔,不宜做建筑材料。

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好的建筑材料。

华⼭、黄⼭、北京⼋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属。

(2)沉积岩:岩⽯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物遗体堆积⽽成如:⽯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

形成矿产:煤、⽯油、天然⽓。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到⼩;下游某处垂直⽅向上下:砾岩、砂岩、粘⼟。

化⽯:古⽣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

(3)变质岩:已⽣成岩⽯在⾼温、⾼压下,成分、性质发⽣改变形成,如⽯灰岩变成⼤理⽯等。

理解教材P61页“⽯灰岩受热变成⼤理岩”注意的是⽯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C.地壳物质循环2、原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概念:岩⽯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板块:亚欧、⾮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洋板块)需要关注的⼏处地⽅:①⼤褶皱⼭系、⼤岛弧链⼏乎都是消亡边界。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在长时间内发生的运动,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现象。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指导致地壳运动的力学和物理机制,而运动规律形成机理是指导致地壳运动规律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互相作用,即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平衡力是指维持地壳处于平衡状态的力量,主要包括地球引力和大地水准面的作用。

地球引力是地壳运动的基础,它使得地壳板块受到向下的力量,保持了地壳板块的稳定性。

大地水准面是海洋水平面的延续,它可以视作地壳板块的参考面,使得地壳板块在垂直方向上得到平衡。

不平衡力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力量,主要包括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和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

板块边界是不同地壳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构造应力,即应力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这些构造应力会以断裂、剪切等形式释放出来,导致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发生。

此外,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也是驱动地壳运动的重要力量。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量,这种热量的传导和释放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的运动规律形成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理论。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它是地壳运动规律的基础。

根据板块构造学的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相对运动。

这些相对运动包括扩张型板块边界、挤压型板块边界和滑动型板块边界等。

根据板块边界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板块会出现断裂、地震、火山等现象,从而形成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球动力学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能量和地壳运动的学科,它包括热力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根据地球动力学理论,地球的地壳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力量驱动,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地震的发生是由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释放引起的,地壳的隆升和沉降是由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物质运移导致的。

地壳运动的形式

地壳运动的形式

地壳运动的形式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变化和运动,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板块运动等。

这些地壳运动的形式不仅在地理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震、火山爆发和板块运动三个方面,探讨地壳运动的形式。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壳运动形式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和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板块的运动,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释放出能量,这就是地震。

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引起地面的震动,这些震动会传播到地球表面,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是沿着地震发生点周围的地球表面传播的,它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一种纵波,它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速度最快,但震动幅度较小;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速度比P波慢,但震动幅度较大;表面波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动,震动幅度最大,但速度最慢。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引起海啸、山体滑坡等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准确预测和及时应对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而引起的。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会向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口,释放出大量的火山灰、熔岩和毒气等物质。

火山爆发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喷发、爆发和爆炸等。

喷发是指火山口中的岩浆喷发到空中的过程,爆发是指火山口中的岩浆喷发到空中并伴随着爆炸声的过程,而爆炸则是指火山口中的岩浆喷发到空中并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和冲击波的过程。

火山爆发不仅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火山活动的研究和监测非常重要,可以及时预测火山爆发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化。

地球的地壳由数十个大板块和数百个小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变化。

中考地理复习指导:地壳运动

中考地理复习指导:地壳运动

2019年中考地理复习指导:地壳运动2019年中考即将开始,查字典地理网特别为您编辑了2019年中考地理复习指导:地壳运动,预祝你中考顺利!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的活动。

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

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

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

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

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

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

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板块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有板块拼合而成。

总结: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 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 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 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 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 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 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判读地形剖面图的要领: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 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 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形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 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 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 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 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 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 成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 最正确可靠的判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 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中间向两侧岩 层由新到老的为向斜。 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因分析 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①在缺 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 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②当时一开始有沉 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④ 流水、冰川、风力等外力的不断侵蚀。

地理课地壳运动与地震

地理课地壳运动与地震

地理课地壳运动与地震地球是一个动态的行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表面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地球皮壳的这种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在地球内部,由于地球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地壳运动方式,如地震。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由于内部构造变动而产生的运动。

这里的地壳是指地球的最外层,厚度为5-70千米,表层为岩石石层。

地球由多块构成的这种地壳被称为板块。

板块不断地运动着,可能分离或吞噬,导致地形和环境的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的移动是由地幔的对流所驱动的。

地幔由高温、高压、塑性流体组成,形成了庞大的对流系统。

热量从地球的核心向地表散发,导致地幔内部的温度梯度。

温度高的地幔物质上升,温度低的下沉,构成了对流。

这种对流将岩浆从地幔运到了地壳下面,并推动了地壳运动。

二、地震地震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的震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可以是由地壳的板块运动、火山活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会引发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海啸等一系列灾害。

地震的主要因素是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

当两个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摩擦,因为施加的压力巨大,会导致地震。

其次,地震也可能由火山喷发、地下沉降或沉积物的分解产生。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地震的规模、震源离目标点的距离、地震波传递的路径、地下深度、地质情况以及建筑物和设施的抗震能力。

三、结论地壳运动和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自然现象。

地球受到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资源、人类活动等方方面面。

对于这些现象的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地壳运动课件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地壳运动课件

三、地壳运动
台湾海峡发现了煤层,煤的形成需 要有森林,森林是生长在陆地上的, 所以间接的说明台湾海峡以前是陆 地,经过地壳运动以及时间的沉淀, 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样子
台湾海峡,现在是海,以前是陆地
三、地壳运动
解答: 在喜马拉雅山发生海洋生物化石的 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垂直运动,导致 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
导入
思考
为什么会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含有 海洋生物化石?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 拔最高的山脉,为什么会发现海洋生物 化石呢?
一、地壳运动
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换,地壳结构 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壳变动的结果
一、地壳运动 •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 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 按其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使地表形态变得高 低起伏,构成宏观 的地貌格局
外力作用 使地表形态趋于平缓
三、地壳运动 • 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 • 按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三、地壳运动 •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 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奥秘和神奇的星球。

要深入了解它,首先得从它的结构说起。

地球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就像鸡蛋壳一样,但可没鸡蛋壳那么均匀和平整。

它的厚度在大陆地区相对较厚,平均约为 35 千米,而在大洋底部则相对较薄,一般只有几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在地壳下面的是地幔,它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

地幔的厚度约为2800 多千米,由高温高压下的岩石物质组成。

这里的物质状态有点像半固态,会缓慢流动。

地幔的上部和地壳一起被称为岩石圈,而下部则被称为软流圈。

地球的核心部分是地核,它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物质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极高,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重要来源。

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咱们再来说说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方式,一是自转,二是公转。

地球的自转,就像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它围绕着一根假想的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这被称为一个恒星日。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基于太阳日的概念,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圈多一点的时间。

地球自转带来了很多明显的现象。

比如昼夜交替,当我们所在的地区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会处于不同的昼夜状态。

此外,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地转偏向力,这会影响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方向,甚至在一些河流的流动中也能体现出来。

地球的公转则是围绕着太阳进行的。

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 365 天 6 小时 9 分10 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更替。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比如,当北半球处于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多,气温高;而南半球则处于冬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 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 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 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 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 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 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 等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 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质公园的海蚀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实例
形成冲积扇(山口 流水 处)、冲积平原(河 华北平原、长江 沉积 流中下游)、三角洲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
沉 积 作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沙漠边 缘的黄土堆积地貌 等
塔里木盆地沙丘 的形成、黄土高 原的形成

冰川 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 碛地貌
东欧四周发展
山区河谷地带和 河网密度较大的 平原地区,聚落 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 展受地形制约;水乡 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 延伸,一方面可获得 较好的用水条件,另 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广西桂林山水、云南
一般地表崎岖,地 路南石林、贵州织金
表水易渗漏
洞、重庆天坑等
蚀 作 用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阿尔卑斯山的角峰、 “U”型谷、冰蚀 挪威的峡湾、北美五 平原、冰蚀洼地 大湖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平台、海 福建平潭岛的海蚀地
蚀洞穴、海蚀柱、 貌、台湾北部野柳地
海蚀陡崖等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
成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 最正确可靠的判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 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中间向两侧岩 层由新到老的为向斜。 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因分析 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构造名称 背斜 向斜 断层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河 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水 库等大型建筑的回避处
依据
密度:水>石油>天然气; 岩层封闭,油气不易挥发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 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 命题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透析】 结合实例,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实例
风化作用
破坏地表岩石,碎屑物 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 作用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 风力 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蒙古高原的戈壁、新疆 侵蚀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 的雅丹地貌
►命题点三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考点透析】
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地形因素影响聚落的区位
表现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 育的理想环境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 候寒冷,城市多分布 在山间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 布在高原上
原因
典例
地设便利势投于平资农坦;耕,土;节壤交省肥通建沃便,我 在级国地阶的势梯城较上市低多的分第布三
城堡等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分
水 侵 宽,形成“V”型谷; 布普遍,如黄土高原的
侵 蚀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谷 千沟万壑、横断山区的
蚀 纵横的地表形态
深切河谷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实例
流 水 侵 侵蚀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 常见于可溶性岩石(如
河、溶洞、石林、 石灰石)分布地区,如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 命题点一 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
【考点透析】 1.地壳运动的判断
(1)根据地层性质判断古地理环境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 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 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 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海浪 沉积
波浪向海运动,速 度减慢,形成海滩
广西北海银滩、 海南三亚亚龙湾 海滩
【知识链接】 (1)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形
态。 (2)地貌指地表起伏的形态,侧重于从成因上
来划分种类。主要有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 地貌、海岸地貌等。
(3)地势是地表形态高低起伏、险峻状况的总 体态势,包括地表形态的海拔、相对高差及坡度 的陡缓等。
底部为凹槽,易集水,承 受静水压力
地下水沿断层线出露;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利于 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易产生地震、 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 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 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 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
快或沉积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 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或沉积时间短,或沉积 物来源减少。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
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 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地势相对较低,热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
量条件相对优越; 江谷地,西宁位于
地形、水源等条件 湟水谷地,兰州位

于黄河谷地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 巴西利亚、墨西哥
候过于湿热,高原 城等城市位于热带
上比较凉爽
地区的高原上
(2)地形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态
表现
原因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 平原广阔的地区, 的制约作用小,聚落 聚落多呈团聚型 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
④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 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 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 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 区上升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则是由于 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⑤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 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