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合集下载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摘要】本文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定义,然后分析了赏识教育的优点和实践方法,以及惩戒教育的缺点和应用场景。

接着讨论了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综合运用,强调了个人在取舍和选择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合理平衡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教育方式的思考,找到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定义、优点、实践方法、缺点、应用场景、综合运用、取舍、选择、平衡。

1. 引言1.1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教育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它们分别强调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

在我的看法中,赏识教育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相比之下,惩戒教育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赏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和重视,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惩戒教育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然是必要的,但应该谨慎使用,避免伤害学生的心灵和尊严。

在教育实践中,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合理平衡,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学生。

2. 正文2.1 定义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常见的两种教育方法,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赏识教育是指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努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身潜能。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正面激励和建设性的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而惩戒教育则是指通过惩罚和制裁来约束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他们遵守规则和规范。

惩戒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秩序和规则的有序进行,让学生明确边界和后果,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都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它们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一直是教育界争议的话题,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缺点,但在我的
观点中,赏识教育更适合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首先,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激励和鼓励,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从
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比之下,惩戒教育强调的是惩罚和警告,其影响力往往
只在短期内产生效果,难以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和心态。

而现代社会追求的是个性化、自主、创新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也更符合这种趋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赏识教育能够建立积极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知道,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容易获得进步和成功,而惩戒教育则会产生负面情绪和抵触
心理,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

通过赏识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收获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也能
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认同。

最后,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有价值观、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受尊重的。

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从而形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而惩戒教育则容易培养出低廉的
道德观和自私的行为倾向,给自我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类的发展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赏识教育,为学生
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鼓励他们实现自我梦想和发挥个人价值。

赏识与批评,正确把握教育的两翼

赏识与批评,正确把握教育的两翼

把握教育的“两翼”,在赏识中批评[内容摘要]教育,其实就是干预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这种干预的作用既需要赏识、鼓励,也需要正面批评以帮助孩子端正前进的方向。

赏识和批评,就像是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关爱不等于溺爱,批评不等于斥骂,处罚也不等于体罚。

赏识和批评都需要艺术,恰当的赏识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朋友提醒式的批评似和风细雨荡涤心灵叫人诚心接受。

[关键词]赏识批评把握换位思考一视同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就像小鸟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

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

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因而,赏识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它能催人奋进,即使对一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老师的赏识往往也会使他的闪光点更为明亮,原来的不足也很明显地有所改进。

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赏识。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然而,赏识教育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表扬。

那种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夸大、无中生有的做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赏识的前提是“识”,认识他人的德行、才干和发展的潜质。

只有具备伯乐的眼光和识人的技巧,才能真正认识人、欣赏人、培养人、成就人。

所以,“赏识教育”重在“识”,由“识”带来“赏”。

“人非圣贤,孰无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可以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浅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受损失。

”如何正确对待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关系是颇受教育研究者争议的问题。

但我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孤立对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

热爱学生,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把自己完全放在与学生同一条地平线上,做他们的朋友。

就一定要赏识每一个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

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

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

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引导的结果。

这种引导将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

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

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你最好的礼物是给他多一些的期待,而不只是要求与责备。

然而,学会期待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要我们的心灵里多有一些爱,还要多有一些智慧。

教数学的林老师的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学的时候小女孩上课经常走神,有时会和同学打架,还在别的同学的课桌上涂修改液、偷东西,一次甚至把黑板玻璃打碎了,是班里的“小刺猬”。

林老师没有嫌弃她,而是认真寻找症结所在。

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的她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便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于是林老师就处处关心她,就连上课提问,也总要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

女孩的数学有了进步,林老师就适时的表扬她,让同学们看到她的长处。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二、有时真得拿出“棍棒”来。
现代教育“棍棒”是不允许拿出来了,但适当的批评还是必要的。赏识没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现象二: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三、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作为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真诚的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权利,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秀生学困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凡是学生,教师都要诚心实意地爱,关心学生的每一方面:学习、思想、品德、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一、只有“鲜花”还不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是一大热门话题。“赏识教育”就是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看重他的优点,不纠缠他的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肯定和赞赏孩子的优点和进步,鼓励孩子发展潜能,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实施赏识教育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常常过于片面。

一方面,一些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忽视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难以改进和成长。

一些家长和教师在赏识孩子的过度夸奖和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依赖性和骄傲自满的心态,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适应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全面了解和评价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也要客观看待和引导孩子认识不足之处,鼓励其努力改进。

要注意在赏识和鼓励中适度,不要过度夸奖和溺爱,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压力,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适应困难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能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一些家长和教师只关注表面的形象和成绩,忽视内在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他们可能只看重孩子的高分和奖项,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和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心态。

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兴趣驱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要注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赏识教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和需求,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挑战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如果一味照搬赏识教育的方法,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就难以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注重了解和关心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要给予孩子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两种教育方法,分别通过赞扬与奖励以及惩罚与处罚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与发展。

我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效果,但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科学选择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是一种重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质的教育方式。

通过鼓励、表扬和奖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赏识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肯定感。

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就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在赏识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应注重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追求肯定和奖励。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学生犯错误或表现不佳,过分依赖赏识教育可能会导致对学生成长的阻碍。

这时,惩戒教育则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惩戒教育着重于纠正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借助惩罚、警告和处罚等手段来进行。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确错误行为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期达到纠错和引导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施行惩戒教育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尊严。

合理的惩罚应以引导和教育为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惩罚。

对于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机会选择与灵活应用,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充分调查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对于一些天生胆小或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发展潜能。

对于一些顽固不化或有恶劣行为的学生,惩戒教育是必要的,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明确行为的后果。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应综合运用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形成动态平衡,既关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正确行为和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一、实施赏识教育的合理性(一)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首先,幼儿自身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与关注的。

其次,幼儿的发展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赏识教育对幼儿的性格、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适当的赏识会让幼儿学会感恩、感激,从而使幼儿能够注意和欣赏事物积极的一面。

恰当的赏识能够给幼儿带来积极的体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

当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出现困惑甚至失败时,教师更应充分肯定幼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幼儿,使幼儿从内心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尊重。

(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毫无疑问,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得到教师、同伴的赏识与关注。

当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日常交流时,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积极关注幼儿,运用鼓励、微笑或表扬等肯定方式来推进赏识教育时,家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园氛围,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家园合作,使教师积极地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更有效的家园共育。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需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而赏识教育也同样认为幼儿拥有无限可能,并要求教育实施者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鼓励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模式,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二、实施惩戒教育的合理性惩戒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防失范行为和危险行为,二是对失范行为进行否定、评价和纠正。

值得注意的是,惩戒与惩罚是不同的。

惩戒强调“戒”,而惩罚强调“罚”;惩戒针对的是犯错的行为,惩罚针对的是犯错的人。

因此,我们要将惩戒教育与惩罚教育区别开来。

双翼教育: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

双翼教育: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

双翼教育: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双翼教育:就是注重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康和谐的完整教育。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但是,赏识教育也会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这样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适当的批评教育。

现在有的家长及老师对孩子则极尽宠爱之能事,这样的孩子往往表面上?°完美无缺?±,实际上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又馋又懒,惟我独尊,谁也说不得,动辄伤心落泪,甚至离家出走。

因此,只有赏识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应该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

应切记:赏识教育千万不能过度。

我们需要的是健康和谐的完整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不应惧怕学生犯错误,更不能将批评教育视作洪水猛兽,而应将其视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契机。

批评教育,在于因势利导,着眼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的品质,诱导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教育,使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的自我教育;对学生,除了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为人处事上也应对其严加管教。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发其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师自己在实施批评教育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教学相长,完善自我德行,最终实现与学生一道成长。

从表面上看,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似乎是截然对立的。

在针对对象上,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正确的认识行为;批评教育主要针对错误的思想举措。

在表达形式上,赏识教育常常是肯定、赞赏;而批评教育则常常是否定、斥责。

在情绪表现上,赞赏教育一般是正面、积极的;而批评教育则一般是负面、消极的。

在传递的信息上,赞赏教育大多为鼓励;批评教育则倾向于抑制。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赏识和惩罚教育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赏识和惩罚教育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赏识和惩罚教育摘要:小学是学生形成基本知识储备、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小学班级管理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教育中,对犯错的小学生,“赏识”教育和“惩罚”应当并行,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管理工作的状况和规律,从德育视角出发,就“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赏识和惩罚教育”为课题展开分析,以资诸位讨论、参考。

关键字:赏识;惩罚;有度;合理合法;结合随着新一轮教改的不断推进,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充满对学生人性关怀的赏识教育观念逐渐深人人心,起到了明显的功效。

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惩罚教育也普遍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着。

但两者分别有何特点,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一直众说纷纭。

下面我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赏识教育从小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周弘的教育下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赴美留学取得硕士学位。

周弘总结了20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全新的“赏识教育”。

将女儿看成是天才,并真诚地去赏识她,赞美她,鼓励她,是周弘教育孩子最大的特点。

我觉得要真正学会赏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承认差异,转变态度是赏识的前提。

赏识首先要转变家长和老师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和反复,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

每个孩子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当孩子内心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赏识被满足时,这种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2、走近、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赏识的关键。

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老师为了给学生多补一些知识,一次又一次的占用学生的体育课、音乐课。

学生开始还能“理解”老师,到后来实在无法忍受便给校长写信诉说他们的苦恼。

当校长向这位老师转达学生的意见时,这位老师一边流泪一边说:“我可是一分报酬都没要啊!我义务为学生补课,把我的全部身心都给了学生,可换来的竟是……”。

中国的家长往往太爱孩子,一切为孩子好,可孩子受不了。

正确处理“赏识”与“批评”

正确处理“赏识”与“批评”

准确处理“赏识”与“批评”作为一名教师,应是能够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思想脉搏,进而体察学生细微变化的灵魂工程师。

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所以,个体差异,思维差异,再加上自控水平的不一,最终表现在行为上的差异就大不一样。

所以对教师来说,实行因人施教,坚持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持续追求。

大家都知道“赏识”与“批评”是教育管理学生的双翼。

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者摒弃哪一方面。

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

所以准确处理“赏识”和“批评”的关系,是教师教育管理学生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诚然,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动新课程标准课堂的今天,“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进步与发展的代表,高调欢歌,汹涌而来。

因为她尊重了学生主体价值,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了学生个性特点,业已成为当今中国众多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育人宝典。

毋庸置疑,教育管理学生中奉行“赏识教育”没有错。

赏识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能够体现学生智慧之境,能够培植学生理性之魂,能够让学生在被赏识的意境中走向崇高,走向新生。

所以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在管理中力求成功使用“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赏识每一个学生,协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并作出具有激励性评价。

诸如:“你向老师证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想法只有你想得出来”、“每次量化标准中的加分,证明了你是最优秀学生”、“这么棒的形象思维水平,真是当作家的料”、“班里有你这样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真是一种幸福”、“你乐于助人,大家对你都心存感激”“你对别人的包容性在班中具有榜样的力量”等等。

当赏识性评语针对问题学生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性、艺术性、即时性,对表现暂时差的学生,更要注意多一些赏识,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也要即时肯定鼓励,协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立志向上的进取心。

赏识与批评

赏识与批评

家长如何把握“赏识”与批评刁志敏延吉市超前培训学校出于对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极大兴趣,笔者有幸几年前年结识了赏识教育,并在2005年6月和2007年4月在延吉市教育局的支持下两次请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老师来延吉作专场报告。

本人也参加了广州赏识教育高级研修班。

在学习和践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被家长问及最多的问题是:“赏识教育是不是不要批评;如果要,该如何批评?” 实际上,赏识教育不排斥批评,赏识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弱点和错误。

该指正的问题要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也决不能迁就。

我们把孩子比作小树苗,要让小树苗茁壮成长,除了施肥、浇水,还要剪枝,不然就长成无用之材,而剪枝就是对孩子的缺点进行引导指正。

所以没原则的赏识、没有批评的赏识是有害的。

批评可以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是无理取闹;也可以让孩子具有责任意识,知道做错了事要承担责任、接受惩罚,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但运用批评要讲究艺术,要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要让孩子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剂苦口的良药,具体应注意以下四点:一、该不该批评:为了把握尺度,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错误”,由于不小心打碎东西,玩耍时弄脏、弄坏衣服等都不值得家长大呼小叫,对于不尊重别人,做事拖沓不专注浪费时间等等原则错误要及时指正。

二、批评不等于体罚和指责:孩子一旦犯了错误,不负责任的家长使用的第一办法往往是打骂和指责,这只是家长在发泄内心的不满,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皮肉之苦和无情的指责只能让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甚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产生抱负的心理。

三、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家长一定要切记并深刻理解“士可杀不可辱”和“士为知己者死”。

批评时更多的要晓之以理,在够朋友的前提下循循善诱。

每次批评孩子前先指出他的优点,对他表示肯定,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展示课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

可是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弟”的国度,居然就出现了这种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惩罚学生,甚至谈罚色变的现象。

学校在所谓的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众多学校为把学生培养成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花而努力着。

在某些理论“教育家”看来,“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

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谈到这一话题时,此人竟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惩罚这个词了。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在深深地思索着。

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怎么了?。

其实许多教师受体罚学生这根高线的影响,自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事实上也确有少数学生在受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放弃了使用惩戒的武器。

教育惩戒也就成了教师们碰也不敢碰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会被扣上变相体罚的帽子。

过度的美声,不断地捧学生,使原有教育出现了偏差,赏识中少了一些惩戒,教育中缺了一面镜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

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

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家教中的“赏识”与“批评”要活用

家教中的“赏识”与“批评”要活用

家教中的“赏识”与“批评”要活用赏识与批评,就像帮助孩子谨慎把握住方向的小船,这两个看似极端的评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

美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巴迪8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他兴奋地将诗歌拿给父母看。

巴迪的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就眼睛发亮,高兴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而他的父亲则摇摇头评价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孩子,你还需要继续努力。

”母亲的“精彩极了”使巴迪顿感欢欣和鼓舞,可父亲的“糟糕透了”却使巴迪备受打击,于是他带着母亲的期待和父亲的鞭策,奋发努力,一次次写作、一次次修改,终于创作出大批广受赞誉的作品。

这时,他再回头看自己幼时的“作品”,巴迪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

“精彩极了”是肯定、赏识和鼓励,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博大的爱;“糟糕透了”是否定、批评和警示,折射出父亲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

赏识和批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元素,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同作用,无论缺乏哪一个,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

”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到4倍。

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首先,如果无原则、无限度地赏识,则会使孩子整日沉浸于孤芳自赏中,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假象,而对现实中的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完善的动机与行动。

其次,赏识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发挥其有效性的重要心理前提就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和鼓励,而家长在孩子眼里恰恰是权威。

怎样看待批评教育

怎样看待批评教育

怎样看待批评教育怎样看待批评教育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新华小学黄瑞丽近年来,很多家长推崇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就是对孩子不要批评指责,而是多多鼓励,以一种积极的语言引导孩子。

不可否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扬、赞赏这些积极因素非常重要,它让孩子更自信。

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发现,在“你真棒”“你是最好的”激励声中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听不进去批评,而且年龄越大越明显。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是否还有“批评”的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批评教育”的看法。

一、赏识教育不是不能批评关于“夸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

因为如果掌握不好标准、时间和剂量,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好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但是,这种夸奖要客观、公正,有分寸、有原则、实事求是。

就好比人家本来是个矮个子,你偏夸人家个子高,这就不是夸赞而是损人了。

“赏识教育”不是不能批评。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批评是必须的,与赏识教育并不冲突。

部分家长在教育中容易走极端,孩子成绩有进步,提什么要求都满足,出现了失误,就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

其实,聪明的家长会通过真诚、坦率和艺术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既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期盼,但是又不苛求,让孩子保持放松的心态。

作为家长,一方面要指出孩子的失误,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家长的期望可以让孩子不断产生学习、进步的动力,激发孩子想进步的主观愿望。

而家长的不苛求可以让孩子减负前行,更容易取得进步。

二、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批评教育”1、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孩子,宜用触动式批评法。

即批评时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

班级中有一名男生,生性懒惰,什么事也不以为然,怎么说都一笑了之,几次谈心之后,作用不大,于是我非常严厉的说出他存在的错误,一场暴风雨过后,学生好象清醒了许多,上课积极了,课下和我走的更近了。

“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哪个更重要

“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哪个更重要
了正 确 引 导 和 教 育 学 生 的机 会 。
老的宽容 中获 得启示, 他收住 了心 , 再 没有去翻墙 , 通过
刻苦修 炼 , 成 了寺院里 的佼佼者 , 若 干年 后, 成为这儿 的
长老 。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 听的歌 , 是 一种 高贵 的 品质 、 崇 高的境界 , 是精神 的成 熟、 心灵的丰盈。有 了这 种 品质 、 这种境界 , 做人就变得 豁达 , 也更容 易理 顺人 与人之 间
坎上 , 寓尊重、 期待 、 激励 、 教 诲 于惩 戒 之 中 。
是“ 赏识教育” 之下 , 孩子不想听到“ 批评” 二字 ,
即便 是善意的批评 , 他也会漠然或对抗。为什么?从 学 生角度分析, 现代 的学生接受意识快 , 思想复杂, 良莠不 齐, 在青春骚动期 明辨是 非能力差 。从 社会 角度分 析 , 社会上对“ 教 师是否具 有批 评 学生权 ” 众 说乌 的双 翼一样 , 缺 一不
可。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 的教育 要有很 强的灵 活性 与
是, 甚 至有 失 公 允 。 其 原 因大 致 有 以下 几 种 : ( 1 ) 现
在的孩子心灵脆弱 , 抗挫 能力 差 , 不宜批评 ; ( 2 ) 批评 总 是消极的 , 易打 击学 生的 自尊心 和 自强精 神; ( 3 ) 教师 批评学生是管理无能的表现 ; ( 4 ) 中小学 生以独生子 女
的关 系, 使 其 达 到 和 谐 的统 一 。 ( 责任编辑 徐 万 山)
三是教师 与家长就教育方式发生分歧 , 教 师处 于弱
势 。 学 生 动 不 动 说老 师 侵 犯 了他 们 的 权利 , 家 长 动 不 动 就会告到学校 和教 育 主管部 门, 甚 至 以诉 诸 媒 体 为 要

映日荷花别样红——浅析“赏识教育”背景下的批评教育

映日荷花别样红——浅析“赏识教育”背景下的批评教育
的矛盾冲突 ,因而教师就更得注意批评 的原则和方法。下面笔者以课堂批评为
陕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大 了教师的权威 , 时代 的不断进步 , 随着
— —
地 曲解 了 “ 师道尊严 ”的含义 ,无 限放 平等和个性观念 的不断张扬 ,师道尊严
浅析 “ 赏识 教育 ”背景 下 的批评教育 黄翠华

从容讲 明过失是怎样发生 的。此外要帮
助学生认识 过失 的性质 和危 害 ,在学生 自己分 析从 而认识错误 的前提下 ,教师 再适 当采取些惩戒手段 ,学生 会 比较容
易接受 。
账一 起算 ,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老 师与他 过不 去 ,可能会连 “ 新账 ”也赖掉 。 ( )批评 要 因人而 异。学 生 的个 6 性是 千差万别 的,教师 的批评方式也要 有所 不同——要从效果 出发 ,有 的要 重
该 重敲者轻之 ,该轻敲者重之 ,效果 自 然微乎其微 。这轻重的拿捏 , 尽显艺术 。 ( 7)批 评后 要 做好善 后工 作 。任 何一个学 生被老师批评后 ,在心底里 或 多或少都 有一些不安 的情绪 ,而这些情
绪也 肯定 会影响到学生 的学 习与生活 ,
所 以 老 师 在 批 评 完 学 生 之 后 ,要 主动 走
的九点设想 中提及 : “ 日的幼稚教育 明 必定与家庭沟通。 幼稚园不但教育儿童 ,
■^
强幽强

程 中,教师 为了使 学生的精力集 中在 希
望他们集 中的教 学内容上 ,会根据不 同 的情况 ,进行不 同方式的调节 ,其 中最
常 见 的是 正 面 调 节 ( 扬 )和 反 面调 节 表
性 ,即对其他学生 而言具有普遍意 义 ,
( 尊重学生 的人格 , 4) 对事不对人 。 对事不对 人 ,有利于有缺点有错误 的学 生心服 口服 ,及时改正 ,也有 利于其他

“赏识教育”固然好,“批评教育”不可抛论文

“赏识教育”固然好,“批评教育”不可抛论文

“赏识教育”固然好,“批评教育”不可抛论文“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是教育的两种不同行为。

只是近年来“赏识教育”炙手可热,植根于人心,而“批评教育”被人遗忘。

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行为,其方式灵活多样,无优劣之分,只要采其性而行其道,能使学生在学识、思想、品质和精神方面都得到健全开展,即为好的教育方式。

反之,一味地强调“赏识”而无视“批评”,是违反教育公平和教育需求的。

《礼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但现在教师为什么在批评学生之前,得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呢?一是“赏识教育”之下,孩子不想听到“批评”二字,即便是善意的批评,他也会漠然或对抗,为什么?1.学生角度分析。

现代的学生承受意识快,思想复杂,良莠不齐,在青春骚动期明辨是非能力差。

2.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上对“教师是否具有批评学生权”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失公允。

其因一,现代中学生心灵脆弱,抗挫能力差,不宜批评;二、批评总是的,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强精神;三、认为教师批评学生是无能管理的表现;四、独生子女居多,溺爱现象严重。

二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干预。

由于过分夸大“赏识”而批判“批评”,致使局部家长认识偏激,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干。

假设有教师批评、打骂了学生之事,或出现平安事故,他们就缠上学校,闹个没完。

加之一些媒体效应,使得大局部教师害怕引火上身而缩手求全,明哲保身,错过了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好时机。

三是老师与家长就教育方式发生分歧,老师处于弱势。

学生动不动说老师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家长动不动就会告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以到媒体报道为要挟,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息事宁人,一般会问责于老师。

此时,老师成了弱势群体,困惑与迷茫,与无耐伴随于身。

试想哪个教师不想把学生教好?因此我认为,在强力推行“赏识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回绝批评教育与惩罚教育。

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一直浸泡在鼓励和赞扬中的学生总伴随着一些劣质:1.虚荣性强,急躁,不务实;2.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妄自尊大,自以为是;3.心灵脆弱,抗挫能力差。

2021年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紧密联系

2021年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紧密联系

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紧密联系!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规定》之后,大家对“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内容的议论和思考很多。

于是,就有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否要用权利来保障?”、“批评是否就是要采用惩戒手段?”、“批评是否会助长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滋长?”、“当前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否太弱了?”、“什么样的批评教育方式才是适当的方式?”等问题的提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冷静思考,遵循教育规律,正确理解和实施对学生批评教育。

一、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教师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古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

今天,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同时还在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每一名教师承担着神圣的育人职责和义务。

作为班主任更具有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明行为教育,对学生进行管理,协调各科任教师和家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能。

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无论是正面教育还是批评教育,首先是一个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我们要明白,权利是可以放弃的,而责任是不能放弃的。

班主任和教师都要认真、自觉地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放弃对学生的教育,那是教育者的失职。

一次,我到一所中学调研,一位班主任向我讲了他教育学生的一件事:我班上有一名学生上课时间去了网吧,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呢?我到网吧找到他,站在他的旁边不说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赏识教育批评教育爱的艺术
正文: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身体和心智都逐步成熟,为人处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中职生的教育工作更需要“爱的艺术”。
教师的“严”决不是严酷。严酷之严,很容易让教师执法失当,从而降低在学生威信,这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积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严要合理,就是教师在爱学生的前提下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严格要求中要讲究“严”的艺术。严要有情、严要有格、严要有度、严要有恒、严要有方、严要有”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作为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真诚的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权利,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秀生学困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凡是学生,教师都要诚心实意地爱,关心学生的每一方面:学习、思想、品德、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真实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们常把老师比喻为园丁,把学生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水和施肥、剪枝和除虫。在教育中,如果我们把赏识当作浇水、施肥,那么批评就应是剪枝、除虫。赏识与批评二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一体的两面,不仅二者均不可偏废,而且还应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运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讲究批评的艺术,使批评也成为一种赏识。在批评学生或孩子时,我们要含有肯定和鼓励的意思,让他感到你批评他,正是因为对他满怀信心,对他有更高的希望,从而激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这样的批评也就起到了和赏识异曲同工的效果,批评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赏识。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下面是某媒体报道的两种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快要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连忙习惯性地夸奖:“真棒!”女儿却讨厌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一张,拿我当小孩子哄,真讨厌!”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宝和广大家长的教子宝典,完全颠覆了“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诚然,赏识教育的提出与兴起,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赏识”孩子没有错,“赏识”学生没有错,关键是看如何“赏识”,如何将“赏识”化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育需爱,有爱的教学才是活的教育,方能最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教学同时也需要严。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必定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何况中职学生还是处于成长半成熟的孩子,天真单纯加以肤浅冲动使他们的言行中总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只有通过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慢慢地改正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好的达到社会所给予的教学任务,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
现象二: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一、只有“鲜花”还不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是一大热门话题。“赏识教育”就是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看重他的优点,不纠缠他的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时真得拿出“棍棒”来。
现代教育“棍棒”是不允许拿出来了,但适当的批评还是必要的。赏识没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