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优选稿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1. 读句子。

2. 想一想,这几个夸张句子是为了突出事物的什么特点。

3. 想一想,通过读句子,你发觉了什么?4. 老师能够告诉学生:夸张,既能够夸大,也能够夸小,作用差不多上一样的。

5. 试着和同桌说一说夸张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1. 自读词语。

2. 想一想,这些词语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描写。

3. 试着将这些词语分类。

4. 提出自己不太明白得的词语,与同学交流一下。

5. 自由组合,表演一下有的词语。

三、互动平台1. 自己读这一段话,把认为重要的内容勾画出来。

2. 回忆本单元杰出的场面描写。

3. 独自将杰出文段与“互动平台”的内容结合起来看。

4. 与同学一起找一找《提灯女神》里的场面描写,体会如此写的好处。

5. 将老师的话做上记号,读一读。

6. 老师对这种表达方法进行总结,同时进行作文指导。

7. 能够进行一个场面描写的片段练习。

四、自主阅读园地1. 自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读文章。

2. 用自己适应的方式阅读本文。

3. 边读边摸索,按提示要求在页面的右边批写自己的感受。

4. 依照自己的需要,勾画圈点,积存好词佳句。

5. 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乐趣。

五、口语交际1. 教学目标。

(1)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能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述。

(2)能组织语言当众介绍自己,并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能进行比较摸索。

(3)能热情大方地与人交流。

2. 教学预备。

(1)提早考虑自己的特点,与家人讨论自己最明显的特点。

(2)搜集一些能够用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准确的词语。

3. 教学过程。

(1)教师作引导,让小孩们明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每个人差不多上独一无二的。

(2)大伙儿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依照要求,自己独立摸索如何样向别人介绍自己。

(4)组织语言,向同学介绍自己。

(5)老师做评判、引导。

(6)同学自由评议,他自己的介绍与大伙儿眼中的他有没有什么不同。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积累运用包括读背四副对联、阅读短文、习作练习和实践活动。

在读背对联中感受对联的有趣和巧妙;所阅读的短文,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想象;这次习作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找出自己最难忘的人或事;实践活动是教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受到环保教育,在写调查报告中,复习信或建议书的写法。

教学目的:1、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对联。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3、以“难忘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4、学会做社会调查。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一读,背一背1、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对联)什么是对联?2、了解对联的大意。

(1)第一副对联是带有比喻句的对而句。

“删繁就简”对“领异标新”,“三秋树”对“二月花”。

“删繁就简”是指去掉一些繁杂的文辞,使文章简明、精练,“三秋树”,深秋的树,黄叶枯枝落了,更显枝干苍劲。

“领异标新”是与众不同,富有新意,“二月花”指早春的花。

这副对联可以理解为:文章去掉多余的文辞,简明、精练就如深秋的树;与众不同。

富有新意就像二月里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

(2)第二副对联是歇后联。

前文像谜面,后文像谜底。

“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用“稻草捆秧”“竹篮提笋”形象的点明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

(3)第三、第四副对联描写了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富有情趣,且用字准确、贴切。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读,再指名读,并对易读破的地方进行指点。

(4)熟读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练习背诵。

2、学生进行朗读并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阅读短文(一)1、学生自读。

2、分角色朗读。

3、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对对联。

)4、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为什么能巧妙的出上联,对下联?5、理解“花甲”、“古稀”。

“岁月、春秋”都能表示年度。

阅读短文(二)1、学生自读。

2、分小组读。

3、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祝枝山和唐伯虎为什么也能巧妙的出上联,对下联?总结:对对联,要靠平时对事物的认真观察思考和广泛的知识积累。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记声母和韵母。

2 能正确分解、组合音节。

3 会拼读儿歌。

4 拼读音节词、能把它与相应的图画连起来。

重难点能正确分解、组合音节。

教学方法导读法做游戏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拼音卡片、投影等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读读想想”1 利用声母卡片,采用“开火车”,分组读。

2 出示声母表,齐读。

3 分类认读韵母,回忆发音方法帮助认读。

4 出示韵母表,齐读。

5 引导分辨几组易混韵母。

二学习“读读连连”1 引导读题。

2 以一个音节词指导读读连连。

3 自主练习,同桌交流。

4 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三学习“边说边比画”1 引导读题。

2 学生自由读。

3 自主练习,同桌交流。

4 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四自主识字园地。

板书b---d t---f q----p教学后记:《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一、理解6句谚语,熟读成诵学会用简单通俗的话说明深刻的道理。

二、训练阅读能力,理解短文内容。

三、组织秋游活动的口语交际。

四、指导作文。

教学重难点:一、谚语熟读成诵学会用简单通俗的话说明深刻的道理。

二、训练阅读能力,理解成语故事的好处。

三、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一、读读背背1、指导理解谚语是在群众中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学习谚语很有意义。

2、学生熟读成诵能提出的疑问。

3、点拔:第一句告诉我们记录胜过记忆,要以记录帮助记忆;第二句强调要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句把知识比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要不断地学习,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第四句告诫我们练本领不能间断;第五句用珠宝与知识对比,希望我们不要做外表好看而知识贫乏的人;第六句指出一个人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就真本领。

这几句话的意思只要学生在读中感悟即可。

4、搜集本单元课文中的名言、谚语5、补充一些谚语让学生读背。

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西师版一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西师版一

《累积与运用四》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稳固生字的音形义,丰富学生的词汇,激发主动识字的兴趣
2、初步感知形生字的构字规律,比较同音字的不一样用法
3、背诵古诗,熟读儿歌
教课准备:
偏旁卡片,词语卡片
教课过程
一、你还认识我吗
小朋友经过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又与很多的汉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今日他
们到达我的中间,我们高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出示卡片齐读生字
1、学生自渎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理解不易理解的词语:晴空万里峰回路转又一村
4、老师鼓舞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话,写话
二、读一度,想想
1、出示带有口字旁的字,想想这些字有什么特色?
2、议论这些字为何都有“口‘
3、出示带有提手旁的字,这些字的意思你能用手作动作表示吗?
4、教师指引学生概括的这两个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初步感知形声字的规律
三、选字填空
1、请学生认真察看每一组字,比较他们的音形义
1 / 2
2、试着选字填空,再集体校正,最后读读句子。

四、背一背
1、依据拼音自渎,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读,纠正读音
3、抽生读、师随时纠正读音,齐读
4、谈谈古诗的意思并背诵下来。

五、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诵状况。

3、指引学生思虑:世界上还有哪些“眼睛”?
六、自组识字园地
1、自己认识这些字,把认识的字做上记号
2、同桌互认这些字,不会的教一教
3、数数自己认识多少个,填在括号里。

4、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认识这些字。

5、作业:抄录 1 题辞语两片在簿本上作三题
2 / 2。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积累·运用四教学目标:①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

②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

④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读背背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 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

2. 学生齐读。

3. 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

4. 学生自由讨论。

5. 检查6. 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 看图导入激趣。

①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 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

①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

④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汇报交流情况。

4. 练习讲故事。

①讲故事要求。

②自己练习讲。

③同桌评议。

④指明讲。

第二课时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⒌想后:结果会怎样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

(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成语复习PPT优选课件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成语复习PPT优选课件

决不2020,/10/决18 不放弃。”
7
比较下面各组句子的不同,体会使用成语 的好处。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听到同学们的赞扬声,他很高兴,不禁有点骄傲了。
听到同学们的赞扬声,他心花怒放,不禁有点得意洋 洋了。
2020/10/18
8
下面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片段,请你指出 文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然后请 选择恰当的词语修改。 Δ今天是国庆节,爸爸妈妈准备带我们到动物园玩。
2020/10/18
1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积累·运用
成语复习
2020/10/18
主讲教师:李振华
2
成语积累练习——归类积累
(1)请至少说出五个带有数字的成语。
(2)请至少说出五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3)请至少说出五个带有同义词的成语。
(4)请至少说出五个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5)请至少说出五个从寓言故事中提炼的成
⑵喜出望外 心烦意乱 苦思冥想
⑶完璧归赵 繁花似锦 滔滔不绝
20பைடு நூலகம்0/10/18
10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①、学习遇到疑难时,我们要及时向老师求教, 做到不耻下问。
②、党和政府一直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负担,最 近又发文件要求全国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
③、各商家在商品交易会上推出许多新产品吸引 顾客,整个交易大厅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积累运用四的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的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的教学设计积累运用四的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要求: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

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教学要求: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1、试读通全诗。

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想想: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

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

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积累运用4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4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4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几条对子(对联、对句),能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及短文的叙述顺序。

3、参加集体讨论,意思能表达清楚,能与别人合作讨论交流,适时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能具体、有条理地写下想对别人说的一件事。

二、教学时数:(5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年四季的景色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复习学习过的对子,背一背。

2、出示练习的对子,明确要求:
1)、读出韵脚,读出节奏
2)、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

3、学生自由读对子,试着理解对子的意思,背诵。

4、比赛背诵对子
5、交流其他对子,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二〉、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1、独立阅读短文,借助工具书查词查字,理解短文内容。

2、分小组学习,先读短文再说说每个季节的不同景色,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个季节什么景物最美。

4、讨论说说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先说后写)
5、说说短文的叙述顺序。

11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1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
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教具准备
查找有关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
预习指导
课前测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一、预习准备反馈学情
揭题。
二、目标认定激趣诱思
自读感悟
1.结合预习,围绕课题质疑。
2.查读字词。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4.自主阅读,思考、批划。
5.小组交流。
自学尝试合作归纳
四、展示分享提炼点睛
总结
独立读、背。
同桌互查。
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个人读、同桌互查。
独立思考,在书中进行
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自主阅读、思考、批划。
小组交流。
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在班级汇报学习所得。
结合资料和生活实际谈理解。
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节选郭沫若的《地球
我的母亲!》
2.揭题。
二、目标认定激趣诱思
导出
地球母亲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三、自学尝试合作归纳
学习课文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学情基础分析
学习目标
1.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2.在阅读文章与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来将事物讲清楚。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积累运用四》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Teaching plan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first class of accumulatio n and application 4《积累运用四》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对子歌,丰富语言,增加积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可与过去学过的写景文章在叙述顺序上进行比较。

教学b准备:师生收集对子,课件。

教学过程:一、完成“读读背背”1、趣聊对子:师讲郭沫若的故事,一定注意要讲得有声有色。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里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说:“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一会儿,对出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为他的才华所震惊,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边讲故事,边演示课件,课件出示故事中的对联)教师解释“蟾宫)“对子”也叫“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有人对此很感兴趣,我以前有个学生就是这样的,他学了《狐假虎威》后,就自己做出这样的对联:上联是“老虎虽凶恶,半信半疑该受狐狸骗”,下联是“狐狸太狡猾,大摇大摆凭借老虎威”。

大家看,多么有趣!同学们喜欢对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先创造的这种世上独有的“对子”。

(课件出示此对子)2、教师范读,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听老师是怎样读出对子的韵味儿的。

(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文味,读出趣味,读出韵味)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子的美感。

4、各种形式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师生读、同位读等,熟读成诵。

5、发现对子规律:读着读着,你发现对子的什么规律吗?(意思相反、相似、相近,字数相等等)6、交流收集到的对子。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之一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之一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之一《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之一《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之一作者:杜卫忠教材分析:本单元积累运用包括读背四副对联、阅读短文、习作练习和实践活动。

在读背对联中感受对联的有趣和巧妙;所阅读的短文,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想象;这次习作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找出自己最难忘的人或事;实践活动是教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受到环保教育,在写调查报告中,复习信或建议书的写法。

教学目的:1、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对联。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3、以“难忘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4、学会做社会调查。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一读,背一背1、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对联)什么是对联?2、了解对联的`大意。

(1)第一副对联是带有比喻句的对而句。

“删繁就简”对“领异标新”,“三秋树”对“二月花”。

“删繁就简”是指去掉一些繁杂的文辞,使文章简明、精练,“三秋树”,深秋的树,黄叶枯枝落了,更显枝干苍劲。

“领异标新”是与众不同,富有新意,“二月花”指早春的花。

这副对联可以理解为:文章去掉多余的文辞,简明、精练就如深秋的树;与众不同。

富有新意就像二月里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

(2)第二副对联是歇后联。

前文像谜面,后文像谜底。

“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用“稻草捆秧”“竹篮提笋”形象的点明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

(3)第三、第四副对联描写了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富有情趣,且用字准确、贴切。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读,再指名读,并对易读破的地方进行指点。

(4)熟读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练习背诵。

2、学生进行朗读并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阅读短文(一)1、学生自读。

2、分角色朗读。

3、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对对联。

)4、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为什么能巧妙的出上联,对下联?5、理解“花甲”、“古稀”。

“岁月、春秋”都能表示年度。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您浏览的《《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正文如下:《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了解天气的谚语,并进行积累。

2.阅读短文,了解地球的学问,激发同学对地球的宠爱。

3.以“暑假怎么过”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同时培育同学做事有方案、有意义的意识。

4.能按要求编写科幻故事,做到想象丰官,内容具体。

重难点、关键1.阅读短文.了解地球的学问,激发同学对地球的宠爱。

2.能技要求编写科幻故事,做到想象丰富,内容具体。

课时划分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天气的谚语,并进行积累。

2.阅读短文,了解地球的学问,激发同学对地球的宠爱。

教学过程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读一读、背一背”和“阅读”二、完成“读一读、背一背”。

(一)复刁旧学问引入。

1.指名读背学过的格言,2.谁会背民间流传的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达些虽然是民间流传的话,但却有确定的道理,我们称这样的话为谚语。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几句这样的谚语。

1.小黑板出示谚语。

2. 自由读,读准字音。

3. 指名逐句读,正音。

4.全班齐读,留意读得正确。

5.自由读,边读边想它的意思,也可争辩。

6.汇报。

依据汇报学习各条谚语。

①朝虹雨,夕虹晴:早上时大上毁灭彩虹,马上就要下雨了;傍晚毁灭彩虹,则天将放晴。

(朝zhāo;早上。

“朝”“夕”是一组反义词。

)②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山间的雾在快下雨时,像是给山戴了帽子,没有雨时,雾飘在半山腰。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上有霞就不便利出门了,由于马上就要下雨了,傍晚有霞则尽管山门,由于可以连着放晴好几天。

④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朦胧”:月色模糊,不太清楚。

⑤、⑥句较好理解,可放手让同学自由谈看法。

7.这些谚语都行确定的道理,平常,同学们可依据天气对比一“厂谚语,还可自己多观看,发觉比较固定的现象时,也可试着概括出谚语。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一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一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巩固并运用第十一册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巩固第十一册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第十一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沟通与协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第十一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第十一册所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第十一册重点知识点,如词语、句型、语法等。

(2)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组长。

(2)教师给出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4.小组展示(1)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2)教师对小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5.课堂练习(1)教师给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巩固第十一册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2.选取一篇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学习效果。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如成语接龙、故事大赛等。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教学资源1.教材:第十一册课本2.辅助材料:课件、教学视频、课外阅读材料等十、教学时间1.课堂时间:1课时2.课后时间:1课时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将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使用第十一册所学的词语和句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
①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

②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

④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 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

2. 学生齐读。

3. 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

4. 学生自由讨论。

5. 检查
6. 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 看图导入激趣。

①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 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

①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

④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汇报交流情况。

4. 练习讲故事。

①讲故事要求。

②自己练习讲。

③同桌评议。

④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

(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作文:学写读后感。

2.做人:多读书,重情感,写好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读写作提示,了解写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⑴什么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体会感受或受到的启发教育写出来,叫读后感。

如吃东西,得奖,都书。

⑵怎样写读后感:
1.先要读懂,后写“感”。

如《雪道》中—讲老爷爷给孙子堆雪堆,修雪道的事。

读懂你就会明白老爷爷这样做是为子孙们。

2.要捉“感点”。

如老爷爷年纪大了,又很胖,铲雪很费力。

但为了孙子玩得好,他很情愿。

这就是感点。

3.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写感受。

⑶小结方法:一、读懂,二、抓点,三、要联。

⑷写读后感易出现的毛病是什么?
1.把原文的话写下事当感想。

如开头写空话,怎样受感动,然后大段抄原文,结尾下决心。

2.走另一面,脱离原文瞎说。

3.东拉西扯,内容杂乱。

⑸读后感具体的写作方法。

1. 开头需要写你看的什么书、文章,怎样让我感动。

2. 简单写一下文章的内容。

3. 写文章最叫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感点)
4. 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写一下感受。

5. 结尾,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感想。

⑹了解阅读方法,
1.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2. 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

3.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概括中心。

5. 了解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特点是什么?
三、实例讲解。

1. 出示例文《平分生命》。

四、课堂作文。

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可以根据内容自拟,《xxx》读后感、观《xxx》有感。

第四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学生自读自改。

1. 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2. 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交流评议。

1. 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由作者读。

2. 师生共同评议。

3. 评议要求。

①感情是否真实。

②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写出“感”来。

③还可怎样修改。

二、小组成员间互读互评
三、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扩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