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2.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初步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互依关系。
2、学习内容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因数和倍数之间的依存关系。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后面内容学习的铺垫。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探究因数和倍数概念的过程中,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互依关系。
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效果评价导入新课任务一:导入新课。
1、她们是什么关系?生:母女关系。
2、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关系吗?指名说一说。
生: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同学关系。
3、讨论:爸爸的说法对吗?指名说一说。
教师总结:不对,得说出他是谁的爸爸。
如果没有孩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孩子。
爸爸也不是所有人的爸爸,而是某个人的爸爸。
爸爸和儿子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数学中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说一说,学习生活中的某些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同时引出本课内容。
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参与程度,对积极参加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学生辩论。
教师总结:你不知道的秘密。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它们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8、你能用字母表示因数和倍数吗?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总结:如果A÷B=C(A自然数),那么B和C是A的因数,和C的倍数。
9、完成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迁移运用任务三:课堂练习基础题:1、填一填。
观察算式,填一填。
3×8=248÷4=2()是()因数,()是()因数,()是()倍数。
数字的因数和倍数认识数字的因数和倍数特性
数字的因数和倍数认识数字的因数和倍数特性数字的因数和倍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数字的认识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数字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应用。
一、数字的因数认识和特性1.1 因数的定义在数学中,若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那么称a是b的因数,b是a的倍数。
例如,整数8能被整数2整除,因此2是8的因数,8是2的倍数。
1.2 因数的表示对于整数a和b,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可以用符号a│b来表示。
例如,表示2│8,表示2是8的因数。
1.3 因数的特性(1)每个整数都有自身和1作为因数,称为它的自身因数和1因数。
例如,整数7的自身因数是7和1。
(2)如果整数a是整数b的因数,那么整数b一定是整数a的倍数。
例如,整数3是整数6的因数,那么整数6是整数3的倍数。
(3)负整数和零可能既是因数,也是倍数。
1.4 因数的性质(1)如果整数a是整数b的因数,则称整数b是整数a的倍数。
例如,整数2是整数6的因数,则整数6是整数2的倍数。
(2)一个整数的所有因数之和等于该整数本身。
例如,整数6的因数是1、2、3和6,它们之和为1+2+3+6=12,等于整数6本身。
二、数字的倍数认识和特性2.1 倍数的定义在数学中,如果一个整数a能被另一个整数b整除,那么称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例如,整数6能被整数2整除,因此6是2的倍数,2是6的因数。
2.2 倍数的表示对于整数a和b,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可以用符号b│a来表示。
例如,表示2│6,表示2是6的倍数。
2.3 倍数的特性(1)每个整数都是自身的倍数。
例如,整数4是整数4的倍数。
(2)一个整数的倍数可以有无数个。
例如,整数2的倍数有2,4,6,8等等。
(3)一个整数的倍数与该整数成等差数列。
例如,整数3的倍数有3,6,9,12等等。
(4)负整数和零可能既是因数,也是倍数。
2.4 倍数的性质(1)如果整数a是整数b的倍数,则称整数b是整数a的因数。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举例、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享,看看大家找出的因数和倍数是否一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评课优缺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评课优缺点
今天学习了沈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课一开始,教者联系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讨论羊的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倍数关系,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讨论体会倍数、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由“接受”到“领会”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展示自我。
感受之二:沈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有效地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只是在找的过程中,要是能再开放一些,让学生先自己去找,这样学生在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找法,这些找法有些是有序的,有些是无序的,甚至出现有重复或遗漏现象。
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法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这样,对于中下等生而言,对因数的找法的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另外,在练习环节,辨一辨的第3小题:18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这一题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我估计学生是受成对成对找因数的找法的影响,认为6和9不是一对的,所以就误认为是错误的。
此时,教者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辨析,进而说出理由。
感受之三:教者教态自然、亲切,有亲和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沈老师自己的教学个性特色。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 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
它们是描述整数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
因数指的是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所有正整数。
例如,6的因数有1、2、3和6本身。
我们可以用符号a|b来表示a是b的因子。
倍数指的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整数所得到的结果。
例如,2是4的倍数,因为2×2=4。
我们可以用符号b=ka来表示b是a的倍数。
2. 因子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因子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a是b的因子,那么b一定是a的倍数。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数字能够整除另一个数字,则后者一定能被前者整除。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关系:考虑数字12和6。
12可以被6整除,所以6是12的因子;而12本身也是6的倍数,因为12=6×2。
3. 如何确定一个数字的因子?确定一个数字的因子非常简单。
我们只需要从1开始逐个尝试是否能够整除该数字即可。
如果能够整除,则该数是因子之一。
以12为例,我们可以从1开始逐个尝试:1不能整除12,2可以整除12,所以2是12的因子。
同理,3也是12的因子。
继续尝试4、5、6、7、8、9、10、11,发现只有2和3能够整除12。
最后得出结论:12的因子有1、2、3和12本身。
4. 如何确定一个数字的倍数?确定一个数字的倍数也非常简单。
我们只需要将该数字乘以任意一个整数即可得到它的倍数。
以6为例,我们可以将6分别乘以1, 2, 3, 4, 5等来得到它的倍数:6、12、18、24等等。
这些都是6的倍数。
5. 因子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因子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a.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Greatest Common Divisor,简称GCD)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最大因子。
最小公倍数(Least Common Multiple,简称LCM)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最小倍数。
求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因子和倍数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因数和倍数这个超有趣的数学概念哈。
咱们先说说因数。
想象一下,因数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它们手拉手就能组成一个数。
比如说6这个数,1和6是一对小伙伴,因为1乘以6等于6;2和3也是一对小伙伴,2乘以3也等于6。
那这1、2、3、6呢,就都是6的因数啦。
就好像6是一个小团队,1、2、3、6这些小伙伴凑一块儿就能把这个小团队组建起来。
再来说说倍数。
倍数就像是这个小团队的分身术。
还拿6来说,6乘以1等于6,那6就是6的1倍;6乘以2等于12,这时候12就是6的2倍;6乘以3等于18,18就是6的3倍,以此类推。
这就好像6这个小团队,一变二、二变三,变出了好多和自己有关的数,这些数就是6的倍数。
那因数和倍数有啥关系呢?因数就像是盖房子的小砖头,倍数就是用这些小砖头盖起来的大房子。
一个数的因数数量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小团队的小伙伴数量有限。
可是一个数的倍数那可就无限多啦,就像小团队的分身可以有无数个一样。
而且呀,为了方便咱们找因数和倍数,还有一些小窍门呢。
找因数的时候,就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
找倍数就简单啦,用这个数去乘以1、2、3、4……一直乘下去就得到好多倍数啦。
怎么样,因数和倍数是不是还挺好玩的呢?。
数学中的因数与倍数认识小学数学中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性质
数学中的因数与倍数认识小学数学中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性质在小学数学中,因数和倍数是重要的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性质以及应用。
一、因数的认识和性质因数是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例如,2是4的因数,因为4÷2=2。
因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一个数的因数有很多个,比如6的因数有1、2、3和6。
每个数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特殊的因数,它们分别被称为1和这个数的本身。
这两个因数称为该数的一对因数。
例如,8的一对因数是1和8。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时,我们可以用除法来验证。
如果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能够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因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
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重要的性质:1. 每个数都是1和它本身的因数。
2. 任何数的因数都不会大于这个数本身。
3. 两个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公共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4. 两个数的因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积。
5. 对于不同的数,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因数。
二、倍数的认识和性质倍数是指可以被一个数整除的数,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例如,6的倍数有6、12、18等。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多个,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用这个数去乘以不同的整数来得到更多的倍数。
倍数也有一些重要的性质:1. 0是任何数的倍数,因为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
2.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因为它可以整除这个数。
3. 两个数的公倍数是它们的倍数中同时能够整除的最小数。
4.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5. 对于不同的数,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倍数。
三、因数和倍数的应用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几个例子:1. 约分:我们可以利用因数的概念来约分一个分数。
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可以被约去,使得分数变得更简单。
2. 最大公约数:找到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助于简化问题。
例如,在求解分数的四则运算时,我们可以先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然后进行约分操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1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课件(共20张PPT)
作业1: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 作业2:完成练习题。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例如,12÷2=6,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12÷2=6 第 20÷10=2 一 30算式中,还有谁 是谁的因数?谁是 谁的倍数?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12÷2=6 第 20÷10=2 一 30÷6=5 种 21÷21=1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1.把符合条件的数填入相应的热气球里。 (选自教材P7 T1)
1、2、3、4、 6、9、12、 18、36
1、2、3、4、5 、6、10、12、 15、20、30、60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2. 填空题。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 整 )数而没有 (余数 ),我们就说,除数是被除数的( 因数 ) 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 )。 (2)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 )的,不能单独存在。 (3)12÷4=3,我们就说 4 和 3 是 12 的( 因数 ), 12 是 4 和 3 的( 倍数 ) 。
知识提炼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
数,那么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被除数是除 数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小试牛刀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选自教材P5 做一做)
4和24
26和13
4是24的因数 24是4的倍数
13是26的因数 26是13的倍数
你发现因数和倍数之间有什么 关系?
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精编教学PPT课件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认识》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认识》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在3、16、51这三个数中,(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2.在15÷3=5中,15是3和5的( ),3和5是15的( )。
3.如果48÷8=6,我们就说8是48的( ),48是8的( )。
4.在算式A÷B =C (A 、B 、C 均为非0自然数),那么( )和( )是( )的因数;( )是( )和( )的倍数。
5.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说的数一般是不包括( )的自然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 )的,不能单独存在。
6.猜电话号码0592A B C D E F G提示:.5A 的最小倍数;.B 最小的合数;.5C 的最大因数;.D 它既是4的倍数,又是4的因数;.E 它的所有因数是1,2,3,6;.10F 内最大的质数;.G 它只有一个因数。
这个号码就是( )。
7.自然数a 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
8.已知A =B×C (A 、B 、C 均为非0自然数),那么( )和( )是( )的因数;( )是( )和( )的倍数。
9.根据18÷2=9,说说(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二、作图题10.把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的算式圈出来。
3.5÷5=0.7 15÷3=54.4÷0.4=11 0÷7=018÷18=1 19÷1=19 15÷4=3……3 9÷2=4.511.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下面立体图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12.下面图形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三、判断题13.如果两个数的商是整数,被除数就是除数的倍数。
1.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第2课时
看一看,想一想
18的因数有:1,2,3,6,9,18。 30的因数有:1,2,3,5你,发6,现1了0,什1么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18的最小因数是( 1 ),最大因数是( 18 ) 30的最小因数是( 1 ),最大因数是( 30 ) 36的最小因数是( 1 ),最大因数是( 36 )
第2课时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2)
回顾整理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 是谁的因数?
34÷2=17 2÷4=
18÷6=
34÷2=17,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所以 34是2和17的倍数,2和17是34的因数。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 的因数?
34÷2=
2÷4=0.5 18÷6=
2÷4=0.5,商是小数不是整 数,没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1.(2)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各写5个)。 【选自教材P7 练习二 第2题】 4 7 10 6 9
4的倍数有:4,8,12,16,20,… 7的倍数有:7,14,21,28,35,… 10的倍数有:10,20,30,40,50,… 6的倍数有:6,12,18,24,30,… 9的倍数有:9,18,27,36,45,…
__1_8_。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30÷1=30
36÷1=36
3300÷÷23==11像商50 3都6÷是66=,6只这写333样666一÷ ÷ ÷除个234数= = =。和11982
30÷5=6
36÷6=6
30的因数有:1,2,3, 36的因数有:1,2,3, 5,6,10,15,30。 4,6,9,12,18,36。
因数和倍数(2)
因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 数是它本身。 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因数是一个数能够整除另一个数的数,而倍数则是一个数的整数倍。它们在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如何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以及如何计算两个数的公倍数。
解决方法: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2)质数与合数的判断;
难点:学生在判断质数与合数时,可能会忽略1和本身这两个因数;
解决方法:强调质数的定义,指导学生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3)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以及求解过程中容易出错;
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我特别强调了因数和倍数的寻找方法,以及质数与合数的判断。通过举例和对比,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可能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数与倍数的初步认识
04
典型例题与实战演练
典型例题解析
01020304例题1找出数字12的所有因数。
• 解析
从1开始逐一尝试除以12,记 录下能够整除的数字,即得 12的所有因数:1, 2, 3, 4, 6,
12。
例题2
找出数字5的倍数,直到50。
• 解析
从5开始,每次加5,得到5的 倍数序列:5, 10, 15, 20, ... ,
积极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 的解决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 分析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
互动交流
与同学和老师保持互动交流, 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技巧,相
互启发,共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任何整数至少有两个因数,即1和 它本身。
性质2
如果a是b的因数,并且b是c的因 数,那么a也是c的因数(因数的传 递性)。
性质3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对于任何一 个整数n,它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并且这个数值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 。
寻找因数的方法
方法1
逐一测试。对于给定的整数n,可以逐一测试从1到n的所有整数,看它们是否 能够整除n。能够整除n的整数就是n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的相互联系
定义关联
因数是能够整除给定数的数,而倍数是给定数的整数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本身 就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互转化
一个数的因数可以转化为倍数,倍数也可以转化为因数。例如,10是5的倍数, 同时也可以说5是10的因数。
通过因数求倍数
乘法运算
通过因数求倍数,可以利用乘法运算 。如,已知2和3是6的因数,那么6 的倍数可以通过2乘以3再乘以某个 整数得到。
因数与倍数的性质
探究因数和倍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如 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 们在数学运算中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与倍数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与倍数的认识因数与倍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我们在进行数学运算时经常会接触到的内容。
因此,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认识,对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
一、因数的概念与性质1.因数的定义在数学中,我们把一个数能够整除另一个数的数称为这个数的因数。
比如,6的因数就有1、2、3和6。
因为1能整除6,2也能整除6,3也能整除6,6自己本身也能整除6。
2.因数的性质(1)任何一个数都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
(2)如果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是那个数的因数。
(3)如果一个数的因数都是它本身和1以外的其他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质数。
比如,7的因数就只有1和7,所以7就是质数。
(4)一个数的因数有限,并且最小的因数不为0,大于等于2。
二、倍数的概念与性质1.倍数的定义在数学中,我们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数倍,就称这个数是那个数的倍数。
比如,6是3的倍数,因为6等于3乘以2。
同样的,12也是3的倍数,因为12等于3乘以4。
2.倍数的性质(1)一个数的所有倍数都可以用这个数乘以自然数来表示。
(2)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多个。
(3)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是正整数、负整数、零或小数等。
三、因数与倍数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因数与倍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数的因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而一个数的倍数,也可以是这个数的因数。
因此,因数与倍数可以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比如,6的因数有1、2、3、6,那么6的倍数就是6、12、18、24,分别是1乘以6、2乘以6、3乘以6、4乘以6。
2.因数与倍数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购物时,我们要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就需要用到倍数的概念;在做几何题时,我们需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来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
此外,因数与倍数还有着很多实际的应用。
2017—2018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017—2018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因数与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第30页例1、例2和第31页例3以及试一试,练五1—4教学目标:1.通过用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产生研究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因数与倍数的认识课件或情境图等。
因数与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因数与倍数的认识15的因数有:16的因数有:2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一谈话导入:1.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的知识。
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2.追问:刚才有人提到了自然数,你能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自然数吗?3.揭示课题: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除之外的自然数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本日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认识(板书局部课题)。
【设计企图:夸大新知与旧知的接洽,又让学生建立合适的新知生长点。
】二、探究互助,研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和倍数。
1.观察互助--看懂图意:出示例1情境图,你都看懂了什么?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2.学生分组操作,小组内研讨。
3.学生分小组汇报,老师多媒体演示学生拼摆的过程。
(1)3×4=12 4×3=12(2)2×6=12 6×2=12(3)1×12=12 12×1=12【设计企图: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因数和倍数的实践意义,学生更容易了解。
而且十分感兴趣】4.指导学生观察:3×4=124×3=12,告诉学生:由于4和3相乘等于12,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5.你能根据2×6=12 6×2=12,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指名仿照例子说一说。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课件
因数的范围
一个数的因数总是小于等 于它本身的正整数。例如 ,13的因数只有1和13。
倍数的定义
倍数
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 、b都不为0),那么b就 是a的一个倍数。例如, 12能被6整除,因此6是12 的倍数。
倍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如12的倍数有12、24、 36、48等。
倍数的范围
因数和倍数的应用
数学运算
因数和倍数是数学运算的基础 ,如乘法和除法。
数学问题解决
通过寻找因数和倍数,可以解 决一些数学问题,如找出某数 的所有因数或某数的最小公倍 数。
密码学
在密码学中,因数和倍数常用 于生成加密密钥,以确保信息 的安全性。
计算机科学
在计算机科学中,因数和倍数 用于实现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 ,如快速排序和二叉搜索树等
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 方法。
理解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的应用 ,如约分、通分等。
02
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因数的定义
01
02
03
因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 (a、b都不为0),那么b 就是a的一个因数。例如 ,12能被3和4整除,因此 3和4是12的因数。
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总是成对出 现的,如12的因数有3、4 、6和12,其中3和12、4 和6是两对不同的因数。
进阶练习题
总结词:提升理解 1、题目:在1-100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
2、题目:在1-100中,哪些数是5的倍数?
挑战练习题
总结词:挑战自我 1、题目:在1-100中,哪些数同时是2、3、5的倍数?
2、题目:在1-100中,哪些数同时是2、3、5、7的倍数?
06
总结与回顾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第一章:认识因数与倍数1.1 教学目标1.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2. 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3. 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1.2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 讲解: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举例说明;3. 练习:学生练习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1.3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找出因数和判断倍数。
第二章:求一个数的因数2.1 教学目标1.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 能够列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2 教学内容1. 讲解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 练习:学生练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并列出全部因数。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求因数。
第三章:求一个数的倍数3.1 教学目标1.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2. 能够列出一个数的全部倍数。
3.2 教学内容1. 讲解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2. 练习:学生练习求一个数的倍数,并列出全部倍数。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求倍数。
第四章:倍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1. 掌握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与倍数相关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1. 通过实例讲解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练习:学生练习解决与倍数相关的问题。
4.3 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讲解法,讲解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解决与倍数相关的问题。
5.1 教学目标1. 巩固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理解;2. 巩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提高解决与因数和倍数相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2. 复习练习:学生进行因数与倍数的复习练习。
5.3 教学方法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巩固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2. 能识别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 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方法。
4. 通过练习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白板或黑板2、数字卡片3、分组讨论用纸和笔4、练习题材料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①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前知识。
②例如:“3的倍数有哪些?”“6有哪些因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定义介绍:①清晰地给出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为0),我们就说除数是被除数的(也称约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
因为12÷6=2.所以也可以说6是12 的因数,12是6的倍数。
②举例说明,并关联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例。
2. 寻找规律:①在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_,最大因数是___;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_._最大倍数;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②展示如何通过除法找到所有因数。
3. 互动探讨:让学生尝试找出一些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解释思考过程。
(三)分组探究(10分钟)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不同数值的数字卡片。
②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并用卡片找出这些数的因数和倍数。
③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方法。
(四)实践练习(15分钟)①分发练习题材料给每位学生。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
③核对答案,集体讨论错误题目的原因。
(五)总结反馈(5分钟)①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和寻找方法。
②强调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③收集学生的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六)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家中自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 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在整数运算和数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因数因数指的是能够整除一个给定整数的整数。
如果一个整数a能够被另一个整数b整除,那么b就是a的因数。
6可以被1、2、3和6本身整除,所以1、2、3和6都是6的因数。
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一个整数a的因数为b:b | a。
其中,“|”表示“能够整除”。
3 | 9表示3是9的因子。
1.2 倍数倍数指的是一个给定整数乘以另一个整数得到的结果。
如果一个整数b可以被另一个整数a乘以某个整数得到,那么b就是a的倍数。
12可以被2、3、4、6和12本身乘以得到,所以2、3、4、6和12都是12的倍数。
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一个整数a的倍數为b:a | b。
其中,“|”表示“能够被…乘以”。
9 | 27表示9是27的倍數。
2. 因数和倍数的性质因数和倍数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这些性质使得它们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2.1 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因子称为它们的公约数。
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和6。
在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最大公约数在求解分式、化简分式以及解线性方程等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2.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倍數称为它们的公倍數。
3和4的公倍數有12、24、36等。
在所有公倍數中,最小的那个称为这些整數的最小公倍數。
3和4的最小公倍數是12。
最小公倍數在求解分式加减法、求解同余方程等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2.3 质因子分解一个正整数可以表示为多个质因子相乘的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质因子分解。
质因子指的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因子的因子,也就是素数。
36可以分解为2^2 * 3^2,其中2和3都是质因子。
质因子分解在求解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判断两个整数是否互质等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因数和倍数的应用因数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3.1 分式运算在分式运算中,我们需要找到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或公倍數,以便化简分式或进行分式加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教材与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
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除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整除、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整除与除尽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用“乘和除” 这两种找因数方法的联系,看到一个整除算式能够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数因数的特点,初步感知因数个数的特点。
基本技能:
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整除、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理解用“乘和除” 这两种找因数方法的联系
教具准备课件、小正方形、作业纸
教学过程
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吗?上课。
一、课前交流:
师: 我们认识多久了,近4年了。
那咱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师生关系
师:那我能不能说老师是师生关系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老师一个人不能代表师生关系。
师:我自己只能代表一方面,不能代表你们。
构不成关系。
师:在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数与数之间也存在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学习。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认识自然数
在讲课之前啊,先给大家带来幼儿园都认识的老朋友,这些数啊,叫做自然数。
那在今天我们的学习中,所说的数一般就指非零的自然数。
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零的自然数
0和1.2.3.4.5.。
这些数都是自然数。
1.2.3.4.5.。
这些数都是非零自然数。
三、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写出算式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如何用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能用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成多种长方形。
试试看:把算式也写出来。
可以和同桌讨论下,并把它完成。
师:揭示答案 3X4=12 2X6=12 1X12=12
之前咱们说了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就来找一找这些数学知识。
先拿3X4=12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说,
12是3和4的倍数。
3和4都是12的因数。
师:提出质疑
一定要注意老师说的,我没有说12是倍数,3或者4是因数。
两个数之间一定是相互的关系。
我们要说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
3和4都是12的因数。
想一想,做一做。
师:根据2X6=12,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根据1X12=12呢?
生:自己完成并交流
把这个乘法算式可以换成这样一个除法算式,请看,12÷3=4这是没有余数的,也就是12能被3整除。
试一试,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三、把这些乘法算式放在心中,你会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呢?
利用分糖果游戏引入,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吗?
先观察图表,找到倍数,再说说是怎样一个算式得出的。
3X1=( 3 )
3x2=( 6 )
3x3=(9)
3x4=(12)
……
3的倍数由_3_ 6_9_ 12……
试一试:找出2和5的倍数:
2 的倍数有________
5 的倍数有________
观察上面的例子,你会发现什么?你认为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谁呢?最大的呢?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五、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
也利用分糖果的游戏引入,你能12的所有因数吗?
通过图表得到因数,并写出他们的算式。
转换成乘法算式。
1X12=12
2X6=12
3X4=12
4X3=12
6X2=12
12X1=12
12的因数有__________。
(仔细观察是否有重复的,有些算式相近我们就只写出一个算式来)
试一试:
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
16的因数有___________。
观察上面的数,你会发现什么?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六、练习
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7的倍数
40以内的5的倍数
30的因数
六、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