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概论(第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7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 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 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 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 段。
8
水平1——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 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 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 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 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
19
3、社会学习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为班杜拉(A· Bandura)和 米切尔(W· Mischei)等人创建。他们强 调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 产物。在社会环境里,人类通常是直接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模式 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观察和模 仿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有关社会行 为的学习,因而也称“社会学习”。
百度文库13
2、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 克费尔(P.McPhail)等人创建的一种道 德教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 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 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 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 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4
《生命线丛书》教材
麦克费尔等人在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 事”的基础上,编制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人 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 书》。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3部分 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 人际与社会情景。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5
11
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指的是同时涉及 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 境或问题。
12
评价: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
育模式,还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 究模式。 ◆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根本没有出现阶段5 和阶段6的道德发展特征。科尔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很 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强调道德判断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 段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然而,对美国中学毕业生的调查 显示,他们道德发展水平多数已经达到阶段4,但之后的调 查又发现其中不少人回到了阶段2。 ◆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21
当代我国道德教育模式
1、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2、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 3、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模式
22
思考题:
你认为儿童道德中存在的最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3
儿童教育概论
1
第四章 儿童道德教育
一、儿童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 二、儿童道德教育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道德教育
四、小学德育课程改革
2
一、儿童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
儿童品德的心理结构:
知——道德认识 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 行——道德行为
3
二、儿童道德教育模式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2、体谅模式
16
2、体谅模式
17
评价:
体谅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都建立在大 规模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教育界对其 实践部分(围绕《生命线丛书》的教材、 教法和教育目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其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 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 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 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9
水平2——习俗水平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和 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 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 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 就可以免受指责。
10
水平3——后习俗水平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 德。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 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 可以修正的。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 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 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 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
20
评价:
首先,提出了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 物,认为通过观察也能获得知识和行为,这些与行 为主义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的领域。 其次,揭示和论证了示范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 要作用,强调自我调节对品德形成的影响,对学校 德育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不足:忽视了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判断水平 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与儿童品德形成密切相关 的因素;片面强调环境的强大作用;缺乏具体的、 可操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等。
18
评价:
其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 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 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 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 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 非常疑惑。 其二,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也试图 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只建立在对12 岁一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2岁以前 儿童的实证研究。
4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柯 尔伯格等人创建。前者的贡献主要体 现在理论建设上,而后者的贡献还体 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 道德教育模式。
5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三种水平和 六个阶段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 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 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 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 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 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 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 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