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
走街串巷,探寻泉城记忆
走街串巷,探寻泉城记忆作者:刘雨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17期晃在济南老城,一定要不慌不忙,不疾不徐,走快了,味道就不对了。
毕竟,这里有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这里还曾是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那些以官署衙门命名的街巷便是最好的印证。
县东巷、县西巷、县前街、县后街因分别位于历城县衙的东、西、南、北而得名;贡院墙根街地处明代山东乡试的场所——贡院的东墙根;榜棚街过去有榜棚,是乡试结束公布结果的场所;布政司街、按察司街、高都司巷因“三司”而得名……这些街巷名称代代相传,沿袭至今,虽早已不再承名之责,却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印记,穿越百年时空,将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永远留在了这一砖一瓦中。
“三司”街,并非一条街,而是由布政司街、按察司街、高都司巷3条街组成。
明初,济南始为山东首府。
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两级统治机构作出重大调整,地方上废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事,并称“三司”。
随后,“三司”迁来济南。
说起布政司街,很多人不知其在何处。
100多年前,老残来到济南,便下榻在小布政司街,就是现在的省府东街。
明清时,这條街名为四牌坊街,后改为布政司街、小布政司街。
1949年后,布政司衙署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更名为省府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省府西街。
小布政司街为东西向,大布政司街则为南北向,就是现在的省府前街。
该街在元代初期名为同知巷,元代曾于街北首设中书省(又名宪台),故将此街易名为宪司街。
后因其谐音不雅,改为宪衙街,尔后布政司衙署移驻于此,遂改为布政司街。
出省府前街,沿泉城路行至路东段,按察司街便坐落于此。
该街北至明湖路,长度近800米,因明代街东设提刑按察司署而得名。
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
过去按察司街西边紧靠历城县衙,故而巷子里居住的多为官宦人家和家境殷实的住户,房舍精美有考究。
济南韵味老街巷盘点,约会、漫步、拍照、怀旧必选!(内附地图)
济南韵味老街巷盘点,约会、漫步、拍照、怀旧必选!(内附地图)在济南,当你路过这些老街老巷,看着家家户户上了岁月的老房子,目光流连在白墙青瓦之间,你就会体会到老济南的历史韵味。
起凤桥街“水在桥下流,人在桥上行”在济南的众多老街老巷中,起凤桥街是最有情调韵味的,小桥流水,宛如江南水乡。
起凤桥街东起西更道西至芙蓉街,全长不足百米,却有着一桥两泉。
向西通往府学文庙的必经之路。
清顺治年间桥头确曾建有一座“腾蛟起凤”的牌坊。
腾蛟起凤源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曲水亭街如果你来到曲水亭街,一定会产生错觉,因为这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会让你如身临江南小镇。
曲水亭街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学、也就是文庙。
当地百姓有所谓“芙蓉街,西奎文,曲水亭街后宰门”之说。
芙蓉街芙蓉街现在堪称是广大吃货的最爱,它位于济南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
古代一向是文人墨客喜欢在此饮酒赋诗,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
王府池子街王府池子街上只有几十户人家,多为青瓦白墙、小户门楼,十分有韵味。
它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
街道纵横交叉,南北较长,东西较短,纵向街道多有曲折。
后宰门街后宰门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东起县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钟楼寺街,南邻院后街、通珍池街。
附近有百花洲、曲水亭街、珍池、珍珠泉等景观,可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普利街普利街最早叫柴家巷,因这条街上卖柴的比较多而得名。
据记载,柴家巷东起筐市街南口,西至会仙桥,北有靖安巷,南有郝家巷、西券门巷,全长417米。
当然,对于吃货们来说,这里最出名的是济南著名小吃草包包子哦~~辘轳把子街辘轳把子街因其形状得名。
辘轳把子是提井水缠绳子的轴把儿,先是直的,一半儿处突向斜上方弯曲,之后又平下来,这条辘轳把子街的形状就是这样,因此而得名。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棋盘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棋盘街棋盘街之所以得此名,都说是因为街巷深处的民居纵横如棋盘。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中最早出现了“棋盘街”的记载。
在棋盘街社区改建前,是由很多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组成的,如龙凤街、太平街等,现在还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而这其中最有特色的,还要数主街道棋盘街。
在棋盘街上,找不到一条死胡同,街道之间相互连通,并且每条都能通到外面的大路,因为街道房屋分布得太整齐,太相似,一不小心就要迷路。
这样平直整齐、排列有序的街道,像不像一个大大的棋盘?以前,棋盘街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关帝庙。
相传,这四位关老爷闲来无事,就以这整齐的街道当作天然的棋盘,连着下了几天几夜的棋……棋盘街可是济南的老街道,曾经遍布着古老建筑,白衣庵、兴隆庵、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旗纛庙,这些名字或许很陌生,这六座古建筑,曾经都在棋盘街上。
如今,它们大多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如今,多数人知道棋盘街,却很少有人知道棋盘街上曾有六座古建筑。
白衣庵是六座古建筑中目前仅存的一座,尽管它已残缺得只剩山门和大殿。
沿棋盘街向南,在中段路东有一条很短的小巷子,巷子尽头便是白衣庵的门楼。
现存的白衣庵中,保存着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式无梁殿,无梁殿的殿顶完全由砖建成,没有一根大梁做支撑。
这座明代修建的大殿,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依旧伫立在棋盘街上。
无梁殿最早出现于明代,如今,此建筑类型已十分罕见,东华街督城隍庙现存济南惟一一座三门洞无梁殿山门,而白衣庵的单门洞无梁殿山门亦算得上是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类型了。
山门典雅古朴,高5米,宽4米,进深3米。
石基砖体,拱券门洞,悬山墙、顶覆小筒灰瓦。
屋脊上有精美的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
其门楣上刻有“白衣庵”三字。
院内古建筑多已坍塌,而这山门却历经数百年不倒,颇让人称奇。
白衣庵曾几次重修,年代却有记载,分别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和1941年。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济南的老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
以下是一些济南著名老街巷的简介和历史:1.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东西走向。
据记载,其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用于传送公文和迎送官员,百姓称之为“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的谭州,后于贞观六年(公元627年)更名为齐州,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时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
2.剪子巷:南北向的巷子,位于西门外路南。
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剪子巷因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而得名,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与古代济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
3.舜井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4.芙蓉街:在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
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使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
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芙蓉街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逐步走上了异常兴盛的阶段。
5.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长约100米。
翔凤巷最窄的地方宽度仅为80厘米,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
6.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通西奎文街和茶巷。
长420米,宽5~8米。
此街因在明、清时代科举考场的东墙外而得名。
明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贡院墙根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曲水亭街
“真是我大清的一处风水宝地啊。”见此情景,乾隆不由自主地赞美道.“皇上,前面建有曲水流杯池,‘曲水流觞'诗酒盛会再加上野餐宴乐,那才叫人间一绝呢。”刘墉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消失的时候才知道这条老街所承载的是这座老城的历史文化记忆。
烦扰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对这家择河而居的人家有什么影响,疏离的竹篱笆,几盆花草,显示出主人恬淡、随遇而
安的生活哲学.
傍河开着小饭店的女老板,借地生财,眼神里透出对生意的更多期待.
童心未免的白发老人,用自家特制的捕捞工具在溪边捕鱼,不能不让年轻人驻足其侧,一探究竟。
刘墉见浣女把脚伸在水里,不停地拨弄着水草:“她……这个……”从此又在济南人中多了一段传说。
小溪是西水亭街的灵魂,透着江南水乡般的灵秀;夹岸杨柳是她的嫁衣,妩媚动人。
街北头的百花洲,由穿街而过的溪水贯流而成,然后与大明湖相通,是垂钓者的最爱。
年轻人溪边劳作的身影,给老街平添了生机与活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澈的泉水溪流,是上帝的恩赐,两岸居民世代在溪边洗衣、洗菜、淘米,成为居家生活不
“刘爱卿,咱们不妨在此小酌一杯,以尽其乐。"
二人于是在河边一露天酒摊上坐下,小二上了酒菜,君臣对饮,好不惬意.刘墉顺口吟道:“愿为水草舞翩跹,浣女倩影吻我脸。今朝一梦风流尽,来日清福图再展。”
乾隆向水中望去,浣女漂亮的脸庞倒映在水中,水草在漂来漂去,真像是在吻浣女的脸呢,何等让人羡慕啊.刘墉自鸣得意,大口喝酒,摇头晃脑。“刘爱卿,现在你这水草在吻什么呢?哈哈哈……”乾隆打趣地问刘墉。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阁子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阁子西街院里的老济南总是讲起,以前我们家住的地方啊,那才是真正的济南呐,小街小巷,不定在哪里有时候就会“噗”的冒出一汪泉水;青石板铺的路,走在上边,耳边传来拐杖路面发出的“笃笃”声,听着就亲切;那院子啊,房子啊,能看得见的大面上、边边角角上都是些个雕刻、花纹之类的,那才是有人情味的房子啊……沿秋柳园街和汇泉寺街交界口东行,便会看到颇有名气的阁子西街。
因其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故而得名阁子西街。
在这条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的老街上,保留着济南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路。
老街上的青石板年代久远,历经岁月的磨蚀与雨水的冲刷,石板的棱角尽已被磨去,显得有些光润,但路面还是很牢固,并透出浓浓的古意。
据说以前这里的地下水很旺,甚至“掀开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们就能体会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脚间流”的奇妙,这才是真正的清泉石上流呢。
缓步走在这些几百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小街两侧一座又一座的百年民居,心头油然产生一种身在清风古韵中的感觉。
当年阁子西街上的住户不少是济南经商的生意人家。
时至今日,已无法亲见的真实情景,只有置身这些充满历史积淀的古巷老宅中时,依稀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商贾居住此地那份惬意、舒适的生活气息。
阁子西街周围还有几条街,它们的命名同样是根据所处汇波寺阁子周边的位置而来。
阁子以北为阁子后街,阁子以南为阁子前街。
阁子前、后街街区还是济南古城区内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过去多有富商官宦之豪宅,不少特色民居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这两条老街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古建筑的富贵雄浑之大气,精雕细刻之秀气。
宽敞的门,大气的挑檐,粗壮坚实的门柱,以及雕刻在门楣、墙冒上下、红漆大门上的各种福瑞图案,都在一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盛世。
老街如同一本好书,有你永远看不厌的角角落落,永远读不懂厚重历史,召唤着你的心灵,去解读它的衰颓与荣耀。
而这只是它凝重的外表。
描写济南老街巷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济南老街巷的句子唯美(篇一)济南,这座拥有悠久历史与独特韵味的城市,藏匿着许多老街巷,每一条都昭示着岁月无声的沉淀。
穿越这些老街巷,仿佛时间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让人沉醉其中。
以下是我为您精心创作的50句描写济南老街巷的唯美句子。
1. 温柔如丝的阳光,在老街巷上洒下斑驳的影子。
2. 石板路上,岁月深深烙印,透露着老街巷的古朴风韵。
3. 过往车马声已远去,老街巷中依旧回荡着历史的歌谣。
4. 窗棂上的花格,见证着时光的打磨,老街巷沧桑的图腾。
5. 紫红色的砖墙,暗藏着老街巷浓郁的静谧氛围。
6. 街角石阶,踏着岁月的脚印,静默诉说着老街巷的故事。
7. 古铜色的灯柱,在夜幕降临时,为老街巷点亮微弱而温馨的光芒。
8. 窗帘随风摇曳,老街巷里的时光悠闲而自在。
9. 隐匿在拐角处的小胡同,宛如迷宫,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10. 归家的老爷车,驶过老街巷,唤醒了人们心底的怀旧情怀。
11. 夕阳西下,老街巷的影子被拉得更长,仿佛连结了过往与未来。
12. 橱窗玻璃映照出逝去岁月里老街巷独有的美。
13. 冬日的老街巷,雪花飘落在瓦片上,撒下一片纯洁的童话。
14. 小巷的每一扇窗户都透露出家的温馨,如同老街巷的微笑。
15. 老街巷的石砌墙上攀爬着绿藤,渲染出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
16. 晨昏之际,老街巷透出淡淡的文化气息,犹如岁月的书签。
17. 小货摊的琳琅满目,老街巷的生活点缀了无数的惊喜。
18. 瓦楞瓦片的微笑,藏在老街巷的一角,等待着心之所向的人。
19. 白墙青瓦的老宅,透露着老街巷安宁中的韵味。
20. 悬挂在门楣上的红灯笼,似乎放映着老街巷的美丽风情。
21. 清晨的老街巷,被一缕阳光唤醒,恍如进入了朝圣之地。
22. 门楣上刻着的对联,是老街巷心灵的安放。
23. 路灯照亮了老街巷,灯光淡淡的,仿佛是小彩蝶的呢喃。
24. 鲜花悄然开放,美化了老街巷的心灵之地。
25. 秋叶徐徐飘落,老街巷金黄色的铺垫承载着季节的柔情。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馆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馆驿街馆驿街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
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
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
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续修历城县志》里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从明朝开始,官府在这里设立驿站,而驿站是当时传递公文或接送往来官员小住、换马的地方。
之所以现在叫做“馆驿街”,是因为明清时这条街上有了济南最大的驿站后,逐渐又有了马车店,和客栈以及旅馆,这街名也便逐渐被称作了“馆驿街”,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其本名已被许多人忘记。
生意兴隆曾经辉煌看着两旁破旧的老宅,似乎想象出当时这条街上飞马奔驰,急送公文的情景。
据了解,济南开商埠以前,从旧城西门出入西圩城都要走永镇门,过迎仙桥(后改称英贤桥),穿行馆驿街。
人们西赴中原地带,北过黄河进京赶考,迎送高官等等,也都要途经馆驿街。
那时济南城西关外一片荒芜,只有馆驿街及南邻的丁家崖和魏家庄有些人烟和几条小路。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
尤其到了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便彻底废除,此街的驿站功能也就逐渐消失,而商业功能却日益显现。
后来商埠开埠后,这里南通经二路和魏家庄等地,西至纬一路和火车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北大槐树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位于济南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中部,早年是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
主道东西走向,东起纬九路,西止纬十二路,街长8米,宽7米,水泥路面。
南北走向为岔路,尚有南大槐树、北大槐树和中大槐树等称谓以区别方位,街名源于旧称大槐树庄。
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
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古名盘龙庄。
后在明、清时(一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
清光绪三十年(1904),济南开商埠后,南、北、中三大槐树庄。
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区。
1947年,取消南、北、中三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
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树街,槐荫街等街巷。
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方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比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关于北大槐树庄之名的由来,民间传于与秦琼有关。
秦琼(571—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
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民间秦琼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据秦姓宗人在简、秦若轼考证。
“隋唐时代出历城县西门,沿通安徽、河南、长清的官道,西行8~9里,有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太平庄,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就出生在这里。
秦琼家大门坐南朝北,门前有几棵大槐树”。
后来在这里住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村庄,秦琼战功卓著,有御赐宅第和几进院落的“秦府”。
这个村庄便以秦府门前的几株槐树为标志,沿称大槐树庄。
后人传说秦琼曾回乡荣亲葬父,曾在大槐树上栓过马。
清同治年间,秦琼后人,为提高其社会地位,遂修了大槐树故宅,建立了故宅碑,门前有一株唐槐,倍受人们重视,村名即沿用大槐树庄。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济南消失的老街巷
济南消失的老街巷济南的老街老巷是一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廊,在中国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当中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荷香四溢,泉韵悠长,古城济南正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冉冉升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承担着济南历史悠久特色的老街渐渐被人遗忘,甚至有很多老街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宽厚所街简介 :宽厚所街与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街并称城南四大名街。
全长约400米,东西向老街,以住宅为主,是数百年来济南市民生活的舞台,也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
直至拆除之前,此街尚存有十余所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这些院落的传统格局和总体空间尺度尚在,老城的居民风俗尚在,形成了济南民居的缩影,有“民居博物馆”之称。
历史 :宽厚所街前身为“王府南街”,或称“南王府街”,因北侧建有东、西小王府而得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载:“南王府街舜庙东。
”早期记载此街街名的清乾隆版《历城县志.地域考一》中记为“宽后所街”,光绪时期《省城街巷全图》标为“宽厚所街”。
算起来,宽厚所街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传说 :民间传说,小王府建成后,周边一些官宦商家亦相依建房,街西两大户翻建时都想扩大房基向外扩建,其中一户求在京做官的亲戚帮忙,这位京官以诗回复:“两家争斗为一墙,让他五尺又何妨。
居邻不忘睦为主,宽厚所致持家长。
”这首诗不但化解了这场争端,而且成了街道美名。
后营坊街简介:后营坊街东西长650米,街北至护城河宽50米,街南与正觉寺街路北交混,街宽4.5米的青石板路中段稍高,两侧渐低。
后营坊街历史悠久,据传说,可上溯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
历史:公元184年曹操任济南相,这位文才武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扩展自己的实力,曾在历城(今济南)城南开辟练兵养马基地,至今还有遗迹。
他的大本营正门,即在正觉寺街(今泺源大街)。
营盘面积很大,随军家属都聚居在军营的后门,房舍沿着东西走向的泉流沟渠布设,恰好形成一条东西街,于是人们便称其为后营房(坊)街。
(整理)【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细数最有济南味道的老街小巷你去过几个?
细数最有济南味道的老街小巷,你去过几个?济南人聪敏富有智慧,绕水而居,形成独特的滨水居民区。
没有商场的喧闹纷扰,没有快节奏生活的压抑,这是济南人引以为傲的老街小巷!1、王府池子街这条街因王府池子(濯缨泉)而得名。
此街幽静深邃,曲折多弯,走着走着忽听耳边哗哗的水声,嬉闹的人声,再向前去,一池碧水映入眼帘了,这就是济南大名鼎鼎的王府池子了。
因为泉水是恒温的,所以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2、起凤桥街起凤桥街因起凤泉而得名,泉水清洌,水草油油得在水底招摇。
傍水居住的老济南们,水清澈见底,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3、金菊巷金菊巷最有名的肯定要数燕喜堂,燕喜堂是做鲁菜的好手,是济南的老字号。
牌匾上的字还是臧克家写的。
燕喜堂创建于1932年3月。
现在,燕喜堂的风光已不在了,这里就只剩下一个旧址了,大门紧闭,两个大红灯笼只会给人无限的叹息。
4、芙蓉街芙蓉街,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
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居民院内,块石砌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池中间横跨一石桥,池北侧立花岗石栏杆,池南壁镌着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芙蓉泉》碑及手书明晏璧《芙蓉泉》诗句。
旧芙蓉街景象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
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是最热闹的。
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芙蓉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5、曲水亭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真的一点也不假,清澈的泉水于院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曲水亭街小桥流水、垂杨依依、潇洒雅致、景色宜人,街巷风貌、格局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
6、马市街起凤桥街中段北边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叫马市街,此街在原济南府学大门南侧,辛亥革命前,为尊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游人或来府学祭孔的官员,将马拴在此街,故名马市街。
马市街上干净清新,虽然已经不见曾经的马匹车辆,空中仿佛还回旋着马儿前蹄腾空的嘶叫声。
马市街的北端就是济南文庙,原称“济南府学文庙”,这里也是芙蓉街的北端。
济南老街巷
济南老街巷济南老街巷芙蓉街芙蓉街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
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
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因而书声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优雅。
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
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
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
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
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著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
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著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
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
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 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 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 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老济南的往事记忆-记忆中的往事
老济南的往事记忆:记忆中的往事【导读】小人书出租铺在街中段路北,当时除大店铺外许多小门面都还是由一块块长木板拼成的排子门,而小书铺可能为了读者采光之滤已换成了上方镶有玻璃的双开木门,门被刷成浅绿色多了些许亮丽。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在不经意间已年过半百。
额头的皱纹、灰白的双鬓是岁月之刀刻下的印记,时光之河的涓流涤荡了不少往事的痕迹,却仍然有很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深藏在脑海之中。
童年我家住在运署街,该街东临护城河,西接按察司街,长不过三百米,宽不足两三丈。
现在看来这条街有点逼仄,但在我童年记忆中这条街却堪可与今日的泉城路媲美。
街上除有大名鼎鼎的济南一中和与其毗邻的三十三中两所中学外,还有烟酒糖果、蔬菜食杂、百货文具店,除此之外还有老虎灶一间、小人书铺一间。
但凡一般生活日用品不用出街皆可购齐。
因为是稚童对其他店铺兴趣索然,唯有小人书铺和烟酒糖果店印象尤深。
小人书出租铺在街中段路北,当时除大店铺外许多小门面都还是由一块块长木板拼成的排子门,而小书铺可能为了读者采光之滤已换成了上方镶有玻璃的双开木门,门被刷成浅绿色多了些许亮丽。
书铺约有十几平米,进的门来东西两侧都是书架,在微有倾角的书架上分四五排摆列着小人书,为防止图书跌落在书当腰处还扯了一条细绳纵贯书架两端。
除西北角的条桌和坐在桌后椅子上五十开外的老板娘外,店内坐满了小则五六岁,大则十一二的小读者。
小人书出租价格低廉,分在店内看和离店按天租赁,租金不过一二分钱。
那时只要手中有钱就去书铺,当时看了许多图书,可惜年代久远现在只记得《水浒》、《三国》、《烈火金钢》、《千万不要忘记》等少数画面,常感惋惜。
再说烟酒糖果店坐落在面对济南一中大门的偏东南处,店铺门面亦为玻璃门窗,整个小店窗明几净,商品摆放错落有致。
商店虽小却烟酒糖茶、糕干水果一应俱全。
小店当时为合营性质,老板姓钱五十开外,慈眉善目,待客和气,恐为老‘祥’字号出身也未可知。
我去小店除花几分钱自己买点块糖、糖豆聊解馋虫之外,有时也拿一酒瓶为老爸打酒,那时老爸酒龄尚浅,不胜白酒之浓烈,只是家中做点好菜时,遣我去沽半斤绍兴老酒自酌。
宣扬济南古街巷的文案
1.漫步济南古街巷,品味千年历史沉淀,探寻老济南的韵味与风情。
在这里,
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老宅、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等待你来细细品味。
2.济南古街巷,是一条条通往历史与文化的时光隧道。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
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地道的美食风味。
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转角都有故事。
3.济南古街巷,是城市的心脏,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
到老济南的风土人情,品尝到地道的特色小吃,还可以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体验最真实的社区生活。
4.走进济南古街巷,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世界。
每
一处古迹、每一块青石板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5.济南古街巷,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份文化遗产、一份民族记忆。
在
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古街巷,探寻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济南最具特色的十处老街巷
济南最具特色的十处老街巷2014年9月11日,有济南时报发起并主办的“找找泉范儿”系列活动之“十大最具泉范儿老街巷”评选确定名单。
老街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也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它们理应受到市民的重视,体现其应有的地位。
(排名不分先后)01、护城河城门桥30年前左右的济南南门桥在济南众多桥梁中,颇值一提的是护城河上的数十座桥,尤其是7座城门桥,这些桥梁成为旧时进出济南内外城的必经通道,也见证了无数城市发展风云变迁的历史时刻。
这是最有创意的南门桥南门桥位于南门大街北首,呈V字形,桥北侧一头通往天地坛街,一头通往舜井街。
02、经纬路经几路纬几路或几大马路纬几路,是济南市民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路名称谓,通常这一带被老济南叫做"商埠"。
屈指算来,济南市经纬路的开辟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
纬二路经纬路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南北向道路以“纬”为名,东西向道路则以“经”为名。
经四路03、上新街济南上新街北起泺源大街,南接文化西路,南高北低,落差有数米,自北而南行走,有步步高升之意,故称“上新街”。
上新街北起泺源大街,南至文化西路,形成于民国初年,由于地势北低南高,从北向南走有“步步高升”之意,故名。
04、双忠祠街从将军庙街往北不远,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叫双忠祠街。
两边分布着居民住宅,清初街上建有双忠祠,是为纪念明末在济南死难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的。
双忠祠街小街乍看并不起眼,但均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双忠泉和不匮泉都藏身这条窄窄的小街里。
双忠祠街两侧的建筑大都保留古建筑的风格.05、水胡同济南的老城区,最是荷红柳绿、泉水潺潺的,谁人不知曲水亭街的风情,后宰门街的厚重。
然而,却鲜有人知道这里还有条老胡同,以“水”为名,叫水胡同。
光听名字,似乎就渗透出了几分泉水的清凉,水胡同得名于旧时水夫挑水走街串巷的叫卖,一路走一路洒,泉水滴落青石板路,于是得名“水胡同”。
深藏深巷的水胡同水胡同东连慈林院街、西止启明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 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 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 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历山顶街位于泉城路以南,宽厚所街以东,南北向。
因街南段路东有一居民院中有济南所谓“三山不显”之历山顶,街故名。
武库街民国初年街上曾建有存放火药、土炮等的武器仓库,街因此而名。
刷律巷舜井街以西,泉城路以南的高楼后面有条弯曲的小巷叫“刷律巷”其实过去不叫这个名字,可能是“杜康泉巷”因在巷里的59 号院内有泉水叫杜康。
到了清代据传曾在巷里设了印刷“律条”的机构,因此便改名为“刷律巷”了。
卫巷卫巷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北口同泉城路新华书店相对。
形成于明代,因该巷南首东为明代"济南卫"驻地,因而得名。
卫巷北首的准提庵是明代永乐三年建成的,清代康熙及光绪年间重修,到了清末曾是武举人张姓之子佛教居士张洪恩于1920年创办老字号心佛斋素菜馆之地。
中段路东有观音禅院(观音堂),此庙始建无考,在明万历年曾重修过,现在山门保存较好,里面的庙宇早已废为民居。
2006年10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整个卫巷已化为平地了。
大纬二路大观园以西万紫巷商场、五里沟周边街巷大观园及周边街巷大观园周边是济南( 城外城) 商业最繁华的地段,自1904 年济南开埠以来,大观园及纬二路为中心慢慢形成了济南烟柳繁华的主要商埠区。
目前大观园又刚刚进行了仿上海城隍庙建筑格局的修缮,挖掘传统文化底蕴,重现老商埠特色。
... 赵家干饭铺”、“老马家馆”、“曹家扁食楼”、“大观楼饭庄”等名店名吃;同时恢复“共和厅说书场”、“晨光茶社”、“曲艺厅”、“武术摔跤场”等传统娱乐场所。
借老字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万紫巷商场万字巷商场——经二路中段路北,纬四纬五路之间。
清时这一带原是一片荒地、坟地,光绪年间,附近农民经常到此交换农副产品,后来便逐渐形成小集市。
1904 年,商埠局在此修建一座四面亭长廊,农民围绕此亭摆摊营业。
由于踩踏日久,逐渐形成似万字形状的土路,1932 年标为“万字巷”。
1953 年分别命名为“万字巷东街”、“西街”,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太阳升商场东街、西街,1975 年以万紫千红之意改为万紫巷东街、西街,主要经营菜蔬、鱼虾、瓜果之类农副产品。
五里沟东街、西街此街原为五里沟庄,在明代,庄东有一自然排水沟,此沟距历城县城约五里,故名“五里沟”,“庄”以沟而名,后来明沟为涵洞,形成五里沟东街,后来依据方位划分为五里沟东街、西街。
城西关馆驿街周边街巷 ( 顺河街以西 )馆驿街因明朝初在此设馆驿总站而得名。
数百年前,被人称为“古道朝京踏作河”的济南唯一官道,就是从西门开始,经花店街、迎仙桥,过馆驿街而通向北京的。
同时,通往长清、齐河及其他省也要过馆驿街,因而时称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市咽喉重地。
”清末,铁路开通,商埠在建,省邮政局成立,旧的馆驿站废置。
但馆驿街又成为连接老城与商埠和济南站的重要道路。
馆驿街在山东邮政史和济南交通史上的辉煌,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馆驿街此处原是一片菜地,据载,民国初年人们渐在古“馆驿按官亭”之后建房定居,渐成街巷,街因处其位置而名。
凤馆街原杨姓的坟地,俗称“杨家林”。
1926 年形成街巷后便依街位于凤翔街、馆驿街之间用两街名的首字而得名。
丁家崖约在清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街巷,因是丁姓的土地且路有高崖而名。
对关街此街地处馆驿街、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南北相对而名。
此街形成于清朝末年。
先志巷( 东、西) 在馆驿街以北,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是柴禾市,后成粮食市,该巷曾传说有神仙指点,曾名“仙指巷”。
太平商场该街位于先志巷和花园街之间,东西向。
在民国初年是定期舍饭的“栖留所”,后有些商贩来此盖房经商,又有了戏场、澡塘,生意兴旺形成商场。
此时正是“五三”惨案后,人们期盼和平,便取此名了。
亲仁街、东仁和街此二街与周围永和里、德顺街、四和里等为娼妓所聚居之地,后取道德、人和、亲仁之意而得名。
凤翔街旧时俗称“双井子”后以凤凰展翅飞翔之吉祥语为街名,处于馆驿街以南中间有凤馆街相连接。
立山街位于馆驿街以北,街在七十年多年前以当时任省会慈善公所所长辛铸九与伪省教育厅科长谷岱峰姓名之“辛”、“峰”二字之首而名。
北坦大街清末有“北坦庄”,据说古时祭祀天、地的地坛位于北坦附近。
双井街是位于东园街上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子,因有居民所称“双眼井”而名。
双井街10号据说是苗家的成丰纺纱厂一位经理的住处,目前这里还是四棉的宿舍东园街顺河街以西,聚贤街以北,东西向,西接北坦大街。
属“北坛庄”的一部分,民国初这里只有一条土路,住户较少,后这里了小织布厂,住户多了起来形成街巷。
因此处系北坛庄东部的菜园,故名。
北坛、陈家楼周边区域北刘家庄北坦以西有南刘家庄、中刘家庄、北刘家庄。
据传,其庄名是因原有刘姓在此种菠菜出名,人称“菠菜刘”,在六十年前只有“刘家庄”后来才分为南、中、北刘家庄。
陈家楼街(前\ 后)据清同治年间碑碣记载:两街之处原为“瓜王庄”,后有一陈姓人家其住处门楼较高,从而得名“陈家楼庄”,后以庄中三官庙分为“前庄”、“后庄”,1953 年定门牌时命名为现今的名称。
陈家楼教堂在前陈家楼街65 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由济南教区总堂创建,宣统元年(1909 年) 建成仿哥特式教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占用,1984 年发还。
茂新街位于后陈家楼与西立山街之间,据载,1919 年开“高茂新面粉厂”系无锡荣氏资本(1956 年该厂与成丰面粉厂合并) ,面粉厂建立后,住户增多渐成街巷,街名便以面粉厂而名了。
韩家小庄韩姓在清咸丰年间来此较早,故以姓而名。
城东、北关周边造街巷山师东路改造,能否延续昨日的繁华山师东路南起经十一路,北至和平路,全长810米,宽6.5-9米,本也就是一条普通的路,可因周边住宅区密集,同时有山师、山艺、山体、省中医学院、警官大学等10多所大专院校,常住人口约有11万之多。
因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渐渐热闹起来,开始是菜市,逐后服装店、小饭店、理发店等也多了起来,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以满足青年、学生以及周边居民为消费群体的服装、小商品、体育用品、小吃为主的繁华商业街。
可以说在济南这儿是最能触摸青春年华,感受时尚元素的一条商业街了。
但也因商业网点密集,学校、机关、居民小区遍布,拥堵现象频繁,人车混行严重,交通功能已基本丧失。
为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召开,2008.2.24,济南市历下区“百日工程”山师东路改造正式开工。
山师东路是济南市进行“撤商还路”改造的4条商业街之一,其余三条商业街包括2007年底开工拆迁建设的历山东路,以及随后将要进行整治的文化西路和文化东路,基本也是这种状况。
目前,该路的改造方案已确定,山师东路与历山东路建成后,将从南至北连接起旅游路、经十路等7条城市主干道,大大缓解省城中心区域南北向交通压力;另外,规划红线宽20米,双向4车道,西侧将保留或者是新建部分商业设施,方便周边10万居民,并保持原来的经营方式和人气。
如条件许可,还将在路中段建设地下农贸市场。
我们期盼着,它的改造能延续昨日的繁华!海晏门位于历山路北头以东,因此街处古时候海晏门附近故名。
济南城门最初只有四个门,门上都建有城楼。
东门“齐川”、西门“泺源”、北门“汇波”、南门“历山”。
到清末,为了方便交通又辟四门:运署街东头“巽利门”( 新东门) ;大明湖西南门前的“乾健门”;趵突泉东门以北的坤顺门;大明湖东门以北的“艮吉门”,同时又在围墙先后开了九处围子门,海晏门就是其中之一。
霞侣市位于济南市东关的霞侣市( 下驴市) 街原是卖鲜水果之处,名“花果市”因此处为济南至邢家渡大道,行人下驴住店,清同治年间改名“下驴市”,1918 年庄内修吕祖庙,道长张业元嫌名不好,更名“霞侣市”。
街,文革期间,蓬莱仙院被破坏。
1996 年,由各界信众资助重建北院三清殿和碧霞元君殿,于1997 年10 月初全部落成,目前香火尚可。
明湖南岸至明湖路以北的老街巷大明湖扩建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位于大明湖南岸的大片老街巷和老住宅将被改造拆建,涉及的街巷有大明湖路、学院街、秋柳园街、北曾家桥街、皮家胡同、二郎庙街、翟家牌坊、贺胜戏场街、汇泉寺街、西镰把胡同、东镰把胡同、阁子西街等20 余条街巷。
很多街已有几百年历史,每一条街巷都联系着济南的历史文化。
以后这片体现着老济南风韵的街区会变成何样,我们还不得而知,趁着其还没有被改造,为泉城仅存不多的成片老街区留下最后的影像与记忆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东顺城街此街形成于清代雍正年间,因位于古城墙东北角内而名。
前高祥后街、后高祥后街据载,清代该街处于张、陈、蔡、濮、等姓富户高大的宅院墙之后,俗称“高墙后”后又形成南北两街,便谐音为前、后高祥后街。
前高祥后街31号——燕家大院是这条街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