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系统有效性评价
FMEA几个参数值的评价准则
FMEA几个参数值的评价准则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是一种用于系统性地识别和评估潜在故障模式及其潜在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产品、过程或系统中的故障模式,确定其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防止这些故障发生或减轻其可能的影响。
在FMEA中,参数值的评价准则是评估故障模式和其潜在影响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FMEA中常用的几个参数值的评价准则:1. 严重性(Severity):严重性评价准则用于评估故障模式的潜在影响有多严重,即故障对产品、过程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的影响程度。
严重性评价一般采用1到10的量表进行,其中1表示无影响,10表示严重影响。
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故障对人员安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2. 频率(Frequency):频率评价准则用于评估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即故障的发生频率。
频率评价一般采用1到10的量表进行,其中1表示异常低的发生频率,10表示异常高的发生频率。
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过去的经验数据、历史故障记录、设计可靠性分析等信息。
3. 检测性(Detectability):检测性评价准则用于评估故障模式是否容易被发现和检测到。
检测性评价一般也采用1到10的量表进行,其中1表示容易被发现,10表示很难被发现。
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检测手段的可靠性、故障的可见性、测试方法的有效性等因素。
4. 优先度(Priority):优先度评价准则是根据严重性、频率和检测性综合评估故障模式影响的重要程度,以确定优先处理的顺序。
优先度评估通常通过将严重性、频率和检测性的数值相乘得到。
优先度越高的故障模式需要优先处理。
除了以上几个评价准则外,有些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其他参数,如影响程度、修复难度、预防性评估等。
选择哪些参数值作为评价准则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在实施FMEA过程中,通过对故障模式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团队识别潜在的高风险故障,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区);
(4) 用交叉表法来评价每个评价人与其它人的结果(如表1所示);这些表格的目
的在于确定评价人之间一致性的程度。
表1:A*B交叉表
为确定一致性的程度,应计算Kappa,当Kappa等于1时,表示有完全的一致性,为
0时,表示一致性不比可能性来得好。Kappa的计算公式为:
4.5线性分析:
4.5.1在测量系统范围内选定5个零件,在全尺寸检验设备上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它们的基准值。
4.5.2一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进行几次测量。
4.5.3零件随机抽取,零件偏移由零件平均值减去零件基准值计算得出。
4.5.4根据偏移与基准值之间的交点绘出线性图,并从最佳拟合点的线性回归直线计算出斜率及拟合优度。
4.4.3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
4.4.4计算这10次读数的平均值,基准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表示测量系统的偏移。即:偏移=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4.4.5计算偏移%:偏移%=偏移/过程变差,其中过程变差=6б极差。
4.4.6偏移的接受准则:偏移和零没有明显差别,零偏移必须位于偏移T分布的95%的置信区间内。
(5) 建立另一组交叉表(如表3所示),以便将每个评价人与参考决定进行比较。
计算Kappa值,评价每个评价人与参考之间的一致性。
表3 A*参考 交叉表
(6) 计算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如表4),计算公式为:有效性=
表4 有效性判定计算表
对有效性的判定准则为:当有效性大于或等于80%时,就认定为评价人的有效性可接
假设性试验分析的步骤:
(1) 从过程中随机选取50个零件,以涵盖过程变差;
入侵检测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随着入侵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开发者希望通过测试和评估发现产品中的不足,用户希望测试和评估来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入侵检测产品。
本文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测试评估的标准、指标,方法步骤、数据来源、环境配置、测试评估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引言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各样的IDS也越来越多。
那么IDS能发现入侵行为吗?IDS是否达到了开发者的设计目标?什么样的IDS才是用户需要的性能优良的IDS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都要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
和其他产品一样,当IDS发展和应用到一定程度以后,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要求也就提上日程表。
各方都希望有方便的工具,合理的方法对IDS进行科学。
公正并且可信地测试和评估。
对于IDS的研制和开发者来说,对各种IDS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系统存在的不足,从而将讲究重点放在那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上,减少系统的不足,提高系统的性能;而对于IDS的使用者来说,由于他们对IDS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所以也希望通过评估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避免各IDS产品宣传的误导。
IDS的用户对测试评估的要求尤为迫切,因为大多数用户对IDS本身了解得可能并不是很深入,他们希望有专家的评测结果作为自己选择IDS的依据。
总地来说,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具有以下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刻划IDS的特征。
通过测试评估,可更好地认识理解IDS的处理方法、所需资源及环境;建立比较IDS的基准;领会各检测方法之间的关系。
·对IDS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确定IDS的性能级别及其对运行环境的影响。
·利用测试和评估结果,可做出一些预测,推断IDS发展的趋势,估计风险,制定可实现的IDS质量目标(比如,可靠性、可用性、速度、精确度)、花费以及开发进度。
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
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环境检测中心是负责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的重要机构,其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
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科学、公正、严谨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监测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应当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和范围,明确监测的对象、指标和方法。
其次,应当确定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监测设备、技术人员、数据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最后,应当建立评价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评价标准的有效实施。
二、评价标准的执行。
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的执行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评价标准的执行应当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同时,应当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监测操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水平。
此外,还应当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三、评价标准的监督。
评价标准的监督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检测中心的监督,定期对其监测设备和数据进行抽检和核查,确保其符合评价标准的要求。
同时,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投诉,及时处理监测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保障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四、结论。
环境检测中心评价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科学、公正、严谨的原则,评价标准的执行应当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评价标准的监督应当加强对环境检测中心的监督。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检测评价指标范文
检测评价指标范文在许多领域,评估和检测是为了确定过程或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而进行的关键环节。
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系统、过程或结果的度量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 精确度(Accuracy):精确度是指模型在分类问题中正确预测的样本比例。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ccuracy = (TP + TN) / (TP + TN+ FP + FN),其中TP表示真正例(true positive),TN表示真负例(true negative),FP表示假正例(false positive),FN表示假负例(false negative)。
精确度通常在机器学习中用于衡量分类模型的性能。
2. 召回率(Recall):召回率是指模型找到所有正确预测的正样本的能力。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Recall = TP / (TP + FN)。
在一些领域中,如医疗诊断,召回率非常重要,因为更重视将真正患病的人诊断为阳性。
3. 精确率(Precision):精确率是指模型正确预测为正样本的样本中,真正为正样本的比例。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recision = TP / (TP + FP)。
在一些领域如引擎相关性评估中,精确率非常重要,因为更关注将与用户查询相关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4. F1值(F1 Score):F1值是精确率和召回率的综合度量,用于平衡两者之间的权衡。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1 Score = 2 * ((Precision * Recall) / (Precision + Recall))。
F1值在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5.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均方根误差是用来衡量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的指标,特别适用于回归问题。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RMSE = sqrt((1 / n) * ∑(y_pred - y_true)^2),其中n表示样本数,y_pred表示预测值,y_true表示实际值。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准确度-方法学比对)指导原则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准确度-方法学比对)指导原则一、前言准确度评估资料是评价拟上市产品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产品注册所需的重要申报资料之一。
定量检测方法的方法学比对试验是评估准确度的方法之一,可以与参考方法或临床公认质量较好的已上市产品进行比对。
本指导原则基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参考CLSI有关标准,对采用方法学比对进行准确度评估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原则性要求。
其目的是为生产企业采用方法学比对进行准确度评估并准备准确度评估资料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注册管理部门审核该部分分析性能评估资料提供技术参考。
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发展速度快、专业跨度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发展的需要,适时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首次申请注册、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用于定量检测的体外诊断产品。
因体外诊断产品评价是将仪器、试剂、质控品、校准品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评价,因此方法学比对的评价采用系统的概念进行描述。
如特殊产品不适用于本指导原则,可进行详细说明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准确度评价。
三、基本要求(一)方法学比对实验的基本要求1.操作者应熟悉待评价系统和比对系统的操作。
2.编写系统标准操作规程,其中包括校准程序和室内质控程序,采用合适的校准品、质控品并保持仪器处于正常状态。
3.比对系统的选择比对系统应具有以下条件:(1)具有比待评价系统更好的精密度。
(2)同待评价系统检测结果具有相同的单位。
(3)如有参考方法应具有与参考方法已知的偏差。
比对系统应该选择正确性经过验证的系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的顺序如下:参考方法、原装系统、配套系统、经过验证的非配套系统。
4.待评价系统的处理进行方法学对比实验前,应该对待评价系统进行初步评价,并且对待评价系统进行精密度及线性的评价(参考相关标准),只有在以上评价完成并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后,才可进行方法学对比实验。
定性试验评价和检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定性试验评价和检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录一、内容概要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6)二、定性试验评价方法 (7)2.1 定性试验概述 (8)2.2 常用定性试验评价方法介绍 (8)2.2.1 专家评审法 (10)2.2.2 访谈法 (11)2.2.3 观察法 (11)2.2.4 实验室试验 (13)2.3 定性试验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14)三、定性试验检测结果 (16)3.1 检测结果的记录与描述 (17)3.2 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18)3.3 检测结果的质量评估 (19)四、一致性检验的基本原理 (20)4.1 一致性检验的概念与意义 (22)4.2 一致性检验的常用方法 (23)4.2.1 交叉验证法 (24)4.2.2 Kappa系数检验 (26)4.2.3 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 (26)4.3 一致性检验的参数设置与优化 (27)五、定性试验评价与检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29)5.1 统计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应用 (30)5.1.1 方差分析(ANOVA) (31)5.1.2 逻辑回归分析 (32)5.1.3 项目反应理论(RT) (33)5.2 统计分析方法的参数选择与优化 (35)5.2.1 显著性水平与检验功效 (36)5.2.2 样本量与效应量的估计 (37)5.2.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合理性 (38)六、案例分析与讨论 (39)6.1 案例背景与数据来源 (40)6.2 定性试验评价与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检验过程 (41)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七、结论与展望 (43)7.1 研究结论 (44)7.2 研究贡献与局限性 (45)7.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6)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介绍了定性试验评价及检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我们将概述定性试验评价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强调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系统评价Me 分析常用质量评价工具简介
确定研究起始时尚无 1. 是; 要观察的结局指标 2. 否。
20 | Chin J Evid-Based Med | March 14, 2020
3.1.1 队列研究NOS量表
组间可比性 结果测量
条目
评价标准
设计和统计分析时考 1. 研究控制了最重要的混杂因素;
虑暴露组和未暴露组 2. 研究控制了任何其他的混杂因素(此条可
的可比性
修改用以说明特定控制第二重要因素。
研究对于结果的评价 是否充分
1. 盲法独立评价; 2. 有档案记录; 3. 自我报告; 4. 未描述。
结果发生后随访是否 1. 是(评价前规定恰当的随访时间);
足够长
2. 否。
暴露和非暴露组的随 访是否充分
1. 随访完整;
2. 有少量研究对象失访但不至于引入偏倚 (规定失访率或描述失访情况);
6 | Chin J Evid-Based Med | March 14, 2020
1.4 相关名词
• 对偏倚的认识是质量评价的核心
• 偏倚(bias)又称系统误差,是指研究的结果或 推论偏离真实值,或导致这种偏离的过程,也可 以说在资料收集、分析、解释或发表过程中,能 够导致结论系统地与真实值有所不同的任何趋势
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 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 • 3大块(人群选择、可比性、暴露评价或结果评价),8个条目 • 采用星级系统的半量化原则,满分队列研究为13颗星,病例-对
照研究9颗星 • 被Cochrane协作网的非随机研究方法学组用于培训,并被推荐
倚有直接关系的试验特征 • 缺点:存在诸多不组,如未考虑分配隐藏 • 推荐:将Jadad量表与隐蔽分组的评价结合起来
活体检测评价指标
活体检测评价指标
活体检测是指通过识别生物体的生理特征或行为模式来确定其是否为真实的生物体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活体检测评价指标:
1.准确性:这是衡量活体检测系统正确识别真实生物体和拒绝假冒生物体的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通常以准确率或错误率来表示。
2.误报率:指活体检测系统将真实生物体错误地识别为假冒生物体的比率。
较低的误报率意味着系统更可靠。
3.漏报率:指活体检测系统未能正确识别出假冒生物体的比率。
较低的漏报率表示系统更灵敏。
4.响应时间:指活体检测系统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
较短的响应时间可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5.稳定性:这是指活体检测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光照、温度等)和长时间使用后的性能稳定性。
6.可扩展性:活体检测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便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的变化。
7.安全性:活体检测系统涉及敏感信息的处理,因此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包括数据保护、用户隐私等方面。
8.用户体验:活体检测系统的易用性、界面友好性和用户满意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整体性能。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活体检测系统的性能和有效性,不同应用场景可能会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活体检测技术和系统,并进行综合评估和测试。
FMEA评价标准(RPN)
FMEA评价标准(RPN)1. 介绍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是一种用于识别、评估和缓解系统或过程中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故障模式进行评价,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2. FMEA评价标准FMEA评价标准通常使用RPN(风险优先级数)来量化和排序风险。
RPN是通过乘以潜在故障模式的发生概率(P)、严重性(S)和检测能力(D)得到的。
2.1 发生概率(P)发生概率是指故障模式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
评估发生概率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先前的使用经验- 设备的可靠性数据- 工作条件的变化2.2 严重性(S)严重性是指故障模式对系统性能、工作过程或安全性产生的影响程度。
评估严重性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潜在的损害或危险- 对生产能力或成本的影响- 用户的感知和体验2.3 检测能力(D)检测能力是指在故障模式发生后,能够及时检测和识别故障的能力。
评估检测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监控设备和技术的有效性- 人员培训和专业知识- 检测系统的灵敏度3. 使用FMEA评价标准的步骤使用FMEA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估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选择要评估的系统、过程或设备。
2. 识别故障模式和潜在影响。
3. 为每个故障模式分配发生概率(P)、严重性(S)和检测能力(D)等级。
4. 计算每个故障模式的RPN。
5. 根据RPN的大小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故障模式。
6.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降低高RPN值的故障模式的风险。
4. 总结FMEA评价标准使用RPN来量化和排序潜在故障模式的风险。
通过评估发生概率、严重性和检测能力等因素,可以识别潜在的高风险故障模式,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缓解。
通过使用FMEA评价标准,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减少潜在的系统故障和质量问题的发生。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FMEA评价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浅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测量
文|董亦兵一、ISO/IEC 27004:2016介绍ISO/IEC 27004:2016由ISO/IEC于2016年12月15日发布了第二版,标准中文名称为“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监测、测量、分析和评价”,旨在协助组织评估ISMS的有效性,以满足ISO/IEC:2013,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估要求。
ISO/IEC 27004:2016通过一系列的指标用来评价组织ISMS的有效性,并通过系统性的测量方法支撑评估过程。
下面简要介绍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和ISO/IEC 27004:2016的测量指标体系。
(一) 测量要素间的关系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图(参考ISO/IEC 27004:2016)根据ISO/IEC 27004:2016标准,ISMS有效性测量工作分为监控、测量、分析和评价四个环节。
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如下:第一,应明确测量需求。
测量需求应反映信息安全管理关键流程、关键活动、关键控制的有效性,能折射管理成熟度。
第二,在明确测量需求基础上,确定测量对象(实体),并选取测量对象适当的属性进行监控。
测量对象属性应与测量目的保持一致,以满足测量需求。
第三,采取适当的测量方法实施测量,包括基础测量和派生测量。
定义适当的测度,通过对属性的度量,形成基础测量结果。
围绕测量目的和测量需求,设计恰当的测量函数,将多个基础测量结果进行结合,形成派生测量结果。
第四,设计测量指标。
测量指标能直观反映测量需求,通常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测量指标划分为若干区间,不同区间能反映测量对象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强弱。
第五,对测量对象进行评价。
对测量指标进行解释,使得测量结果能够恰当反馈测量需求。
(二) ISO/IEC 27004:2016测量指标体系I S O/I E C 27004:2016附录B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指标体系实例,用于测量组织I S M S是否符合I S O/I E C 27001:2013。
ISO/IEC 27004:2016共包含35个指标(从B.2到B.36),每个指标与ISO/IEC 27001:2013的控制要求进行了映射,如下表所示:与ISMS的关系,映射ISO/IEC 27001:2013的控制编号度量指标名称1 5.1,7.1 B.2 资源分配27.5.2,A.5.1.2 B.3 策略评审3 5.1,9.3 B.4 管理承诺48.2,8.3 B.5 风险敞口59.2,A.18.2.1 B.6 审计程序610 B.7 改善行动710 B.8 安全事故成本810,A.16.1.6 B.9 从信息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910.1 B.10 纠正措施的实施10 A.7.2 B.11 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与意识教育11 A.7.2.2 B.12 信息安全培训12 A.7.2.1,A.7.2.2 B.13 信息安全意识合规性13 A.7.2.2 B.14 信息安全管理宣传活动的有效性14 A.7.2.2,A.9.3.1,A.16.1 B.15 社会工程防范15 A.9.3.1 B.16 密码质量 – 人工控制16 A.9.3.1 B.17 密码质量 – 自动控制17 A.9.2.5 B.18 审查用户访问权限18 A.11.1.2 B.19 物理入口控制系统评估19 A.11.1.2 B.20 物理入口控制有效性20 A.11.1.4 B.21 定期维护管理21 A.12.1.2 B.22 变更管理22 A.12.2.1 B.23 恶意代码防护23 A.12.2.1 B.24 恶意软件防范24 A.12.2.1,A.17.2.1 B.25 可用性管理信息化研究25 A.12.2.1,A.13.1.3 B.26 防火墙规范26 A.12.4.1 B.27 日志文件审查27 A.12.6.1 B.28 设备配置28 A.12.6.1,A.18.2.3 B.29 渗透测试与脆弱性评估29 A.12.6.1 B.30 脆弱性场景30 A.15.1.2 B.31 第三方协议中的安全31 A.16 B.32 安全事故管理有效性32 A.16.1 B.33 安全事故态势33 A.16.1.3 B.34 安全事件报告34 A.18.2.1 B.35 信息安全管理评审程序35 A.18.2.3 B.36 漏洞覆盖度然而ISO/IEC 27004:2016的测量指标主要以ISO/ IEC 27001:2013为基础,组织在建设ISMS过程中,在参考ISO/IEC 27001:2013的同时,需要考虑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因素,同时考虑多体系融合,ISMS比起单一ISO/IEC27001:2013更为复杂,测量指标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对组织的适用性。
分子诊断定量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程序
分子诊断项目定量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程序1 目的规范定量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评价程序,对新购置的检测系统在正式用于检测标本前对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评价,确认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符合临床要求,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临床分子诊断中心的定量检测系统。
3 职责技术负责人和临床分子诊断中心组长共同负责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实验方法的设计,临床分子诊断中心组长负责组织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评价实验的实施。
临床分子诊断中心员工负责执行各项性能评价实验。
4 定义和术语4.1 检测系统完成一个项目检测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检验方法、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程序、保养计划等组合为检测系统,若手工操作还包括具体操作人员。
4.2 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不限于包括精密度、正确度、分析灵敏度等。
4.3 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的方式4.3.1 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评价:对个检测组自行开发或研究的新检测系统或检验方法的分析性能进行确定,包括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分析灵敏度、生物参考区间等基本性能的实验评价,使其检验结果符合临床要求,以说明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4.3.2 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确认:对实验室新购置的已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了其分析性能的检验系统,实验室在投入进行患者标本检测前,需对厂家提供的性能资料中的几个分析性能进行实验以确认该检测系统是否具有预期的水平。
对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确认包括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三种性能的评估,对生物参考区间需进行验证。
对于低值在临床上特别有意义的项目需要增加分析灵敏度性能的评估。
5 程序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实验对操作方法如下:5.1 精密度性能评价5.1.1 选择现用的室内质控品作为实验所用样品,按照质控品的说明书进行溶解、分装和冻存。
保证实验样品的稳定性,不要反复冻融。
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患者血清作为实验样品。
5.1.2 实验前保证分析仪器状态良好,无故障。
确保结果有效性控制程序-确保检验检测结果有效性的控制方法
确保结果有效性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有计划的质量监控活动,对检测结果质量实施监控,科学的统计监视过程,及时排除质量环节出现的不符合因素,验证和评审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2范围:适用于中心内部的各项质量监控活动及参加外部的能力验证活动。
3定义:实验室间比对: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按照预定的条件,对相同或类似的项目或材料的检验进行组织、执行与评价。
4职责:4.1质量负责人制定年度质量监控计划,组织质量监控活动。
4.2技术负责人批准年度质量监控计划,评价质量监控活动的有效性,组织不满意结果的原因分析、制定措施。
4.3检测室根据计划要求参加质量监控活动。
5工作程序:5.1质量监控计划的内容5.1.1中心编制的“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中应包括质量控制项目、负责人、频率、判别准则等。
质量监控计划应尽可能覆盖实验室的所有检测项目和所有检测人员,监控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b)使用其他已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c)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d)适用时,使用核查或工作标准,并制作控制图;e)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f)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g)审查报告的结果;h)实验室内比对;i)参加能力验证活动;j)参加实验室间比对。
5.1.2如果检测方法中规定了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规定限值等,中心应严格执行。
5.1.3微生物检测领域针对微生物定量检测项目,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菌落总数标准物质、大肠菌群标准物质等)进行监控,或使用质控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
针对微生物定性检测项目,应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用标准菌种人工污染的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中心应根据工作量、人员水平、能力验证结果、外部评审等情况对定期做出明确规定,如:定量检测项目6次/年,定性检测项目4次/年等。
在实施人员比对、设备比对和方法比对时,要选取均匀性和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样品进行。
如何评估符合化工装置DCS技术要求的系统可靠性
如何评估符合化工装置DCS技术要求的系统可靠性在化工装置中,DCS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集成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保障DCS系统的可靠性对于确保生产安全和稳定运行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评估符合化工装置DCS技术要求的系统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为了评估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对DCS技术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DCS系统在化工装置中通常要求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系统应具备对各种工艺参数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并响应突发事件,确保装置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质量。
此外,系统应当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功能,以便对装置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其次,评估系统可靠性需要从系统架构、硬件设备、软件程序以及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在系统架构方面,需要确保系统具备足够的冗余设计,以应对硬件故障或系统崩溃的情况。
在硬件设备方面,需要选择高品质、稳定性强的设备,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
在软件程序方面,需要确保系统的程序逻辑清晰、稳定性强,能够满足工艺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和应急处理措施。
最后,连续改进和优化是保障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评估系统可靠性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的跟进和完善。
通过定期的系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问题,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同时,也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优化系统设计,提升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评估符合化工装置DCS技术要求的系统可靠性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充分了解DCS技术要求,全面考量系统各个方面,并进行连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化工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效果评价
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效果评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检验检测机构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确保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和能力,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培训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旨在评价新版准则培训的效果,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准则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首先,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准则培训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安排和专业化的讲师团队,提供了关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全面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训人员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新版准则的具体要求和评审标准,还能够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增强对准则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训的参与者普遍反映,通过此次培训,他们对新版准则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更加自信地应对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然而,准则培训的效果评价也需要综合考虑。
尽管培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机会,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参训人员都能够充分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进一步评价培训效果的关键在于考察参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这可以通过考核、评估和摸底调查等方式进行。
其中,结合工作实际的考核方式可以进一步验证培训效果的实际转化情况,以及参训人员对新版准则能够在工作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摸底调查则可以获取参训人员对培训过程和效果的反馈,为后续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了提升准则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首先,培训内容要与参训人员实际工作密切相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准则培训应该紧密围绕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参训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提高培训效果的实际转化。
其次,准则培训需要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验检测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因此,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案例和场景模拟的学习机会,培养参训人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IDS 的测试与评估
测试评估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指 标接收器特性(ROC)曲线
100%
A B C
检测率
0
虚警率
图 3-4 表示不同检测系统性能的 ROC 曲线簇
100%
由ROC曲线可看出:
(0,0)坐标点表示一个检测系统的报警门限过 高,从而根本就检测不出入侵活动的情况。 (1,1)坐标点则表示检测系统的报警门限为0时, 检测系统把被监控系统的所有行为都视为入侵活 动的情况。 (0,1)代表了一个完美的检测系统,能够在没 有虚警的条件下,检测出所有的入侵活动,显然 这是一个理想的情况。 检测率和虚警率之间存在矛盾,实际应用需要折 衷考虑。
入侵检测系统测试评估的方法步骤
创建、选择一些测试工具或测试脚本。这些脚 本和工具主要用来生成模拟的正常行为及入侵, 也就是模拟入侵检测系统运行的实际环检测系统。 运行测试工具或测试脚本。 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
测试分类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检验开发的系统是否达 到预定的要求。 软件测试一般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用性测试。 功能测试即正确性测试,其主要目的是发现程序的错误; 性能测试在于通过一组程序,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并为系统性能优化提供数据。
测试评估IDS 所用数据的生成
数据生成需要满足的条件
测试评估IDS所用数据的生成需要满足下面几 个条件:
数据的生成必须能自动完成,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要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也就是说需要时可以产生 相同的数据; 要有一定的健壮性,可在无人监控的条件下,运行 较长时间。
测试评估入侵检测系统使用的 数据源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系列指导原则-参考值参考区间
附件10: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参考值(参考区间)(征求意见稿)一、概述参考值(参考区间)是体外诊断试剂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临床使用中判断被检测样本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
参考值(参考区间)评估资料是评价拟上市产品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产品注册所需的重要申报资料之一。
本指南基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参考CLSI有关标准,对参考值(参考区间)的有关定义、实验所需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处理进行了原则性要求,包括建立参考区间的方法学和程序。
其目的是为生产企业对定量检测和确定健康相关的参考值(参考区间)进行评估及准备参考值(参考区间)评估资料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注册管理部门审核参考值(参考区间)评估资料提供技术参考。
同时,本指南亦可指导临床实验室进行参考值(参考区间)的确定或转移。
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发展速度快、专业跨度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发展的需要,适时对本指南进行修订。
二、定义1.参考个体:根据设计标准筛选出进行实验的个体(确定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
2.参考人群:由参考个体组成的群体。
(参考人群的数量通常是未知的,因此它是一个假定的实体。
参考人群也可以由一个人组成,例如为自身或其他人做参考。
主题特异性参考个体在本指导文件中不包含在内。
)3.参考样品组:选出适当数量的个体以代表参考人群。
4.参考值:经过对一定数量参考个体的测量和观查,所获得的检测结果。
(对参考个体的实验结果,参考值源于参考样品组)5.参考值分布:一组参考值的分布。
6.参考样本组的参考值分布:通过测定,并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7.参考人群的参考值分布:评估参考样本组的参考值分布,并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8.参考限:源自参考值的分布,用于描述部分参考值的位置(小于或等于、大于或等于、下限/上限。
9.参考区间:参考值低限和高限之间。
检测站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有效性评价
检测站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有效性评价一、前言检测站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内部审核体系和管理评审,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性评价。
评价这一过程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评价检测站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的有效性。
二、有效性评价的概念和意义1. 什么是有效性评价?有效性评价是通过科学、系统性的方法对一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估的过程,旨在评估评价对象的实际有效性及其对企业目标的贡献价值。
对于检测站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在评价其有效性时,我们需要将其视为一个具体的评价对象,分别从内部审计、管理评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2. 为什么需要有效性评价?有效性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检测站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改进。
通过对内审结果和评审意见的反馈与归档、总结出各项规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改进目标。
同时,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发展和运转。
三、有效性评价的主要内容1.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检测站内审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作用是:评估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备、有效;寻找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漏洞;评价内部审核机构是否优秀,是否存在不合规的行为。
另外,还需要关注内审结果的反馈与归档,做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经验的总结和传递、审计体系的不断完善。
2.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指检测站管理体系的外部审查,由外部专业人士率先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
基于此,评价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评价管理评审的执行情况;第二,评价评审机构的专业水平;第三,评价评审是否产生了好的效果。
同时,理解评审反馈、对评审发现问题的改进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及对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成为评价的必要环节。
3. 检测站内部控制了解检测站内部控制是否完备和有效至关重要。
对于评价检测站的内部控制,需要从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流程是否完备、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漏洞等方面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校准品认识的一些错误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校准品是检 测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它只为自己的 检测系统服务。
17
实现溯源性,要求组合系统直接和参 考系统比较。
18
仪器检测系统的完善
仪器本身 试剂、校准物、质控物 操作程序 周围环境
19
保证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按仪器使用说明或SOP文件,严格执行仪 器的定期清洗、保养、校准工作。
追求溯源性的根本目的是使患者新鲜标本 结果具有可靠的追溯性。任意组合无视这 个基本原则,就间接否定了ISO 17511的规 则。
15
对校准品认识的一些错误
有的检验科认为,例如使用贝克曼仪器的 用户,可以先使用贝克曼试剂、Multi-校 准品、按照贝克曼操作程序对患者标本检 测,然后换用其它公司的试剂,还是在这 个贝克曼仪器上,还是使用贝克曼Multi校 准品再对患者标本作检测;如果患者标本 的结果间可比性良好,就说用户可以使用 换用的试剂实现了溯源性。
定期及时更换一些特殊关键的部件配件。 尽量使用原机系统配套供应的各种试剂、
质控物、校准物,即具有可溯源性。 仪器操作人员应尽可能地熟悉、掌握该检
测系统的各种操作,并善于观察仪器的正 常运作。
20
检测系统性能的评估
功能性 可靠性 操作性 安全性
21
临床检验的三大步骤
医
生
开
具
检
实验室前
校准品为处理过的人血清,它和新鲜血清 间存在明显的基质差异。因此,校准品不 能采用参考系统直接为之定值,实现溯源 性。
12
校准品的定值
需要注意的是:必需首先建立日常检测系 统经具有参考值的患者标本校准后,它和 参考系统在检测患者标本结果上实现了一 致性、确认日常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在计 量上可追溯至参考系统后,才由具有溯源 性的日常检测系统对校准品定值。
一级参prim考ar检y re测fer程enc序e
measurement procedure
s二eco级nd校ar准y c品alibrator 工wo作rk校ing准ca品librator p商ro品du校ct 准cal品ibrator 常ro规ut样ine品sample
二级se参con考da检ry r测efe程ren序ce
13
对校准品认识的一些错误
当前,国内有人认为:只要校准品,它们 具有溯源性,那么,和国产的试剂盒配合, 用于任何仪器上也都实现了溯源性。这种 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澄清问题的关键点:校准品是专用的。某 个固定的检测系统为它定值;而校准品只 能为它定值的检测系统校准。
14
对校准品认识的一些错误
仪器与试剂的任意组合,已经丧失了固定 检测系统的要求;也就没有了谈论溯源性 的前提。
检测系统有效性评价
广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杜武杰
1
为了使医学检验结果得到正确的医学 应用、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可比性, 检测量值必须有明确的定义、报告给 医生或其他卫生人员及患者的结果必 须准确(真实和精密)。
2
检验结果在分析性能(如精密度、准确度、 可报告范围、分析特异性、分析灵敏度、 参考区间等)有足够的证据。
ISO17511的要求是建立在已经具有良好性 能的检测系统上,论述检测系统如何实现 对标本检验结果的溯源性。
9
溯源性的条件之三
实验室获得可靠结果,不仅需要具有溯源 性的检测系统。
还应重视完成检验的所有过程。在分析前、 分析中、和分析后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异和 误差,都要认真实现质量管理。
没有这些,再好的检测系统,患者标本无 法获得具有溯源性的结果。
10
校准品的一些说明
校准品是检测系统(仪器、试剂、校准品 和操作程序四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分。
在具有良好性能的检测系统中,校准品的 校准值对检测结果的数量起着重要作用。
11
校准品的定值
实现溯源性中自始至终必须使用新鲜患者 标本。
始终采用方法学比较,为了使患者标本的 结果和参考系统检测结果一致,调整校准 品的值。
(=具有极其优良特性的纯化酶)
证明
可传递性
二级(“具基体”)参考物质 校准
厂商常设的检测程序
可追溯性
厂商产品校准品
终端用户常规检测程序
常规样品 结果
5
Traceability值o的f V溯a源lu性es-- 步th骤e Approach
SdeIf制ini单tio位n o的f S定I-u义nit pr一im级ar校y c准alib品rator
procedure
结Re果sult 6
溯源性目的
检验结果除了在分析性能(如精密度、准 确度、可报告范围、分析特异性、分析灵 敏度、参考区间等)有足够的证据外,还 应显示结果量值在计量单位一致的前提下, 和参考方法或以参考品校准后的方法对患 者标本检测结果量相同的依据,这就是追 求检验结果的溯源性。
验
申
请
1.分析前
实验室内
2.分析中
医
生
收
实验室后 到
检
验
报
3.分析后
告
时间
22
疑问1: 是不是一个较好的控物、定标物等所 做出的结果就一定是非常准确可靠的? 疑问2:
measurement procedure
厂商ma选nuf定act检ure测r's s程ele序cted
measurement procedure
厂商ma常nuf设actu检rer测's s程tan序ding
measurement procedure
用u户ser'常s ro规uti检ne m测ea程sur序ement
还应当显示结果量值在计量单位一致的前 提下,和参考方法或以参考品校准后的方 法对患者标本检测结果量相同的依据,这 就是追求检验结果的溯源性。
3
检测系统指的是方法、仪器、试剂、 校准品等组合的统称。
任何一个环节不稳,整个检测系统的 检测结果就不会稳定有效。
4
参考检测程序(IFCC)
证明
证实
一级参考物质
7
溯源性的条件之一
患者新鲜标本的检验结果具有溯源性(是 ISO17511的主线)。
校准品的溯源性是为实验室每天标本的检 验结果的溯源性服务的。
单纯追求校准品或质控品的溯源性没有意 义。
8
溯源性条件之二
对标本的检验,必须使用仪器、试剂、校 准品和操作程序组合的检测系统。没有检 测系统的固定组合,也就不可能实现标本 检验结果的溯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