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1张ppt)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描绘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 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 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 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 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 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主旨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 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 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 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 “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 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 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 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感知情感
•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抒发 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 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 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 丰满。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临江仙· 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 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 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译文
•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 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 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主题: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 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 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 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 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 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写法特点 • 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 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 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 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 答: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 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 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 度!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词语解释
(1)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 路过此地。军,宋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 州同级,或与县同级。
(2)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 山上多梅树,故名梅岭,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3)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 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 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 瑞。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 诗人,民族英雄。祥兴元年 (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至元十 九年十二月,于大都就义。著有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 南后录》、《正气歌》等。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坚持数年抗元斗争,不幸被俘, 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梅岭所作。颈联上句“山河 千古在”,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国家的山河是永 远存在的,不会被侵略者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山 河有重光之日。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诗歌赏析
下句“城郭一时非”,是化用《丁令威歌》中 “城郭如故人民非”的句意,意思是说城郭被敌人 占领只是一时的,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这两句 对仗工整,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 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这首诗化用诗 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 示出民族正气。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bìn
yín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y īn wèi kān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诵读诗歌——节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困难
“丝”字与“思”谐音双关,运用 对偶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两个有情人之间至 死不渝的爱情。
现在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与“思”谐音,
蜡烛 暗喻相思之泪
暗喻相思之意
一联中对仗的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
这两句就“合掌”,就是说意思太接近了。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强说愁。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好个秋。
咸阳城东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许浑 (唐)
辛弃疾 (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强说愁。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走近诗人:
李商隐(约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称 “小李杜”。为朦胧诗鼻祖。 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尤 其写一些爱情诗。
无题诗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 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 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 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九年级下册(部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幻灯片23张)

九年级下册(部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幻灯片23张)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 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 ,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 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作者档案
张养浩(1270年—1329 年),汉族,字希孟,号 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 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代表 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骊山怀古》 等。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 瑞。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 国诗人,民族英雄。祥兴元年( 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 广东海丰北)被俘。元至元十九年 十二月,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 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 》、《正气歌》等。
词语解释
(1)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2)阿房(ēpáng)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 ,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 阿房村。 (3)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 放火焚毁阿房宫。 (4)萦纡:回环曲折。
参考译文
我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 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见衰草萧疏,流水环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 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自周、齐、秦、汉、楚 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战 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 叭,锁呐,曲儿小腔儿 喇 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 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 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山坡羊 ·骊(lí)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
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
萧疏,水萦(yíng)纡(yū)。
朝天子·咏喇叭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
明 王磐
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都变做了土。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
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jiān)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jī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guān)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 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 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显耀
微小
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显达
卑微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显要
微小
卑微
显达

对的


什 么

资料补充: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 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 的蔑视以及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还能到哪里去分辨真和假?眼睁睁地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儿都飞光啊! 诵读古诗,读出每个句子的节奏。
为国家间无论怎样争斗,终究会在历史的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长河中渐渐湮灭,在无尽的沧桑中被遗忘, 四年,与鲁王监国密通事发被捕,押解南京。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北宋·苏轼《惠州一绝》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作。(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疑问一
“穿林打叶”用一个“穿”字和“打”字,说明雨大、猛、 急,而且小序中已说明“雨具先去”,即携带雨具的人已 先走了,作者为什么不忙着避雨,而是“吟啸且徐行”?
引证资料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王维《竹里馆》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 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吟啸,即吟诗长啸,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吟啸”的方式来 表达超尘脱俗、任情率性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背景资料
(一)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二)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被贬至黄州。 (三)1080年2月,四十多岁的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 是一个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
句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 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疑问四
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 可作者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引证资料
(1)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 方。……“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节选自《苏轼传》(《宋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理解
作 者
王磐(约1470—1530), 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
·
明代散曲家。少时薄科举,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
背 景
歌吹吟咏,因此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这
首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交通要
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王
磐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借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理解
【译文】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我与谁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囚徒! 山河将久远地存在,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志愿,梦里在首阳山采薇。
诗歌理解

张养浩(1270—1329),字希
者 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
·
背 人,元代文学家。代表作有《三 景 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相传公元前206 年,项羽攻入
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张养浩
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
羊·骊山怀古》这首曲。
诗歌赏析

旨 点
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历史
诗歌理解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
·
背 (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 岁随父亲夏允彝和 景 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
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
本诗为作者被清廷逮捕后,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松江,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PPT课件

(1090—1138),字去非, 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 余首,却别具风格,语意超绝,笔力横 空,疏朗明快,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 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 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 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 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字幼安,号稼轩 。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并称“济南二安”。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
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 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 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CHUZHONG YUWEN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 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 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 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 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作 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 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 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 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 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主旨探究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
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 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 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 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 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走近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
渔唱起三更:渔歌单击在添单加夜击内添容半加单击标响添题加起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将沉单挚击添的加内悲容单恸击添化加内为容 旷达的襟怀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临题内江容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上片忆昔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题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题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单击坐添加中标题多是豪英。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高声吟咏。 面对骤雨时的坦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草鞋。
隐喻了词人认为闲散江湖
胜过劳碌官场的轻松心态
suō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现了词人笑傲人生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qiào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微寒。
一语双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刚才。
指野外所遇的风雨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又暗指政治的风云变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词牌名
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3年版)。太常引,词牌名。建康, 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作者的 朋友,生平不详。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词人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下阕,前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 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结句“古今幽恨几时 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 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 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Fra bibliotek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全词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抒 发了对人生、世事与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以 “古今幽恨几时平”点明主旨。
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 怀才不遇的苦闷。
下阕,作者发挥想象,直入月宫,并幻想 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 人的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 揭示了全词的主旨。这里的“桂婆娑”指带给
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 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进一步 说,这首词的寓意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广泛的象 征意义,即扫荡黑暗,让光明普照人间。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 作,作品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 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寂寞,委婉 曲折地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弥漫着投降主义倾向 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行径所生发出的难以抑制 的蔑视与不屑之情。
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豪英”聚 会的盛况。用“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在午 桥上与众多才俊畅饮玩乐的场景的回忆。“长 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三 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玩乐兴致之高。“长 沟流月”用语生动奇巧,平添朦胧之美。
此处为“方才”之意。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 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 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 声吟咏,一边悠然地行走。(只要心情轻松)拄 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也比骑马都轻快,
词牌名
临江仙·夜登小 阁,忆洛中旧游
指洛阳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 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 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 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早期多流连光 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后期 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 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 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疏朗 明快,自然浑成。有《简斋集》《无住词》等。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秋 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 之情。
上阕首句“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 目的地。“吹断”二字描绘出北国秋冬环境之险 恶。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 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 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凛冽 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深秋远塞 若为情”点明时令与心情。
上阕着眼于“雨中”。“穿林打叶”渲染 了风吹雨打的情形,“莫听”“何妨”充分表 现词人面对这场突然降临的风雨时的坦然和悠 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呈现一幅雨中悠 闲行走的画面,并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
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 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 毫不在乎。“一蓑烟雨任平生”升华了词人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 的超然情怀。
诗 《定风波》苏轼 词 课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总 览 《浣溪沙》纳兰性德
定风波 词牌名
苏轼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词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年版)。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 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 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 声也听不到了。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
那边。
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
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 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这是苏 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 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 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在黄州东南 三十里处。
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
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令人惊叹。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同坐的多是杰 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 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 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 旧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
下阕写夜登小阁,抒发历经变乱之后的感慨。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两句概括 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以及自己的 真实心境。“闲登”句点明作此词的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通过“月色”将 目前处境与忆中之事联系起来,抒发了月色虽好
而欢会不再的伤悼之情。“古今多少事,渔唱 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之于渔唱, 进一步表达词人寂寞悲凉的心情。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 实中的苦闷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 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 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 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ɡ jiā)山人。清 代满族词人,有“国初第一词手”“第一学 人”之美誉。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 三大家”。有《侧帽集》《饮水词》。
谁怕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感觉有些
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 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 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词通过野外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 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 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 的胸襟。
下阕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 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生理上的感受。“相迎”传 神地写出了风雨过后见到斜阳心头陡然升起的 喜悦、温暖。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 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风起雨作的地方,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 苦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以曲笔抒发感 情,透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 旷达的生活态度。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砍。 枝叶扶疏的样子。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 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 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怎么办呢?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 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 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有人带雨具 先走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 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草鞋。
蓑衣,用棕毛制成的雨披。 形容微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 华书局2007年版)。这首词是陈与义晚年追忆洛 阳朋友和旧游而作的。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 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备尝流离奔亡之苦。 晚年隐遁僧舍,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遂填此词。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
在洛阳城南十里。
怎样的情怀。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 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 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 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 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失地,他曾多次上书,力 主抗金。但弥漫着屈辱苟安空气的朝廷根本不 理睬这些积极可行的建议。辛弃疾十分痛心, 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饮酒赏月时,写下这首词, 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