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考纲要求】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
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
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
放热,如:NaOH 浓H2SO4
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
变化不明显,如NaCl
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
【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液(高清课堂《溶液(一)》一)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
(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
(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2)溶解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作用得到的是乳浊液,溶解后得到的是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了这两个条件,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一定要指明具体的溶质,同一溶剂对一种溶质已经饱和,但对另一种溶质却不一定饱和。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要点诠释】
1.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液体积。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如水、酒精虽然透明,但不是溶液。
3.如果加入水中的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就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把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CaO+H2O=Ca(OH)2];三氧化硫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溶质是硫酸[SO3+H2O=H2SO4]。
考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2.溶解度曲线(高清课堂《溶液(一)》三、4)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或溶质未完全溶解)。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要点诠释】
1.理解溶解度需抓住以下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在100 g 溶剂中。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用等量的溶剂。此处100 g 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 g )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4)单位:以g 为单位。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严格地说应该是g /100 g (溶剂)。
2.可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认识气体的溶解度。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考点三、溶质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溶质的质量分数:(高清课堂《溶液(二)》四)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要点诠释】
1.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形成溶液的质量是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3.CaO ,Na 2O ,SO 3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Ca(OH)2,NaOH ,H 2SO 4,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Ca(OH)2,NaOH ,H 2SO 4,而不是原物质CaO ,Na 2O ,SO 3,所以溶质的质量是溶液中Ca(OH)2,NaOH ,H 2SO 4的质量。
4.CuSO 4·5H 2O ,Na 2CO 3·10H 2O 等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 4,Na 2CO 3,而结晶水会“进入”溶剂。
5.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由溶解度直接求得。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g 100%+=⨯溶解度
溶解度
考点四、溶液稀释的计算、结晶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稀溶液B g ,则A g ×a%=Bg ×b%(其中B =A +m 水)
2.结晶: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1)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缓升型”的物质。
(2)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陡升型”的物质。
【要点诠释】
1.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溶解度和含量的多少。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以及过滤等方法要交替使用。
2.分离混合物的操作过程:加热溶解(或常温溶解)、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过滤分离、洗涤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