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学习课件PPT
合集下载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7d1ec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d.png)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不可。“叶”与“木叶”“落木”概念相同,但诗歌形象相去甚远。 关键在于“木”字。
(二)快速浏览4-6段,思考: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pǔ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说
“
木
叶
”
林 庚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 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 词很有启发。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 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不可。“叶”与“木叶”“落木”概念相同,但诗歌形象相去甚远。 关键在于“木”字。
(二)快速浏览4-6段,思考: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pǔ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说
“
木
叶
”
林 庚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 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 词很有启发。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 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736e9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7.png)
(4)阅读第 4、5、6 段
5.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作者从哪个角度切入? 明确:“木”字应用在什么场合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1)解读第1段,关注“木叶”现象
具体说,“场合”指时间、空间、背景等。 1.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十分清晰,因此,我们今天就按照自然段来逐段阅读。作者在第 1 段 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 明确:引用。在第 1 段中,作者连续引用了四句古诗文名句来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我们来小结一下,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林庚先生发现诗人 们钟爱“木叶”之后,并没有直奔主题分析“木叶”的艺术特 征,而是关联种种现象,充分展开思维。有矛盾的发现(“树 叶”和“木叶”的概念意义差不多,但是“树叶”在诗歌中却 很少见,至少是没有产生经典好诗。),有同中求异(“木叶” 和“树叶”两者概念意义相同,而审美意味不同),也有异中 求同(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键是“木”),也有猜 想(大概)和否定猜想(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等等,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像 一颗生长在水里的水草,在水中,水草才韵致无穷 。捞出来,它就枯萎干瘪了。诗歌语言符合冰山原 则,其水下的部分更为丰富;词语拖着的文化尾巴 ,弥散着历史气息,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每个 词语都有自己的三生三世。因此,我们感知一个词 语,绝不仅仅是感知这个词语所指示的概念意义, 还要关联它背后的整个文化。“木叶”如此,“柳 ”、“梅”、“月”、“鸿雁”等也是如此。
6.从原文看形象,”“,我木们姑”且称字之为应“用木叶在现象什”,么这场为全合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背景。 明确:从作者引用的诗歌来看,主要是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 的情景。
7.为什么诸多诗人都将它应用在 问 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的情景里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61d0cd31b765ce04081421.png)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1c0f1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f.png)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文本探究
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引出此话题的?
从众多诗歌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引子,来引出本文 所谈论的话题:为什么木叶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发现问题
1-3段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分析问题
4-6段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总结全文
7段 艺术领域:一 字之差,相隔
千里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文本探究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说“木叶”
林庚
走进作者
林庚(1910— 2006)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 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 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走进作者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 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 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应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 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 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仍旧 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 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 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5da88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f.png)
文本探究
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的区别有哪 些,完成下表。
意象 树叶 木叶 落叶
颜色
触觉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荫
微黄
干燥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意味 繁密充实 疏朗、飘零之意 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 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如何概括段落大意
一、摘句法 1、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作段意。
解题
说“木叶”
“木叶”是什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 就是“树”,“木叶”也就是 “树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袅袅(niǎo ) 照浦( pǔ )
褒扬( bāo)
灼灼(zhu初ó读) 课文亭皋(gāo )
寒砧( zhēn)
涔阳(cén )
万能锭( dìng ) 言筌(quán)
窸窣( xī sū) 迢远(tiáo)
——暗示人物形象 (形象特征)
难点突破
“说‘木叶’”这篇文章,实际谈论的是关于诗 歌语言的问题,谈论了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 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 ‘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难点突破
1. 有利于展开论述。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 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 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 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2.使论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如果把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 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不 像现在这么深入浅出。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9510d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5.png)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吴小如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 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 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 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 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 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 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特点。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 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赏析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说
“
木
叶
林庚
”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 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 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 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 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 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 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 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 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 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 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 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 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 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特点。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 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赏析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说
“
木
叶
林庚
”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 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 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 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 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 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 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 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628482b14e852459fb5702.png)
②“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 以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 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 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木叶” 2、设置疑问: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象差别极大。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提出问题。 二、(第3~6段)分析问题,辨析“树叶”与“木叶” 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2、结合文意,辨析“落叶”与“落木” 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3、“木叶”的形象既然如此生动美丽, 那么是否可以将“无边落木萧萧下”改为 “无边木叶萧萧下”呢?
文外探究
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用“木 叶”,是否还另有原因?
文外探究
“木”总含有落叶的因素吗?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文外探究
“木”总暗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说
「
木
叶
林 庚
」
认识作者
林庚,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 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 窗》、《问路集》等新诗集及古典 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他在楚辞研究和唐诗 研究上成果卓著,著有《诗人屈原 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等。 他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的最著名的 论点是“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为研究者广泛引用。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 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 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木叶” 2、设置疑问: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象差别极大。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提出问题。 二、(第3~6段)分析问题,辨析“树叶”与“木叶” 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2、结合文意,辨析“落叶”与“落木” 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3、“木叶”的形象既然如此生动美丽, 那么是否可以将“无边落木萧萧下”改为 “无边木叶萧萧下”呢?
文外探究
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用“木 叶”,是否还另有原因?
文外探究
“木”总含有落叶的因素吗?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文外探究
“木”总暗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说
「
木
叶
林 庚
」
认识作者
林庚,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 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 窗》、《问路集》等新诗集及古典 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他在楚辞研究和唐诗 研究上成果卓著,著有《诗人屈原 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等。 他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的最著名的 论点是“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为研究者广泛引用。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762b7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1.png)
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1、、 阅读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提出“木”这 一核心概念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 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 历代的诗人们, 许多为人传弱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 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 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 下外爱的形象。
湿润阴沉
灯下白头人。
2、 阅读第二部分,“木”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
● 登快阁 宋·黄庭坚
●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 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 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 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 君未知。
叶
繁茂
发性者在此, 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
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2、 阅读第二部分,“木”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 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 理。
概括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 于“木”字。
1、、 阅读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提出“木”这 一核心概念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 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 历代的诗人们, 许多为人传弱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 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 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 下外爱的形象。
湿润阴沉
灯下白头人。
2、 阅读第二部分,“木”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
● 登快阁 宋·黄庭坚
●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 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 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 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 君未知。
叶
繁茂
发性者在此, 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
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2、 阅读第二部分,“木”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 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 理。
概括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 于“木”字。
《说“木叶”》PPT演示课件
![《说“木叶”》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b464d6915f804d2a16c171.png)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分,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也是多年在工作中一直禀承的信念。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相去无几 树叶
总结
疏朗 空阔
暗
?示
一字千里
性
绵密 饱满
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 “落叶”不同的意味。
明确: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 服从大局。
2006年10月4日在京逝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相去无几 树叶
总结
疏朗 空阔
暗
?示
一字千里
性
绵密 饱满
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 “落叶”不同的意味。
明确: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 服从大局。
2006年10月4日在京逝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说“木叶”》 ppt优秀课件
![《说“木叶”》 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b4fef4b307e87100f69643.png)
6强 调 “ 道 ” 和“人 ”之间 不可分 割、相 互联系 的重要 涵义之 一,是 肯定道 所具有 的各种 意义唯 有通过 人自身 的知和 行、认 识世界 和改变 世界的 过程, 才能呈 现出来 。正如 深山中 的花自 开自落 ,并无 美或不 美的问 题,只 有在人 的审美 活动中 ,它的 审美意 义才得 到呈现 。 7.中 国 文 化 家 们所 说的“ 中”, 更多体 现为实 践过程 中处理 、协调 各种关 系的一 种原则 。在天 道的层 面,道 首先表 现为多 样的统 一。从 多样的 统一这 一视域 看,“ 中”就 在于使 统一体 中的各 个方面 彼此协 调。千 差万别 的事物 同处于 一个系 统,如 何恰当 地定位 它们, 使之各 得其所 ,这就 是“中 ”所涉 及的重 要方面 。 8.从 人 的 实 践 活动 看,“ 万物并 育而不 相害” 则涉及 不同的 个体、 团体、 民族、 国家之 间的共 处、交 往问题 ,它以 承认不 同个体 的差异 、不同 社会领 域的分 化为前 提。个 体的差 异、不 同社会 领域的 分化是 一种历 史演化 过程中 无法否 认的事 实,如 何使分 化过程 中形成 的不同 个体、 存在形 态以非 冲突的 方式共 处于世 界之中 ,便成 为“万 物并育 而不相 害”所 指向的 实质问 题.
②“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 以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 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 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木叶” 2、设置疑问: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 以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 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 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木叶” 2、设置疑问: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87595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5.png)
林庚
通过抓关键词、句,能概括文章内容,能总结文 艺理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 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 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 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 内涵。
诗
文化心理暗示
歌
形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
象
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的
暗
示
自身特点暗示
性
外部形态、颜色质地、
生长环境、习性特点
木叶
落叶 微黄 干燥
暗
联想
示
性 想象
叹息 漂泊 清秋
一 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
第一
木它本身就含有 的
因素,“木”能让人感
受到落叶的
;
第二
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 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 想到
的秋天气息,它有衰 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 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探究诗歌语言
的特点。
活动二:抓住暗示性 鉴赏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 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 意味。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活动一:抓住核心概念 比较相似词语
通过抓关键词、句,能概括文章内容,能总结文 艺理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 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 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 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 内涵。
诗
文化心理暗示
歌
形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
象
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的
暗
示
自身特点暗示
性
外部形态、颜色质地、
生长环境、习性特点
木叶
落叶 微黄 干燥
暗
联想
示
性 想象
叹息 漂泊 清秋
一 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
第一
木它本身就含有 的
因素,“木”能让人感
受到落叶的
;
第二
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 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 想到
的秋天气息,它有衰 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 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探究诗歌语言
的特点。
活动二:抓住暗示性 鉴赏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 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 意味。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活动一:抓住核心概念 比较相似词语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b5db5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d.png)
㈠树(叶)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㈡落叶
1.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说“木叶”:说说关于“木叶”的道理。
学生活动(三)
通读文章,借助支架,找出文中重要的 概念,结合具体诗句,给概念释义。
知识支架——概念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刻洞察,是理论 思维的精准提炼,可以从普遍的意义上去描 述和揭露事物,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例: 《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等概念。
《 说 木 叶 林》
庚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 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意象的丰富意蕴,能初步读懂诗歌意象 的丰富含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舒朗飘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 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 的形象。
观点:“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学生活动(五)
跳读文章,提取概念,思考: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 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作者是如何解释的?“木”作为意象具 有怎样的暗示性?
《说木叶》优秀课件ppt课件
![《说木叶》优秀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39ff0fddccda38376baf8f.png)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ppt课件
圣洁 坚贞
22
拓展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 “月”“梅”“柳”菊”“竹”“松”“草”等。请 根据你所熟悉的有关诗文,任选其中一个,说说这个 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对此加以分析。
27
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酒 雁 梧桐 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 个愁字了得?
ppt课件
26
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ppt课件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8
精读探究
课文是怎么来引出话题的?
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 “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找出第二段涉及的诗句,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现象。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24d58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7.png)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 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 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著名 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
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 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 ”;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 大中文四老”。
代表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 诗集。
Hale Waihona Puke 背景探寻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 纸、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 ,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 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 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题解读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 来阐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 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体常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 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 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 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 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说“ 木 叶 ”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 题的写作思路。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著名 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
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 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 ”;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 大中文四老”。
代表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 诗集。
Hale Waihona Puke 背景探寻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 纸、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 ,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 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 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题解读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 来阐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 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体常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 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 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 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 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说“ 木 叶 ”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 题的写作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2df3eac5da50e2534d7f75.png)
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 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关键点
在“木”字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
袅
袅
兮
秋
屈 原 《 九 歌 》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 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关键点
在“木”字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
袅
袅
兮
秋
屈 原 《 九 歌 》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84db6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0.png)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 体味古诗中的“月亮” 意象。 ( 1 )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 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乙 卯正月夜记梦》、 张九龄《望月怀远》、李 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 《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是还会带 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是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因为“木”有着这样的艺术 特征,所以自屈原开始把它准 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 之中。)
“木叶”作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具有哪些性 格特点?
(1)有微黄的颜色;有干燥之感;有飘零之意,属于 风,属于爽朗的清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 而情深的美丽的 形象。
互动解疑2:
重点研讨,个性解读
1、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木叶”之于“树叶”, 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 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囹圄,这 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本,试 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 的意味的不同。
“树”和“木”的 区别
•
树和木的区别
意象蕴含的感情 赞颂高贵圣洁的品质 凄凉、无奈、孤芳自赏的表露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高贵圣洁、豪放达观、超越时空
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由著名学者、诗人林庚先生写的文 艺随笔,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 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像力,对“树”与“木” ,“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 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辩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 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从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诗 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 蓄不尽。因此,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 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 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树 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树干褐绿色 木 质的树干,落叶 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饱满 满树叶子吹动, 浓阴密密层层
疏朗 秋风叶落
“树叶” 与“木叶” 的区别
•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 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 简化为“叶” •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 、“木 料” 、“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 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 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 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预习提纲: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把握文章,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3、“木叶”作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具有那些性格特点 ? 4、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
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请同学们为词语“速 创境设问: 配”
A春
秋
雨
月
梅
B萧瑟 温柔 傲然 生机勃勃 惆怅
“落叶”与“落木”的区别
落叶:以曹植的《美女篇》为例,“落叶” 是 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落木”不 仅 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 字所 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 洗干净了。
2、本文是一篇随笔,给我们谈了一点文艺理论,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第5段,思考本文主要讲 述的是什么问题? 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鉴赏诗歌时,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还要品 尝言外的意味,特别要注意推敲意象、动词、 修饰词的暗示意义。
3、作者为什么把“木叶”作为标题?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 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从现象 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 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 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互动解疑1:
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 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 于一个“木”字; 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有这些特征;
第7段:总结全文
* “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①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春
秋
雨
月
梅
萧瑟 温柔 傲然 生机勃勃 惆怅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 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 (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 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夯实基础:
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 授,既是诗人,又是学 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 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 著名的“盛唐气象”。
拓展延伸
梅
花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诗词 王安石《梅花》 陆游《卜算子· 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