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过,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浅析自然带中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划分 为以下 四个 带: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 ( 。N 7。N; 5 0 -0 )②温 带落 叶阔叶林 垂直变化。如图 带( 南北纬 3 。-5 。之间的大陆东部和南北纬 4 。-6 。之间的大陆西 5 - 0 0 - 0 说 明: 1 低纬度和 中纬度 的高 山地 区 ()
部)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 ( 纬 2 。- 3 。之 间的大陆东部) ④ 亚热 这种 垂直分 布表现 最为明显 。例如 , ; 南北 5 - 5 ; 赤道 附 乞力马扎罗 山海拔 59 8 5米) 带常绿硬 叶林带 ( 南北纬 3 。-4 。之间的大陆西部) 0 - 0 。地球表面的各个 自 近 的最高山岭 (
一
、
自然 地 理 环 境 的 各 组成 要 素 ( : 形 、 候 、 湖 、 被 、 壤 等 ) 地 如 地 气 河 植 土 在
分 布 规 律 : 山 麓 到 山 顶 自然 景观 在 垂 直 方 向上 依 次 变 化 。 从 如 图
表按确定方向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化 , 为地域分异 , 表现 为 自然带 称 其 1 自然 带 的含 义 、 陆地上的不 同地区, 由于所处 的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各不相 同, 分别具 有一定热量和水分 的组合,形成 不同的气候 以及与之 相适应 的有代表性 的
课 改
浅析 自然带中的 “ 地带性分 布规 律” 非地带性 现象” 和“
甘肃省华池一 中 邓怀颖
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形成基础: 水分条件为基础 , 以 同时 也 是 在 一 定 的温 度 条 件 上 进 行 的 。 地球 上没 有地理环境完全相 同的两个 区域 。为了认识 地 理环境的地域 差 典型特例 ;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 向内陆的变化。 异, 我们必须 了解 自然带 。 说 明: 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 明显 。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 ( 、 即垂直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自然带 )
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叫做地域分异规律或地带性;有的没有规律,叫做非地带性。
我们学习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一个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故名。
以中纬地区较明显。
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经度的变化(东西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
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是中纬度地区),因此自然带由沿海地区的森林依次过渡到内陆地区的草原和荒漠。
低纬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占比大,因此基本没有降水很少的地区,水分变化不明显,体现不出经度地带性。
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只能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和冰原,而且高纬地区蒸发弱,植物生长慢、需水少,即便是内陆地区水分也是够植物生长的,因此经度分异规律也不明显。
1、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3、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
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4、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
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
巴塔哥尼亚高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湿润地区: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
树造林。
2、干旱地区: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
灌丛群落。
3、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 4、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 5、湿地区域: 退耕还湖
小结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形成 基础
热 量
影响 因素
太阳 辐射
分布规律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
雨的北坡雪线告诉要低。
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
,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树造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
雪线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洲沿20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一、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4、规律: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⑴概念 ⑵成因 ⑶特征
•精选ppt
植被和土壤随高•精度选p而pt 分异的现象,称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或高度地带性规 律。
山地高度不同而•精引选p起pt 的热量、水分及水热 对比关系的变化。
土壤一般多呈酸性,少腐殖质,有灰烬一 样的沙质土层,称灰化土。
动物主要是毛皮兽,啮齿类和有蹄类。
欧亚大陆最北部•精、选p北pt 美最北部和南极洲。
冬季长寒,夏季短凉。土壤或常年冻结, 或冰雪覆盖。不能生长树木,只能生长苔藓、 地衣。
在冻土带内,表面土壤积水多,易产生沼 泽土。
动物较单一贫乏,种数不多。北极圈附近 有驯鹿、北极狐、北极熊。南极大陆沿岸有企 鹅。
相对一致性原则•精要选p求pt 在划分区域单位时, 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 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
自然区划综合性•精原选p则pt 的基本涵义是,在自 然区划中,必须将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往往有 主次之分,必须深入分析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 性因素,查明自然区域形成的主导因素,找出 体现主导因素的主导指标.据以对自然区域作 出划分。综合性原则也包含了“主导因素原则” 。
⑴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精选ppt ⑵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概念 ②成因 ③表现
•精选ppt
经度地带性是指•精地选p理pt 环境各组成要素和自 然综合体按经度方向由海洋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
由于海陆分布,•精以选p及pt 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 相联系的海陆相互作用,但海陆分布是主要因 素。
植物地理第七节
一、名词解释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zonal vegetation)又称显域植被,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
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azonal vegetation)又称隐域植被,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显域植被:见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见非地带性植被纬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经度方向(东西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植被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植被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老茎生花:植物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结实。
红树植物: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 plants),是指生在热带浅水海滩潮间带,或是生在周期性海潮能够到达的入海河流中的木本植物。
胎生:红树林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从树上脱落,包藏在果实体内部的种子开始生长成绿色棒状胚轴,渐渐地变为带有胚茎笔状胎生苗,长约10~30厘米,从母株吸收营养,并利用胚茎上的皮孔呼吸,继续成长到成熟可脱离母树,坠落入滩泥,或乘着潮水,飘流他方,重新落地生根。
泰加林:狭义的泰加林是指由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松一起生长并在西伯利亚低地上形成大片的,稍微沼泽化的森林,当地称为泰加群落(taiga)。
它的基本特点是阴暗、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
广义的泰加林指整个北方针叶林。
阴暗针叶林:云杉和冷杉是较耐阴的树种,所以云杉林和冷杉林比较郁闭,林内比较阴暗,有时候称它们为“阴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比较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因此把这类森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空间分异规律
•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是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 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 水文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以河流的补给类型为例)
•地貌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生物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以植被为例)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鲜明,不同地带具有显 著不同的植被外貌和典型植被类型。植被的种类、 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生产率等也受到地 带性规律的制约。
三大自然区域:
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区和青藏 高寒区
二、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是空间分异基本规 律的具体表现,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地表的具体表现。
(一)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 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 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 生南北向的分化。
从世界的植被类型分布图找出植物的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 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 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分化。
非地带性有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海陆分布、大陆与海洋的起伏以及干湿度地 带性等;
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有地貌类型差异而引起的分异现象; 小尺度地域分异涉及岩性、沉积物和处境的差异
地貌类型差异
以我国为例:
在我国,非地带性的典型 表现是分异出三大区域: 东部隆陷区、西北差异上 升区、青藏高原新褶皱高 隆区
非地带性[1]
1非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见地理壳),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纬度必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以及地势地貌分异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狭义的非地带性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2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纬度地带性。
广义的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
也有人将纬度地带性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影响呈与纬度斜交的带状分布特征称为水平地带性。
3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经朝鲜半岛南端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
因时值江南梅子黄熟,故名。
由于这段时间多阴雨,物体极易受潮霉烂,因而也称霉雨。
梅雨是中国春夏交替时江淮流域气候的重要特色,主要发生在宜昌以东,北纬26°~34°之间的地区。
特征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多,雨日长,湿度大,云量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弱,降水多属连续性,也有阵雨和雷暴,并且常常是大雨或暴雨。
成因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是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见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位置和稳定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
每年6月初,青藏高原北缘的西风急流进入并维持在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随着高原上副热带高压的建立,高原南部由盛行西风转成东风,在亚洲南部上空出现一支东风急流,印度上空转为低压流形,低层西南季风开始爆发。
此时因冷、暖空气交绥形成的地面静止锋和雨带,也相应地由中国华南移到江淮流域和日本列岛。
过程梅雨期开始的一天称入梅或立梅,结束的一天称出梅或断梅。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自然带在地形、洋流和海陆位置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
在这里主要讨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的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
如图所示:
1、热带雨林带。
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巴西东南、中美地狭北部东侧。
主要是因为:沿岸地区均是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均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地区地势都较低。
纬度大致在10度到25度之间,热量丰富。
2、热带草原带。
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赤道附近、南亚和东南亚的高原和低山地区、南美纬度低的高原。
主要是因为高原和低山的海拔较高,气温偏低,对流减弱,降水减少。
3、热带荒漠带。
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南和秘鲁的南回归线以北地区,秘鲁沿岸最为典型。
主要是因为:沿岸都是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带,降水少。
秘鲁沿岸还是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带的背风坡,降水更少。
受高原(非洲)和山地(南美)的限制,只能沿海呈狭长带分布。
4、温带荒漠带。
主要位于安第斯山南部东侧。
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降水少。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关于自然带是否属于自然地理区划单位, 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
伊萨钦科认为:“对于划分自然地理带还 没有指出相当充分的根据,现在还没有把 自然带作为自然地理区划单位的精确定义, 在进行自然地理区划时,划分自然带没有 多么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叶粟如和米哈依洛夫、格沃兹杰茨基却认 为,自然带仅仅是气候区划的单位。
亚热带 热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根据≥10℃积温,将中国 划分为六个自然带,即:
Ⅰ、寒温带
积温<1700℃
Ⅱ、温 带
1700—3200℃
Ⅲ、暖温带
3200—4500℃
Ⅳ、亚热带
4500—8000℃
Ⅴ、热 带
8000—9500℃
Ⅵ、赤道带
>9500℃
自然带
1 寒温带 2 中温带 3 暖温带 4 北亚热带 5 中亚热带 6 南亚热带 7 边缘热带 8 中热带 9 赤道热带 10 干旱中温带 11 干旱暖温带 12 高原寒带 13 高原亚寒带 14 高原温带
(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对立统 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 及自然综合体划分。
(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它的分布往 往具有复杂的形式,尤其在温带地区,地 带性单位的分布常与纬线偏离,加上地势 的影响,有时难于辩认。
(4)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这 与太阳能在地表的分布从极地到赤道的变 化有直接联系。
第八章 综合自然 地理区划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地表有两种地域分异因素,也有两种区域 单位: 一种是地带性单位,一种是非地带性单位。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地带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
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地带性因素
由于地球球体形状所致和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影响,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在热量差异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气候带内又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分布,这样便形成了自然带沿纬向分布的规律。
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一)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二)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
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
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
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
由此看来,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
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自然现象并不都是由地带性规律支配,并非所有自然现象都呈带状分布。
例如,湖泊、沼泽等的分布就不是带状的,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
凡是有局部洼地,即可积水成湖;局部洼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就可以形成沼泽和沼泽土。
平原地区有湖沼,山地区域也有湖沼分布;低纬度地区有湖沼,高纬度地区也有湖沼。
所以湖泊、沼泽和沼泽土等的分布,
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当然,湖泊、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气温低、蒸发量小,更加有利于沼泽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