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合集下载

哲学基础课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哲学基础课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中一切事 升的、向前的、 上升性质的变 物的变化 进步的,也有 化 和过程 下降的、向后
的、退步的)
性质 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揭示了事物运 不同 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动、变化所包
含的趋向性
不同点
我国“神州号” 系列飞船
(2)发展的定义
发展的过程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 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 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都是变化发展的
探测月球 探索太空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 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 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 特里希。这3 位科学家在生物大分 子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贡献,瑞
※ 小品反映了什么?
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 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旗号标准
探究
在现实生活中还 存在哪些区分新旧事 物的错误标准呢?
教学总结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他们的研究工 作提升了人类对生命进程的认识。
2.把握发展 (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讨论
相同点:
都表明事物不是静止的,不 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运动
变化
发展
物质存在 运动中发生的 新事物代替旧
含 的方式, 状态乃至性质 事物,是具有
义 是指宇宙 的改变(有上 向前、进步、
不 同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新 旧事物
经济特区
“三个代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
毛孩

哲学与人生-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哲学与人生-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2.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事物的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增加,不是重复。
发展的实质
含义: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正确把握发展的概念
第一,必须紧紧把握发展的本质,树立科学 的发展观
正确把握发展的概念
第二,必须学会正确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看 到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早知道只吃这半个饼就行了”
《百喻经》中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人饿了,狼吞 虎咽地吃了一个饼,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 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吃,吃到一半,饱 了,这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 明地说 “我今天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吃 的六个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只 吃这半个饼就行了。”
人应如何正确看待逆境?
• (1)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逆境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强者无惧逆境。
• 例: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的故事,他个子不高,但有句很 著名的话:天塌下来有高佬顶着。
• (2)逆境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促使人反省自己的缺 点和不足,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人的成 长。
• (3)逆境可以积累人生的失败经验,使人越变越聪明。中 国古训:“吃一堑,长一智”
•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前进中有曲 折,曲折中有前进。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有 顺境和逆境。
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案例1
《哈佛女孩刘亦婷》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
刘亦婷是成都外国语学校高1996级(1999届) 学生。她在高中的班主任是李晋蓉。于1999年 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8月1日赴 美国留学,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 她学的是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刘亦婷根据她 “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于2003年10月应 聘到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同时也在准备 读研究生。毕业后刘亦婷在成都外国语学校设 有“刘亦婷课外活动奖”专门为奖励,激励在 学校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校友。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及方法论高中学生复习政治必修四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辩证唯物论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专题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学基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基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能力方面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觉悟方面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教学方法讲、读、议结合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方法论。

它对指导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意义重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的。

当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的、平稳的,也可能是突然的、剧烈的。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变化,都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事物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内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生物体的发育,物质的化学反应和社会制度的演化等,都与其自身属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些内部因素会影响事物的生命周期和速度,甚至决定着其生死存亡。

外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例如气候、自然灾害、地形等等;社会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

外部因素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可以使其遭受挫折、失去生命力。

相互作用因素相互作用因素是指事物之间相互的影响,包括积极的互补作用和消极的竞争作用。

在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中,事物经常发生性质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减,形成了复杂的事物体系和格局。

事物变化的表现事物变化经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长和减少这是事物变化最基本的表现之一。

具体表现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一个种群的大小、一个企业的营收盈利等等。

转变和变异转变和变异是指事物发生属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生物体的突变、企业的转型等等。

交替和周期性事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季节变化、经济波动等等。

而交替变化则是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交替出现,比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演替、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化等等。

事物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事物的变化对于人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还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科技进步事物的变化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这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让人类能够更加舒适、便利地生活。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提纲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把握发展的概念。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1)把握量变和质变的概念。

(2)量变、质变的形式。

3.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不可能直线发展。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而理解和掌握发展观点的关键是对发展的实质的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才能划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界限,明确如何促进事物的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区分新旧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新旧事物并不容易区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受旧观念的影响,或者是各种旧事物冠以新事物的名称,难免鱼目混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中,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种情形较难理解。

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

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要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光明的前景,有无限发展的机遇,必将在新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学习“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课时学习“量变和质变”及“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三课时,学习“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高中哲学原理归纳及高考例题表

高中哲学原理归纳及高考例题表
(全国Ⅰ2008-39)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强大。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四川2008-39)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川2007-38)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制定《物权法》制定的必要性。
规律客观性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高考模拟题)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为什么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抗拒这一进程。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能力方面①本框讲了大量的现象和规律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②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②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师边讲边板书,教学完成,本框内容就可以用图示形式勾画出来。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弄清前两节和第三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

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设此问的目的是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

)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第三节的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题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的基础。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原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原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归纳哲学原理归纳一、哲学原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哲学原理是指揭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是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素。

哲学原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普遍性: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2. 统一性:哲学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基础性:哲学原理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

4. 抽象性:哲学原理是对实际事物的一般规律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以下基本原理:1. 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2. 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原理:包括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飞跃、事物的发展的周期性等。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和决定性因素。

唯心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1. 精神第一性原理: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决定性因素。

2. 意识的独立性原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和本质。

3. 精神的创造性原理: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具有创造事物的能力和作用。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关系。

1. 认识论上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2. 方法论上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实事求是、全面分析问题,唯心主义则强调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3. 社会实践上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唯心主义则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存在着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而形而上学则倾向于片面、抽象和静止的认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基础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注意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高中政治 第八课:《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八课:《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课件 新人教必修4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②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100ºC
水蒸气

(0ºC ,100ºC)
3、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两个概念:量变、质变 一个原理——质量互变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上)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
(1)什么是量变?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
内部矛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斗争、依存
力量上的增减
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还在统一体内进行)
(2)什么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小结
讨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请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分析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课堂教学实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华林飞
作者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七中学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课堂实录 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中 哲学常识
摘要:武汉的夏天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热)对!武汉素有“火炉”之称,一到夏天,纳凉消暑的用品是武汉人必不司少的。

(摆扇子)这是我奶奶夏天用的蒲扇,这是我妈妈用的鹅毛扇,这是几年前我用的小台扇,现在家里都装空调了。

这几年我们武汉经济发展很快,变化挺大。

今天,我们来聊聊身边的变化与发展,并且领悟这些变化和发展中蕴涵的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相同点:
都表明事物不是静止的,承 认了绝对运动。
变化 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有上升的、向前、进步的,也有下 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 是具有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过程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始祖鸟变成现代鸟类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
E、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 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动物的演变史
问: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问:社会形 态的每一次 更替说明了 什么?
(表明人 类社会是 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 程。)
“嫦娥奔月”的传说 “把酒问青天”的慨叹 “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运动的 ,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 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日新月异地变 化,今年是全国第一,明年可能就不是了。
这一现象蕴涵哲理是 (B)
①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不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很 少的 ② 只要努力,就必然能够促进事物的发 展 ③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和 变化 ④一切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正确灭亡)
下列不属于发展的是 (A )
A、用计算机算命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 会制度 D、航天技术进一步完善
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 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下列说法中能

旧事物
新 旧事物
A、新中国的成立 B、经济全球化 C、基因工程 D 航天技术
E、千年虫
F、疯牛病
G 、机器人抢险
H 、“大锅饭”观 念
(ABCDG)
讨论
判断新旧事物时,人们容易出现的 错误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试举例 说明
讨论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误标准之一: 时间标准
※ 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 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 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 学道理?
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 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 的世界
错误标准之二: 现状标准
※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 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错误标准之三: 名称、旗号标准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邀请,去参加 音乐会,可节目刚演出不久,他就打起瞌睡来,这是 女主人推了他一下,问:“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 好听?女主人惊奇地说,这里演奏的可都是流行的乐 曲啊。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难道流行的东西就 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反驳:“不高尚的东西怎么 会流行呢?”
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C )
()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 事物代替旧事物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显牛羊”。 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是如此葱郁茂 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 梁”,这表明 (B)
赫尔岑听了这句话,风趣地回答:“那么,流行性 感冒也是高尚的吗?”说完,就走了。
问:女主人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 的新奇,一时的流行等。而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 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 的前途。)
教学小结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
发展的含义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问:哪些属于“发展”? 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BF) (ABCDEF)
3、把握发展要着重注意两点
(1)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至上 三点五英寸A盘 U盘等移动存储

新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前途
探测月球
探索太空
问:人类对宇宙 的深入探求说明
了什么哲理?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 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都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把握发展要着重注意两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