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_岩相古地理...
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钟原;刘宏;谭秀成;连承波;廖纪佳;刘明洁;胡广;曹剑【摘要】富砂致密砂岩储层的甜点预测是领域研究的一个关键和难点,以四川盆地中部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为例,探索从继承性古地貌控制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角度来展开研究.基于须二段沉积前雷口坡组岩溶古地貌恢复,认为继承性发展的岩溶古地貌控制了须二期地层的沉积充填,建立了须二段砂体向周缘地貌高地渐次超覆的地层充填模式.以该模式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的基础上,将须二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又包括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自下至上为MSC1-MSC6.其中,MSC1-MSC3整体发育退积式辫状河三角洲,向南东超覆,属于上升半旋回;至MSC4达到最大湖泛面之后,随即进入下降半旋回;MSC4-MSC6发育进积式辫状河三角洲,粒度逐渐向上变粗.以基础资料最为丰富的MSC3为例,在层序格架内建立了“古地貌—层序厚度—砂体厚度—砂体物性—甜点分布”的相关关系,预测了有利储层甜点分布区.这些研究思路方法可供富砂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特别是井网稀疏、地震资料丰富但分辨率有限的地区研究参考,具体认识可直接应用于区域油气勘探部署.【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17页(P758-774)【关键词】致密油气;古地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储层甜点;须家河组;合川地区;四川盆地【作者】钟原;刘宏;谭秀成;连承波;廖纪佳;刘明洁;胡广;曹剑【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致密油气是指储存聚集于致密—低渗透岩层中的油气,因此寻找到相对优质的储层“甜点”是勘探和研究的关键[1-3],然而,越来越多的实例显示,致密油气储层的“甜点”受控于沉积相、岩相和成岩作用等多种复杂因素[4-7],因而关于储层“甜点”的预测也是领域研究的一个难点[8-9],特别是在纵向上砂岩比例极大,且横向砂体较连续、分布范围较广、成因较单一的“富砂”地层中,大范围的致密砂体分布以及高砂地比使得无论是在沉积相上,还是在地球物理相上都很难找到“甜点”,传统的地质学方法遇到了很大的难题。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05(025)003【摘要】根据控制高分辨率层序的构造和天文因素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8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分析了须家河组超长期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在SLSC1超长期旋回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陆斜坡,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SLSC2超长期旋回时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同时,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逆冲推覆前的强烈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有较大幅度的持续拗陷沉降,在继承SLSC1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的、以巨厚块状砾岩为特征的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总页数】8页(P38-45)【作者】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戴朝成;翟文亮2.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林良彪;陈洪德;姜平;胡晓强;纪相田;叶黎明3.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4.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5.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耿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及其古地理探讨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及其古地理探讨林良彪;陈洪德;翟常博;胡晓强;李君文【摘要】以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组分为基础,详细分析该期研究区古地理的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基础上,按照Gazzi-Dickinson计点法,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Dickinson等人的研究思路,对各段砂岩作以QmFLt, QpLvLs为端元成分的砂岩三角投影图.结果表明:在QmFLt图上,砂岩投点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过渡再旋回和岩屑再旋回分区上,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更加明显;在QpLvLs图上,砂岩投点也是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褶皱-逆掩带分区上的,到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也更加明显.结合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分析表明:龙门山逆冲带在须二期开始了逆冲推覆,并开始为研究区提供了沉积物质,研究区也从须二期开始演化形成川西前陆盆地;须三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进一步强烈的运动,并开始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须四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褶皱成山,研究区真正进入了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演化期.【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6【总页数】7页(P511-517)【关键词】砂岩组分;须家河组;上三叠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四川盆地西部【作者】林良彪;陈洪德;翟常博;胡晓强;李君文【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1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相当于四川盆地构造分区中的川西断褶带(图1),习惯上称为川西坳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具有前陆盆地的性质,并将其称为川西前陆盆地或龙门山前陆盆地[1~10]。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2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气藏 地 质 及 开 发 工 程 ” . 油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 , 成都 6 0 5 ) 10 9)
[ 摘要]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 中海 陆分布、 造背景、 构 盆地发育和 沉积演化 的重要 途径和手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 古地理研 究 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 高 了岩相古地 理 图的精度。按 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学理论 , 四川盆 地晚三叠世须家 河组划分为 2个超长 将 期、 4个长期、4个 中期及数十个 短期基准面旋 回层序。在此基 础上, 1 分别 以长期 的上 升和 下
降半 旋 回为单 元 , 析 了须 家 河 组 不 同时 期 的 岩相 古 地 理 特 征及 演化 , 为 :1 四川 盆地 须 家 分 认 ()
河期沉积主要 由从周边 山系向盆 内和从川 中隆起 向盆地 中心逐渐推进 的, 以发育 ( 冲积扇) 辫
状 河 一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一浅 湖 沉 积 为 主 的 沉 积体 系组 成 , 使 四川 盆 地 浅 湖 区域 为 向 南 西 倾 斜 致
第 6期
柯 光 明等 : 四川 盆地 须 家河 组高分 辨率 层序一 相古地 理特 征 岩
.6 1 . 3
图 1 四 川 类前 陆盆 地 次 级构 造 单 元 划 分 和 须 家 河 组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Fi.1 T he s c nd y t c on c s ti g a d he f a e o k ofs qu nc t a i a g e o ar e t i e tn n t r m w r e e e s r tgr phy o f
其 与成 烃成藏 过程 的关 系 , 而 达 到评 价 油气 资 从
了岩 相古地理 图的等 时 性 、 因连 续性 和 实用 性 成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Ab s t r a c t :T h e o i l a n d g a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b e g a n i n t h e 1 9 4 0 s i n t h e X u j i a h e F o r ma t i o n ,U p p e r T i r a s s i c , S i c h u a n
ZHANG Bi n g , W ANG Xu — be n , W U Ch a o . r o n g , LI U Pe n g b o , ZHAO We n — l o n g
( 1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E a m h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f M o n £ o fE d u c a t i o n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5 9, C h i n a ;2 . B o h a i O i ie f l l d E x p l o r a t on i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T i a n j i n B r a n c h f o C NO O C L t d . ,T i a n j i n 3 0 0 4 5 2, C h i n a )
( 1 . 成 都理工大学 地球探 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2 .中海石油 ( 中国)有 限公司 天津分公 司 渤海油 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天津
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1(018)004【摘要】Standardiz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framework includes genetic modeling, establishing standard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orkflow emphasizes defining the genetic type of sedimentation and the bounding surface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ontinental sedimentation in China, gamma-ray apparatus, element capture device, GPR,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other methods could be used in the research on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classifi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outcrop-well-seismic,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ird-order bounding surfaces and flooding surfaces.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on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depended on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of palaeobathymetry, paleoclimate and geochemistry in sedimentary cycles of continental lake basin. Using the technique in the sequence-lithofacies paleographic research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The second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was part of different system tracts with rising and falling basallevel of two third-order sequences. The lower part of second member was defined as progressive delta and the upper part was regressive. Th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 of lower part reservoir is better, and pay formation is mainly in lower part, which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delta sandstones. Based on se-quence-paleogeographic research, the second, fourth, and six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are defined to be the main reservoir, and the interbedded mudstones could be the source rock. The first, third, and fif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are defin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rocks; the delta sandstone with lesser scale along basin margin is a significant reservoir too.%层序地层标准化是未来层序地层研究重要发展方向,层序成因模式、标准建立、工业化应用是核心;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强调识别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层序地层界面的原因,向共同方法迈进.针对中国陆相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利用野外露头伽马仪、元素捕获仪、探地雷达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识别三级层序界面与洪泛面,建立露头-钻井-地震层序地层格架.可以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旋回在古水深、古气候、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定量表征,综合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将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须家河组二段上、下亚段实际上是2个不同三级层序的基准面上升与下降体系域沉积,须二下段发育进积型三角洲,上段发育退积型三角洲;由于三角洲砂体发育机理明显不同,导致须二下段储层厚度和物性均好于上段,产层主要分布在下段.在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须二、四、六段是主要储层发育段,层间泥岩也可作为烃源岩.须一、三、五段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段,盆缘规模较小的三角洲砂体也是重要的储层.【总页数】13页(P131-143)【作者】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作者单位】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特征 [J], 高彩霞;邵龙义;李大华;李长林;任世聪2.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戴朝成;翟文亮3.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4.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研究 [J], 高彩霞;邵龙义;李长林;徐晓燕;许海涛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英娇;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须家河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湖相三角洲、湖泊、海相三角洲、滨岸和海湾六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在须四早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褶皱成山,使研究区与阿坝海域完全隔绝,整个四川盆地真正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
作者:林良彪陈洪德姜平胡晓强纪相田叶黎明 LIN Liang-biao CHEN Hong-de JIANG Ping HU Xiao-qiang JI Xiang-tian YE Li-m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刊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年,卷(期):2006 33(4) 分类号:P531 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演化。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耿威【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9(055)004【摘要】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framework and Coupling Process between Basin and Mountain,it can be ascertained that the Sichuan Basin is an analogous foreland basin, of which tectonosedimentary framework was composed of three depressions and one uplift, formed by three systems of coupling process between basin and mountain in the Xujiahe epoch of Late Triass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utcrops,drilling section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or the Xiangxi Group, combining with the base-level cycle sequence and isochronic correlation technique, the Xujiahe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uper long-term sequence cycles(SLSC1,SLSC2) and five long-term sequence cycles(LSC1 ~LSC5),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in the whole Sichuan Basin. Choosing the rising and falling base-level phases of each long-term sequence cycles as a unit,the sequence-based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ic maps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have been mapp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leogeography,regula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subsidence-sediment center and migration direction are controlled strictly by nonsynchronous thrusting-napping process of the Longmen Mountains, Micang Mountains-Daba Mountains and so-called"three depressions and one uplift "tectonic pattern, which is composed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eastern Chongqing-south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and central Sichuan Palaeo-uplift. Coupling process between basin and mountain possess the features of deroofing in orogenic zone and material cycle between growth, subsidence and filling in a basin. The peculiar tectono-sedimentary pattern entirely control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palaeoge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as well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regularity around the central Sichuan Palaeo-uplift.%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以盆缘地表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划分、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区域等时对比为依据,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2个超长期(SLSC1-SLSC2)和5个长期(LSC1-LSC5)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此为基础,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相带展布规律和沉降-沉积中心及其迁移方向,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但交替发育的逆冲推覆作用与"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盆-山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造山带隆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沉降、充填的物质循环平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沉积格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长期、长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充填作用,古地理面貌、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总页数】12页(P484-495)【作者】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耿威【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戴朝成;翟文亮2.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3.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4.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英娇;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 5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1 年 9 月
性质、层序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可 将 四 川 前 陆 盆 地 须 家 河组划分为2个 超 长 期 和 5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层 序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基底为中三叠统海相灰 岩,其上依次充填上 三 叠 统 马 鞍 塘 组 和 小 塘 子 组 浅 海 陆棚—海相三角洲相 的 暗 色 泥 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上 三 叠统须家河 组、侏 罗 系—白 垩 系 陆 相 红 层。 依 据 岩 石 地层划分方法,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为 须 二—须 五 段累计4个层段,川 中 地 区 过 去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香 溪 群 ,现 亦 统 一 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了 须 二 — 须 六 段 累 计 5个层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 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究,但 由 于 陆 相 层 序 基 准 面 旋 回 变 化 、层 序 充 填 样 式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的 控 制因素极为复杂[1],地层横向变化大,地质认识差 异 明 显 ,尤 其 体 现 在 四 川 盆 地 范 围 内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模 式 、沉 积 体 系 分 布 等 方 面 。 笔者利用须家河 组 周 缘 典 型 的 地 表 剖 面、全 盆 地 近 200 口 典 型 钻 井 资 料 、尤 其 是 覆 盖 川 西 坳 陷 的 二 、三 维地震资料,对地震 层 序 特 征、沉 积 相 特 征、层 序 地 层
1 层序地层格架及叠加样式
1.1 层 序 划 分 以高分辨率层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以 基 准 面 旋 回层序级次划分 和 命 名 原 则 为 依 据[2],同 时 考 虑 界 面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摘要】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ology theory,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a large number of outcrops,drilling cores,well logging and seismic,this paper studied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Research found that despite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e,the different direction of the material supply,the change of rock facies belts and different naming system in each partition,there are traceable unconformity and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which enable the study went on.Through the sequence boundary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ycle,Xujiahe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3 super long-term cycles,6 long-term cycles and 21 middle-term cycles.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trast in the whole Sichuan Basin,the thickness of north-south strata is stable,however,east-west strata distribution is complex.The whole LSC6 and most of LSC5 are absent in the west,while most of LSC1 is absent in the east.Because the settlement-deposition center is located at the Longmenshan frontal depression,and the sedimentary rate is very high in the west of the basin,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body present like a wedge,which is thick in the west and thin in the east.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sequencestratigraphy,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tentativelycreated.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chrono-stratigraphy and biostratigraphy,the relative age of each cycle and the value of the unconformity sedimentary interval are concluded.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next step of production and practices in Sichuan Basin.%为了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层序格架和时空分布,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结果发现盆地内虽然具有构造复杂、物源多样、岩相不均、组名不统一的特点,但依然具有全盆地范围内可追溯的不整合面和湖泛面.通过层序界面追踪及沉积旋回分析,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3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及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盆地内各级旋回的对比关系.通过全盆地对比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在南北方向上各级旋回个数变化不大,沉积厚度相对稳定;东西方向上旋回变化复杂,西部缺失LSC6旋回和大部分LSC5旋回,东部则缺失大部分LSC1旋回,由于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龙门山前缘坳陷,盆地近西部沉积速率极高,整体的沉积体展布呈现西厚东薄的楔形体形态特征.在层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的综合对比,推测了各旋回的相对年龄值以及不整合面的沉积间断时间,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下一步油气资源探勘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12页(P290-301)【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年代-层序地层格架【作者】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P534.51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直作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1-3]。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
申艳;谢继容;唐大海
【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6(029)003
【摘要】根据控制沉积物孔隙形成与演化的主要成岩作用,将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划分为6种成岩相,即浅埋藏强压实相、浅-中埋藏钙质胶结相、中埋藏绿泥石胶结相、中-深埋藏硅质胶结相、深埋藏溶蚀相和近地表高岭石胶结相.各种成岩相的形成和分布与沉积物的原始组分密切相关.各成岩相之间储层物性差别大,不同的成岩组合可形成成岩圈闭.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申艳;谢继容;唐大海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 [J], 张庄;曾伟;杨西燕
2.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J], 冯明石;张同伍;宋宪生;吕俊平
3.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 [J], 徐芳艮;黄加力;张天宇;百成钢;井攀;陈彦梅
4.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低孔渗砂岩成岩相类型划分及半定量评价 [J], 张响响;邹才能;陶士振;徐春春;宋建荣;李国辉
5.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戴朝成;翟文亮【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35)6【摘要】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精度.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14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长期的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单元,分析了须家河组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1)四川盆地须家河期沉积主要由从周边山系向盆内和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的,以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组成,致使四川盆地浅湖区域为向南西倾斜的"∩"形,浅湖内零星发育有小型浅湖砂坝沉积;(2)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以盆地边缘最为特征;(3)晚三叠世须家河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总页数】9页(P630-638)【作者】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戴朝成;翟文亮【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2.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3.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4.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耿威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英娇;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15(042)004【摘要】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结果表明: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须二—须六段地层发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将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划分为于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分别相当“须下盆”和“须上盆”的2个构造层序及对应于须一至须六段的6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6);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建立了川中隆起—川东南坳陷等时地层格架;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ˇ岩相古地理图,解析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相带展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总页数】13页(P1024-1036)【作者】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1【相关文献】1.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J], 何政权;刘晓博2.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特征 [J], 高彩霞;邵龙义;李大华;李长林;任世聪3.威东-安岳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 [J], 王文之;田景春;张翔;刘娟4.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英娇;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四川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毛琼;邹光富;郑荣才;黄海波;金辉;孙卫华【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年(卷),期】2006(8)2【摘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野外地质露头剖面精细观察研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详细研究了四川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其与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关系。
从中识别出37个短期、12个中期、5个长期和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将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细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三种基本层序类型。
论述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地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
详细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认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地层具有良好的生储盖层组合和形成大、中型次生油气藏的条件。
为确定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深层区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开展储层预测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页数】6页(P119-124)【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层序;层序结构样式;沉积体系;上三叠统;四川龙门山前陆盆地【作者】毛琼;邹光富;郑荣才;黄海波;金辉;孙卫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油田第一采油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体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J], 刘兴艳;叶泰然;郑荣才2.四川广元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 [J], 邹光富;夏彤;楼雄英3.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4.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J], 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英娇;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1), 77-8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7 in Hans. /journal/ag https:///10.12677/ag.2017.71009文章引用: 李英娇,邵龙义.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J]. 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1):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within a Sequence Framework in the Sichuan BasinYingjiao Li 1,2, Longyi Shao 21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ongqing 2College of Geoscienc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Received: Feb. 6th , 2017; accepted: Feb. 25th , 2017; published: Feb. 28th , 2017AbstractThe Xujiahe formation is a succession of continental, coal-bearing strata that is deposited in al-luvial fan, braided and meandering rivers, overbank or shallow lacustrine and deltaic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five sequence boundari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cores and outcrops including tectonic unconformities and basinal facies-tract dislocations associated with fluvial rejuvenation and incision. Sequence boundaries define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 2, 3 and 4) that correspond to Member 1, Members 2 and 3, Members 4 and 5, and Member 6 and 7. paleogeographic units include alluvial fan, fluvial, delta plain and front, and shallow lacustrine. Shallow lacustrine widely developed during SQ1, and small sand bars deposi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basin. Alluvial fans developed in front of the fold-and-thrust belt in western basin in SQ2 and SQ3, while fluvial and deltaic units well developed in the basin, and the lacustrine area shifted to the west. Tectonic uplift occurred in SQ4, and the strata were eroded in the northwestern basin. A number of deltaic lobes developed in the basin, lake area shank and present as a belt parallel to the west margin of the basin. Coal accumulation center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regions along the boundary of delta plain and delta front. KeywordsXujiahe Form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Sichuan Basin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李英娇1,2,邵龙义21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李英娇,邵龙义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2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25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28日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大川中地区是四川盆地西南缘的一个区域,该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主要由不同类别和不同年代的构造成分组成。
在该地区中,须家河组是一个重要的地层,属于下二叠统的典型流纹岩层。
对于这个地层,通过对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其地层沉积的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有所了解。
须家河组主要发育在大川中地区,在地层上分布广泛。
该组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须家河组整体上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下段岩层相对较为一致,主要为红色砂岩和泥岩,中、上段则岩性变化较大,包括熔岩、角砾岩等。
在地层划分上,上下文不连贯且存在岩相变化,因此常常难以确认地层的时代和环境。
通过对须家河组不同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该地层沉积环境的变化。
该地层主要的沉积环境以大型峡谷震荡流及泥石流沉积为主。
在岩石中可以看到物理斑点、异粘结构、沟槽痕迹等不同特征的构造,暗示了强烈的水动力作用。
另外,大部分岩层中都存在红色砂岩和泥岩,这可能暗示了大气湍流带来的强烈风化和氧化作用。
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可以看出,须家河组经历了复杂的沉积和改造过程。
一方面,该地层受到了强烈的物理和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地质构造过程的影响,该地层经历了大规模的断裂、褶皱等变形过程。
这些变化使得该地层的岩石类型、地层的厚度以及地层的时代均呈现出一定的不连贯性。
总之,须家河组是大川中地区中一种典型的下二叠统岩层,通过对该地层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其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地质演化的过程。
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该地层的地层划分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刘小亮;王超勇【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3(025)001【摘要】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对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的基础上,将须家河组二段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进一步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旋回层序2种结构类型.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时间单元,详细探讨了须家河组二段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分析了主河道侧向迁移对沉积相展布的影响.【总页数】7页(P45-50,125)【作者】刘小亮;王超勇【作者单位】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31006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包裹体流体势研究 [J], 许浩;汤达祯;魏国齐;吴世祥;张君峰2.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J], 钟原;刘宏;谭秀成;连承波;廖纪佳;刘明洁;胡广;曹剑3.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富集规律 [J], 唐松;曹勤明;吕正祥;;4."断缝体"概念、地质模式及其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为例 [J], 刘振峰;刘忠群;郭元岭;季玉新;李王鹏;林恬;陈天胜;金武军5.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J], 刘建锋;彭军;周康;殷孝梅;唐勇;刘金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针对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主要发育陆相和 过渡相地层 ,砂体厚度 、岩性和岩相变化较大 ,产出 层位不很稳定的特点 ,本文采用更适合于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 方法 ,作为层序分析的指导思想对其进行层序划分 。 以不同级别的基准面升降运动周期作为不同级别层 序划分的依据 ,以基准面下降达最低点位置时发育 的界面为层序边界 (往往为大型底冲刷面) ,一个完 整的层序包括基准面从最低点位置上升到最高点位 置后 ,重新下降并返回到最低点位置时的沉积记录 , 即由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相域组成[8] 。通过对控 制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的构造 、气候 、物 源 、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之比 (即 A/ S) 以及地 层自旋回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识别出 4 种不同 性质 、成因和产出规模的界面类型据此划分出 2 个
第 25 卷 第 3 期 2005 年 9 月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 25 No. 3 Sept. 2005
文章编号 :100923850 (2005) 0320038208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2005 年 (3)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41
在 SLSC1 上升半旋回早期 ,即 LSC1 上升半旋回 时期 (即须二段底界面至“腰带子”沉积阶段) ,基准 面上升缓慢 、沉积物供给量远大于有限的新增可容 纳空间 。在川东北前陆盆地主要表现为由辫状河三 角洲平原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含砾中 —粗粒砂岩和 中 —细粒砂岩组成 ,间夹分流间沼泽或分流间湾暗 色薄层泥岩 、粉砂岩和煤线 ,具向上略趋加深 、变细 和泥碳质组分增多的进积 →加积序列 。在米仓山2 大巴山前缘的宣汉七里峡 、万源固军坝和石冠寺 、通 江平溪 、南江阮家湾以及广元千佛崖等地 ,均发育有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大多数砂体呈相 互叠置的透镜状 ,砂体内大型斜层理和底冲刷构造 非常发育 ,或砂体间往往夹有薄层状废弃河道泥岩 和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中含大量植物树干化石 和薄煤层 ,形成特征的煤系地层组合 。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王明飞;屈大鹏;肖伟;凌涛;陈灵君【摘要】依据地层发育特征,对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首先,根据现代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厘清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部位,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确定须四段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然后,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具有层序地层意义的2种河道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侧向叠置河道和高可容纳空间垂向叠置河道,进而判断基准面旋回转换位置,明确须四段可划分出2个四级旋回及3个亚段:上砂段、腰带段及下砂段;最后,井-震结合进行须四段层序地层综合解释,建立区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分析等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4(026)004【总页数】7页(P97-102,109)【关键词】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地层;须四段;四川盆地【作者】王明飞;屈大鹏;肖伟;凌涛;陈灵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61004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57;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0 引言四川盆地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盆地,元坝中部断褶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上西邻九龙山背斜构造带,东接通南巴背斜构造带,北接池溪凹陷,南部与川中低缓构造带相连,面积约1 700 km2(图1)。
元坝地区震旦纪—中三叠世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发生印支早幕挤压构造运动,古特提斯洋关闭,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海盆逐渐转变为陆盆,接受陆相须家河组地层沉积[1-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可分为须一段至须六段[4-5]。
受构造运动影响,元坝地区缺失须六段地层,其中须一、须三和须五段暗色泥岩为重要的烃源岩及盖层,须二、须三和须四段砂岩为重要的油气储层。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何鲤;李梅;熊亮;冉飞;廖震【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1(031)006【摘要】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年代地层等资料,结合钻、测井层序地层分析与井震标定,提出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对比的最新方案,即:①川西—川中须五段对比香四、香五、香六段,须四段对比香三段,须三段对比香二段;②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向东逐层上超至无沉积,在坳陷西坡的北、中段,须六段遭剥蚀,至南段须三段侧变为香二段;③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侧变为海相香一段。
分析认为,底界面T52是解决安县运动界面与层序地层方案分歧的关键。
在安县运动底界面T52之上地震波由NE往SW前积,之下由SW往NE前积,坳陷中心在彭州鸭子河一带。
由西往东须家河组与香溪群为T4与T6两条地震波组控制的楔形体,其内以转换面T52为界分别发育各向东、西变薄的楔形体。
最后,论述了湖盆东进与南迁过程中沉积中心迁移、物源水系变迁,以及相带展布与勘探领域转换的证据。
【总页数】6页(P28-33)【作者】何鲤;李梅;熊亮;冉飞;廖震【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西南石油局地质录井分公司;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勘探开发研究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勘探开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震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J], 何鲤2.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J], 罗启后3.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新方案 [J], 何鲤;段勇;罗潇;杨跃明;唐进4.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5.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模式 [J], 袁立;姚君波;李国蓉;彭博;麻宇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米仓山 - 大巴山推覆体南侧的南江 、通江 、万 源 、宣汉等地 ,为组成前陆盆地川西前渊坳陷和川 东北前渊坳陷沉积充填的主体[11 ]~[21 ] 。( 2) 内克 拉通盆地稳定坳陷充填型 ,须家河组沉积厚度较 小 ,一般在 500~800 m 内变化 ,主要为薄至中层 状粉砂岩 、泥岩与厚层块状砂岩的互层组合 ,局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5 卷
克拉通盆地沉积充填的主体[11]~[21 ] 。
2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
针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主要发育陆相和过渡 相地层 ,砂体厚度 、岩性和岩相变化较大 ,产出层 位不很稳定的特点 ,本文采用更适合于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 术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对其进行层序划分 ,以不同 级别的基准面升降运动周期作为不同级别层序划 分的依据 ,以基准面下降达最低点位置时发育的 界面为层序边界 ,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上升和下降 两个半旋回相域组成 。通过对控制四川盆地须二 段 - 须五段沉积的构造 、气候 、物源 、可容纳空间 与沉积物通量之比以及地层自旋回等多种因素的 综合分析 ,可识别出 4 种不同性质 、成因和产出规 模的界面类型 ,据此划分出 2 个超长期 、4 个长 期 ,14 个中期和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16] (表 1 和图 2) ,其中超长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层 序在盆地范围内可基本对比 (图 12B) 。
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等时性 、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 以及有利区块或有利相带预测与天然气富集成藏 条件的评价水平 。
1 地质概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非常发育 , 有丰富的煤和油气资源 。从目前所了解的地层发 育情况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可明显地划分为两种 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类型 (图 12A) : (1) 前陆盆地前 渊强烈坳陷沉降充填型 ,须家河组沉积厚度大 ,一 般在 2. 0~3. 2 km 内变化 (局部厚度 > 3. 2 km) , 主要为厚层块状砂岩 、中至厚层状粉砂岩与薄层 状泥岩的互层组合 ,局部夹有巨厚的块状砾岩层 。 一般被划分为须二 - 须六段 ,但大部分地区缺失 须六段 (图 12B) 。分布于龙门山推覆体东侧的广 元 、江油 、绵阳 、德阳 、什邡 、彭州 、崇州 、大邑 、芦山
基准面旋回
长期
中期
短期
三
须
叠
பைடு நூலகம்
上 统
家 河
系
组
第五段 第四段 第三段 第二段
类前陆 盆地演 化阶段
龙门山 亚阶段
强烈坳陷 稳定坳陷
SL SC2 SL SC1
L SC4 L SC3 L SC2 L SC1
3 个 12~16 个
3个
18 个
4 个 12~16 个
4个
21 个
第6期
柯光明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 收稿日期 ] 2008207220 [ 基金项目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攻关项目 (06201A202201) [ 作者简介 ] 柯光明 (1979 - ) ,男 ,博士 ,研究方向 :层序地层学与储层沉积学 , E2mail :kegm1979 @163. com 。
第6期
柯光明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 35 卷 第 6 期 2008 年 12 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U RNAL O F CH EN GDU UN IV ERSIT Y O F TECHNOLO 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Vol. 35 No . 6 Dec. 2008
·633 ·
图 2 关基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层序划分综合柱状图 Fig. 2 Generalized column of t 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high2resolutio n sequence divisio n of
t 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 n in Well Guanji
3 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格局
四川盆地在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各不同时段有 不同的气候与地形条件 、区域构造特征 、沉降特征 以及补偿作用特点 ,因此随着盆地水体的变迁 ,各 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体系组合类型和展布 格局 。须二段 - 须三段沉积发育时期以辫状河三 角洲和浅湖沉积环境为主 ,须四段 - 须五段沉积 发育时期以冲积扇 、辫状河三角洲 、扇三角洲和浅 湖沉积环境为主[ 11 ]~[21 ] 。
夹有砂质砾岩或含砾砂岩透镜体 。须二至须六段 于大部分地区发育齐全 ,仅局部地区缺失须六段 , 但须二和须三段的地质记录保存不完整 (图 12 B) 。此类型地层主要分布于渝东 、川东南和川南 的重庆 、广安 、华蓥山 、合川 、岳池 、遂宁 、潼南等 地 ,为组成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前隆斜坡和隆后内
·632 ·
须家河早期 ,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 用较为活跃 ,川西坳陷发生强烈坳陷沉降作用 ,而 米仓山 - 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 态 ,川东北坳陷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远 端效应的影响 ,此两造山带的联合作用直接控制 了四川盆地三坳围一隆的构造2沉积格局和西南 厚 、东北薄以及以川西坳陷为主体的西断东超的 压性箕状盆地构造样式 。因此 ,须家河早期主要 以发育沿盆地边缘自西向东推进的巨大冲积扇和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 。须家河晚期 ,伴 随着“安县运动”,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 ;与 此同时 ,米仓山 - 大巴山也开始进入冲断前的强 烈构造隆升阶段 。因而 ,在川西坳陷发生强烈坳 陷的同时 ,川东北坳陷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持续 坳陷沉降作用 ,大量沉积物自龙门山推覆体和米 仓山 - 大巴山推覆体前缘迅速注入盆地 ,并集中 堆积在川西坳陷带和川东北坳陷带 ,形成以沿龙 门山和米仓山 - 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 育的冲积扇沉积体系 ,并以底部堆积有巨厚的厚 层块状砾岩为须三段与须四段分界的显著标 志 。 [ 11 ]~[ 21 ]
·631 ·
图 1 四川类前陆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划分和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 Fig. 1 The seco ndary tecto nic setting and t he f ramework of sequence st ratigrap hy of
t 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 n in Sichuan Basin
·634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5 卷
于 L SC1 和 L SC2 两个长期旋回层序 ; 晚期超长 期旋回层序 ( SL SC2) 由须四段和须五段叠加组 成 ,分别对应于 L SC3 和 L SC4 两个长期旋回层 序。
须家河期川西坳陷属于龙门山类前陆盆地的 前渊坳陷带 ,主要沿龙门山前缘发育 ,其沉降和沉 积中心主要位于川西地区 ,川北地区属于前渊坳 陷带的北段 。自南西向北东方向 ,沿该坳陷轴部 的构造沉降幅度和水体深度都逐渐变小 ,具有自 北东向南西方向加宽 、加深和自然拐弯的递降坡 度 ;因此 ,无论是来自西部龙门山造山带的沉积 物 ,东部川中古隆起的沉积物 ,还是北部米仓山 大巴山造山带西侧的沉积物 ,都以川西坳陷为沉 积物的主要搬运通道和堆积场所 ,而且砂质沉积 物一旦进入坳陷后 ,均作向南西方向的偏转 ,由此 而控制了进入川西坳陷的大部分储集砂体的延伸 方向和空间展布的基本规律 。此特征以孝泉 - 新 场 - 合兴场 - 丰谷地区须家河组各岩性段中的水 道砂体的延伸方向大部分呈自北西依次向南东和 正南 ,乃至南西方向的偏转特征最为典型 。位于 川东北的米仓山 - 大巴山地区构造活动主要处于 低幅隆升的稳定期 ,因而须家河早期的 SL SC1 超 长期旋回层序时期 ,仍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 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隆斜坡带 ;至须家河晚期 SL SC2 超长期旋回阶段 ,由米仓山 - 大巴山开始 进入逆冲推覆状态而引发较大幅度的构造沉降和 坳陷 ,沉积充填厚度加大 ,但相对川西和川西南地 区前渊深坳陷的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要小得多 。 4. 1 须二段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4. 1. 1 上升相域岩相古地理特征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一览表 Chart of high2resolution sequence divisio n of t 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 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地层系统 系统组 段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构造活动 超长期
[摘要 ]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 、构造背景 、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 途径和手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 理图的精度 。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划分为 2 个超长 期 、4 个长期 、14 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在此基础上 ,分别以长期的上升和下 降半旋回为单元 ,分析了须家河组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认为 : (1) 四川盆地须家 河期沉积主要由从周边山系向盆内和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的 ,以发育 (冲积扇) 辫 状河 - 辫状河三角洲 - 浅湖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组成 ,致使四川盆地浅湖区域为向南西倾斜 的“ ∩”形 ,浅湖内零星发育有小型浅湖砂坝沉积 ; (2) 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 ,以 盆地边缘最为特征 ; (3)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 ,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 ,米仓山 - 大巴 山活动相对较弱 。 [ 关键词 ] 长期旋回 ; 层序 ; 岩相古地理 ; 须家河组 ; 四川盆地 [ 分类号 ] TE121.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129727 (2008) 0620630209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柯光明1 ,2 郑荣才2 高红灿2 戴朝成2 翟文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