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后练习(一)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答案)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
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下种挽耧,”说明这种工具是用来播种的,图A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桔槔,故A项错误;图B中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耧车,是用来播种的,故B 项正确;图C中反映的曹魏时期的翻车原型,是灌溉工具,不是题干要求的播种工具,故C项错误;图D反映的是曲辕犁,是耕种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D项错误。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答案】B 【解析】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宝瓶口,可见图片是都江堰。“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秦始皇吞并六国与图片无关,故C项错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指隋朝的大运河,故D项错误。
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
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答案】C 【解析】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家猪饲养的认识,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
【答案】C 【解析】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材料中只是涉及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据此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
7.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答案】B 【解析】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材料中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使大家庭分解,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的是商鞅发展小家庭制的措施,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从“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
8.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D 【解析】图中耕作工具为曲辕犁。春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故D项正确。
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D.强调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反映的是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其它几个方面不属于,故A项错误;“尽地力之教”、“地力常新壮”反映的是讲究因地制宜,其它几个方面不属于,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农业耕种注重土地、肥料、节气等,反映的是注重精耕
细作,故C项正确;强调自给自足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答案】牛耕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答案】材料三。观点: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