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与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学和语言学: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是重在文献资料的考
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是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五四以前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二、语文学在古代称为小学,最初是和小学校有关系的,根据《汉书艺文志》,
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们六书,识字是小学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
『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文字学
音韵学
1)“今音学”(中古音)(《切韵》、《广韵》)
2)古音学(上古音)(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
3)北音学(近音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等韵学(宋《韵镜》)
训诂学
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
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
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
大》);
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三、荀子在《正名篇》的语言学原理: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思维则是具有人类共性。
语言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
四、童蒙识字课本
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
五、《急就篇》的作者情况:中国第一批字书(童蒙识字课本)
《尔雅》的名称意义
尔:近;雅:正确、规范、合乎标准
成书年代、作者
战国末年;齐鲁儒生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内容
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
释亲—————————人的家族关系社会
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生活
释天——————————————天文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自然百科名词
释草、释木———————————植物万物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
体例
按照词的义类来编排词汇,将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进行编排训释。
以当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
六、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方言》
作者:扬雄
创作动机
“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
《方言》的内容和体例
内容:“绝代语”的释义;“别国方言”
大部分条目都是以一个单词来解释一个或两个单词,如:备、该,咸也。
总的来看,在体例上仿照《尔雅》,大多是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
《方言》在编写体例、收词条目等方面仿《尔雅》的痕迹比比皆是。
地位:第一,方言的存在不妨碍民族共同语的存在。第二,方言可以发展为共同语。第三,方言区域虽然可以按照某种标准来划分,但是方言词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错现象。第四,在许多情况下,方言词汇的差异实际上只是语音的对应关系。第五,从《方言》可以证明汉代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词。
七、声训:按词的声音推说它的词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
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
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先秦,大盛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体例:全书根据义类分为27篇
编排体例近《尔雅》(按意义分类),但收词范围更广、释义方式有别。
声训体例:①以同音字或近音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也。
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
②以双声字为训——公,广也。可广施也。
含,合也。合口停之也。
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③以叠韵字为训——月,阙也。满则阙也。
礼,体也。得其事体也。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以声训求语源的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同源词研究的开始,具有开创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功劳。
八、反切:“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
也。”
九、《颜氏家训》作者是颜之推
十、隋·陆法言《切韵·序》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切韵》的韵部基本与《广韵》相同。韵书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而做。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内容和体例
全书共两卷,收字五千多个;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十九部,并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
体例:《中原音韵》一反传统韵书的模式,既不注反切,亦不标字母,更无释义。
《中原音韵》代表的是当时的首都(大都)的语音系统,这是现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
价值和影响
《中原音韵》是对传统韵书的一次彻底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的仿古韵书的羁绊,完全根据当时实际语音的韵部编写而成);
《中原音韵》在中国古代韵书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立的一派,即与《切韵》系韵书相对立的北音韵书。
《洪武正韵》明·乐韶凤等“这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王力)
杂糅——平声不分阴阳、有入声、保存全浊声母(南方音特点)但在分韵归字上又继承了《中原音韵》特色
“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五音集韵》总共有160个韵部。金·韩道昭
《古今韵会举要》
《古今韵会举要》是研究宋元间语音的重要资料,是《中原音韵》产生之前较好地反映了当时语音实际的一部韵书,但它的革新远没有《中原音韵》彻底。
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李渊的书最为流行,并且它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又叫“平水韵”。
十一、等韵学:就其狭义来说是关于韵图的科学,它是音韵学的一个部门,是为反切服务的。
韵图分三派:
第一派:以《韵镜》和《七音略》为代表。〔把字音分为二呼,每呼四等,按《切韵》系的韵部分为四十三图〕
二呼——开口呼、合口呼
第二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切韵指南》〔最大贡献是把206韵概括为十六个摄或十三个摄——按摄划分而非按韵划分了〕
四等——传统音韵学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第三派:《韵法直图》潘耒《类音》〔最大特点是以四呼分韵而不再以等分韵〕《字汇》《正字通》是康熙字典》的前身。《字汇》:明·梅膺祚,部首合并(214部)
检字法创新(“以字画多寡循序列之”(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之字典)十二: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诗经小学》等。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的最大贡献,在于运用声义相通的道理全面地解释词义。其卓见主要体现于对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有足够的重视,且往往有透彻的阐发。王筠《说文释例》《文字蒙求》
十三、甲骨四唐: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斌字彦堂,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在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写下甲骨四堂。
十四、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贡献:1、离析《唐韵》。2、以入声配阴声。
江永1、区别侈 2、以入声兼配阴阳。
戴震《声韵考》1、把入声独立起来。2、把祭泰废四个韵独立起来。
段玉裁《六书音律表》1、支脂之分立,候幽分立,真文分立。2、同声必同步。3、十七部分为六类。4、认为古无去声。
孔广森《公羊通义》1、冬部从东部分出来。2、阴阳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