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概论(第四章)

合集下载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教育学4章2、3节

教育学4章2、3节
(二)幼儿主体性
幼儿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环境相 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构成的双边活 动。
三、早期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3岁以前儿 童按自己大
纲学习
3-6岁儿童处于 按自己大纲向按 学校大纲学习的
(二)结构
1、师幼互动是存在于教师和幼 儿之间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主 体是教师和幼儿,同等重要, 互为主体。
2、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 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链状, 连续的过程。
3、师幼互动包括师幼之间的一 切相互关系。内容多种,形式 多样。
1、师幼互动的主体。 (教师和幼儿) 2、师幼互动的基础和条件。 (存在和发生的背景) 3、师幼互动过程。 (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过程) 4、师幼互动结果。 (互动中解决问题的效果)
同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幼儿同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态度等的相互作用
2、幼儿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相互影响 3、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了解当前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形式。
4、幼儿发展具有延宕性和累积性的特征。
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一)主体和主体性的内涵
是指从事认识活动的个体、社会团体以至整个人类。 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过渡
思考题
第三节 师幼互动
• 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表现在幼儿教育的 各个领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
教育过程中师幼双方通过交往和相互影响形成的双边互
动关系。
非对称性相倚关系
三层含义

幼儿教育学--第4章

幼儿教育学--第4章
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以及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组织多种多样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幼儿智力 的发展。 (三)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种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和思考。



(四)引导幼儿应用语言来表述和归纳自己所获得的经验。
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幼儿德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教 育影响,发展幼儿社会性,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教 育活动。
幼儿教育学
2014—04--06
第四章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第二节 幼儿体育 第三节 幼儿智育 第四节 幼儿德育 第五节 幼儿美育

第一节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 可能为前提,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 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 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素 质的教育。
(一)萌发爱的情感。

(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 为规范。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幼儿德育的实施,
日常生活、游戏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专门的德育活动:谈话、讨论、实践活动。 原则: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教师应注意尊重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三、幼儿体育的内容 (一)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1. 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 2. 制订、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 正确合理的卫生保健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 针的保证 3.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1. 体育游戏 2. 基本动作练习 3. 基本体操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整理《儿童教育概论》前5章的内容:学前教育学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中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一、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英国欧文创办幼儿学校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开办机构命名为“儿童花园”;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意味着社会组织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1.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母育学校、小学、拉丁学校、大学。

主要著作:《大教学论》,《母语学校》,《语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2. 法国卢梭他的贡献:“儿童的发现”和“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教育分成4个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从5岁-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从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并且提出“否定教育”3.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创始人1840年给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器官,使用游戏、作业、练习主要著作《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4 杜威美国教育家,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他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5 蒙台梭力意大利女幼儿教育家,开办了“儿童之家”他的教育方法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蒙台梭力运动提出“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概念著作《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第二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B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坚船利炮的长驱直入。

儿童教育概论

儿童教育概论
学校对儿童的个性化功能: a教师的个性品质b课堂教学c班集体
3、当今学校教育的误区
4、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作用:
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和针对性;连续性和终身性;天然性和权威性;感染性和灵活性。
家庭教育的作用:德——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智——开发儿童的智力;体——增强儿童的体质;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劳——养成儿童的劳动习惯
◆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2、体谅模式:是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费尔(P.McPhail)等人创建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第一章 儿童教育
概念:
1、儿童:儿童是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身心发展变
化迅速的活动主体。
2、儿童教育:狭义的儿童教育仅指学校儿童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启蒙的,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广义的儿童教育还包括家庭儿童教育和社会儿童教育。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
2、小学科学素养:P124
3、科学三位一体说: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科学探索过程及方法、科学探索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
儿童的科学——从儿童对周围的环境好奇。(出声或不出声的)发问、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解释,这一过程有的学者便认为是“儿童的科学”。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指的是()。

A.培养目标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新课程改革理论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共同性与方向性的关系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C.学校与家长的关系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 1912 年初,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主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军国民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有互通有无,都强调()。

A.通过体育进行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传授基本的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D.培养军事后备人才6.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教育改革的远点是().A.家庭教育B.教师培训C.课外活动D.课堂教学7.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作用不包括()。

A.示范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D.导向作用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个人的“个性、智能、学识”,并要外化出去。

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劳动本位论10.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A.奥苏泊尔B.布卢姆C.加涅D.桑代克11.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A.审美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素质教育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第一章:两种教育价值观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教育的形态: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育第二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史: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著作)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三章: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因素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是造成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3、为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因素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存在消极和积极的影响3、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③教育因素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有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④主观能动性1、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2、其形成与社会环境、个体需要等有关3、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个体实践)第四章:①教育的人口功能: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质量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②教育的文化功能: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本体影响着教育内容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观念教育手段③教育与经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内容和学科设置3.经济发展制约教育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的保守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的封闭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五章: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我读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概论》

我读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概论》

我读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概论》张宗麟(1899-1976),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

1925年夏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毕业时,他不顾社会轻视和家庭阻挠。

毅然决定追随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成为我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

在为发展中国幼教事业奋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他写下的幼教论著达60万余字(这些论著由其女儿张沪整理成《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对我国现代幼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5年夏,张宗麟从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科毕业后开始协助陈鹤琴举办鼓楼幼稚园。

同年10月,他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做了诸多有关幼儿教育的调查,并以研究员和指导员的身份,在陈鹤琴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幼教试验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教育界》、《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和《教育杂志》等刊物上。

1926年冬。

他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和在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经验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

该书1928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精要]全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绪论。

首先从良好的幼稚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儿童对国家、社会进步的作用,幼稚教育作为学制上一切教育之起点的地位。

幼稚教育辅助家庭、有益于家庭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

简要诠释了幼稚教育的含义,宗旨(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我国幼稚教育的由来及其现状。

主要介绍了我国创办幼稚园的历史,统计了当时幼稚园数量。

设想应该开办的幼稚园数量,幼稚教育的症结及补救方法。

第三章,幼稚教育的发展史略。

将世界范围的幼稚教育发展史分作三个时期,以福禄贝尔等人为代表的初创期,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改进期和以社会改革、儿童心理学及哲学进步为动因的猛进期。

第四章,幼稚生生活述略。

阐述了通过观察和测量所得出的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进而介绍了20种儿童日常生活的实例,表明了儿童生活之特点。

第五章,幼稚园课程。

张宗麟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知识重点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知识重点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知识重点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1、识记:(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

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

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

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儿童概论》讲稿演示

《儿童概论》讲稿演示

● 实践性
关注儿童问题,服务儿童工作, 关注儿童问题,服务儿童工作,造福儿童事业
----------------------1.3 ----------------------1.3 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 ---------
收集儿童信息的基本方法: 系统观察法 自我报告法 心理生理法 临床法 个案法 文化研究法
------------------------1.3 ------------------------1.3 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 ---------
● 临床法(个案研究): 临床法(个案研究): 通过访谈、观察、 通过访谈、观察、测试分数以及进行 生理心理评估的共同工作可以获得单 个个体心理逻辑功能的全景。 个个体心理逻辑功能的全景。
●分娩出生:
分娩过程(宫颈扩张、婴儿出生、胎盘离体),分娩并发症 分娩过程(宫颈扩张、婴儿出生、胎盘离体),分娩并发症 ),
----------------------------------------------------2.1 生物学基础 ------------------------------------------------------------------2.1
------------------------1.3 ------------------------1.3 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 --------
儿童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 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大量采用 ● 研究工作强调生态化的特点 ● 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 社会化的生命全程研究的兴起
------------------------------------------------- 2.3 脑科学进展 --------------● 美国国会也于1989年通过了公共法101-58,(Public Law 10158),宣布90年代为“脑的十年”。 ● 在我国,由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 1993年正式创办的面向全国科技界的常设性高层次学术会议组织 “香山科学会议” 。 ● 日本自1996年斥资2万亿日元启动“脑科学时代计划”以来,以惊 人态势发展脑科学实证研究,2003年元月又启动了“脑科学与教 育”研究项目。 ● 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改革研究中心(CERI) 提出了第一期“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计划,有30个发达国家 参加。在2002年第二期脑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计划中,美、日、 欧的一些脑科学家形成了3个研究分工与合作组织,对读、写、算 和终身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呈现美国、 日本、欧洲三足鼎立的形势。

幼儿教育第四章

幼儿教育第四章

第一节
幼儿
作为自然人的儿童有其适应该发展时期特点的独特的自然需 要。他们除了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外,还有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 儿童身上特有的突出的表现是好动、好奇、好玩,以及兴趣的多 样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增长的自主性、独立性等都是儿童自然的、 本能的反应,即所谓的“天性”。儿童还自有其区别于成人发展 生长的独特规律和顺序,因此儿童教育,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 越,更不能违背他们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压制儿童的发展需要, 违背他们的发展规律,就会导致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使他们难 以成长为健全的、真正的、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人。
第一节
幼儿
幼儿的心理活动带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 兴趣各不相同;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 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 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以上两种幼儿内部活动不是彼此分离而是密切相关的,它们 在幼儿内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必不可 少的基础,生理方面的任何变化、障碍都会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残疾、疾病常常使幼儿产生自卑感、活动不主动等;而情 绪愉快、活泼开朗的幼儿,身体一般都很健康。只有身心两方面 的活动都处于正常状态,幼儿才能积极从事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 用,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
2.幼儿心理方面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幼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 极大的变化,由此引起的幼儿心理的种种变化是幼儿园教育需要 认真面对的。 幼儿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这是幼儿生存发展的最重 要的基地。家庭变化中对幼儿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家庭结构的 变化、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等。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家庭结构的发展是趋向简 单化、小型化。这对幼儿发展的积极面在于,优越的条件能为孩 子的发展提供许多机会和条件。但是利用不当也有消极的影响, 现在所谓的“421综合征”、独生子女的个性缺点和不良习惯等 都是例证。

人民大2024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PPT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

人民大2024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PPT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
外国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大体都包含 着以下几个主题:
一、成长主题
成长是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儿童文学对成长的书写和表现, 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如果儿童文学作品里看不到成长生命的色彩和魅力,那 么,这样的作品对儿童读者来说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出生于英国后移民美国的弗朗西斯·伯内特的儿童小说《小公主》也是以成长为 主题的,它讲述的是女孩萨拉的故事,父亲是一位在印度服役的军官,七岁那一 年,她被父亲送到了英国一所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在那里她经历了种种遭遇, 遭到了势利的校长明琪小姐的白眼和压榨,但她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热爱读 书,善于思考,乐于助人,有正义感,还有自信自强的决心。最后,萨拉又过上 了幸福的“小公主”的生活。这部小说里,萨拉的成长是精神的成长,也是在复 杂环境下的精神成长。
第三节 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直接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的润泽,但外国儿童教育理论却给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先驱以思想启示。鲁 迅、周作人等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本位论”就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 哲学,也受惠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但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欧美儿童文学 理论还没有来到中国。直到1949年以后,才有苏联高尔基、伊林、西蒙诺夫 等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传播。欧美儿童文学理论的到来,则在1978年以后,日 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也陆续被译介到中国,上笙一郎的《儿童文学引论》和 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影响不小。后来,美国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 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和瑞士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的魅力》被译介出 版,给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带来一些启发。到21世纪,加拿大佩里·诺德曼的 《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和《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美国杰克·齐普 斯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德国维蕾 娜·卡斯特[ 也译作维雷娜·卡斯特。]的《成功:解读童话》、瑞典玛丽 亚·尼古拉耶娃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研究》和英国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 阅读环境》等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才系统性地被译介、出版和运用。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5篇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5篇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5篇第一篇: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整理《儿童教育概论》前5章的内容:学前教育学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中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一、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英国欧文创办幼儿学校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开办机构命名为“儿童花园”;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意味着社会组织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1.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母育学校、小学、拉丁学校、大学。

主要著作:《大教学论》,《母语学校》,《语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2.法国卢梭他的贡献:“儿童的发现”和“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教育分成4个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从5岁-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从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并且提出“否定教育”3.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创始人1840年给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器官,使用游戏、作业、练习主要著作《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4 杜威美国教育家,也是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他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蒙台梭力意大利女幼儿教育家,开办了“儿童之家”他的教育方法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蒙台梭力运动提出“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概念著作《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第二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B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坚船利炮的长驱直入。

幼儿教育第四章内容

幼儿教育第四章内容

幼儿教育第四章内容幼儿教育的第四章内容主要涉及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理论。

本章全面介绍了幼儿期儿童的生理、认知、语言、社交和情绪发展,并探讨了相关的研究和理论。

一、生理发展儿童的生理发展是儿童成长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系统不断发展和成熟,包括生长、运动和卫生习惯的形成等方面。

其次,本章讨论了儿童的节律和生物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营养摄入来促进儿童的生理健康。

二、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逐渐从感觉运动阶段发展到具体操作阶段,然后到抽象思维阶段。

本章探讨了儿童的感知、观察、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过程,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三、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儿童从单词的学习和句子的组合逐渐发展到语法的运用和语义的理解。

本章详细讨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咿呀学语期、单字期和语句期,并探讨了语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四、社交发展儿童的社交发展是其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儿童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教师等人的互动来建立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

本章讨论了儿童社交发展的不同方面,包括亲社会行为、合作和友谊的形成等,并介绍了一些促进儿童社会互动和交往的方法和策略。

五、情绪发展儿童的情绪发展是其情绪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学会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开始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经验。

本章探讨了儿童情绪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并介绍了一些帮助儿童情绪发展的方法和活动。

六、总结和展望本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于幼儿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幼儿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总之,幼儿教育的第四章内容涵盖了儿童生理、认知、语言、社交和情绪发展的多个方面。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第四章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第四章

第四章案例1爱看书的贝贝新学期开始了,幼儿园中二班转来了一位小朋友,叫贝贝。

贝贝站在妈妈的身后,瘦瘦小小的,戴着一付小眼镜,手里还拿着一本彩色版的《少儿小百科》。

见到老师后,妈妈提醒他向老师问好,贝贝小声地说了一声“老师好”,就又低头看他手里的书去了。

妈妈说:“贝贝就喜欢看书,对别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啊?”本案例可以从以下四个知识点分析:理论点1(第四章第2节):在1996年6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的运用感官和发展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这一目标规定也是家庭教育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

理论点2(第四章第2节):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新生儿呱呱坠地,对生活知识、生活技能一无所知,正是通过家庭的养育和教育,使得生物的个体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孩子通过家庭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在这一过程中,要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理论点3(第四章第2节):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说,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的一个生态系统,幼儿的社会化,也是从自我到他人,到周围环境逐步扩展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学习,包含了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几个范畴,家庭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任务。

儿童教育概论

儿童教育概论

《儿童教育概论》课程内容设计导论一、儿童的历史1、哺育与杀婴(本能)2、儿童作为贡品(远古)3、儿童作为财产(古代)4、儿童是纯洁的(基督教)5、儿童是自由的(文艺复兴)6、儿童就是儿童(卢梭)7、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8、儿童是自在的(杜威)9、一门未完成的学科——儿童学二、儿童观的理论形态1、儿童观界定2、几种主要的儿童观(1)复演说(2)模仿说(3)预备说(4)展开说(5)塑造论(6)生长论3、为什么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三、儿童学的目标1、儿童的“实际是”与“可能是”2、儿童的心灵世界3、儿童与教育第一章儿童的意识一、物质与意识二、意识概念的界定二、他物意识三、儿童的认识能力四、儿童的空间感五、儿童的时间感六、儿童的因果观念七、康德的两种自我概念八、胡塞尔的原-自我九、舍勒的心理之流十、詹姆士的自我分类十一、米德的社会自我十二、心理学的自我实验十三、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十四、自我认同与他者的承认十五、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儿童人格发展第二章儿童的意志一、意志问题的由来二、意志行为的三个环节三、康德哲学中的两种意志概念四、康德对儿童天性的看法五、康德哲学中两种理性的概念六、康德关于儿童理智和意志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七、康德对三种教育的区分八、康德教育学中的强制与惩罚九、康德教育学中的三个目标十、理性与自主性十一、儿童的天性十二、野性与教养十三、两种任性十四、儿童的自制力十五、儿童的责任感十六、儿童的逃避心理第三章儿童的情感一、柏拉图论情感的特性二、《会饮》中的两种情感学说三、情感感受——快乐与痛苦四、情感体验——喜欢与厌恶五、情感的意向性——爱与恨六、情感与理性七、情感与价值八、儿童的敏感性九、儿童的自爱十、儿童的骄傲与自大十一、儿童的荣誉感与面子十二、儿童的羞耻感十三、儿童的他爱十四、儿童的同情心十五、儿童的慷慨与仁慈十六、儿童的惊恐与暴力行为儿童的懊悔第四章儿童的人格一、哲学的人格概念二、康德的人格尊严三、舍勒的人格中心四、人格与价值五、感官价值六、生命价值七、精神价值八、人格价值九、人格与行为十、舍勒的四种纯粹人格类型十一、儿童的价值感十二、儿童的偶像崇拜十三、儿童的逞能与英雄主义十四、儿童的嫉妒心十五、儿童的怨恨十六、儿童的依附性人格十七、儿童人格培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2、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 克费尔(P.McPhail)等人创建的一种道 德教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 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 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 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 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4
《生命线丛书》教材
麦克费尔等人在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 事”的基础上,编制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人 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 书》。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3部分 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 人际与社会情景。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5
18
评价:
其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 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 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 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 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 非常疑惑。 其二,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也试图 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只建立在对12 岁一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2岁以前 儿童的实证研究。
19
3、社会学习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为班杜拉(A· Bandura)和 米切尔(W· Mischei)等人创建。他们强 调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 产物。在社会环境里,人类通常是直接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模式 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观察和模 仿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有关社会行 为的学习,因而也称“社会学习”。
儿童教育概论
1
第四章 儿童道德教育
一、儿童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 二、儿童道德教育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道德教育
四、小学德育课程改革
2
一、儿童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
儿童品德的心理结构:
知——道德认识 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 行——道德行为
3
二、儿童道德教育模式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20
评价:
首先,提出了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 物,认为通过观察也能获得知识和行为,这些与行 为主义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的领域。 其次,揭示和论证了示范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 要作用,强调自我调节对品德形成的影响,对学校 德育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不足:忽视了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判断水平 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与儿童品德形成密切相关 的因素;片面强调环境的强大作用;缺乏具体的、 可操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等。
21
当代我国道德教育模式
1、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2、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 3、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模式
22
思考题:
你认为儿童道德中存在的最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3
4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柯 尔伯格等人创建。前者的贡献主要体 现在理论建设上,而后者的贡献还体 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 道德教育模式。
5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三种水平和 六个阶段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 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 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 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 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 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 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 发展水平。
6
7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 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 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 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 段。
8
水平1——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 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 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 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 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
9
水平2——习俗水平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和 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 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 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 就可以免受指责。
10
水平3——后习俗水平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 德。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 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 可以修正的。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 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 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 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2、体谅模式
17
评价:
体谅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都建立在大 规模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教育界对其 实践部分(围绕《生命线丛书》的教材、 教法和教育目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其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 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 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 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11
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指的是同时涉及 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 境或问题。
12
评价: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
育模式,还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 究模式。 ◆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根本没有出现阶段5 和阶段6的道德发展特征。科尔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很 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强调道德判断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 段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然而,对美国中学毕业生的调查 显示,他们道德发展水平多数已经达到阶段4,但之后的调 查又发现其中不少人回到了阶段2。 ◆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