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荐与发展,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视对所学知识的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我们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条件和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存在,培养科学感知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养;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26-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荐与发展,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视对所学知识的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我们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条件和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存在,培养科学感知和科学素养。下面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谈谈科学素养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课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就能更好的学习科学。同时教师要
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小学生本身就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要更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又如教师设计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
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模拟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索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的本身,指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如在处理“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两个,通过调整两个平面镜的位置,可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头发。这就证实了人们常言“后脑勺的头发摸得着,看不见”的错误说法。并对学生进行“人要经常用镜子照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是否端正,养成严于律己”的思想品质教育。还有如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室外观察题: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玻
璃窗上的玻璃上尽是室内物体的像,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而玻璃上室内的像消失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使学生大开眼界,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无论何种科学课型,只要通过师生共同开辟科学园地,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去开发、去选取相应的材料,进行课外小制作、小实验。将科学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确信无疑。并可解释许多生活中的谬论。同时,让学生感到身边时时有科学,处处有科学。这样既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烈兴趣,又能在轻松愉快而充满神奇的环境中展开想象、获取知识、认识科学。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想象、总结的科学实验习惯和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喜爱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科学的存在,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达到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有趣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朱银山.提供科学探究材料的策略[j].科学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