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c1ddc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e.png)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从社会制度、宗教、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一、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社会制度方面,西方文化主要是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其它的制度设施都是建立在这两大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制度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生存空间,但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危机、社会冲突等。
相反,东方文化的社会制度是以家族、氏族为基础的,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传统的习俗。
这种制度给东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二、宗教的差异西方文化的宗教以基督教为主流,而东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则相对比较复杂。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东方文化的宗教分支有道教、佛教、印度教等。
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清晰、单一的基督教,东方文化的宗教信仰较为多元,并且这种多元可能导致信仰者思想的混杂。
但也正是这种众多多元的宗教信仰才使得东方社会更加宽容和开放,吸纳了各个文化领域的传统成分。
三、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文化理念倾向于自我中心化;而东方文化强调社会价值和集体意识,文化思想倾向于自我压抑和自我放弃。
西方文化的自由和权利是以个人为基础的,而东方文化的社会价值和集体意识则是以集体为基础的。
这就使得西方文化讲究权力和竞争,不重视道德,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道德和良知,强调“以人为本”,看重和谐共处。
四、道德伦理的差异敦煌壁画上的比丘舍利塔泗洪九华宫的释迦牟尼像道德伦理方面,东方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主张“礼敬天地,敬爱长辈,和睦相处”,其中佛教念经歌词中也有“和气生财”的道理。
而西方文化则追求个人财富和成就,主张“自由、平等、博爱”,需要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有相关约束,如民主法治等规范与制度的塑造。
这也导致了两种文化对道德标准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在互相交流时需要加倍注意与尊重。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de748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b172b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1.png)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456b50bccbff121dc36831a.png)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
“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
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
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
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
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cdfa15f8c1c708a1284a44ce.png)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感想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b2c06e2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6c.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感想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不够透彻,有的外国人连长城在哪个省都不知道。
我们在思想方面,是比较保守的,在言行举止方面,也是比较严肃、内敛的。
所以有些外国人会觉得中国人很死板,没什么情趣,这样就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人在做事时,经常要求客观地分析利弊后才决定做或者不做;而西方人做事则相反,他们追求结果导向,重视目标的达成。
中国人注重稳定,他们往往从“谋定而后动”出发,稳扎稳打,最终把事情做好;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创新和灵感,善于突破传统,寻求变革与创新。
中国人喜欢过程精确而细致,喜欢确定的流程和节奏;西方人喜欢结果精确而明确,关心实际结果,喜欢速度和效率。
如[gPARAGRAPH3]所述,中国人对其行为的动机倾向于关注,但同时也需要理由支持;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通过等级和礼仪制度来建立起一种亲密的社会联系。
西方人的价值观更为自由开放,他们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希望按照个人的愿望去生活。
因此中国人在生活中,会感受到压力,甚至可能因承受压力而产生忧郁。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保守,而且在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上更加含蓄和谨慎。
中国人更多采用命令和服从,而西方人则多采用协商和讨论。
另外,西方人比较重视金钱,他们爱攒钱,所以给人一种贪财吝啬的印象。
中国人则比较重视实际,既强调物质利益,也讲究待人处世,注重实际,实实在在。
从言行举止来说,中国人比较含蓄,表现得更加谦虚;西方人则更加开朗,显得更加大胆和直率。
中国人很少随便评论别人的缺点,只是当面提出来;而西方人则更愿意正面评论,即使在私下场合也不怕别人议论,不留情面。
中国人更注重团队精神,主张共赢,容易形成一种默契和友好的气氛;西方人喜欢单干,崇尚竞争,往往在意输赢,经常带着“仇视”和“警惕”的心态去工作。
中西文化差异(数字、颜色、对事物的认识)
![中西文化差异(数字、颜色、对事物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f6c943b0912a2161479290b.png)
中西文化差异(认识、数字、颜色)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
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
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
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
)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
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2c2f44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3.png)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3c56a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b.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297d152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5.png)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由收集整理,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99d74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0.png)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一、本文概述习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习俗文化的对比,通过对两者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习惯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西方习俗文化的整体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在节日庆典方面,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婚丧嫁娶方面,我们将探讨中西方婚礼和葬礼的传统习俗、仪式流程和象征意义。
在饮食习惯方面,我们将比较中西方餐桌礼仪、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的异同。
在社会礼仪方面,我们将关注中西方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差异。
通过这一全面的对比,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习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
我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二、节日习俗对比节日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中西方在节日习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地理、宗教和哲学背景。
中国的节日习俗深受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影响。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一系列活动,寓意着除旧布新、团圆和吉祥。
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等节日,也都与农历、农事活动或纪念历史人物有关。
这些节日习俗中,往往蕴含着对家庭、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的节日习俗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和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影响。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源自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挂圣诞袜、赠送礼物、举行圣诞晚宴等,营造出温馨、欢乐的氛围。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273a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3.png)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重要分支,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比两者的特征与不同点,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文化的本质,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本文将就此作出一些简要分析。
一、宗教信仰的异同西方古代文化中,基督教信仰占据了重要地位,强调信仰、爱和仁慈。
信仰的影响甚至溢出到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和个人中居于核心位置。
与之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和敬畏祖先。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多神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灵性。
将祖先视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相信祖先的形象和传说等具有描绘人性,并在崇拜中努力传承祖先的智慧。
二、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交融,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传佛教之后,中国文化后来的历史上也强调修行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然而,传统的西方文化似乎将时间和空间分开看待,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并始终试图描绘不同对象之间的精确关系。
三、家庭、婚姻和性别的角色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和婚姻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并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
在中国,女性既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也参与并贡献于社会和政治生活。
相反,传统西方文化中,家庭和婚姻看起来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而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
四、伦理和道德的观念两种文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表达和强调的方式各有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伦理”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概念以孔子的儒学思潮为背景,注重道德信仰,并在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但它们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尤其是在性和人权等领域。
五、知识和技能的角色传统的西方文化强调知识和科学,并无时不刻地试图描绘和解释自然和社会世界。
这种文化把智慧和技巧视为核心,看重因果关系,强调接受和驾驭自然界的规律。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偏爱智慧和技巧,但更注重以德治国。
中西文化对比 论述题
![中西文化对比 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5877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7.png)
中西文化是两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文化的一些对比论述。
一、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尊师重道等等。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独立和个人权利。
它强调个体的自主和自我实现。
二、社会关系观念差异:
中西文化在社会关系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传统上重视“兄弟姐妹之间亲如手足,夫妻之间恩如父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和契约精神,更注重法律与制度。
三、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文化在教育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孩子的礼仪和道德修养。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四、时间观念差异:
中西文化在时间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历史的延续和传统的继承,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现在,强调效率和速度。
五、交际方式差异:
中西文化在交际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更重视间接沟通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
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两种文化对待亲情、友情、爱情、婚姻、教育、社会关系、劳动观念等方面的态度和方式。
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包容的态度来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借鉴优秀之处,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为社会的发展予以积极的促进。
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与交流
![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6f9832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7.png)
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与交流人类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以其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闻名于世。
两种文明在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同的轨迹和发展路径,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与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两种文明的异同以及在交流中所取得的成果。
一、价值观念方面的对比与交流东方文明主张和谐共处、社会稳定以及个人责任感。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孝道、忠诚、谦和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而西方文明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在西方,个人的追求和个人权利被看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自我表达和自由力量的强调也被视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文明价值观念的交流和对比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
二、科学技术领域的对比与交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方面。
在古代,东方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比如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医学家在古代世界中享有盛誉。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崛起,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从工业革命至今,西方由于对科学的持续投入和创新,走在了科技前沿。
但是,东方文明也以其独特的传统知识体系和哲学思想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激发了许多西方科学家的灵感。
三、艺术文学方面的对比与交流东西方文明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也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统。
东方文明注重表现内在的情感和审美意境,比如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和剧场艺术等。
而西方文明则更加注重对外界的描绘和写实,以及对人类情感和理性思维的思考,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绘画作品。
然而,在当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艺术和文学交流更加频繁和多元化。
东方文明的传统艺术形式透过互联网和全球化的传播方式,为西方观众所熟知。
同时,西方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也在东方大受欢迎,形成了一种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对比与交流东西方文明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6ce6e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b.png)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3417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c.png)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近些年来,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听从老师的教诲,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
这种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背诵,也就是“举一反三”,而西方教育更强调理解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沉下心来去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
西方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教育者则更强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中国教育对知识的重视也超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死记硬背。
三、文化差异的表现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现在教育中更体现为文化的内蕴和价值观的不同。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文化差异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分数优越性,而在西方,学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学生智力的唯一方式,其个性和创造性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考量。
另外,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在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
四、教育意义的比较中西方教育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也指向了改善和完善中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各自借鉴对方的优秀教学思想方法,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出新一代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才。
五、结语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虽然存在,但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弥补差异的巨大,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会有助于我们对文化间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而教育文化比较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及其原因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83b622b647d27284b7351b6.png)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及其原因区别: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
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
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
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
“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c5fb29fcf84b9d529ea7a1e.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 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 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299636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9.png)
06 跨文化交流挑战与应对策 略
语言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言差异
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对方语言
掌握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工具
使用翻译软件、在线翻译平台等辅助沟通。
非语言沟通
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
文化休克现象及心理调适
01
文化休克
初到异国他乡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 感到不适应、焦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西方
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中国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西方
企业家精神强调冒险、创新和竞争,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家精神逐渐得到重视,强调诚信、务实和创新,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公益事业。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 安慰和建议。
03
02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挑战,逐 步适应新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学习当地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减 少误解和冲突。
04
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尊重对方文化
避免对对方文化进行贬低或嘲笑。
寻求共同点
关注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增进共鸣 和理解。
包容不同观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曲线、迂回的思 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全局,强调通过 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事实和证据,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对比与融合
![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对比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a3ce04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6.png)
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对比与融合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规范之一,它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准则,是正义、能力和责任等价的社会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对道德有着不同的诠释和体现,而道德文化的差异和交融也成为了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方向。
一、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对比中西方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实践有着很大的不同。
1. 中西方国情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中西方国情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如中西方在国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道德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讲究的是和谐、和平、节俭、忠诚等,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的文化基因;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的则是个人的自由、平等、自主权等,这也是西方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2. 中西方历史的不同造成了道德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历史的不同也影响了中西方道德文化的不同。
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中国的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的素质骨子里有了很深的封建色彩;而在西方国家文化的光芒下,西方人诞生了很多思辨家、科学家和文人墨客,拥有了富足的思想,这些思想和知识进一步体现了他们道德文化的不同。
3.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也直接形成了道德文化的区别中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也直接形成了道德文化的区别。
中国的传统宗教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这种宗教信仰表达了中国人对社会道德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西方的宗教思想主要是基督教,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也受到了基督教的教义和信仰影响。
二、中西方道德文化的融合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差异,并不是只有极端的分化,更多的是有一定的交融和融合的情况。
1. 相似之处的融合中西方道德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德文化的融合。
中国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训诫,这一些传统社会价值体现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而西方国家重视公民权利、自由民主和法制,这些也构成了其道德观念的主体。
2. 互相借鉴的融合中西方道德文化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
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1、独特的地理位置——海的磨砺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 古希腊人所居的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古罗马人所居的亚平宁半岛及其附近大陆,都濒临地中海--- 海岸线(3.8 万公里)--- 整个欧洲距海较近(距海最远为500 公里)--- 海陆交错,港湾林里--- 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34%--- 世界之冠2、海的赐予——黑格尔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
”二、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1、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春播秋收、精耕细作----“父母在,不远游”----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中国文人城市里住很久,是“客居”---迟早要还乡---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二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则主张防守、和平。
(乡情文明)万里长城用来防守游牧文明的进攻的---杜甫写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没有想过远征希腊和埃及---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其他文明的君王也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只要听到远方有财富有强权就骑上了马背---到很远的地方去征战。
(保守文明)2、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1)、历史地理基础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和基克拉迪群岛的新石器时代向金属(青铜)时代的过渡---航海技术兴起---地域有限多山---人口增加,农业无法满足需求---畜牧业、渔业、海外迁移谋生存(2)、生产发展基础良好的气候---丰富的商品(橄榄油、葡萄酒、毛织品、木材、陶器、青铜刀剑、金刚砂)---埃及沿岸、亚细亚、腓尼基、塞浦路斯(象牙、玻璃珠、紫石英、石瓶、圆筒形印章)(3)、契约意识基础希腊克里特-迈锡尼人和意大利半岛的工商业者发展培育了西方人的契约意识(账目、收支报表)---使得后来西方人都是以商品贸易经济来体现人际关系---因为了弄清楚各自的商品归属需要出现契约---所有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家庭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亲情关系---婚姻也是以契约体现在教堂的婚礼中三、家国与城邦1、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集血缘承继、婚姻结合、生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教化、礼法管制---多功能统一体的社会单元---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个人的家族地位,依照关系网络中的位置而定家族同一地区,世代繁衍---血缘与地缘关系相互扭结(张家花园、梁家巷)---议事兼祭祀祖先的公共祠堂、会馆、家塾---“邻保”、“里甲”村舍行政机构---中国的家族是“微型的邦国”1、“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父系王位继承“以为天下厉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我以天下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尔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黄宗奚:《明夷待访录·原君》“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汉书·高帝集》)2、“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孝道伦理关系---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俗语说:“百善孝为先”。
---“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范”---专制主义---重社稷,轻科学,政治统帅一切---官本位体制---“人治为中心,政治伦理化”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国家政治体制体现为“国君”、“皇上”为“万民之父”---“君临天下”---行政、立法、军事指挥、司法、监察、考试录用官员、文化道德倡导裁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氏遗书卷五》)2、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城邦的建立城邦制的独立自治---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的楷模---克里特岛辉煌的城市和宫殿---雅典卫城和城堡---不同姓氏的居民向城市聚集---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城邦经济以工商业为重点(斯巴达、雅典)---城邦的规模为十万---强制性的海外移民---移民城邦---文化的传播2)、民主政治体制城邦的权力---贵族会议、贵族选出的执政官---公民会议无足轻重---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和平民力量崛起---向世袭贵族挑战---政治民主改革(雅典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的全盛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共和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是男子,妇女、外乡人、奴隶、被释放奴隶不能享有公民权)第二讲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第一节“人文”和“科学”精神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1、儒家的“鬼神观”更早摆脱了神的权威--- 周代“ 重民轻神” ,《礼记》载“ 周王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 ,“ 敬王保民”--- 对神的怀疑轻视---《孝经》中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2、儒家孔子的“仁学”中国文化精神---“礼乐教化”的道德理性---“堂堂做一个人”---注重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修己以安人”立德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仁学”思想(儒家“孔子)孔子“仁者,人也”---立身之本---“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孝悌(ti)”发展与人伦社会的思想学说---忽略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忽略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3、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以人为思维中心,对神鬼天地的漠视---现实的超越与人性的自由---返璞归真、自然回归---人、道、天、地的宇宙“四大”观---中国古代文化的“君重神轻”、“民重神轻”传统---期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关系---人文社会的建立---“尚智”(人生智慧,“是非之心,智也。
”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1、海洋文明的影响康有为语:“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海洋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征服和驾驭的雄心---“爱智”伊壁鸠鲁语:“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
”严密的分类的科学学科体系---“西方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物理学》、《天体学》、《动物史》---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2、西方“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A.理性精神---“阿波罗精神”---西方精神的核心B.客观态度---客观世界的可认知性C.探求真理---形式逻辑推论---真理的虔诚信仰D.宗教渗透---西方宗教的理性主义渗透---神和真理的可认知性---神学理论的建立---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海森堡(宗教信徒)爱因斯坦语:“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
”(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融合)3、合理的认识手段A.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注重实验与实证。
B.逻辑推导、抽象思辨。
C.观察与经验。
D.执著的态度,不迷信权威,采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前人的成果。
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反对终极真理。
第二节群体和个人意识一、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1、群体意识的特征人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宗族集团(关系网)---“情境中心的处世态度”---家族、宗族、乡党依赖心理---同乡会、地方会馆---血缘纽带推向地域纽带---叩头八拜、互序谱系、焚香告祖考、义结金兰、“哥们儿”社稷的效忠---承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君主大家长的人身隶属和依附---为人臣2、群体意识的优劣优势:A.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
B.促进社会稳定。
C.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劣势:A.限制中国人的个体价值。
B.限制个人创造活力。
C.长期维系强大的旧传统秩序。
二、西方文化的个人意识1、个人意识特征商业经济和社会分工发达---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识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体本位承认个人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发展---以个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智慧为最高的人格体现---不实行子永从其父之法(希腊时期开始)---宗教权威高于家族权威但丁语一:“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语二:“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
”2、个人意识的优劣优势:A.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
B.各自辨别善恶。
C.不依附于家庭和他人,有利于个人奋斗。
D.有不受别人干预的隐私权和个人财产权。
劣势:A.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
B.私欲的泛滥。
第三节中庸和平和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的“中”和“和”注重节制、追求和平与平稳---“礼之用,和为贵”、“抑其血气方刚”---“中庸”、“中和”(儒家)核心是思想行为的适度与守常---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偏激、处事通达圆融---“协和万邦”---以德服人、以礼治国的“圣王”模式所谓:“君子慎其独也。