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1讲课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1讲课](https://img.taocdn.com/s3/m/49b478e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d.png)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1讲课课后作业一、多项选择题1.(2021湖南岳阳一中质检)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a、宋朝以后,国力逐渐减弱。
宋朝以后,中央集权减弱。
宋朝以后,建筑技术很难超越唐朝。
宋朝以后,地方资金很难获得解析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了中央,造成地方政府经费不足,从而导致材料中“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越来越简陋”的现象,故d项正确。
宋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c项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2022年,内蒙古鄂尔多斯末)北宋初年,行使监察职能的审查员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到了北宋中叶,史学家和宰相“被分为敌方据点,在朝廷作战”。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审查官与宰相“分敌基地”的分析表明,他们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所以C项是正确的。
审查员弹劾首相不担任首相,这是一个错误;汉武帝建立中国和朝鲜后,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
B项错误;虽然审查员可以监督首相,但首相的权力高于审查员。
有很多错误。
3.(2021重庆三模)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反映了()a、父权制的逐步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答案b分析材料中“主张重建古代宗法组织”的“重建”一词,然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被摧毁的事实,认为a项是错误的;从“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国家通过宗族建设加强了地方控制,因此B项是正确的;材料涉及宗族制度和非世俗文化,因此C项是错误的;该材料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D项是错误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3讲社会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3讲社会主](https://img.taocdn.com/s3/m/bf89af7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e.png)
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20世纪50-70年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点定位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及其原因。
主题一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1)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2.曲折失误表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思维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其影响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座-ppt课件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c4ec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a.png)
权依附于教权、 其政体:议 会 君 主 制 封建割据
期
四
国
和等级
分
五
家
君主制
殖民扩张 与 世界市场的发
展 裂与 战 乱 纷 争
成一工与世界市场初步形
近代民 族国 家
立 主 权 国 家(或民族国家)的建
早期资革、代议制确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代议制发展与完善
法律体系:英 美 法 系和 国际法理论与实践
重
资本主义的 萌
芽
与
分散的手工工场
商
主
义
自
由
主
义
现代企业制度(东
印
度
公
司 1603—1858)
兴
起
资 本 主义 的 进 一步 发展
资 本 主 义 的 工 业 化时代
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
二工与世界市 场最终形成
新航路与世界市场雏形
政治形势、国家形态、政体形式:长 政治 ; 封君封臣 王 权 制度、教会神权
1.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中枢机构问题上皇帝与丞相之间“总揽与分权”的关系 地方机构问题上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统一与分治”的关系 选官机制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问题 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问题 中华法系的君权与法权关系、礼治与立法关系
10
2. 古代东方大河流域专制政治体制的成因 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疆域辽阔的国家现状 ——自然原因 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兴修农业工程的需要 ——经济基础 儒家的思想影响与皇权主义和忠君观念 ——理论基础
16
抓一对概念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件: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件: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822cc619f01dc281e43af03b.png)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这一探索阶段,成就与失误并存;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是我 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的失误阶段。 3.1978年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 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 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探索。
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内容索引
析 考纲考情·明方向 建 思维导图·知特征
【知识导图】
【专题概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探索,主要经历三个时期: 1.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与社 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次鸦片战争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次鸦片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00e1115576eeaeaad1f330a6.png)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后的中国
后的中国
时期的中国
19 世纪中期,西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西方列强先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日成为侵华的主
方列强先后发动
发动了甲午中日战 力。日本侵华步伐不
知识 了两次鸦片战争,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清王朝_闭__关__自__守___。 (2)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__出__超__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 等向中国走私鸦片。 (3) __虎__门__销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1840 年 6 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2 年 8 月,清 政府战败议和。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原意。据“中 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并联系所学 可知,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反映了近 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强调 了近代中国和世界的融合,故选 B 项。西方列强的侵华对中国 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并非由西 方主导,故 A 项错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但并非按照西方 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有误且不是材料 的主旨,故排除。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5.(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 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83992b3eefdc8d376ee32a6.png)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论点】 (1)周代分封制是国家王权强大的表现和结果,是统 一国家的主权体现。 (2)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 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 得以普遍实行,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 治的积极作用。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 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 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提示】 特点: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裔,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 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 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2)根据史料二,指出受封的“诸侯国”统治有何特点。分析周 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提示】 特点:受封诸侯国拥有自己的武装;实行贵族世袭 政治统治;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等。意图: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读史指导】 解读史料一的关键是理解宗法观念对继承权的影响。解读史料 二的关键是抓住宗法观念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的影响。 【运用思考】 (1)史料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 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说明了血缘亲 疏关系的重要性。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读史指导】 (1)史料一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分析。 (2)史料二注意其核心论点:西周分封制的统治特点及政治体 制。 【运用思考】 (1)根据史料一地图,指出分封的对象、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 出的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的西周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件: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件: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3614d910b4e767f5acfceb1.png)
4.纠正错误: (1)举措: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__充__实__、__提__高_”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主要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_武__汉__、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_西__藏_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探究点2 三大改造 材料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 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 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探究】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哪些历史现象? 提示:①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是脆弱的小农经济难以维系生产。②政 府组织互助合作,开始对农业进行初步社会主义改造。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 经建立。
答案速填: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④向社会主义过渡 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⑥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 命 ⑦八字方针 ⑧“大跃进”运动 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⑩经济建设 ⑪生 产力 ⑫客观规律
3.“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重__工__业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 地对农业、手工业和_资__本__主__义__工__商__业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 的基础。
【史论必记】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2.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一五计划的制定是当时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工业现状、两极格局下中苏结盟、中美对立的局面都对 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综合提升第八单元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综合提升第八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5f7179a59eef8c75ebfb31f.png)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解析:选 D。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
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三线人”等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作用和
特点,故选 D 项。
一、多角度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史界观点】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经济体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 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 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 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观点二 从近代化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奋斗目标的提出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
开一个新的局面。它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 站立起来之后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短短几年内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得人们相信建设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目标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度
合营的模式
经济建设的轨道
工业化 建设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
以“大炼钢铁”为核心
与农业、轻工业的
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
的“大跃进”运动,忽视
关系,关注民生问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https://img.taocdn.com/s3/m/a955dcd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a.png)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科举制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7b6efaac76eeaeaad0f33017.png)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
9
二、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
(一)国共十年对峙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___第__一__枪_____。 ②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__土__地__革__命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 近代民主革命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
1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研读——热考重点
03
研析——命题动向
04
精练——高效作业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
2
一、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一)五四运动 1.背景:1919 年,___巴__黎__和__会___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运动的中心在_北__京___,主力是学生;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_无__产__阶__级_____ 登上政治舞台。
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
(1)开始: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成果:1927 年年初,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
7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标志: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____四__一__二__政__变______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___北__洋__军__阀___的反动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c870786f1aff00bfd51e78.png)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经济(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1 专题3 专题整合提升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1 专题3 专题整合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cecb5e30767f5acfa0c7cd59.png)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初步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构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左”;要想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2019·潍坊一模)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全国参加讨论的约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
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
这一过程(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全国参加讨论的约有1.5亿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此时宪法尚未颁布,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故C项错误;这一过程是讨论征求宪法意见的过程,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故D项错误。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1 专题5 专题整合提升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1 专题5 专题整合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e6ca885ea300a6c30c229fe0.png)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5.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针对训练]1.尽管巴黎公社提出了许多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建议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许多建议都没有落实到行动或落实的力度不够。
究其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公社政权的妥协性和软弱性B.缺乏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当时普法两国的反动势力较强大D.巴黎无产阶级处于孤军奋战状态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为外在的客观原因,故排除;巴黎无产阶级孤军奋战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故排除D项。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 知识点二 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 知识点二 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7f545207e21af45b307a8fe.png)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的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二、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问题与教训1.核心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时期总路线的高速度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017·海南单科·T12)图二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选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d99822f90f76c661371ad8.png)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训练课时训练人民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C.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解析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仅是获得了使用权,提高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C项“理性回归”说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与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正是因为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答案 B2.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 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
这说明()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C 项正确;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但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因此A、B、D三项错误。
答案 C3.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 77.6 22.4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解析本题考查从表格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开放型试题讲评课 课件(共24张ppt)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开放型试题讲评课 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8f976c31126edb6f1a10e0.png)
评述型历史试题解题方法
• 对历史事件、历 • 具体来说,一是 史现象的评述: 先述后评,或者 应从背景、原因、 边述边评;二是 性质、内容、特 一分为二,从正 点、作用、局限 反两个方面分析 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
一、试卷非选择题评价
本试卷考查范围为一轮复习已完成内容,共16道选择题, 1道材料解析题,2道开放型试题,1道选修题(三选一)。考 试内容以古代史近代史为主,难度和高考相当,既重视对主 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高考历史测试 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2道开放型试题(18题、19题)充分 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8题最高分 18题最低分
平均分
8分 2分 5.33
王子萱、许婧洋、丁涛 张颖轩、何佳慧、钱宇哲
陈梅香、李芬、邹紫龙(12分)
19最高分 19题最低分
平均分
9分 0分 5.13
李湘9、梅雨寒8、李紫怡 孙雨苗、吴佳慧、钱宇哲
林光0、吴子仪1
三、18、19题失分原因分析(60人)
总结:
每一次的试卷分析,我们要更多的发现我们自 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分析失分原因及探 索解决方法。在高三后段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到:
1、牢记基础史实。温故而知新,利用一切能够 利用的时间反复强化记忆,准确掌握基本史实; 注重有结果的学习;理解、背诵、整理是学习历 史的法宝。
2、准确抓住主要线索及阶段特征。抓住线索, 突出重点,带动整体,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历史非选择题审题方法
• 1、审题型:目前高考主观题主要有叙述、 分析、比较、论证、评价题等类型。不同 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 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 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史论阐释第八单元知识点二8.2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史论阐释第八单元知识点二8.2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d231d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d.png)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全面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1.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看,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看,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开放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以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解析】选C。
根据材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结合所学,该会议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这段讲话意在解放思想、推动社会改革,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
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
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迫切学习苏联经验进行经济建设的现象。
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正确。
1954年当时中国科技还十分落后,A错。
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B错。
材料反映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C错。
2.(2019·全国卷Ⅱ·T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选B。
材料中现象发生在1948年10月底,这一时期国共双方实力此消彼长,胜利天平向中国共产党倾斜,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战略决战。
结合材料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表述,可以推知其目的是为胜利后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做准备,故选B。
3.(2018·全国卷Ⅰ·T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选D。
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要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A说法错误;古代便有了对煤、铁、铜等矿产的开采,B 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漫画围绕的主题是“工业建设”,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要到1965年,故C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增,D符合题意。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