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10级教育学
米帅旗
1010314036
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一、缘起:
缘起?不会吧——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份作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必要探讨的话题——只是源于作业。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的一份作业,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人格心理学》所必需得完成的一个作业,这当然也是一个缘起,并且是最为初始、最为根本、也最具推动力的缘起——毕竟这是一个硬性的要求!
但是仅有一个“作业”的要求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它并没有给我们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我们还必须去寻找并选取一个具体的内容去阅读,读有所感,感有所发,并最终形成文字。
在这个“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其缘起,因此对“缘起”做一介绍似乎也就稍稍显得有些必要了。
先说“寻找”吧。在老师布置完这样的一个作业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读霍尼的这本书——是很偶然的,但事后回顾时才发现这里边也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必然。
这个“偶然”就是缘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述到“新精神分析”这一章内容时对霍尼的介绍和其理论的讲解讲解。在介
绍霍尼时,老师对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她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少有的伟大女性。此外,在她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社会文化的分析,而这一社会文化的倾向正是作为自认为是典型的“人文社科男”的我所极力认可的。正是在这样的一节课堂中激起了我对霍尼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趣。
当然,仅有这样的缘起也不足以完全对我选择阅读这一本书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毕竟只能说明我想要阅读的只是霍尼。因此,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彻底澄清这个在旁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或者只是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的“缘起”。
既然决定了读霍尼,接下来当然是寻找她的著作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促使我决定读这本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
其一,在《中译者序》中冯川教授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所作的修正与批判”、“她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中皆可初见端倪,而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心态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来说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正是由于这些评价,尤其是这本书能够反映其基本思想激发了我对这一本书的阅读兴趣。
其二,同样是在《中译者序》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一些
诸如“基本焦虑”、“三种主要的文化矛盾”、“异化”……这些内容与我们的课堂和课本有着极大的吻合性,这就进一步促使我决定去阅读这本书了。
其三,则是出于对译者冯川教授的“喜爱”了。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我之前并不知道在这个诺大的世界上有这么一位学者,对于一位不熟知的人又何谈“喜爱”呢!冯教授是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系的一位老师——这点了解也是从这本书中“《汉译经典》编委会”的名单中获得的。但是,对他本人的“无知”丝毫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只是因为他作了这样的一个《中译者序》,在这个序言里我看到了很多令我为之一震的思想,虽然这是对霍尼和她这本书的介绍,但这毕竟是个人思考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精神分析的历史,就是其杰出人物不断偏离和反叛其导师的历史。”虽然这只是对精神分析学派历史的梳理,但用词敢于如此犀利还真得需要些勇气和信心!仅这一句就足以令我敬佩不已,深思不已……读这样的学者翻译的书,必然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的,所以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这本书!
叙述至此,我想关于“寻找”的“缘起”已经能够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按照“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接下来当然应该介绍一下“阅读”的“缘起”了。
对于“阅读”的过程似乎是没有明显的“缘起”的,只不过是在选择了一本书之后去进行阅读而已。如果硬要给它
加一个的话,那就是“选择”了,也就是说阅读缘于选择,选择了什么你就得去阅读什么。
最后再来说说“写作”。写作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我们阅读之后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这还是我们完成作业所必须一种方式。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我们在进行了一定的输入之后,就需要进行输出,而写作则是一种十分常用也十分重要的输出方式。至于“写什么、怎么写”这就又涉及到个人的兴趣或者说是习惯了,当然这也就又是一个“缘起”性的问题了。
我写的是《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从题目来看是采用“漫话”这种方式;从内容来看分成了“缘起”、“版本”、“作者简介”、“译者简介”、“中译者序”、“序言”、“主体”以及“结语”共八个部分进行叙述的。当然,这也是有它的缘起的。
采用“漫话”这一形式,首先是因为我们要写的“读后感”——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我们无法或者说很难加以系统化的描述。正如“意识流小说”一样,纯粹是作者思维的涌现,没有传统的章法和逻辑,对于这种“杂乱无序的”的想法或许唯有“漫话”才能形容得过去吧。其次,对于“漫话”这个词汇我是怀有很好的感情的。记忆中初次接触这个词汇是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有一篇题名为《漫话小行星》的天文学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给我
的感觉很好、印象很深。喜欢作者自由的介绍、随意的语言,从此也就知道并喜爱上了“漫话”这一“自由散漫”的表达方式。最后,是因为老师对我们完成的形式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也便“胆敢”采用如此无羁的表述形式了。
至于缘何分为八个部分,则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虽然这是一个读书感悟,书的内容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却也并不应该由此而忽视读书的过程,以及我们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或者可以说读书以及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比我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更重要——正如近代欧洲的一些教育家所倡导的“阅读是为锻炼人的心智和思维能力”一样。基于这种观念,我就把内容确定为了八大部分,这些部分无一不反映了我在阅读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甚至是思考的过程。
以上冗长而又繁复的介绍只是一个“缘起”,或许有人会认为废话连篇,但它却真实而又直观地记录了一个选择、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历程——也许这就是我把它定名为“漫话”的最为直接也最为根本的原因吧。
二、版本:
正如作业扉页图片所显示的那样,我读的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不是电子版的,而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本纸质书籍。
这当然是不完全符合老师的初衷和要求的,虽然老师也没有完全拒斥我们看纸质书籍,但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