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检测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EB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EB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用 g 15 成 重 组 B L 4蛋 白 , 于 E I A 法 检 测 NP 患 p2 制 A F 用 LS C
E V 培 养 是 将 标 本 直 接 接 种 人 新 鲜 的 脐 带 血 淋 巴 细 胞 或 B B细 胞 , 养 4周 , 果 出现 大 量 的转 化 淋 巴 细 胞 , 提 示 病 毒 培 如 则 培养阳性 , 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或其他检测手段检测转化淋 巴 可
1 培 养 法
白成 为可 能 , 种 E V 抗 原 已 被 表 达 纯 化 , E IA 法 诊 断 多 B 使 LS 相 关 疾 病 的 价 值 大 大 提 高 。通 过 E IA 法 检 测 诊 断 N C 获 LS P 得 较 好 结 果 的 抗 原 有 g 15 E Z B A、 B p2 、 A、 E R E NA1 TK 激 酶 、 、 D NA 聚 合 酶 、 糖 核 酸 还 原 酶 等 , 中 VC p2 核 其 A g 15编 码 是 敏 感 性 最 高 的基 因 片 段 , 具 有 极 强 的 免 疫 原 性 。 盛 平 等 l 并 _ 1 选
2I 免疫 荧 光法 ( . i mmu o u rs e c sa ,F I A 以 n f o e cn ea s y I A) F l E V 激 活 的 B 5 8细 胞 或 R j 细 胞 涂 片 , 显 色 剂 显 色 后 用 B 9— ai 经
关 键 词 : 疹 病 毒 4型 , ; 病 毒 培 养 ; 免 疫 学技 术 ;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疱 人 D I1 . 9 9jis. 6 34 3 . 0 2 0 . 2 O :0 3 6 /.sn 17 —10 21 . 9 0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E 病 毒 (pti-arv u , B 又 称 人 类 疱 疹 病 毒 4 B e s nb r i s E V) e r 型 , 引 起 传 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 与 鼻 咽癌 ( C 、 基 特 可 并 NP ) 伯 ( ukt 淋 巴瘤 、 奇 金 淋 巴 瘤 及 多 发 性 硬 化 症 的 发 生 关 系 密 B r i) t 霍

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

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

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摘要本文档详细描述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核酸扩增和病毒载量测定等。

这些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疫苗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病毒培养1.1 原理EB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病毒。

病毒培养可以充分展示病毒的感染性、复制能力和生物学特性。

1.2 方法1. 选择合适的细胞系,如B95-8或Daudi细胞。

2. 将临床样本(如唾液、血液等)接种至细胞系。

3. 在适宜的条件下(如37°C、5% CO2)培养细胞,观察病毒复制和感染现象。

4. 定期观察细胞病变,如细胞增大、核固缩等。

5.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检测病毒颗粒。

2. 血清学检测2.1 原理血清学检测基于病毒感染后诱导的免疫反应,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来诊断EBV感染。

2.2 方法1. 收集患者血清样本。

2.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V特异性抗体,如VCA-IgM、VCA-IgG、EA-IgG等。

3.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抗体检测。

4. 根据抗体类型和滴度判断感染状态,如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或回忆性感染。

3. 核酸扩增3.1 原理核酸扩增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和DNA聚合酶酶链反应(PCR)来检测EBV的DNA序列。

3.2 方法1. 提取临床样本的DNA。

2. 设计针对EBV 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或实时定量PCR(qPCR)。

3. 扩增EBV特异性基因,如EBNA1、EBNA2、LMP1等。

4. 分析扩增产物,判断病毒感染情况。

4. 病毒载量测定4.1 原理病毒载量测定通过检测病毒颗粒的数量来评估病毒感染的程度。

4.2 方法1. 提取临床样本的病毒颗粒。

2. 采用实时定量PCR、定量荧光显微镜等方法测定病毒载量。

3. 根据病毒载量判断感染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EB病毒感染,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从EB 病毒抗体联合检测的原理与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临床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望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关键词】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原理与方法、疾病诊断、临床价值、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EB病毒,即Epstein-Barr病毒,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人群中的常见病毒,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EB病毒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对EB病毒的免疫应答,判断个体是否感染EB病毒的一种常用方法。

传统的EB病毒抗体检测通常只检测一种或几种抗体,但由于感染EB病毒的个体免疫应答复杂,仅检测部分抗体可能导致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联合检测多种EB病毒抗体成为了当前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种类的EB病毒抗体,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个体对EB病毒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并分析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了解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其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探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及时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EB病毒感染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EB病毒感染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体 产 生 免疫 反应 。 近 年发 现 E B病 毒 亦 可 感 染 上 皮 细 胞 、
自然 杀 伤 细 胞 等 , 发 相 关 的疾 病 。 引 ] 2 E B病 毒 感 染 相 关 疾 病
2 1 肿 瘤 性 疾 病 E . B病 毒 感 染 与 某 些 肿 瘤 的发 生 和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 B r i 淋 巴瘤 、 咽 癌 、 杰 金 病 和 成 人 T 细 胞 如 ukt S t 鼻 何
感 染 的 B淋 巴 细 胞 可 表 达 一 系列 E B病 毒 特 异 性 抗 原 分 子 , 诱
23 其他相关疾病 .
大 量 研 究 提 示 , B病 毒 病 毒 感 染 与 类 风 E
湿关节炎之间存在 诸多联 系_ l E 病 毒 蛋 白和 类 风 湿 关 节 。 B 炎 特 异性 蛋 白 间存 在 一 些 抗 原 序 列 相 似 性 。 有 报 道 滑 膜 中存 在 E VD B NA 的个 体 中 患类 风 湿 关 节 炎 的风 险增 加 _ l 近 年 。 来 , B病 毒感 染 与 妊 娠 相 关 的 报 道 也 越 来 越 多 , 妇 感 染 E E 孕 B 病毒后也会发生流产、 产 、 早 胎死 宫 内 、 儿 畸 形 及 新 生 儿 感 染 胎 等 情 况 。E B病 毒 妊 娠 期 再 次 激 活 可 导 致 孕 期 缩 短 , 现 出 生 出 儿 体 质 量 降 低 、 长 缩 短 和头 颈 周 径 缩 短现 象 口。 身 。
淋 巴瘤 等 。近 年 来 , 来 越 多 的学 者 把 研 究 重 点 转 移 到 E 越 B病
E B病 毒 实 验 室 检 测 的方 法 主要 有 : 异 性 凝 集 试 验 、 毒 嗜 病 培 养 分 离 法 、 合 酶 链 反 应 、 毒 荧 光 检 测 、 清 学 抗 体 检 测 聚 病 血

肺结核病患者EB病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肺结核病患者EB病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 58
JJnn e i , g s O l Vo. 4 No 4 iigM dUnv Au u检测及 临床 意义
张 东顺 赵 月 霞 侯 春 生 。 石 俊 仕
( 州 市大 安 中心 l { , 兖 ! - 山东 兖 州 2 2 0 ; 济 宁 医学 院附 属 第 一 人 民医 院 , I 济 宁 2 2 1 Z院 7 1 0 1东 1 701 济 宁市 传 染 病 院 , 山东 济 宁 2 2 0 ; 宁 市结 核 病 防 治 所 ,I 济 宁 2 2 0 ) 7 0 0 济 1东 I 7 0 0
下 :) 1 测血 清样 本和试 剂 盒 ( 别是 试剂 盒 中 的 A、 特
B) 复 室温 ( 5 7C) 2 取 出反 应板 , 恢 2 ~3 ; ) 于反 应板 孔 中滴 人试 剂 A 2滴 , 置 , 静 待试 剂 A 完 全 吸入 ; 3 用 加液器 吸 取 待 测 血 清 样 本 1 0 l 反 应 板孑 ) 0/ 于 x L
2 2 肺 结 核 患 者 痰 检 阳 性 与 阴性 组 抗 E V 抗 体 . B
阳 性 率 的 比较
见 表 2 。
济 宁 医学 院学 报 2 1 年 8月第 3 01 4卷 第 4期
表 2 肺 结 核 患 者 痰 检 阳 性 组 与 阴性 组 抗 E V 抗 体 B 阳性 率 的 比较
摘 要 H的 了解 肺 结 核 患 者 E B病 毒 感 染 及 E 病 毒感 染 对 结 核 病 病 情 和 病 程 的 可 能 影 响 。 B
法 采
用 金 标 免 疫 斑 点渗 滤 法 分 别 检 测 5 倒 肺 结 核 患 者和 3 1 0例 正 常健 康 人 血 浆 E B病 毒 感 染 的 IM 和 IG。结 果 g g 肺 结 核 患 者 E V IM 抗 体 阳性 率 6 . %, B —g O8 与对 照组 (0 0 ) 比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3 . 相 差 P< 0 0 ) E V— G 阳 .5 ;B I g 性 率 4 . , 12 与对 照 组 (6 7 ) 2 . 比较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00 )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B 的 活 动 性感 染 - 结 核 的 病 P> . 5 ; EV 9肺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a r e r e v i e we d .
【 Ke y w o r d s 】 E B v i us r ; 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l c a r c i n o ma ; A n t i b o d y t o d i a g n o s e ; P r o g r e s s
病 毒 和 鼻 咽 癌 的血 清 学 有 关 以来 , 后 来 诸 多 研 究 均 发 现
抗 E B病 毒 壳 抗原 的免 疫 球蛋 白对 鼻 咽 癌诊 断 有 特 异 性 。 近 年 来 ,随 着 检 验技 术 的发 展 和 在 临 床上 的大 量应 用 , 国
内外 学者 对 鼻 咽癌 患 者血 清 E B病 毒抗 体 诊断 方 法作 了大
v i r u s c a n p r o v i d e a s s i s t a n t i n d e x f o r s c r e e n i n g a n d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o f 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l c a r c i n o ma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me t h o d or f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e u m r a n t i b o d y t o EB v i us r h a v e b e e n p r o d u c e d ,t h e EB v i us r a n t i b o d y d i a g n o s t i c me t h o d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EB v i r us a nt i b o dy i n t he d i a g no s i s

EB病毒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与鼻咽癌有关。

由于该病毒普遍存在,其几乎感染全世界95%的成年人。

EBV传染的主要途径是口腔接触,它在咽的上皮细胞中复制,从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中释放出来,随之流入唾液中。

临床意义:
EB 病毒属于人疱疹病毒,EB病毒初次感染年龄在发展中国家以2~6岁以下低年龄段为主,发达国家感染年龄延迟,以青少年时期为主。EB病毒感染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相关的多种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鼻咽癌及类风湿关节炎等。EB 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与咽炎和淋巴结病有关的发热性疾病,并且还经常伴有肝脾肿大,但很少有出疹。
EB病毒共有6种抗原成分:壳抗原EBV-CA、早期抗原EBV-EA、核抗原EBV-NA、膜抗原EBV-MA、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DMA,前五种均有相应抗体,LYDMA尚未检测到相应抗体。
“EB病毒抗体四项”定性检测人血清中抗 EBV-CA (IgG + IgM)、EBV-EA 和EBV-NA抗体,其主要临床意义见附表。

EB病毒相关疾病抗体谱
EB病毒相关疾病抗体谱
注:鼻咽癌的病因学检测应同时进行EBV-VCAIgA、EBV-EAIgA的检测。

EB病毒感染及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感染及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EBV)感染及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EB病毒(EBV)于1964年由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和Barr首次从Burkitt淋巴瘤患者病理活检片中分离出来[1]。

感染EBV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证明该病毒具有显著的细胞转化能力[2,3]。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EBV感染与多种肿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见表1)表1:EB病毒感染与肿瘤疾病的相关性相关疾病高危人群与EBV感染相关性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年轻人多数伴X染色体淋巴组织增生症(XLP)XLP基因突变的男性多数B淋巴组织增生症(BLPD)LP移植后<90%HIV感染患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00外周淋巴瘤<80%Burkitt淋巴瘤(BL)非洲儿童(疫区)97%-100%HIV感染患者<25%Hodgkin病(HD)发展中国家的儿童40%-80%具有传单病史的年轻人40%-80%鼻咽癌亚洲人群100%NK淋巴瘤EBV慢性感染患者10%-100%HIV感染患者10%-100%一、EB病毒生物学特性1)结构和形态EB病毒是DNA病毒,属疱疹科病毒,人类是其唯一天然宿主。

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200-300nm。

最外层的外膜为典型的类脂双层膜,上面有短的突起。

外膜下为内直径100-110nm的衣壳。

在衣壳和外膜之间常有一层称之为壳皮的无定型球状物质。

最内侧的核心为缠绕有DNA的核心蛋白。

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到染色体内。

2)EBV感染流行病学EB病毒在全球范围人群中广泛感染,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唾液、喷嚏、咳嗽、共用餐具和输血等。

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I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

与所有的疱疹病毒相同,EBV感染后病毒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但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4]。

青年期发生原发性感染,约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

【doc】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

【doc】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

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4gL急救医学2005年10月第12卷第5期Pediat基ergYicj!C)ct2QQv(2: 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申昆玲段红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59(2005)05—0341-04Epstein—Barr病毒,简称EB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7亚科,通过唾液的接触在人群中传播.该病毒被发现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其感染的普遍性及感染后终生潜伏而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彻底清除,所以被称为”无处不在的成功病毒”.发展中国家2岁以下儿童EBV血清阳性转化率可达95%以上,由此可见一斑.在如此高的EBV血清阳性转化率下,大多数个体以”无症状”亚临床状态存在.对EBV致病性的认识,从最早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到非洲高发的伯基特淋巴瘤,再后来到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因此成为着名的致瘤病毒.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美国报道了表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慢性EBV感染.而几乎同时期,日本报道了表现为淋巴组织异常增殖伴随血细胞异常及多器官功能损伤,而临床表现各异的慢性EBV感染的儿童及青少年病例,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CAE BV),并发现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可能为淋巴瘤的前期表现.本文就EBV感染后引起的重症疾病综述如下.1原发感染及IMEBV原发感染多数表现为无症状型,少数出现IM,该病在亚洲以儿童常见,而美国或欧洲国家,其发病高峰在青少年.EBV首先感染口咽上皮细胞并大量复制,裂解细胞释放病毒颗粒,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杀伤病毒,但不能完全消灭.EBV可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机体经历4~7周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89%),咽炎(78%),颈部淋巴结肿大(94%),脾脏肿大(49%),肝脏肿大(6%),黄疸(4%)及皮疹(7%).值得提出的是,应用氨卞青霉素或阿莫西林后出现药物性皮疹亦是EBV感染的临床特点之一n,.IM一般有自限性,呈良性经过.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各种合并症,如脾破裂,上气道阻塞,间质性肺炎及脑炎等.作者简介:申昆玲,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呼吸及病毒性疾病的研究.专题讨论?极少数个体在EBV原发感染后出现致命的并发症,称为暴发性IM或致死性IM,死因常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lympho histiocytosis,HIH),暴发性肝炎引起的严重出血倾向及肝功能衰竭.暴发性IM多发生在免疫缺陷个体.关于IM合并症的多样性,从免疫学角度解释如下:在急性原发性EBV感染时,EBV的各种抗原成分使机体T淋巴细胞活化产生EBV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并由此破坏被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旁观的T淋巴细胞亦可同时活化并攻击自身组织,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合并症_3J.对于儿童来说,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为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小脑炎,脑膜脑炎,横贯性脊髓炎,格兰一巴雷综合征,颅神经炎等.在住院的IM患儿中,合并神经系统合并症者占1%~18%_3].有时患儿缺乏典型IM症状而仅仅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在急性病毒性脑炎中,由EBV引起者占0.3%~7%.脑膜脑炎是IM合并神经系统合并症中最常见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及行为异常,30%~40%的患者出现惊厥.其他表现还有共济失调,视物变形症(Aliceinwonderlandsyndrome),发音不清,面神经麻痹等.Hsieh等_4J报道1例12岁患儿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手指运动,静止期震颤,流涎及颈部歪斜等类似帕金森症状的EBV脑炎. 急性EBV脑炎脑脊液改变包括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淋巴细胞数增多(27%),个别病例出现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EBV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的直接侵入以及由此引起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有关.有报道从EBV脑炎患儿脑脊液中分离出EBV,似乎说明EBV直接侵入是EBV脑炎的发病机制之一[5]o另外,脾破裂在IM中发生率为0.1%~0.5%,病死率为30%,死亡原因归因于延误诊断从而失去治疗时机n0,u].脾破裂无一例外均发生于脾大患儿,但腹部触诊并不一定能发现.有研究证实,在IM患儿,影象学检查确定脾大者几乎,JL急救医学2005年l0月第12卷第5期PediatricEmergenYIcje,Qct2Qv(2Io.占100%.而腹部触诊最多仅能发现一半.多数患儿发病前有外伤史,但有时极轻微的外伤亦可诱发,如翻身,咳嗽,呕吐,排便等.在一项107例IM合并脾破裂的调查中,只有18例近期无明确外伤史…I.一般来说,脾破裂发生在病程的2~4周,但可早至发病第3天,晚至病程2个月时.下列线索有助于IM合并脾破裂的诊断:(1)近期内有IM病史;(2)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或轻微外伤史;(3)突然出现的腹痛,有时疼痛向左肩部放射(Kehr’S征),下腹部有触痛及反跳痛;(4)短期内脾脏的突然增大;(5)无明确原因的急性失血性贫血伴心动过速,低血压等.通常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治疗以急诊行脾切除为主,也有建议在无剧烈腹痛及反跳痛,出血情况稳定时可保守治疗.预防:(1)由于IM脾脏的病理改变恢复很慢,因此,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后2~3个月甚至6个月才能运动;(2)IM患儿应注意处理便秘,避免增加腹压造成脾破裂;(3)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斯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2x连锁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X—linkedlym. phoproliferativedisease,XLP)该病是遗传性免疫缺陷病,是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SH2D1A基因缺陷造成,由于该基因突变, 其表达产物表面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相关蛋白(signalinglymphocyticactivationmolecule—’associ—atedprotein,SAP)减少,而该蛋白与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因而XLP表现为对EBV感染的极度敏感及异常严重的病理反应.新近研究表明,NK细胞的表面受体2B4可能与SAP有关,因此推断XIP患者由于缺乏SAP,导致NK细胞介导的针对被EBV感染细胞的溶细胞作用受阻,从而导致EBV感染后出现难以控制的T及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增多-6】.XIP为男性发病,绝大多数患者在EBV感染前是无症状的,临床表现各异,如严重的致死性IM(51%),获得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31%),严重恶性淋巴瘤(26%),上述情况可单独亦可合并出现.XLP的死因是EBV原发感染后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肝脏引起的肝坏死,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衰竭以及多重细菌感染或霉菌感染.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其特征性表现.值得提出的是,虽然XLP可引起暴发性IM,但并非所有暴发性IM均属于XLP,因该病尚可见于女性患者.XLP预后很差,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70%以上在10岁以前死亡.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在50%,但长期存活率尚无详细报道.因此,早期诊断尤其对基因缺陷家族的诊断对于XLP引起死亡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CAEBVEBV在原发感染后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此时,病毒不再进行自主复制,而是随细胞周期的复制而进行复制,与此同时机体建立以记忆性T细胞为主的免疫监视功能,随时消灭过度复制的EBV,机体与EBV处于”和平共处”的动态平衡中,机体保持健康或亚临床状态.个别情况下,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EBV可再次激活并且大量复制,机体再次进入病理状态, 称为CAEBV.CAEBV患儿血清中EBV的抗体滴度及EBV的基因拷贝数异常增高.发病机制尚不清,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活动性的EBV感染及伴随以T,NK细胞为主的克隆增生.CAEBV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原因可能与CAE—BV时各种不同表型的细胞出现多克隆增生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烧(92.7%),肝脏肿大(79.3%),脾脏肿大(73.2%),肝功能异常(67.1%),血小板减少症(45.1%),贫血(43.9%),淋巴结病(40.2%),蚊虫过敏(32.9%),皮疹(25.6%),皮肤牛痘样水疱(9.8%),腹泻(6.1%)及视网膜炎(4.9%o其中42%的患儿曾有过IM或类似IM症状l7J.总体来说,T细胞类型的CAEBV主要表现为发烧,抗病毒衣壳抗原( cardantigen,VCA)IgG及抗病毒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IgG抗体滴度的升高;NK细胞类型的CAE—BV主要表现为蚊虫过敏及相应的皮肤损害,骨髓或外周血中大颗粒细胞增多及IgE滴度升高.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合并症,包括M』{(24.4%),恶性淋巴瘤(8.3%),DIC(15.9%),肝功能衰竭(14.6%),消化道溃疡或穿孔(11.0%),冠状动脉瘤(8.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8.5%),心肌炎(6.1%),间质性肺炎(4.8%)及白血病(4.8%).Y amashim等[8】报道1例CAEBV患儿除合并HLH外,尚出现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脑炎及多发性脑脓肿的表现.而这些合并症一般只在IM时出现.诊断标准:包括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EBV病毒量的异常增高及组织病理损害与EBV感染相关联的证据.3.1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持续时间一般来说,EBV相关疾病或下述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方可诊断CAEBV,这些症状包括发烧,持续性肝功能损害,多发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视网膜炎,间质性肺炎,牛痘样水疱及,Jt急救医学2005年10只筮2鲞璺塑盟垦!监!£Y丛£垒Q2QQ,!2,Q:’343’蚊虫过敏等.3.2EBV病毒量及引起组织病理损害的证据下述标准≥1条即可诊断CAEBV:(1)Southern杂交在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的DNA;(2)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的游离DNA;(3)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ER一1阳性细胞;(4)血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高,包括抗vCA—IgOr5120或抗EA—IgG≥640排外免疫异常个体及其他病原近期感染可引起的上述表现.4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综合征是一组以良性巨噬细胞增生和活化伴随其吞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类综合征.遗传因素,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由EBV引起的称为EBV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EBV—HIH).其发病机制是由于EBV感染了T或/和NK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CTt)及NK细胞失去清除被EBV感染淋巴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引起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及其级联反应, 从而激活巨噬细胞,诱发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与此同时,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各器官造成免疫损伤,引起临床出现机会性感染,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另一方面,部分EBV—HIH也可由基因缺陷造成的免疫异常引起,如上文提到的XIP,还有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FHI)又称作原发性噬血综合征,该病是由于表达穿孔素蛋白的穿孔素基因(perforingene,PRF1)的突变,导致在CTL,NK细胞表面穿孔素蛋白表达减少,影响其对EBV感染细胞造成穿孔及溶解死亡的过程,造成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过度活化,由此造成各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EBV—HLH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发热,以高热为主,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肝功异常,水肿,胸腔积液,腹水,血细胞减少,凝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惊厥,昏迷及脑病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NK细胞淋巴瘤合并EBV—HLH时有对蚊虫过敏史,表现为被蚊子叮咬后持续数天的发烧,皮肤红斑及随后的水痘和溃疡形成,鼻腔淋巴瘤则表现为鼻塞,眶下肿胀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各种EBV抗体滴度及EBV基因拷贝数的异常增高.另外,乳酸脱氢酶,铁蛋白,血清或尿中的fl2微球蛋白,可溶性白介素一2受体(SIL 一2R)亦可升高.其中,血清中的铁蛋白,血清或尿中的fl2微球蛋白及SIL一2R可反映疾病的活动度.诊断:EBV—HLH的诊断包括HLH的诊断和EBV感染两个方面.(1)HLH诊断标准依据HLH一2004方案,以下8条有5条符合即可诊断HIH:①发烧;②脾脏增大;③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lt;90g/L,血小板&lt;100×10/L,中性粒细胞&lt;1.0×10/L;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⑤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血现象;⑥NK细胞活力降低或缺乏;⑦血清铁蛋白≥500mg/I;⑧可溶性CD25(SIL一2R)≥2400U/ml.(2)EBV病毒感染的证据VCA—IgM&gt;10和EBNA&lt;10诊断急性EBV原发感染,VCA—EADR—IgG&gt;40表示EBV再激活.血清学不能明确EBV急性感染或再激活者应测血清/血浆中EBV游离DNA,如其拷贝数增高可确诊EBV—HLH.EBV—HLH预后不好,病死率高,在一半以上,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实行HIH一94’9J治疗方案以来,HIH预后有很大改观.该方案包括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地塞米松,氨甲蝶呤,环孢霉素A等的化疗,分为初始治疗及巩固治疗. Imashuku等[1o]报道,47例儿童及青少年中,21例首次治疗分别或联合给予皮质激素,丙球(静脉注射),环孢霉素A,另外26例,依HLH一94草案给予VP一16为基础的初始治疗.非VP一16组,只有1/ 21例完全缓解,而vP一16组,则17/26例缓解.对于FHL,XLP及对vP一16等化疗方案反应不佳的EBV.HLH,可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其目的在于通过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使患儿获得对EBV的正常免疫反应,消灭EBV感染及造成的免疫损伤,干细胞移植应尽早进行,一旦错过时机,将会导致预后不良.参考文献1StoekingerZT.Infectiousmononucleosispresentingassponta- neoussplenicrupturewithoutothersymptoms[J].MilMed, 2003,168(9):722—725.2KernsDL,ShiraJE,GoS.eta1.AmpiciHinrashinchildren.Rela- tionshiptOpenicillinallergyandinfectiousmononucleosis[J].Am JDisChild,1973,125:187.90.3OrtiA,OteroM,TallonP,eta1.Epstein—Barrvirusmononucle- osis:Neurologiccomplications[J].ClinPediatr,2003,42(4):361—363.4I--IsiehJ,LueK,LeeY.Parkinson—likesyndromeasthemajor presentingsymptomofEpstein—Barrvirusencephalitis[J].Arch DisChild,2002,87:358—359.5Evans.InfectiousMononucleosisandencephalitis:RecoveryofEB virusfromspinalfluid[J].pediatrics,1979,64(2):258—259.-344?,儿急救医学2005年1O月第12卷第5期PediatricEmergencyMedicine,Oct2005.V ol12.No.5nierLL.eta1.FunctionalrequirementforSAP2I一mediatedactivationofhumannaturalkillercells asrevealedbytheX—hnkedlymphoproliferativesyndrome[J].J Immunol2000.165:2932—2936.7KimuraH.MorishimaT.KaneganeH.eta1.PrognosticFactors for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J].InfectDis,2003.187:527—533.8Y amashitaSI.MurakamiC.humiY.Severe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accompaniedby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cerebellarataxiaandencephalitis[J].重症轮状病毒感染JNeuropsychiatryClinNeurosci,1998.52:449—452.9HenterJl,AricoM,EgeierRM,eta1.HLH一94:Atreamentpro—tOCalfor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J].MedPediatrOncol,1997.28:342—347.10ImashukuS,KuriyamaK.TeramuraT.eta1.Requirementfore—toposideinthetreatmentof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J].JClinOnco1.2001.19:2665—2673.(收稿日期:2005.06—30;修回日期:2005—07—22)(本文编辑:徐积芬)王斌封志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280)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59(2005)05.034403自1973年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研究不断深入.RV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急性腹泻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全球每年约有87万儿童死于RV感染,并且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人类RV分为A,B,C3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主要为A组,但B,C组也有报道.在我国流行的A组轮状病毒一直以G1型为主,G2型次之,G3型,G4型再次之.然而近年来,全国分离出的G3型毒株明显增多.B组轮状病毒,是我国分离鉴定的新轮状病毒,仅在我国大陆流行.C组轮状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有局部的发病和流行,但感染率不如A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血清学调查表明,C组轮状病毒感染,年长儿和农村的儿童感染率更高,推测是动物传染给人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详细和确切的证据有待进一步探讨[引.婴幼儿的轮状病毒感染,绝大部分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引起的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也主要来自于消化道.其中最常见的还是腹泻合并严重脱水,酸中毒,休克.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婴幼儿严重临床症状的病例不多,但近10年来,在一些其他症状的患儿中陆续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证据,使对该病毒感染的认识应该有所更新.1消化道损害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d.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腹泻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搬运功能,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严重时可导作者简介:王斌,男,广东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新生儿专业. 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这方面的内容在大学教科书(JL科学&gt;中已多有阐述,不再赘言.1.1高渗脱水患儿的补液在补液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容易忽视或者造成患儿严重后果的细节:(1)高渗性脱水婴幼儿患儿降低血渗透压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脑水肿;(2)补液时应注意避免使用10%葡萄糖,血浆渗透压进一步增高;(3)无尿患儿要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为主,避免使用渗透性利尿剂;(4)有建议在血浆渗透压&gt;360Os—mo/[的患儿,在第一批纠正脱水的液体使用等张液体,第二批液体使用2/3张液体,并将纠正脱水的时间延长至48h;(5)严重脱水的患儿酸中毒可以随着脱水的纠正而得到纠正,因此不要急于用高渗性碱性液体-1.2J.1.2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部分可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梗阻多以不完全梗阻为主,但临床如不重视,有可能出现肠坏死,造成严重后果.当息儿阵发哭吵突然加重,同时伴面色苍白,四肢挣扎, 表情异常痛苦时,应考虑肠套叠可能.少数患儿仅有精神萎靡,大便带少量血丝的无痛性肠套叠,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早期及时予B超检查,必要时予以x线腹部立位摄片,以明确诊断.并发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可能为:(I)病毒侵入肠瘠膜导致上皮脱落或结构破坏,双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道内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2)低血钾使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平滑肌运动减弱或节律紊乱,肠道平滑肌松弛运动功能障碍.(3)肠道急性感染可突然诱发弥漫性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综合征.肠套叠的发生与套叠存在起点及肠蠕动亢进有关,现在认。

EB病毒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

EB病毒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

甚 至滤 泡 树 突 状 细 胞 等 。根 据 E B V 感 染 时 间 和
E B V特异性抗体谱 , 可分为原发感染 、 既往感染 和
“ 激活” 或“ 再燃” 三种类 型 。
E B V原 发感 染是 指 E B V首次感 染人 体 , 绝 大 部 分 为亚 临 床 感 染 , 仅 部 分 感 染 者 临 床 表 现 为 典 型
在 淋 巴细胞 内长期 潜 伏 , 是 目前 已 知 的七 种 人 类 肿
瘤病 毒 中最 早 被证 实 的 , 与 多 种 恶性 肿 瘤 发 生 发 展 密切 相关 。近年 研 究 更 进 一 步 表 明 , E B V感 染 尚 与 多种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密 切 相 关 J 。 由此 可 见 , E B V相 关 性疾 病 实 际上 并 非 一 种 独 立 的疾 病 , 而是 涵 盖 多种 疾 病 类 型 的疾 病 谱 , 是 E B V、 宿 主 免 疫 功
n m, 由1 6 2个 壳 粒 组成 。E B V包 括 1型 ( E B V - 1 ) 和
染 率高 达 9 0 % 以上 , 绝 大 部 分 为 无 症 状 亚 临 床 感 染, 仅部 分 感染 者 临 床 上 表 现 为 传 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症 ( i n f e c t i o u s m o n o n u c l e o s i s ,I M) , 而 发 达 国家 I M 主要 见 于青 少 年 , E B V原 发 感 染 后 I M 发 生 率 一 般
约 2 6 % ~7 4 %I 1 - 2 ] 。E B V 即 人 类 疱 疹 病 毒 Ⅳ 型
( h u m a n h e r p e s v i r u s t y p e 4 ) , 与K a p o s i ’ s肉瘤相 关病

EB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EB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EB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张旭【摘要】Diseases caused by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fection are increasing,such as organ 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EBV infection. Epithelial cell source tumor is correlated with EBV infection,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recessive infection and is often ignored in clin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EBV infection,especially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EBV DNA,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immunological determination,pathogens could be timely determined in early infection period. It is potential for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 of EBV-related tumor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EBV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BV-related determination and tumors.%目前临床上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如器官移植伴EBV感染.上皮细胞源肿瘤与EBV感染密切相关,常表现为隐性感染,易被临床忽视.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EBV DNA的定量检测,结合常规的免疫学检测结果,不仅有利于在感染初期及时检出致病原,而且对EBV相关肿瘤的动态监测、预后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就国内外EBV的检测方法和EBV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5页(P259-263)【关键词】EB病毒;检测方法;肿瘤;治疗【作者】张旭【作者单位】绵阳市404医院检验科,四川绵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

儿童EB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儿童EB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诊断CAEBV需满足上述每一项中的至少一条;并 排除任何已知的免疫功能低下包括HIV感染
SCAEBV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间歇性发热,淋巴结病,肝脾肿大 血液系统损害: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病毒学方面::下列抗体滴度增高和阳性 (1)VCA-IgG ≥ 5120,VCA-IgA 阳性, EA[D]-IgG≥640,EA[D]-IgA 阳性,EA[D] 和EA[R] IgG 均≥ 640 (2)受损组织中检测出EBV 基因 其他: 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的慢性病程(>6 个月)
病毒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
(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VAHS)
•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以组织中组织细胞显著增生及血细 胞显著的吞噬作用为共同特点、在组织学基础上命名 • 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目前认识到可有细菌、病毒、 或霉菌感染所致,其中EBV最常见 • 病理机制:感染导致NK细胞功能低下或缺如,导致 抗原驱动T 细胞持久激活和巨噬活化因子产生,分泌 超量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风暴),使T 淋巴细胞及巨 噬细胞本身处于失去控制的活化状态
临床特征:以蚊虫过敏及相应的皮肤损害、骨髓或外周血中大颗粒样异 常淋巴细胞增多及IgE 增高为其特征。 病理机制:外周血中IL-13 明显增高,IL-13 为TH2 细胞分泌因子,能促 进B 淋巴细胞分化,从而分泌抗体并转化为IgE 抑制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的细胞毒性功能
CAEBV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像:各类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减少,其 中以是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多见,少部分患者白细胞和 血小板会升高。 • 肝功能:血清转氨酶升高,可占90%以上。其他较常见的 有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间胆升高为主)、白蛋白降低、 高甘油三酯血症。 • 凝血功能:有凝血功能障碍时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T) 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 • (FIB)下降、D-二聚体升高 • 骨髓检查:骨髓像提示多数病例为正常骨髓像,一些病例 表现为血细胞减少。如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活动期可发 现骨髓中有明显组织细胞增多伴噬血现象,但无恶变证据 • 影像学检查:针对受累器官进行影像学检查

EB病毒最新进展

EB病毒最新进展

2
免疫治疗 化学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4
治疗原则
1
抗病毒治疗,往往无效,可试用更昔 洛韦、阿糖腺苷
3
干扰素 细胞因子
EBV感染相关恶性肿瘤
血液系统
Burkitt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T细胞淋巴瘤
非血液系统
鼻咽癌 平滑肌肉瘤
目录
1
EB病毒简介
2
EB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
3
EB病毒检测
4
EB病毒相关疾病
5
EB病毒预防
类核 衣壳 包膜
双股线性DNA
20面体立体对称
识别淋巴细胞上的 EB病毒受体
EB病毒简介
3.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 染 源——病毒携带者和病人。 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口、飞沫、输血密切接触。
EB病毒简介
4. EB病毒感染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岁~ 0.5岁~ 1岁~
EBV感染腮腺导管 、鼻咽部


传单 EBV在感染B细胞中增殖、表达抗原
激活CD8+ T细胞
杀灭大多数感染B细胞
激活CTL 细胞↑↑
少数感染细胞进入潜伏状态

潜伏于B细胞的EBV进入血液循环

(受感染者终生带毒)
慢性无症状带菌者
激 CAEBV EBV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并表达
感染T细胞、NK细胞
检测内容(EBV特异性抗原)
衣壳抗原(capsid antigen, CA): IgG和IgM 抗早期抗原(early angtigen, EA):IgG 核抗原(nuclear antigen, NA): IgG

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分析仪的不精密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临床可报告范围、仪器模式间比对、生物参考区间及仪器分类与人工分类比对等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该仪器精密度高、重复性好,本次精密度验证试验血常规各项指标的批内不精密度和总不精密度均符合评价标准,精密度良好。

(2)本检测系统室间质评成绩合格。

(3)携带污染率小,各项携带污染率均符合仪器的性能要求。

(4)各检测指标的线性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线性,a值均在1.00±0.05范围内,r2≥0.95,符合要求,各指标线性范围有效。

(5)仪器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之间比对结果符合要求,验证通过。

(6)检测系统结果均至少有95%数据分布在现行生物参考区间内,验证通过。

(7)仪器分类与人工分类比对结果符合要求,验证通过。

综上所述,本室西门子ADVIA 212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了对不精密度、可比性、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携带污染率、生物参考区间、不同进样模式间比对、仪器分类与手工分类比对等性能指标的验证,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参考文献[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北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12.[2]Hedley BD,Keeney M,Chin-Yee I,et al.Init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UniCel(R)DxH 800Coulter(R)cellular analysissystem[J].Int J Lab Hematol,2011,33(1):45-56.[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96.[4]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EP5-A2Evaluation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clinical chemistry devices[S].Wayne,PA,USA:NCCL,19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WS/T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6]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P6-A 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a statistical approach[S].Wayne,PA,USA:NCCLS,2003.[7]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P10-A2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clinical laboratory methods[S].Wayne,PA,USA:NCCLS,2002.[8]王治国.临床检验方法确认与性能验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收稿日期:2015-10-26)△ 通讯作者,E-mail:zxyang17@163.com。

血浆EB病毒DNA检测在鼻咽癌中的应用进展

血浆EB病毒DNA检测在鼻咽癌中的应用进展

血浆EB病毒DNA检测在鼻咽癌中的应用进展黄爽;管西寅;应红梅【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2(22)3【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采用PCR方法对鼻咽癌患者不同阶段的血浆EB病毒DNA (E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预测复发、转移的风险,治疗前的EBV DNA基线浓度与肿瘤负荷密切相关,而治疗后的EBV DNA含量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更密切.EBV DNA定量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预后指标.本文就鼻咽癌患者不同时期的EBV DNA水平在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Epstein-Barr virus (EBV)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 in plasma from the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s and predict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The pre-treatment EBV DNA base lin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umor load, and the post-treatment EBV DNA levels can predict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th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t would be a new tumor-maker.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plasma EBV DNA from different ph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in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prediction.【总页数】5页(P227-231)【作者】黄爽;管西寅;应红梅【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3【相关文献】1.血浆 EB病毒游离 DNA检测对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J], 曹素梅;闵华庆;高劲松;洪明晃;肖锡宾;张昌卿;刘晓东;张爱兰;郭翔2.血浆/血清EB病毒DNA检测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J], 买世娟;宗永生;张敏;钟碧玲;林素暇3.血浆EB病毒-DNA检测在鼻咽癌中的应用 [J], 许青; 于新发4.EB病毒DNA检测在鼻咽癌IMRT疗效分析中的价值 [J], 李赓;高健全5.非高发区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检测临床价值的探讨 [J], 江浩;李多杰;项平;彭开桂;沈学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B病毒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的研究进展

BE病毒的研究进展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

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病毒简介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

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

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

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

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

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

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形态特征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传播途经1、经口密切传播2、飞沫传播3、输血传播引发病症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非肿瘤性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

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

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

EB病毒抗体检测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的应用

EB病毒抗体检测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的应用
长 江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医 学 2 1 年 4 第 9 第 4 02 月 卷 期 Jun l fY n t nvri ( a c E i Mei n Ap. 0 2 or a o a gz U i s y N t i dt e e t S ) dc e i r2 1 ,Vo. . 19No4
感 染 的早期 ,故 两种 抗体 联合 检测 可 提 高 E V 感 染 的 敏感 性 、特 异 性 。我 们 于 2 1 B 0 0年 开 始 采 用 欧 盟
( 国)公 司抗 E V— A I M 酶联 免疫试 剂 和抗 E . A IG抗 体诊 断 E V 感染 ,现报道 如下 。 德 B C —g B E —g B
婷 ,潘 虹 一

… …/
[ 要 ] 目的 :探 讨 E V 两 种 抗 体 ( A IM 、E IG) 在 儿 童 不 明 原 因 发 热 诊 断 中 的 诊 断 价 值 。 方 摘 B VC — g A— g
法 :采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 ( L S E I A) 检 测 5 3例 不 明原 因发 热 ( UO) 儿 童 及 成 人 血 清 样 本 的 E V 抗 体 F B
成 血 液常规 分 析 。血 常规 采用 日本 s s xXE一1 0血液 分 析仪和 血涂 片显微 镜检 查计 算异 型淋 巴细胞 yme 20 比例 ;肝 功能 检测采 用 日本 OL USAU-4 MP 6 0全 自动 生化 分析仪 。
1 3 统计 学分 析 .
计量 资料 用 S S l P S l软件 进行统 计分 析 ,计数 资料用 检验 。P<o 0 . 5差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准 。正 常对 照组来 源 于幼儿 园 的健康体 检儿 童 ,共 5 0名 ,其 中男 2 6名 ,女 2 4名 ,年龄 2 ~6岁 。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清EB病毒抗体可为鼻咽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辅助性指标。

近年来,各种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相继产生,全文就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EB病毒;鼻咽癌;抗体诊断;研究进展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能普遍感染人类且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病有密切关系的DNA病毒。

由于人类容易感染EB病毒,EB病毒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发病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自外国医学研究人员Old LJ等[1]报告使用免疫扩散实验确认EB病毒和鼻咽癌的血清学有关以来,后来诸多研究均发现抗EB病毒壳抗原的免疫球蛋白对鼻咽癌诊断有特异性。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国内外学者对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作了大量研究。

1 血清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1.1 EB病毒不同检测方法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人体后,被病毒感染的人体细胞具有EB 病毒的基因组,并产生相应的各种抗原,已确定的被病毒感染细胞可合成抗原有:①核抗原(EB virus 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EBNA);②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of Epstien-Barr virus,MA);③早期抗原(early intracellular antigen,EA);④衣殼抗原(EB virus cap sid antigen,VCA);⑤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

由于抗原产生后机体会出现相应的抗体,通过血清EB病毒抗体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目前有大量报道显示测定单个EB病毒抗原的抗体相比联合测定多个抗体对鼻咽癌的诊断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偏低,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为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现多采用多个抗体联合检测及联合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及对鼻咽癌认识的提高,检测EB病毒以辅助诊断鼻咽癌的方法越来越多,如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法、酶中和分析、免疫印迹、免疫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其中建立使用的ELISA及PCR检测EB病毒最受重视,ELISA相比其他检测方法在鼻咽癌检测、筛查方面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高,操作更加简单、快捷,且能自动化运行、检验结果易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BV实验室检测方法
嗜异凝集抗体试验:也称“Monospot”试验。在EBV还未 确定为IM的病因之前,1932年引入临床实践诊断IM。 当时发现IM患者的血清或血浆可以凝集马或绵羊的红细胞。 该抗体在病程第1~2周出现,持续约6个月。 在青少年原发性EBV感染中其阳性率可达80%-90%,约10% 的青少年缺乏对嗜异性抗体的阳性反应。
1975年Horwitz首次描述一些持续性IM患者血清存在高滴 度的抗EBV-VCA和EA抗体
1982年Tobi进一步描述并证实该病 1984年被称为慢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综合征 1986年被定义为慢性症状性EBV感染 1991年被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CAEBV
发生于儿童或年轻成年人 该病表现为慢性或反复的单核细胞增多样症:发热、肝脾
概述
➢ 传播途径:EBV感染主要通过唾液接触传播,也可通过 血液传播;
➢ 人感染EBV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人群感染率超过90%。 ➢ 1-6岁儿童、14-20岁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高度易感,发
展中国家EBV感染多发生在儿童早期。
病原学
疱疹病毒科,γ疱疹病毒亚科,淋 巴隐病毒属,人疱疹病毒4型
球形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平均 大小约为172 kb
EBV病毒核酸检测
➢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目前最主要的监测EBV载 量的方法
➢ 鉴别EBV健康携带者的低水平复制与EBV相关 疾病患者高水平活动性感染。
EBV病毒核酸检测
EBV载量检测有多种方法,Real-time PCR是 目前最主要的监测EBV载量的方法,有较强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不同的EBV疾病进行Real-time PCR检测时,需要的标本不同。
EB病毒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
概述
Epstein-Barr病毒(EBV)
➢ 疱疹病毒科,γ亚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 ➢ 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人首次在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组织
培养中发现。 ➢ EBV是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也是一种重要的肿瘤
相关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移植后淋巴增殖症等多种 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列为致癌性病毒之一。
EBV潜伏感染的细胞含有大量的EBERl/EBER2 (EBERS)转录子,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干扰素介导的抗病 毒效应和凋亡。该转录子不翻译成蛋白质,每个EBV潜伏 感染的细胞含有大约106拷贝EBERS,被认为EBV潜伏感染 的最好标志物,因此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中EBERS是诊 断肿瘤是否EBV相关的金标准
- + +/- 低+/- 高+
- - +/- + +/-
临床需要回答的问题
➢ 是否感染EBV? ➢ EBV感染的时相? ➢ 是否EBV活动性感染? ➢ 疾病是否与EBV感染相关?
EBV实验室检测方法
➢ 病毒培养 ➢ 免疫学技术(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技术) ➢ 血清学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 ➢ 基因诊断技术
潜伏膜蛋白(LMP-1,-2A,-2B):
• 在感染B细胞表面,与细胞恶化有关,
未翻译的转录物BARF0和EBER EBNA-3、EBNA-2、LMP-1是EBV-CTL CD8+的主要目标
原发性EBV感染过程中首先产生针对 衣壳抗原(capsid antigen, VCA) IgG和IgM,在急性感染的晚期,抗 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抗体 出现在恢复期晚期,抗核抗原 (nuclear antigen, NA)抗体产生, 抗VCA-IgG和抗NA-IgG可持续终身
原位杂交:检测出EBER-1阳性细胞 Southern杂交:受累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
EBV DNA 免疫荧光:检测到抗原(EBNA、LMP) 感染的B、T、NK细胞、单核/巨噬/组织细胞
检测到EBNA、EBER、EBV-DNA
EBV相关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EBV-HLH
➢ 特指由EBV感染引起的发热、咽炎和淋巴结肿大的综合征 ➢ 1889年被首次描述为“glandular fever” ➢ 1920年正式定义为IM ➢ 1932年发现嗜异性凝集实验 ➢ 1968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EBV,出现IM临床症状和嗜
异性凝集抗体,明确EBV是IM的病原
IM临床表现
25-30%的青少年和<30岁的成年人原发感染EBV后表现IM 儿童时期EBV感染多为亚临床型或不典型症状 临床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扁桃体炎(灰白色渗出)、咽炎、肝
抗EA-IgG在发病后3-4周后升高, 3~4月后检测不到
抗EBNA-1-IgG在发病后3~4周被检 测到,持续终身,部分慢性EBV感 染者检测不到
抗VCA-IgG和抗EBNA-1-IgG终生持 续阳性
EBV常见相关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膜抗原(MA): • 细胞表面包膜糖蛋白(MA gp350/220,gp85),是EBV的中和性 抗原 • 抗MA-IgM可用于早期诊断
EBV感染的抗原表达
EBV潜伏感染期,选择性表达早期抗原以及:
核抗原(EBNA-1,-2,-LP,-3A,-3B,-3C):
• 为DNA结合蛋白,在感染的B细胞核内; • EBNA-1与感染有关,EBNA-2与细胞转化和永生化有关; • EBNA抗体出现在感染晚期。
EBV致病机制
➢ EBV在人体B细胞建立潜伏感染,EBV只表达潜伏抗原 (包括EBNA-1、EBNA-2、EBNA-3A、EBNA-3B、 EBNA-3C、EBNA-LP、LMP-1、LMP-2及EBER),受 感染者将成为终身带毒者。
➢ 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和某些因素触发下,潜伏的EBV可以 被再激活,引起病毒复制及临床疾病。
➢ Burkitts淋巴瘤 何奇金淋巴瘤
EBV感染的抗原表达
EBV溶解性感染期,可表达:
早期抗原(EA): • EA/R和EA/D(具DNA多聚酶活性); • EA出现表明EBV活跃增殖,EA抗体出现在感染早期;
衣壳蛋白(VCA) • 晚期表达的结构蛋白 • VCA-IgM出现在急性感染早期,VCA-IgG出现在急性感染期并 持续存在
肿大、持续性肝炎、广泛性淋巴结肿大 EBV感染的NK和T细胞克隆扩增在CAEBV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是一种肿瘤前状态或者与严重免疫缺陷有关,可进一
步引起EBV相关的T/NK细胞增殖性疾病 预后差,病死率高
CAEBV的诊断标准
1)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IM样症状 2)异常升高的抗VCA-IgG和EA-IgG
EBV常见相关疾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Chronic active EBVinfection,CAEBV)
➢ 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 (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EBVAHS)
作用机制
作用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复制
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外周血分类
淋巴细胞≥50% WBC 不典型淋巴细胞≥10% WBC(系激活的CD8+ CTL)
血清学检查
嗜异性凝集实验(heterophile test/spot test) VCA-IgM、IgG,EA-IgG,EBNA-IgG
EBV致病机制
➢ 原发EBV感染时,EBV先是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 然后感染附近的B淋巴细胞,受到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 入血液循环可以造成全身性感染。
➢ EBV原发感染后,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尤其是6岁以 下幼儿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但在儿童期、青 春期和青年期 ,约50%的原发性感染均表现为IM。
EB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评价
嗜异性抗体(heterophile antibody,HA)凝集实验 (“spot” test)
嗜异性抗体(IgM)在发病后7天内出现,2-5周达高峰,可以持 续6-12个月,偶有12个月后以低水平存在
HA阳性提示原发急性感染,EBV再激活感染几乎阴性 阳性率:青少年和成年人71%-90%, 2-5岁儿童50% 假阴性:发病第1周内假阴性率25%,10%成人始终阴性 假阳性:2-3%自身免疫性疾病、HIV感染、心内膜炎、HAV肝
Hydroavacciniforme 牛痘样水疱
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s
CAEBV的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
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IM样症状
• 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并发症:
• 血液系统(EBV-HLH、淋巴瘤、白血病、DIC、血小板减少、贫血) • 消化系统(肝功能衰竭、消化道溃疡) • 中枢神经系统 • 间质性肺炎 • 心血管(冠状动脉瘤、心肌炎、心瓣膜病) • 皮肤(蚊虫叮咬过敏、皮肤牛痘样水疱 )
抗EBV病毒药物
无环核苷拟似剂 acyclovir(阿昔洛韦),ED50 0.3µΜ ganciclovir(更昔洛韦), ED50 0.05µΜ
valaciclovir(缬昔洛韦 )
无环核苷酸
cidofovir,adefovir
焦磷酸盐 拟似剂
foscarnet(磷甲酸钠)
和/或受累组织包括外周血检测到EBV基因组 3)慢性疾病不能以其他已知的疾病解释
Okana M, et al.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ng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America J Hematol.2005,80:64-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