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56612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包括:1. 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 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 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 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 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 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 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 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 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 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 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 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这些名词解释都是古代汉语学习中常见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解释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24.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黄/ 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北25.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黄/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 ”表示;27.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28.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29.韵腹:由两个或三个元音音素或元音带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中,口腔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韵腹前的叫韵头介音,后面的叫韵尾;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韵尾:表示复韵母最后滑动的方向,音质含混不清;30.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复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元音;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黄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15.音位变体:一个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16.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VS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17.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的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18.互补分布;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19.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VS 历史音变: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20.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的讲它是构成某种语言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的总汇;广义的讲,一个人或一本着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叫做这个人或这本着作的词汇;21.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即词中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VS 色彩意义:词汇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形成了色彩意义;22.本义:多义词中代表该词的最初的意义历史/源头——来源;VS 基本义:多义词中几个意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应用;23.转义:在词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见解发展而来的意义,现代的转义通常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24.比喻义:由修辞上的比喻手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比喻意义;25.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词,它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26.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出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VS 词根:构词能力强的词,它的稳定性不强,但有很大的灵活性;27.社会习惯语;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殊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28.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殊生活的的专门用语;29.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30.成语:一种长期相沿袭用的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短语,既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31.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32.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33.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VS 类词缀: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它是由词根向词缀真词缀的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3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35.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36.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VS 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 VS 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37.词:代表一定的语音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VS 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加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构成的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38.实词:表示词汇意义,表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和其它词组相对立的概念;VS 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实词和实词在语句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当中的语气;3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VS 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40.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41.语素义:是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 现代汉语里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的意义叫语素义;42.义素: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43.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语义场叫同意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同义词;/ 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44.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构成反义词;/语言中词汇意义相互矛盾,对立的词叫反义词;45.新造词: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用新的形式,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46.文言词: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继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因而被吸收进入现代汉语还有生命力的词叫文言词;47.历史词:只反映代表某一历史年代的事物,而随着历史变迁早已消亡,一般只在涉及历史事实的作品中偶尔见到的词;48.方言词: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方言的地区有大有小,有很狭小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词也叫土语词;49.外来词:本民族从外国或其它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 外来词语的吸收,也叫做词语的借用,所以外来词也叫借词;50.词的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经常具备不是临时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51.词的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上,这就是词的活用;52.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它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能够表达一定的完整的意思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语调;53.移用: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叫移用;53.代用: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代替;54.仿用:为了增强的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环境中更换现成词语的结构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来的修辞手法;55.修辞色彩: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要求,人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含有表达特定情感和气氛的独特格调,这就是词语的修辞色彩;55.示现:为眼前的情景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已增加词语生动性的一种手法;56.双关: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的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或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57.整句: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识的句子;VS 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58.对偶:用一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达相关、相同、相反意思的表达手法;/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59.排比: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使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预期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60.错综:使句子整散结合,有时为了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把本来写成整句的句式故意写得长短不齐,参差错落,这种修辞手法叫错综;61.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62.比拟:根据想象把无当作人写或把物当人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63.借代:不只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6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手法;65.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虽不真实,盛似真实;66.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在形式上相近,内容上赋有新意;67.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68.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的表达出来;69.层递:根据事物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近的事理;70.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71.回环;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的有机联系;72.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73.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74.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75.通感:人们通过触、视、听、味、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称;笺,是表识的意思。

16.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义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17.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8.“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这部选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2. 词汇和语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词汇中有 更多的古代词汇和文言词,而且语法结构更加复杂,使用了更多的古代文法。
名词解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1.疏: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疏,就是疏通意义的意思。

这一体式还有“义疏”、“正义”等别名。

③它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④南北朝以后这类注解的代表作有如: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等等。

2.集解:①或称集注、集释,是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的注释体式。

②主要是由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解,并阐明自己的意见。

③集解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使读者一目了然。

客观上往往能保留了一些已佚的古注本。

④这类注解代表作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

3.正义:①是疏的别称,是隋唐以后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它也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③代表作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焦循《孟子正义》等等。

4.反切:①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

②大约起于汉末,最初叫“反”又叫“翻”。

唐人忌讳“反”字,又改为“切”字。

③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

例如“相”音息亮反,就是“息”和“亮”相拼,得出“相”的读音。

④反切是根据声韵特点来拼音的,切上字代表被切字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包括声调)。

⑤因为语音的发展和反切的时代局限,反切有时无法准确注音,不过反切方法经过长期使用改进,大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二字连读成为一音。

⑥反切方法与今天的汉语拼音相比,局限与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5.如字:①古书注解中,表示某字当读本音。

凡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的叫做如字。

②例如,“卫侯来会葬。

”(左传·隐公元年)注:“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释文》:“朝,如字。

”就是说“朝”应该读本音(zhāo)。

③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全)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形转”,二是“音转”。

a)“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同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5661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56612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

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

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

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

另著有《五金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

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说(古书讲解)1、种类①传:讲解经文字词句并说明经义。

②笺:有增补与校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单隐晦的地方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把不一样于传的建议提出,使可辨别。

③集解:将各家的讲解聚集在一同或许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单解说正文,并且还给古人的讲解做讲解。

疏即义疏,,疏导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

⑤正义:得名于“ 解说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 名异实同。

一般把官修的“疏” 称作“正义” 。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说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粗心,指出全篇的题旨,剖析篇章构造等2、术语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据它原来的读音读。

犹:讲解术语,该术语常常用近义词作注,或许是用引申义解说本意。

相当于现代的“ 等于说、相当于”。

曰、为、谓之:讲解术语,主要用来解说词义,还能够划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讲解术语,主要用来解说词义,以后的话语常常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隐射的事物。

貌、之貌:讲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 的样子” 。

之言、之为言:讲解术语,用读音同样或邻近的词来作说明。

读为、读曰:讲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说假借字。

读若、读如:讲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能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言,析言;看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一样版本的异文。

看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 ,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添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 ,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零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说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相互依存3、长短相形,高低相倾:表现,展现;倾斜,等于说依赖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自然而然,无为而治6、万物作焉而不辞:盛行;不干涉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赖而获得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9、埏埴认为器:以土和泥,揉和;粘土;用水和粘土10、凿户牖认为室:房门;窗子11、故有之认为利,无之认为用: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何在弓上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高升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15、损不足以奉有馀:奉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17、是以贤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20、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谨慎2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设2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着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

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说文四大家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许叔重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

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

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

另著有《五金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尔雅》《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

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

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秦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

《方言》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

该书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

《释名》东汉刘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

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书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

“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内容最初见于班固、郑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

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形声字的结构中表示意义类别的部分叫做形符,表示读音的部分叫做声符。

例如桃字,形符是木,声符是兆。

10.四体二用“四体二用”说是指以清代戴震为首的文字学家不同意班固笼统地把“六书”视为同一层次的“造字之本”,他们认为六书中仅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书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可以视为汉字的构造原则,而转注、假借只是用字之法。

虽然江声、朱俊声等文字学家对“转注”这一概念存在着分歧,但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对班固的说法做了修正,符合实际,为后来大多数人所接收。

11.段玉裁段玉裁是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其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语言文字学,成果集中于《说文解字注》一书中。

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为:阐发了《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的训释进行了形音义关系的综合考察,说明词义的引申、假借和变迁等发展规律,注意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纠正了以往的讹误。

该书是说文四大家作品中成就最高的。

另外他还写了一部《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17部,提出了一系列古音学原理,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12.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中的“园圃”就是一个偏义复词,种树的地方叫园,而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义。

13.连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单纯复音词,它只有一个语素。

例如:倜傥、徘徊、蒹葭等。

大多数连绵字在语音上是双声或叠韵的,如忸怩是双声,逍遥是叠韵的;当然也有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的如辗转,还有非双声叠韵的如扶摇,这部分字比较少。

14.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术语。

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如现汉中葱翠是双声,因为葱cong和翠cui的声母都是c;苍凉是叠韵,因为苍cang和凉liang的韵都是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光芒guang,mang都是ang韵等。

15.浑言析言浑言是指一对或一组同义词所共有的含义,析言是指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

其实浑言、析言便是我们所称的泛指、特指,段玉裁称泛指为浑言,特指为析言。

例如:恭、敬,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内心。

而二字连用则不再区别“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一般来说这类词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16.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

词在更早时期可能有别的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已无从考证,我们这里所说的词的本义是古籍文献上有记载的能够通过字形推断出来的原始意义。

例如引的本义是开弓。

17.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是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之后,并不排斥原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有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种方式。

如发本义为把箭射出去,引申为出发,发出,再引申为开启,启发。

☆直接引申,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据其周期圆缺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从直接引申再引申,即所谓展转为他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见的朝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在引申为朝代。

18.词义的更替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足之后,就不再是指小腿了。

19.古今字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或同一个语素因时间先后而产生的义同而形不同的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例如昏的本义是黄昏,古代的婚礼在黄昏时举行,所以引申为婚姻的昏,后来写作婚分担昏的一个职能,昏与婚便成了古今字。

古字与今字虽然形体不同但大多数古今字有形体上的联系,如莫—暮、取—娶。

20.异体字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结构不同或者结构部件位置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的字,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如:泪—涙、线(綫)—缐。

21.繁简字繁简字指繁体字和简体字。

语言中的同一个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子来记录它,其中书写笔画多的叫繁体字,书写笔画少的叫简体字。

笔画多少是二者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繁简字是有特定含义的。

简体字特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体字,繁体字特指与简体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鄧—邓、當—当。

22.假借字古人将假借字、通假字通称为假借字,今人将无本字的称为假借字,有本字的称为通假字。

假借字是指由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产生的,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此字的意义,被假借后的字与原来的本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

23.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其中这个借用的音同、音近的字便是通假字,而这个被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誓—逝、伯—霸、早—蚤。

24.古音通假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某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便用互相替代使用,被代替的字叫本字,替代的字叫借字。

如用跳蚤的蚤来代替早晨的早,则蚤是借字,早是本字。

25.部首部首,许慎东汉许慎首创。

他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所以部首本身也是独立的汉字。

如木、杜、李等字都属木部,木就是部首。

540个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对于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探求词的本义有好处但是不便于检字。

明代梅膺祚《字汇》,按照汉字里边后的形体,把部首减少为214部,检字变得方便。

汉字部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说文》为代表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部首标志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一类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明代梅膺柞《字汇》、《康熙字典》等。

在检字上,检字法原则的部首更为方便,但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

26.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古代汉语判断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借用其他词来帮助判断。

古代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和“..,...也”如:臣之所好者,道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叙述句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

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如:冬,晋文公卒。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勿、毋、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如:朽木不可雕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如:其谁曰不然则将焉用彼相矣孰为父子子见夫子乎被动句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这种句子叫做被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