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分类
按功效分类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二)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四、祛风湿药(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二)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五、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水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三)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八、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八、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九、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附药: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十、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十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附药: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灶心土十二、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二)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附药:番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藤、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三)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四)破血消症药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禹白附(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萎、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止咳平喘药苦杏仁(附药:甜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玲、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药:银杏叶)、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十四、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附药:龙齿)、琥珀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附药:合欢花)、远志十五、平肝息风药(一)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生铁落(二)息风止痉药羚羊角(附药:山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附药:密环菌)、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十六、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十七、补虚药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补阳药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附药:黄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十八、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附药:小麦)、糯稻根须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附药:蟾皮)、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按药用部位分类根类中药:何首乌、川乌、附子、白芍、板蓝根、甘草、黄芪、葛根、人参、三七、当归、柴胡、白芷、龙胆、萝芙木、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党参、桔梗、南沙参、麦冬、天冬、温郁金根茎类:绵马贯众、大黄、黄连、延胡索、川芎、白术、苍术、天南星、半夏、石菖蒲、浙贝母、川贝母、黄精、玉竹、知母、莪术、天麻、白及茎木类中药:关木通皮类中药: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黄柏、五加皮、香加皮、地骨皮叶类中药:银杏叶(银杏)、侧柏叶(柏子仁)、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颠茄、洋地黄、艾叶、淡竹叶花类中药:辛夷、槐米(花)、长春花、洋金花、金银花、菊花、红花、果实和种子类中药:马兜铃、五味子、白芥子、苦杏仁、山楂、决明子、补骨脂、枳实和枳壳、陈皮、小茴香、枸杞子、砂仁、豆蔻全草类中药:石韦、麻黄、细辛、仙鹤草、薄荷、荆芥、益母草、紫苏、藿香、茵陈、青蒿、石斛藻、菌、地衣类中药:昆布、冬虫夏草、茯苓、灵芝、猪苓、雷丸、马勃、松萝树脂类中药:其它类中药:海金沙、松花粉(松香、松节油)、琥珀、儿茶、芦荟动物类中药:蟾酥、麝香、鹿茸、牛黄、珍珠、斑蝥、蜂蜜、海马、蛤蟆油、龟甲、熊胆、阿胶、羚羊角、地龙、石决明、牡蛎、全蝎、蜈蚣、僵蚕蛤蚧、蕲蛇、鸡内金、五灵脂矿物类中药:朱砂、雄黄、自然铜、赭石、铅丹、信石、轻粉、炉甘石、滑石、石膏、芒硝、硝石、硫黄、龙骨。
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的分类按功效分类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二)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四、祛风湿药(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二)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五、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水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三)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八、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八、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九、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附药: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十、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十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附药: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灶心土十二、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二)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附药:番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藤、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三)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四)破血消症药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禹白附(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萎、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止咳平喘药苦杏仁(附药:甜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玲、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药:银杏叶)、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十四、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附药:龙齿)、琥珀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附药:合欢花)、远志十五、平肝息风药(一)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生铁落(二)息风止痉药羚羊角(附药:山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附药:密环菌)、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十六、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十七、补虚药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补阳药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附药:黄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十八、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附药:小麦)、糯稻根须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附药:蟾皮)、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按药用部位分类根类中药:何首乌、川乌、附子、白芍、板蓝根、甘草、黄芪、葛根、人参、三七、当归、柴胡、白芷、龙胆、萝芙木、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党参、桔梗、南沙参、麦冬、天冬、温郁金根茎类:绵马贯众、大黄、黄连、延胡索、川芎、白术、苍术、天南星、半夏、石菖蒲、浙贝母、川贝母、黄精、玉竹、知母、莪术、天麻、白及茎木类中药:关木通皮类中药: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黄柏、五加皮、香加皮、地骨皮叶类中药:银杏叶(银杏)、侧柏叶(柏子仁)、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颠茄、洋地黄、艾叶、淡竹叶花类中药:辛夷、槐米(花)、长春花、洋金花、金银花、菊花、红花、果实和种子类中药:马兜铃、五味子、白芥子、苦杏仁、山楂、决明子、补骨脂、枳实和枳壳、陈皮、小茴香、枸杞子、砂仁、豆蔻全草类中药:石韦、麻黄、细辛、仙鹤草、薄荷、荆芥、益母草、紫苏、藿香、茵陈、青蒿、石斛藻、菌、地衣类中药:昆布、冬虫夏草、茯苓、灵芝、猪苓、雷丸、马勃、松萝树脂类中药:其它类中药:海金沙、松花粉(松香、松节油)、琥珀、儿茶、芦荟动物类中药:蟾酥、麝香、鹿茸、牛黄、珍珠、斑蝥、蜂蜜、海马、蛤蟆油、龟甲、熊胆、阿胶、羚羊角、地龙、石决明、牡蛎、全蝎、蜈蚣、僵蚕蛤蚧、蕲蛇、鸡内金、五灵脂矿物类中药:朱砂、雄黄、自然铜、赭石、铅丹、信石、轻粉、炉甘石、滑石、石膏、芒硝、硝石、硫黄、龙骨。
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分类:
一、植物性中药材:包括根茎类、叶花类、果实类、树皮类、种子类等。
1、根茎类:甘草、黄芪、白术、浙贝母、当归等。
2、叶花类:乌梅、枸杞子、苦荞芽、石斛、肉苁蓉等。
3、果实类:何首乌、茯苓、郁李仁、枣、桑葚等。
4、树皮类:桂枝、枳壳、茯苓皮、熟地等。
5、种子类:芝麻、瓜子仁、南杏仁、芡实等。
二、动物性中药材:包括兽脂类、兽骨类、兽黄类、动物皮类、虫草类等。
1、兽脂类:藏獒油、马鞭草油、牛脂、熊果油等。
2、兽骨类:兔骨、牛骨、驴骨、蛤蜊骨等。
3、兽黄类:虎骨黄、蜈蚣黄、蛇胆黄、兽骨黄等。
4、动物皮类:鹿茸、豹革、蛇伸、狗杂皮等。
5、虫草类:蚕豆、蟋蟀草、鹿角菜、熊颈等。
《中国药典》中药材分类
《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权威性药品标准,它为中药材及饮片提供了分类、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
根据《中国药典》,中药材的分类可以按照其来源和性质进行详细划分。
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1. 植物药:植物药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根据植物的不同部位,又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类别。
例如:
-根类:包括人参、甘草、黄芪等。
-茎类:如石斛、木香、黄连等。
-叶类:如桑叶、枇杷叶、侧柏叶等。
-花类:如菊花、金银花、红花等。
-果实类:如川芎、当归、枸杞子等。
-种子类:如菟丝子、莲子、赤小豆等。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用动物的肢体、内脏、腺体、分泌物等入药的部分。
例如:
-动物脏器:如猪肝、牛肾、羊肺等。
-动物肢体:如鹿茸、龟板、鳖甲等。
-动物分泌物:如蜂蜜、蜂胶、龟苓膏等。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从自然界中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用于医疗。
例如:
-金属类:如铜、铁、锌等。
-非金属类: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化合物类:如硫酸铜、硼砂、硇砂等。
《中国药典》中,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多个方面,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条件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为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药药材的基本知识:
1. 药材分类:中医药药材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2. 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中对药物性质和作用的基本概括。
3.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理论是中医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4. 炮制:中药材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或改变药性。
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等。
5. 配伍:指在中医药处方中,将多种药材按一定规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或相互制约的目的。
6. 道地药材:指在特定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具有优良品质和独特疗效的中药材。
7. 禁忌:中药材的使用有一定的禁忌,如妊娠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中药材功效分类
中药材功效分类
中药材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功效进行分类,包括以下几类:
1. 解表药:主要功效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如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等。
2. 清热药:主要功效是清除体内热邪,治疗热病。
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等。
3. 泻下药:主要功效是通便,治疗便秘或泻痢。
如大黄、芒硝、火麻仁等。
4. 祛风湿药:主要功效是祛除风湿,治疗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
如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5. 化痰止咳药:主要功效是化痰止咳,治疗咳嗽痰多。
如半夏、陈皮、贝母等。
6. 平喘药:主要功效是平喘止咳,治疗哮喘。
如杏仁、紫苏子等。
7. 利水渗湿药: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治疗水肿和黄疸。
如茯苓、泽泻、茵陈等。
8. 活血化瘀药: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治疗瘀血证。
如红花、丹参、川芎等。
9. 安神药:主要功效是安神益智,治疗心神不安和失
眠多梦。
如酸枣仁、柏子仁等。
10. 补益药:主要功效是补益身体,增强体质和治疗虚证。
如人参、黄芪、白术、枸杞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功效的中药材,如清热解毒药、祛风湿药、杀虫止痒药等。
这些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中药材的功效有时会存在交叉,同一种药材可能属于多种分类。
同时,中药材的分类也需要结合具体的使用场景和配伍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中药药材及药材分类
中药药材及药材分类一、中药材的分类中药材主要分为三大类: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和矿物类药材。
1.植物类药材植物类药材是中药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真菌等。
例如,常用的中药材有甘草、黄芪、人参、当归、茯苓、山药、枸杞等。
2.动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是指来自动物身体的中药材,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昆虫类等。
例如,常用的中药材有鹿茸、麝香、牛黄、珍珠、龟甲、鳖甲等。
3.矿物类药材矿物类药材是指来自矿物的中药材,主要是一些常见的金属和矿石。
例如,常用的中药材有石膏、滑石、磁石、自然铜等。
二、中药材的药效分类中药材根据其药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补益药材补益药材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例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2.解表药材解表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
例如,桂枝、麻黄、荆芥等。
3.清热药材清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例如,黄连、黄芩、黄柏等。
4.活血化瘀药材活血化瘀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的疾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例如,丹参、川芎、三七等。
5.化痰止咳平喘药材化痰止咳平喘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例如,半夏、陈皮、紫苏子等。
6.祛风湿止痛药材祛风湿止痛药材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例如,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7.安神镇静药材安神镇静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安、失眠等病症,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
例如,酸枣仁、远志、龙骨等。
中国药典2020版对矿物类中药材采用的分类方法
中国药典2020版对矿物类中药材采用的分类方法
1、按阳离子分类法分类
朱砂、轻粉、红粉等为汞化合物类;磁石、自然铜、赭石等为铁化合物类;石膏、钟乳石、寒水石等为钙化合物类;雄黄、雌黄、信石等为砷化合物类;白矾、赤石脂等为铝化合物类;胆矾、铜绿等为铜化合物类;密陀僧、铅丹等为铅化合物类;芒硝、硼砂、大青盐等为钠化合物类;滑石为镁化合物类。
2、按阴离子分类法分类
朱砂、雄黄、自然铜等为硫化合物类;石膏、芒硝、白矾为硫酸盐类;炉甘石、鹅管石为碳酸盐类;磁石、赭石、信石为氧化物类;轻粉为卤化物类。
175种常用中药材大全
175种常用中药材大全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175种常用中药材,分为以下几个分类,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材。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更加了解中药材的种类和药用特性。
一、植物类中药材1. 人参:具有滋补强壮、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调养身体和治疗疲劳等方面。
2. 黄芪:具有益气健脾、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药用特性,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4. 银杏叶:具有改善记忆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疗效。
5. 白术:具有健脾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
二、动物类中药材1. 鹿茸:具有补肾壮阳、益气养血的药用特性,常用于肾虚引起的阳痿早泄等问题。
2. 雪蛤:具有滋阴润燥、补血养颜的作用,常用于调养女性身体和美容养颜。
3. 蝉蜕: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热病、喉痹等症状的治疗。
4. 麝香:具有舒筋活络、驱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风湿性疼痛的治疗。
5. 人 placenta:具有滋养气血、强壮身体的作用,常用于疲劳、虚弱等症状的改善。
三、矿物类中药材1. 朱砂: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宁心的作用,常用于高热、惊悸等症状的治疗。
2. 龙骨:具有安神定志、镇静作用,常用于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症状的缓解。
3. 珍珠母:具有敛疮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疮疡、口腔溃疡等问题。
4.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除烦的药用特性,常用于高热、口渴等症状的改善。
5. 雷丸:具有消肿散结、疗伤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瘰、跌打损伤等方面。
通过以上分类,我们介绍了175种常用的中药材。
这些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材的使用应遵循中医的原则,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希望读者们通过本文的了解,能更好地认识和运用中药材,从而获得健康和福祉。
中药材种类分类
中药材种类分类一、引言中药材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用中药材,对其种类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中药材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
二、按药用部位分类1.根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根部入药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甘草等。
这类中药多具有滋补强壮、止渴生津、清热解毒等功效。
2.叶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入药的中药,如桑叶、荷叶、枇杷叶等。
这类中药多具有止咳化痰、消炎解毒等功效。
3.花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花蕾或花瓣入药的中药,如金银花、菊花、茉莉花等。
这类中药多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等功效。
4.果实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果实入药的中药,如枸杞子、山楂、乌梅等。
这类中药多具有开胃消食、补益肝肾等功效。
5.种子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种子入药的中药,如决明子、莱菔子、车前子等。
这类中药多具有明目聪耳、润肠通便等功效。
三、按中药功效分类1.补益类中药:是指具有滋补强壮、益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2.解表类中药:是指具有发散外邪、解除表证等功效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清热类中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黄连、黄芩等。
4.化痰止咳类中药:是指具有止咳化痰、祛痰平喘等功效的中药,如桔梗、贝母、杏仁等。
5.理气类中药:是指具有疏畅气机、调理气机等功效的中药,如陈皮、枳实、木香等。
6.泻下类中药:是指具有通便泻下、攻逐水饮等功效的中药,如大黄、芒硝、芫花等。
7.活血化瘀类中药:是指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
8.安神类中药:是指具有养心安神、镇静催眠等功效的中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9.利水渗湿类中药:是指具有利尿通淋、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茯苓、车前子、泽泻等。
10.祛风湿类中药:是指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四、按药材颜色分类1.白色药材:如白芷、白术、山药等,这类药材多具有润肺止咳、益气健脾等功效。
中药材分类及作用
中药材分类及作用中药材是指用来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天然材料,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根据其所属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的不同,中药材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分类及其作用。
1. 根据植物分类:- 根茎类:如黄芪、党参等。
根茎类中药材多为长期生长在地下的植物,具有益气和补虚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虚体弱、气短乏力等症状。
- 叶类:如菊花、柿叶等。
叶类中药材多为常绿植物的叶片,具有清热解毒、清肺降火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发热、咳嗽等症状。
- 茎类:如黄连、天麻等。
茎类中药材多为直立植物的茎部,具有清热燥湿、止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痰饮、便血等症状。
- 花类:如菊花、桑花等。
花类中药材多为植物的花朵,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火热疾病、瘀血症状等。
- 果实类:如枸杞、杏仁等。
果实类中药材多为植物的种子、果实等部位,具有滋补强壮、润肠通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身体虚弱、便秘等症状。
2. 根据动物分类:- 动物整体类:如人参、鹿茸等。
动物整体类中药材多为动物的全身或部分,具有滋阴补阳、壮肾益精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虚、阴虚等症状。
- 动物部分类:如牛黄、熊胆等。
动物部分类中药材多为动物的器官、骨骼等部分,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结石等症状。
3. 根据矿物分类:- 饮片类:如生石膏、滑石等。
饮片类中药材多为矿物的粉末或块状,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湿热痰饮等症状。
- 丹类:如雄黄、朱砂等。
丹类中药材多为矿石的红色矿物,具有活血化瘀、破坚定闭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瘀血、疮疡等症状。
除了上述分类,中药材还可以根据其性味、药效等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 五味:辛、酸、苦、甘、咸等。
- 归经:归属于十二经脉中的某个经络。
- 药性:寒、凉、温、热等。
总的来说,中药材是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分为不同的分类,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体质等情况,选用适合的中药材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200种常用中药材分类助记词
200种常用中药材分类助记词一、补虚药1、三参红黄白,山药灵芝草;(补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大枣.黄芪.白术.山药.灵芝.甘草;2、当归阿胶何首乌,熟地白芍龙眼肉;(补血药)当归.阿胶.何首乌,熟地.白芍.龙眼肉;3、鹿虫羊兔巴戟天,杜仲仙茅补骨肉;(补阳药)鹿茸.虫草.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杜仲.仙茅.补骨脂.肉苁蓉;4、红枸黄精黑芝麻,二冬百合北沙参,玉石鳖甲女贞子。
(补阴药)枸杞子.黄精.黑芝麻.天冬.麦冬.百合.北沙参.玉竹.石斛.鳖甲. 女贞子二、解表药1、二白二子(紫)黄,二木二草姜,细辛防风香。
(发散风寒药)白芷.葱白.紫苏.苍耳子.麻黄,桂枝.荆芥.生姜.细辛.防风.香薷。
2、柴胡薄荷麻,根叶子皮花。
(发散风热药)柴胡.薄荷.升麻.葛根.桑叶.牛蒡子.蝉蜕.菊花。
三、清热药1、一母二子石膏,泻火天花枯草;(清热泻火药)知母.决明子.栀子.石膏天花粉.夏枯草。
2、玄参赤紫牡丹皮,清热凉血四味药;(清热凉血药)玄参.赤芍.紫草.牡丹皮。
3、三黄苦胆燥湿药;(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
4、牛鱼根花蒲公英,连翘射干土茯苓;(清热解毒药)牛黄.鱼腥草.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射干.土茯苓。
5、青蒿地骨银柴胡,清虚热药只三味。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四、温里药1、桂花高良姜,附子温里强。
桂花.高良姜.附子。
五、理气药1、二香川楝子,皮实白理气。
木香.香附.川楝子.陈皮.枳实.薤白。
六、消食药1、神曲山楂莱菔子,麦芽消食鸡内金。
神曲.山楂.莱菔子.麦芽.鸡内金。
七、芳香化湿药1、厚朴砂仁苍术香,运脾化湿效力强。
厚朴.砂仁.苍术.藿香。
八、利水渗湿药1、二苓泽泻薏苡仁,利水消肿不求人;(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
2、沙石通草灯心草,车前利尿通淋药;(利尿通淋药)海金沙.滑石.通草.灯心草,车前子。
3、茵陈金银草,利湿退黄药。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银草。
常见 中药材 认识
常见中药材认识【实用版】目录1.中药材的定义与特点2.常见中药材的分类与简介3.如何识别和使用中药材4.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注意事项正文中药材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者栽培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经过加工、炮制等一系列工艺处理,成为用于预防、治疗、调理疾病或保健的药品。
中药材的特点是疗效独特、作用温和、毒副作用较小,且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较高的疗效。
一、常见中药材的分类与简介(1)草本类:如菊花、金银花、陈皮、山楂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等功效。
(2)木本类:如桂皮、八角、花椒等,具有芳香化湿、温中散寒等作用。
(3)矿物类:如石膏、磁石、芒硝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4)动物类:如蕲蛇、麝香、蜈蚣等,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作用。
(5)菌藻类:如银耳、木耳、海带等,具有滋阴润燥、软坚散结等功效。
二、如何识别和使用中药材识别中药材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观察外观:中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其种类。
(2)闻气味:中药材的气味往往具有独特性,通过闻气味可以进一步确认药材的种类。
(3)品尝味道:部分中药材的味道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苦、甘、酸、辣等,可以通过品尝来识别。
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能、功效和适应症进行合理的配伍,遵循中医的君臣佐使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药材的质量和炮制方法,避免使用假冒伪劣药材或不当的炮制方法。
三、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注意事项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防治疾病的功效上,如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避免盲目使用。
(2)注意药材的剂量和用法,遵循医嘱。
(3)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增强疗效。
(4)避免长期过量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中药材的功效分类与应用范围
中药材的功效分类与应用范围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临床治疗中,对人类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材的功效进行分类,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
一、按功效分类1. 温里类温里类中药材主要具有温补作用,适用于因寒冷引起的疾病。
例如,人参是温里类中药材中的经典代表之一,它以其补气养血的功效闻名。
人参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被广泛用于调理体质、抵抗疲劳等方面。
2. 清热类清热类中药材主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因热毒引起的疾病。
黄连是清热类中药材中常用的代表性植物,它具有独特的苦味、寒性,可以清热解毒、燥湿胃肠等作用。
黄连被广泛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
3. 理气类理气类中药材主要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适用于因气滞引起的疾病。
丹参是理气类中药材中的代表之一,它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痛经等疾病。
4. 补血类补血类中药材主要具有滋养补血的作用,适用于因血虚引起的疾病。
当归是补血类中药材中的代表性植物,它具有调节月经、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当归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贫血等方面。
5. 调气类调气类中药材主要具有调理气机的作用,适用于因气机失调引起的疾病。
陈皮是调气类中药材中常用的植物,它具有行气理气、开胃健脾等作用。
陈皮被广泛用于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等方面。
二、应用范围1. 内科领域中药材在内科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例如,黄芪被应用于改善免疫力、调理脾胃等方面;连翘则被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柴胡则常用于解郁开郁、舒缓情绪等。
中药材在内科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疾病症状,还能调理整体气血平衡,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2. 外科领域中药材在外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三七被用于创伤止血、消肿止痛等方面;白鲜皮则常用于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等。
中药材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加快康复进程。
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分类
根茎类:三七板蓝根当归八角莲人参巴戟天附子白及白蔹白芧根
全草类:石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广霍香金钱草荆芥半边莲薄荷穿心莲
叶类:淫羊蒮艾叶甜叶菊大青叶番泻叶紫苏叶荷叶枇杷叶罗布麻叶石韦
藤朩类:皂角刺钩藤沉香桂枝鸡血滕苏木槲寄生降香桑寄生滇鸡血滕
菌藻类: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猪苓茯神海金沙茯苓皮海藻马勃银耳
矿物类:龙骨朱砂阳起石胆矾龙齿白石英滑石粉赤石脂磁石寒水石
果实类: 八角茴香杓杞子连翘胡椒山楂莲子草豆蒄草果决明子车前子
花类: 金银花红花菊花山银花丁香款冬花辛夷野菊花荆芥穗玖瑰花
树皮类: 杜仲牡丹皮黄柏厚朴白鲜皮桑白皮关黄柏地骨皮肉桂五加皮
树脂类:血竭阿魏芦荟琥珀没药天竺黄安息香枫香脂苏合香腾黄
动物类: 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地龙僵蚕鳖甲海龙海马
其他加工类: 阿胶人工牛黄淡豆鼓扭肚滕甜茶薄荷脑儿茶干漆龟甲胶。
中药材类目
中药材类目
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治疗的各种草药、动物部位、矿物等天然物质。
它们是中医治疗的基础,通过不同的配伍和炮制方法,可以制成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中药材的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功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疾病,如麻黄、桂枝、薄荷等。
2. 清热药: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热病,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
3. 泻下药:用于通便泻火,治疗便秘或热结,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4. 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病,如独活、羌活、防风等。
5. 补益药:用于调养身体,增强体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6. 安神药:用于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多梦等,如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等。
7. 活血化瘀药:用于活血化瘀,治疗血瘀证,如红花、川芎、桃仁等。
8. 止血药:用于止血,治疗出血症状,如三七、地榆、白茅根等。
9. 止咳化痰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如枇杷叶、百部、前胡等。
10. 平肝熄风药:用于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如羚羊角、石决明、天麻等。
以上只是中药材的一部分分类,实际上,中药材的种类非常多,每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应症。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
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导读:近年来,随着医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注册分类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划分。
根据最新的规定,新中药注册分类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涵盖了不同性质和用途的中药材和制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五大类中的各个细分领域,并分享对这个新中药注册分类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药材类中药材是指天然采集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原材料,用于中药制剂制备的主要原料。
根据新中药注册分类,中药材类分为四个细分领域:1. 中药植物类:包括来自植物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
这些中药植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能够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
2. 中药动物类:包括来自动物的中药材,如麝香、牛黄等。
这些中药动物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肾脏、心脑血管等疾病。
3. 中药矿物类:包括来自矿物的中药材,如朱砂、雄黄等。
这些中药矿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特殊功效,常用于外用制剂和中药炮制中。
4. 中药其他类:包括其他来源的中药材,如胆星、豆瓣等。
这些中药材具有特殊的功效或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二、中成药类中成药是指由多种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组方配伍而成的成品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新中药注册分类将中成药类分为以下几个细分领域:1. 单味剂:由一种中药材制成的药物,如川贝、决明子等。
单味剂具有明确的药理活性和疗效,常用于单一病症的治疗。
2. 复方剂:由多种中药材组合而成的药物,如清热解毒片、六味地黄丸等。
复方剂具有综合疗效,可以同时治疗多种相关病症。
3. 特殊剂型:指特殊的制剂形式,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等。
这些特殊剂型具有方便服用、有效吸收的特点,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三、中药提取物类中药提取物是指从中草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具有浓缩、纯化、规模化生产等优点,用于制备药片、注射液等制剂。
新中药注册分类将中药提取物类分为以下几个细分领域:1. 中药总生物碱类:由草本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类活性物质,如小蓟碱、马钱子碱等。
中药分类表
何首乌 白芍
龙眼肉
鹿茸 淫羊藿 肉苁蓉 补骨脂 益智 续断 杜仲
15
补虚药
补阳药 菟丝子 蛤蚧 巴戟天 锁阳 仙草
冬虫夏 草
核桃仁
海马 紫河车 海狗肾 沙苑子
补阴药
北沙参 南沙参 麦冬 龟甲 鳖甲 天冬
石斛 百合
黄精 玉竹
枸杞子 女贞子 桑椹子 墨旱莲
五味子
山茱萸 桑螵蛸 乌梅 椿皮 赤石脂 莲子 海螵蛸
五灵脂
姜黄 三棱 虻虫
䗪虫 穿山甲 干漆 王不留
半夏 天南星 芥子
旋复花 桔梗
川贝母 浙贝母
化痰药 瓜蒌 竹茹 海藻
白附子 竹沥
昆布 瓦楞子
11 化痰止咳药
胖大海 天竺黄 海浮石 海蛤壳 礞石 白前 前胡
苦杏仁 紫苏子 百部 止咳平喘药
紫菀 款冬花 白果
枇杷叶 桑白皮 葶苈子 马兜铃 洋金花
石决明 牡蛎 代赭石 珍珠 珍珠母 刺蒺藜 罗布麻叶
中药材分类表(1)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荆芥
防风 羌活
发散风寒药 白芷 香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葱白 胡荽(香菜)
1
解表药
柽柳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发散风热药
蔓荆子 浮萍 淡豆豉
桑叶 升麻
菊花
柴胡 葛根
石膏 清热泻火药
芦根
知母 天花粉 淡竹叶 谷精草
栀子 夏枯草 青葙子
黄芩 清热燥湿药
苦参
黄连 秦皮
黄柏 白鲜皮
平肝潜阳药
12 平肝熄风药
决明子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钩藤 天麻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镇静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
琥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功效分类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
(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七、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八、理气药
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八、理气药
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九、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附药: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
十、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附药: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
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
收敛止血药
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灶心土
十二、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
(二)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附药:番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藤、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三)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
(四)破血消症药
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禹白附(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萎、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附药:甜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玲、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药:银杏叶)、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
十四、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附药:龙齿)、琥珀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附药:合欢花)、远志
十五、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生铁落
(二)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附药:山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附药:密环菌)、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
十六、开窍药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
十七、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
补阳药
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附药:黄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
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
十八、收涩药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附药:小麦)、糯稻根须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
十九、涌吐药
常山、瓜蒂、胆矾
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附药:蟾皮)、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按药用部位分类
根类中药:何首乌、川乌、附子、白芍、板蓝根、甘草、黄芪、葛根、人参、三七、当归、柴胡、白芷、龙胆、萝芙木、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党参、桔梗、南沙参、麦冬、天冬、温郁金
根茎类:绵马贯众、大黄、黄连、延胡索、川芎、白术、苍术、天南星、半夏、石菖蒲、浙贝母、川贝母、黄精、玉竹、知母、莪术、天麻、白及茎木类中药:关木通
皮类中药: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黄柏、五加皮、香加皮、地骨皮
叶类中药:银杏叶(银杏)、侧柏叶(柏子仁)、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颠茄、洋地黄、艾叶、淡竹叶
花类中药:辛夷、槐米(花)、长春花、洋金花、金银花、菊花、红花、果实和种子类中药:马兜铃、五味子、白芥子、苦杏仁、山楂、决明子、补骨脂、枳实和枳壳、陈皮、小茴香、枸杞子、砂仁、豆蔻
全草类中药:石韦、麻黄、细辛、仙鹤草、薄荷、荆芥、益母草、紫苏、藿香、茵陈、青蒿、石斛
藻、菌、地衣类中药:昆布、冬虫夏草、茯苓、灵芝、猪苓、雷丸、马勃、松萝
树脂类中药:
其它类中药:海金沙、松花粉(松香、松节油)、琥珀、儿茶、芦荟
动物类中药:蟾酥、麝香、鹿茸、牛黄、珍珠、斑蝥、蜂蜜、海马、蛤蟆油、龟甲、熊胆、阿胶、羚羊角、地龙、石决明、牡蛎、全蝎、蜈蚣、僵蚕蛤蚧、蕲蛇、鸡内金、五灵脂
矿物类中药:朱砂、雄黄、自然铜、赭石、铅丹、信石、轻粉、炉甘石、滑石、石膏、芒硝、硝石、硫黄、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