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魏晋南北朝20页PPT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优质课件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 充分发展。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4)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 成熟 的北 瓷
白瓷(公道杯)
【高考真题】(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
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祭侄文稿》 属于颜真卿的作品,不是柳公权的作品,A、B、D 三项表述均正确。
1、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2)楷书
①地位:
王
魏晋有定鼎之功
羲规范化、标准化、楷楷模化的字体,
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书
③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作
(3)草书
品
①地位:
成熟于魏晋
②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③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东晋)
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
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 充分发展。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4)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 成熟 的北 瓷
白瓷(公道杯)
【高考真题】(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
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祭侄文稿》 属于颜真卿的作品,不是柳公权的作品,A、B、D 三项表述均正确。
1、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2)楷书
①地位:
王
魏晋有定鼎之功
羲规范化、标准化、楷楷模化的字体,
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书
③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作
(3)草书
品
①地位:
成熟于魏晋
②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③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东晋)
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
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PPT课件

.
28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箴》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
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 史书典籍的官员。“箴”是一种讽谏规 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 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 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 章创作出《女史箴图》。
同?这说明了什么?
.
35
大同(平城)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
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变得温和可亲。
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
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 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 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 36
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 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 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特点:①绘画理论的总结 ②“以形写神” ③文人画出现④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历史原因:“魏晋风度”,注重个性。
.
27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 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 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 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
18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 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
19
3、反佛斗争
⑴、思想理论上反佛
①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②著作:《神灭论》 ③思想: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 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 ④意义: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朝
北魏
十六国 ( 439年,
三 西晋 (前秦) 统一黄
国 (266年、
河流域)
鼎 司马炎、 立 洛阳)
东晋
280年
(317年, 司马睿,
宋
齐
灭吴,
建康)
统一
东魏 西魏
梁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齐 北周
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魏
220年 曹丕
都城
洛阳
三政 国治 两
晋 南 北
经 济
朝民
时族
期文
化
政权分立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战争不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南方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迁徙杂居、友好交往、 战争冲突、政治改革)
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中原汉族南迁
政权分立
科
技
战争频繁
文 化
北方民族大交融
的 繁
民族迁徙
荣
江南经济发展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
数学家、 天文学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朝
北魏
十六国 ( 439年,
三 西晋 (前秦) 统一黄
国 (266年、
河流域)
鼎 司马炎、 立 洛阳)
东晋
280年
(317年, 司马睿,
宋
齐
灭吴,
建康)
统一
东魏 西魏
梁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齐 北周
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魏
220年 曹丕
都城
洛阳
三政 国治 两
晋 南 北
经 济
朝民
时族
期文
化
政权分立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战争不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南方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迁徙杂居、友好交往、 战争冲突、政治改革)
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中原汉族南迁
政权分立
科
技
战争频繁
文 化
北方民族大交融
的 繁
民族迁徙
荣
江南经济发展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
数学家、 天文学
5魏晋南北朝PPT课件

主要记录鬼怪神异的故事。其产生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盛行 有密切关系。当时志怪小说数量很多, 《搜神记》成就最高。 ❖ 干宝:两晋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晋史》。好阴阳之术、 神仙鬼怪。《搜神记》大都讲神仙道术、巫鬼妖怪、佛教灵异的。 也有一些优秀的传说故事,如《东海孝妇》、《董永》、 《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
.
5
三、魏晋小说:人物风姿
小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魏晋时小说 创作开始兴盛,集中出现一批专谈鬼怪神异和人物轶事的著作, 由此,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阶段。
当时的小说,就内容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 1)专门谈鬼怪神异的“志怪小说”; 2)记录人物逸事的“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 一)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
名潜,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 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歌、散文、辞赋等都有很 高成就,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中,最有代表性的 是田园诗。
❖ 田园诗反映了他的“自然”理想社会及“自然”人生哲学。 心中理想社会,现实生活中无处可寻。只有把淳朴的乡村生 活,作为他社会理想的寄托。
.
6
二)志人小说 “志人”名称,是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设立的,
与“志怪”相对而言。专门记载人物轶闻琐事,与当时品评人物 的清谈风尚有密切关系。
志人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 主要记叙汉末至东晋的贵族名士的言谈轶事。按内容分类记事 有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三十六门(篇)。描写“魏晋风度” “名士风流”,多方面反映出士族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情趣。
松动,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
佛教的传入导致人的感性进一步觉醒。
.
1
.
5
三、魏晋小说:人物风姿
小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魏晋时小说 创作开始兴盛,集中出现一批专谈鬼怪神异和人物轶事的著作, 由此,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阶段。
当时的小说,就内容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 1)专门谈鬼怪神异的“志怪小说”; 2)记录人物逸事的“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 一)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
名潜,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 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歌、散文、辞赋等都有很 高成就,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中,最有代表性的 是田园诗。
❖ 田园诗反映了他的“自然”理想社会及“自然”人生哲学。 心中理想社会,现实生活中无处可寻。只有把淳朴的乡村生 活,作为他社会理想的寄托。
.
6
二)志人小说 “志人”名称,是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设立的,
与“志怪”相对而言。专门记载人物轶闻琐事,与当时品评人物 的清谈风尚有密切关系。
志人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 主要记叙汉末至东晋的贵族名士的言谈轶事。按内容分类记事 有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三十六门(篇)。描写“魏晋风度” “名士风流”,多方面反映出士族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情趣。
松动,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
佛教的传入导致人的感性进一步觉醒。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PP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南朝梁武帝最为重视文化发展,开启了江南灿烂的贵族文化,对北方的 士大夫有深切的影响。《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载北齐文宣帝, “江 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 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 物流散,何以为国?” 政权的对立不只是武力战争,也有政治、文化的对抗,充分显示国际间 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民族问题
生产方式是向汉族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人们往往称之为“汉化”。 6、胡族国家的社会,民族成分甚为复杂 某一胡族国家,其成员决非只有该民族。 北魏的前身,即代国,有匈奴系的部族参与鲜卑部族联盟。 民族的融合,不只是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诸民族间的融合也是不可 忽视的。 7、二元统治结构的出现 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由某部族建立的国家,其管理机构或官僚 制,不足以统治复杂的社会。因此,胡族统治者会从晋朝的官僚机构借 鉴、模仿众多制度和官名。 虽然胡族政权引用汉族的官名,但政权的主体性及本身风俗并未放弃, 所以有胡汉二元统治的制度出现。如北魏王朝,有胡汉二元官制的存 在,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胡汉二元制度才逐渐为汉家制度取 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代所牵动的范围,涉及到东亚、北亚,所以,应以国际关 系的宏观角度、势力均衡的观点来考察。 七、南北战争与南北文化的竞争与交流 自东晋偏安江南,经宋、齐、梁、陈四朝,都曾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的 国家和北朝发生南北战争。(东晋时期的殷浩、桓温北伐,北魏太武帝 时期北魏南伐刘宋,北魏孝文帝北魏对南齐的征伐。如《魏书》卷五六 《郑羲传附郑道昭传》载北魏孝文帝南郑南齐时所作诗,“白日光天无 不 耀,江左一隅独未照。) 南朝、北朝之间,除战争之外,有和谈,也有使者往来。使者往来,对 双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有深切的影响。(主要是南朝制度对北朝胡汉混合 制度的影响) 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北朝国家向南朝学习汉族先进的典籍、 制度。
魏晋南北朝史PPT课件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性质: 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 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二、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
• 工具的进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 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 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 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 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性质: 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 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二、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
• 工具的进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 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 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 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 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魏晋南北朝ppt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 代简介
三国(魏、蜀、吴)——西晋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陈、北齐、北周——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我国历 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一政权瓦 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 肃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麦积山石窟
麦 积 山 石 窟 壁 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
敦煌257窟的《鹿王本生图》
敦 煌 莫 高 窟 壁 画
佛教雕塑有 • 四大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墓室壁画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分布地域广泛,等级差别明显, 图像内容多样,造型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和艺术美学价值。
陵墓雕刻
南朝陵墓前的石兽通称“辟邪” ,造型 有狮子和麒麟两种。
南朝辟邪石兽
一、绘画
• 著名画家: • 三国两晋:曹不兴、卫协、顾恺之 • 南北朝: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和赞赏书法艺术 的成就。 《笔意赞》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所作,是最早在书法里提出形神问题的评论文 章。文中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 于古人。”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钟繇书法
五、工艺
• 织绣工艺:出现了三大高级织物中心(江南的广陵、北方 的定州、四川的成都);西北地区传统的毛织物、丝织品 的制作、印染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来自 一、绘画• 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王 微等人的山水画理论文章是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的重大成果 ,成为后世美术理论的优秀先导,其观点历经一千多年的 美术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
时 代简介
三国(魏、蜀、吴)——西晋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陈、北齐、北周——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我国历 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一政权瓦 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 肃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麦积山石窟
麦 积 山 石 窟 壁 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
敦煌257窟的《鹿王本生图》
敦 煌 莫 高 窟 壁 画
佛教雕塑有 • 四大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墓室壁画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分布地域广泛,等级差别明显, 图像内容多样,造型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和艺术美学价值。
陵墓雕刻
南朝陵墓前的石兽通称“辟邪” ,造型 有狮子和麒麟两种。
南朝辟邪石兽
一、绘画
• 著名画家: • 三国两晋:曹不兴、卫协、顾恺之 • 南北朝: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和赞赏书法艺术 的成就。 《笔意赞》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所作,是最早在书法里提出形神问题的评论文 章。文中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 于古人。”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钟繇书法
五、工艺
• 织绣工艺:出现了三大高级织物中心(江南的广陵、北方 的定州、四川的成都);西北地区传统的毛织物、丝织品 的制作、印染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来自 一、绘画• 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王 微等人的山水画理论文章是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的重大成果 ,成为后世美术理论的优秀先导,其观点历经一千多年的 美术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 ppt课件

1、中央体制: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思考: 解释九品中正制的含义及其影响
九品中正制,在州县置中正官,考察辖区 人才的高下。品级分为九等,列在下等的,永 不得仕进。 选官的权力在地方,影响中央集权
五品以上的官僚共4022人,统计了这些人 的出身背景。其中,士族出身的占67.1%,小 姓出身占18.2%,寒素出身占14.7%。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百姓流亡、土地荒芜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移风易俗(四改一通)
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③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政策
思考: 解释九品中正制的含义及其影响
九品中正制,在州县置中正官,考察辖区 人才的高下。品级分为九等,列在下等的,永 不得仕进。 选官的权力在地方,影响中央集权
五品以上的官僚共4022人,统计了这些人 的出身背景。其中,士族出身的占67.1%,小 姓出身占18.2%,寒素出身占14.7%。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百姓流亡、土地荒芜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移风易俗(四改一通)
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③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